古典诗八五律第十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八五律第十讲

炼字之——诗眼

朋友们晚上好!

之前我们讲完了律诗的起承转合,今天我们讲诗词创作中的炼字,那么所炼之字就叫做诗眼。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

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但对于炼字,历来都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要炼字,诗句要有诗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这种说法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主张句中必得有诗眼。

另一种则认为诗眼是一种毛病,好的诗词句法浑涵,全篇是完整的,没有诗眼可摘,讲究诗眼,就破坏了浑涵的句法。如李白《峨眉山月歌》、《赠汪伦》、《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都是千古传诵的杰作,却几乎都没有诗眼。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诗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内容,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如果内容贫乏,一般化,没有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却想靠诗眼来补救,运用一两个奇突的字来挽救诗的平庸,那样做是不行的。要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即使句中没有什么突出的字,还可以成为精彩的好诗。

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简单地说,好的诗既要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炼只讲究诗眼而忽略思想内容或者只讲究内

容而忽略诗眼都是要不得的。

1、诗眼

诗眼或称句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词主旨的字词句。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也就是说诗眼分为两类:

①、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②、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就像一个人,光眼睛长得好看没有用,需要五官搭配得当,体型合适才是真的美

2、诗眼的位置

关于诗眼的位置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主张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所谓的响字,就是“诗人致力处”,即诗人反复推敲锤炼而得的字。为什么这两个位置的字常常是响字即诗眼呢?因为它们都处于诗句的腰腹

部位,这是诗句的关键位置,这两个位置,对于诗人们来说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套用一句时下耳熟能详的话“腰好,你好我也好” ,这个大家最好理解。

另一种说法认为诗眼没有固定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诗眼。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举例的句子结构,所以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句上未免偏颇了。

比如杜甫的《遣怀》中的首句“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有人就认为“愁”字为句眼,以此为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愁”;

又如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悲”字为诗眼,道出了作者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悲苦之情。

诗无定法,大家只要记住,不管哪一种位置都是炼字,因为我们是初学,我个人目前主张先炼第一种,熟能生巧,熟了就随便炼。

3、诗眼的词性

什么字、词可以做诗眼呢?古代汉语对于字、词,只分实字(词)和虚字(词)两大类。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中,有“眼用活字”、“眼用响字”、“眼用拗字”、“眼用

实字”等条,那我们来看一些实例: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客舍)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张蠙:经荒驿颔联)

危峰入鸟道,深谷富猿声;(郑世翼《巫山高》)

风枝惊散鹊,露草覆寒蛩;(戴叔伦:客舍)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赠河东虞押衙

颔联)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古行宫》)

我们看这几句诗的诗眼,几乎全都是活字,也就是动词,只有“富”字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这些用动词的诗眼描绘了景

物的动态,表现它们的生机意趣,多数还使景物有了感情和生命,透露出诗人对景物敏锐独到的感觉和真挚深厚的情思,产生了诗意。可见,诗眼主要是用动词炼成的。

用形容词做诗眼,其数量仅次于动词。在《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的“精绝”和“警策”两条中举了下面的诗联:

晚色寒芜远,秋声候雁多。(权德舆《送人》)

雁断知风急,湖平得月多。(白居易《松江序》)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卢照邻《山行》)

竹阴行处密,僧腊别来高。(张乔《僧房》)

以上诗句的诗眼“远、多、急、缓、迟、密、高”,都是形容词,它们对人或景物作了准确、贴切、生动、有意味的描绘,因此被编者认为“精绝”、“警策”。

我们再举盛唐诗人王维的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使至塞上》)为例,王维用通俗、平常的形容词“直”、“圆”形容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平字见奇,绘景如画,意境雄浑壮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名词能否做诗眼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诗人玉屑》卷三“眼用实字”条所举的诗句:

夜潮人到郭,春雾鸟啼山。(张凡《赠薛鼎臣》)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白居易《避地越地江楼望归》) 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司空曙《寄僧》)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秋夜即事》)

野渡波摇月,寒城雨翳钟。(方干《送从兄韦郜》)

古寺碑横草,阴廊画杂苔。(顾况《废寺》)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