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doc

合集下载

《横渠四句》赏析

《横渠四句》赏析

《横渠四句》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横渠四句》的背景和作者张载
2.《横渠四句》的内容:分析每一句话的意义和内涵
3.《横渠四句》的价值观:讨论这四句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4.结论:总结《横渠四句》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横渠四句》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原文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既概括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首先,我们来看《横渠四句》的内容。

其中,“为天地立心”是指作为人,应该理解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顺应这些规律去行事。

“为生民立命”则是强调要关心民生,以民为本,为百姓谋福利。

“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要继承和发扬先圣们的学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则表达了张载的远大理想,希望为后代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从《横渠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载所倡导的价值观。

他强调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他宏大的格局和深远的眼光。

第1页共1页。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张载,字子厚,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侨居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传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张载的名言,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展现了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立”的精神“横渠四句”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给人一种强烈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

它蕴含的有所立、有所为的人生格局,为人们树立了价值方向。

这种精神首先源于张载本人的志向抱负。

据史书记载,张载天资聪颖,少年即有安邦之志。

21岁时,他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

范仲淹召见后,觉得他志趣高远,见识超群。

于是,范仲淹鼓励张载不要只关注军事边防,而应当以弘扬名教为事业,并赠他一部《中庸》。

张载受范仲淹的启迪,精思苦读,在充分吸收当时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张载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探索践行“横渠四句”中表达的人格境界。

这种“立”的精神也反映出北宋的时代风气。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教方面的发展,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土壤与根基。

北宋有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乱国之弊,重视文治与文教。

这一方面带来了发达的文官政治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另一方面也造成重文轻武、军事疲敝的负面影响,导致北宋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

这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在更深的意义上,“横渠四句”中的“立”,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破而后立”。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横渠四句”作文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横渠四句”作文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横渠四句”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被誉为“横渠四句”。

有人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认为它最能表现儒者襟怀,最能彰显人生的器识与宏愿,也能体现人类对教育的最高向往。

请从“横渠四句”中选择任意两句形成有机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事管窥】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题意理解】一、“横渠四句”解读共同点:都采用“为……”的句式,“为”字后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某种对象,也是追求的某种目标,而我们都应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分条解读0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天地”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

“立心”也即“立天理”之心,因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必然会普遍接受孝悌、仁义、忠信等道德伦理价值。

“为天地立心”就是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

这阐述的是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2“为生民立命”,“生民”指天生万民,“命”指天下人民代表之天命。

真正的儒者不管夭寿祸福,都坚持修身以待,这就叫立命。

“为生民立命”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

这阐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03“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过往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精选文档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精选文档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张载,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学派创始人。

他在中国文化坐标上的位置,主要由这么几项成就所标注: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始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万物的始基也是“气”,世间形形色色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

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大到苍茫的宇宙天体,小至形态各异的动植飞,都是由“气”所演化而来的。

正如他在《正蒙・太和篇》中所写道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他倡导无神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论高度批判唯心主义的人。

2.教育思想张载认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必须进行的修养,可以使人由“气质之性”到达完美的“天地之性”,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他还注重幼教乃至胎教,主张“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强调继续教育。

张载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完美至善境界。

张载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用圣心勤学博文,以求义理;矫恶为善,知行结合,尽性寡欲,游心于义理之间;立志向学,虚心一志;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精思;教学相长,互相取益。

张载倡导的学习态度与读书方法。

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学贵有用,学则须疑,关于读书要用心、熟读、实作、实行等等。

最后,他还提出了心理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即“意乐”之效。

3.关学思想首先,关学提倡“尊儒”。

张载在教学中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习儒者,要向正统的儒学家看齐,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处处表现出古代儒家的风度和气质。

横渠四句及其现实意义 PPT课件

横渠四句及其现实意义 PPT课件

对对联
九年磨一剑,看谁能所向披靡; 几天决胜负,我定会不负众望!
壮志凌云,九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悔无怨; 众志成城,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一国两制两岸三通团团圆圆共祭炎黄 四世一堂四海一统欢欢喜喜同祝盛世
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精华和社会实际,开创中华盛世。
四、为万世开太平
就是开创中华乃至世界永世和谐太平。 这四句话,第一句是前提,没有合理的思 想做指导,忙乱治国难有效果,而这一句, 是四句之目标,也是圣贤们的最终人生理 想。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 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 拓太平之基业!
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 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 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 的基业。
召力之强。近年来,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
许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不少专家学者,不
远万里来到宝鸡眉县的张载祠拜谒先贤,访真求
学。
“横渠四句”及其现实意义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1020-1077), 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 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字子厚,汉族, 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 (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 学家冯友兰先生誉为“横渠四句”,言简 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虽时隔近千 年,这四句话却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病重,在帐中布阵,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

横渠四句教——“横渠四句教”

横渠四句教——“横渠四句教”

横渠四句教——“横渠四句教”指的是北宋思想家张载《横渠语录》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的提法源于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概括。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

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

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

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横渠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

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

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

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

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

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

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

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悲天悯人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横渠四句”。

这4句话不仅体现了张载传承儒学道统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包含了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不懈实践,并且这种追求和实践融入了中国士大夫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横渠四句 PPT课件1

横渠四句 PPT课件1


30、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
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

31、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

浏览课文
思考:
作者是如何解读“横渠四句”的?
(2-4)段,找关键句
一、为天地立心
指出人类创造历史文化即为天地“立心” 了 天地即自然、宇宙
如何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第2段)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 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
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 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横渠四句” 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为天地立心”,
即可理解为人类要成为自然界 的头脑,做好保护地球生态的 工作,使万物的生命得到健康 的发育;
“为生民立命”,
即反对战争,消除贫困和压迫, 使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切实保 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为往圣继绝学”,
是指继承和发扬古圣贤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
使他们的救世情怀、仁德品性、人文睿智能重放 光彩,照耀人类前解各种文明危机,开 展文明对话,在经济全球化的同 时确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共 同建设一个繁荣、公正、安和的 新世界。这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努 力的方向。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二、为生民立命
有些遭遇不能控制,就顺其自然,只 做个人应该做的事
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 起来

横渠四句及注解_语文时空

横渠四句及注解_语文时空

横渠四句及注解_语文时空横渠四句及注解2009-08-09 16: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

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

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

程灏、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

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1. “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横渠四句的“善成天下”意涵

横渠四句的“善成天下”意涵

横渠四句的“善成天下”意涵横渠四句的“善成天下”意涵北宋大儒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其出生地为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

张载年轻时好学尚武,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范仲淹怜惜张载之才,勉励其弃武从文,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到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最后觉得佛、道之学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学上来,经过十多年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的差异和补益,进而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的为学之功,最为出名的是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教义,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

中国现代思想家、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曾对“横渠四句”作过注解。

其释义有征有引,有解有悟,深得儒学主旨和要义。

王阳明先生曾说,为学之要,多求义理之辨,少致训诂之功。

因此,希望遵循阳明先生的主旨,对“横渠四句”作一点当下意义的解读。

一、所谓“为天地立心”,实质上是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是要解决人性层面的问题,致力于实现“人的善性”。

《易经》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礼记》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

周敦颐先生在《通书》中说,天地生养万物,“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古人对“心”与“性”的解读,有时显得比较晦涩。

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心即性,心即理”,可以说是比较简易直接地启发了人性的本质问题。

现代哲学层面上解释人性,基本把人性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感性,二是知性,三是理性,它们既是一体的,又有逻辑意义上的演进。

但无论是感性、知性,还是理性,我们的社会需要确立和弘扬的,只应当是人的善性,只有善性才会导向美好,恶性只会导向丑陋和野蛮。

因此,“为天地立心”,也只是对“人的善性”的追求和实践。

二、所谓“为生民立命”,实质上是关于政治的价值判断,是要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致力于实现“制度的善政”。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作者:李长庚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4期李长庚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提及“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它阐明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读书人指明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

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

《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

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

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

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张世敏关于宋儒横渠先生的“四为”句有三种版本,一是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是经学理窟:“为天地立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是拾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代《宋元学案》《横渠学案》就是以语录为版本而流传至今。

这四句话的背景笔者认为:北宋中期,儒家衰落,有个大臣名叫张方平,他当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天下英才归佛门”怎么办?这一话题导致了长达十余年的辩论,连朝中文彦博、欧阳修等名臣都参与其中。

宋代新儒学包括横渠四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最早讨论“横渠四句”的是朱熹和他的弟子。

有弟子问老师朱熹:“用为天地立道好还是用立心好?”对曰:“用立心好。

”朱熹接着说:“立心就是立天理。

”弟子对曰:“何以见得?”朱熹答道:“立心就是立天理。

”他还举例说道:“一夫一妻是天理,三妻四室为人欲。

”有弟子又问:“为往圣继绝学者横渠认为只有七人,为何没有孔孟?是否孔孟就成了继绝学者也?”对曰:“是也!为往圣者七人,乃是横渠以道自任,功夫所得。

”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大诗人辛弃疾考进士时就是用“横渠四句”考中的。

宋代进士考试共考两场,第一场是策试,主考六经,由教育大臣任主考官。

第二场是由皇帝主持殿试,殿试的内容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怎样管理这个社会等等。

辛弃疾是在第二场殿试中用“横渠四句”考中了进士。

再看现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的作文题目是《心之力》,毛泽东在文中就应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语句和“横渠四句”,反复论证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

满分是100分,老师杨汝昌给他得了105分。

这篇作文影响很大,在长沙流传了好几年。

朱熹的解说是正确的。

天地是没有心的,人是有心的。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维,所以人有心。

“横渠四句”第一句“天地立心”就是指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天地间的规律得到最高理解。

张载横渠四句简单解释

张载横渠四句简单解释

张载横渠四句简单解释张载横渠四句简介张载(1020年-1077年),字载之,号横渠,北宋陕州商州人,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教育、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横渠四句是他的名言,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和“忠恕、宽信、厚生、共利”。

这四句话被视为他对人的要求和教育理念的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

立德立德是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美。

张载主张要通过教育和培养的方式,让人们具备正确的德行和品德,以此来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个观点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认为只有内在的道德追求才能引领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立功立功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和取得成就。

张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志向有追求,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立言立言是指通过言论和行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社会发声。

张载认为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勇于为正义和公平说话。

他主张要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辩论,通过发表言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忠恕忠恕是指忠诚和仁爱的品质。

张载认为一个社会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助互爱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有敬畏天地、忠诚国家、友爱他人的精神。

他强调要追求真善美,培养出忠诚和仁爱的品格。

宽信宽信是指宽容和信任的态度。

张载主张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差异,不以一己之见评断他人。

他认为只有相互包容和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厚生厚生是指关心他人的生活和福祉。

张载认为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需求,倡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

他主张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公共福利。

共利共利是指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张载认为人和社会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听南师讲故事: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

学者为这个目的而学,应该如此。

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

他年轻时等于是一个“太保”,意气非常盛,身体棒,思想开拓,喜欢闹事。

后来范仲淹带兵在陕西经营边陲的时候,张横渠才二十多岁,年纪很轻,奔往前线,要投军参加作战。

范仲淹见他一表人才,约他谈话,劝他回去读书,告诉他将来报效国家的机会很多,等到书读好,慢慢再来,同时将一本《中庸》交给他。

那时他应该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可是范仲淹要他再读,告诉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业,自有他的天地。

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话,回去再读《中庸》,从此放下一切,专心求学问了,后来成为一代名儒。

宋代几位大儒,事实上受范仲淹的影响都很大。

范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当统帅,他难道不希望培养好的军事人才?但他一看张载这个人才不是将才,是对后世思想有贡献的人,不能这样埋没,就马上用这个教育方法培养他。

果然后来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那么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

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这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

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

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论语别裁》-----------------------------既然研究中国文化,每一位同学你要有准备,做学问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至少像我一样的凄凉。

不过你们看我现在很不凄凉,很舒服,其实我负担很重啊,搞这个地方心理的负担更痛苦。

所以你准备寂寞凄凉,不想做官,不想出名,安贫乐道,才能做学问。

那么,你第一个要学宋儒了,我常常引用,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横渠),宋朝有名的五大儒之一,陕西人。

“横渠四句教”——奠定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地位的一句名言

“横渠四句教”——奠定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地位的一句名言

“横渠四句教”——奠定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地位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教',出自北宋大儒张载,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教”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以至于后世心学的集体文化纲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名的一句。

“横渠四句”被历代大儒所传扬,影响已经超出了理学的范围,而成为中华人文精神和文化担当的重要标识。

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座右铭和立志方向,也是我们普通人特别值得去领悟和践行的人生真谛。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其名和字取义于《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讲学,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的四大学派。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张载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以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当然,关于“横渠四句教”的版本还有不同的记载。

张岱年先生是关注冯友兰先生“横渠四句”及其译文的最有影响的大学者,他曾撰文《试谈“横渠四句”》,分析论证了冯友兰先生所引的“横渠四句”的来源。

他指出:“'横渠四句’有一个版本问题。

人们经常引用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元学案》所载,而宋本《张子语录》所载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

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

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

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

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

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

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

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

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

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之道。

”(《朱子语类》卷一)所以,“天地之心”即是交感流衍、生生不息、仁民爱物之心、之意、之道。

那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其意究竟为何呢?张载说:“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

圣人则有忧患,不得似天。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圣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必也为之经营,不可以有忧付之无忧。

”(《横渠易说·系辞上》)又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诗书》)由于心是有知、有意、有觉、自主、自定的合体,所以天本无心,心都是人之心;由于天无心,所以才有一个“为天地立心”的问题。

“为天地立心”实质上所涉及的问题就是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的问题,也就是存在是一何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然而,“为天地立心”,虽然涉及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从这一意义而言,这一命题属于本体论的问体。

但它却不是一般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具有特定属性的本体论问题。

因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是一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倾向性,而“为天地立心”却不是一问题,而是一命题,本身是有倾向性的。

“为天地立心”,简约而言,就是要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要把天地万物看成交感流衍、生生不息、富于人性、人情色彩的生命形态。

具体而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的命题,包含一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天地是一实有存在。

首先,张载对佛、道否定物质实在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虚妄,”(《正蒙·大心》)老子认为“有生于无”,这些理论都否定了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

张载认为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

在张载看来,“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万物万象的存在,是一真实存在,老子所说的“无”,本身反而是不存在的。

(二)天地间之一切是生生不息的。

“神,天德;化,天道。

”(《正蒙·神化》)“不见易则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则何以语性?”(《横渠易说·系辞上》)事物是运动的,而运动的原因就在事物内部。

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一”是万物的统一性,“两”是统一体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正蒙·乾称》)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运动、变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变”,一种是“化”。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横渠易说·乾》)有运动、变化,事物才会通达、通顺,“感而后有通。

”(《正蒙·太和》)并且在张载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三)天地间之万物本是富有人性、人情的,本是一个生命的体系。

《西铭》曰:“乾称天,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就是说,天地是万事万物的父母,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化生而成,人也不例外,人就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之气构成了我们人的身体,天地的自然本性就制约着我们人的本性。

一切人都是天地之子,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同伴。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和睦的大家庭。

正因为此,张载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

”(《横渠易说·复》)对此,朱熹也表示认同,如其曰:“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生物、生命之大化流衍,是“天地之心”。

“为天地立心”,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富有生命、生机、和谐、和睦的生命有机体,是富有自身价值,自定、自足的生命存在。

这就是张载哲学的本体论,也是他“为天地立心”所确立的基本结论。

二、“为生民立命”——确立精神家园“命”,也叫“天命”,是指与人为相对应,人为所不能左右的,对个人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异己力量。

中国历代思想家对命一直很重视。

关于命的理论有多种学说。

孔子讲“知命”、“畏命”,孟子讲“立命”、“正命”,庄子讲“顺命”,荀子讲“制天命”,墨子讲“非命”。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思想,直接根源于孟子的“立命”论。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心、性、天、命是相关联的范畴。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理性的作用,就能认识自己固有的本性。

而人的本性根源于天道,所以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道。

在此基础上,一个人保存本心不使其丧失,涵养性情不使其受损,这样就可以事奉天,就可以顺天而行了。

同时,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所以,孟子的“立命”论是以“知命”为前提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要努力修持自己的身心,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面对各种结果。

与张载“立命”论有关的还有汉代的“三命”说和佛教的“果报”说。

“三命”说将命分为受命(正命)、遭命、随命三种。

受命谓正常的年寿,寿终而死;遭命谓行善而遇暴,遭逢意外的凶祸;随命谓行善而得吉福,行恶而得凶祸。

佛教宣扬生命是一轮回,一切吉凶祸福都是所谓的因果报应。

特别是自从慧远确立现报、生报、后报“三报论”后,因果报应从理论上似乎变得更加无懈可击。

不管是“三命”论,还是果报论,实际上都带有顺命的消极色彩,张载对这些理论都持一种否定态度。

张载“为生民立命”,从根本上来讲,具有“正命”的性质。

“正命”具有正确对待命的含义。

张载论命,首先把“命”与“遇”区别开来。

“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

……行同报异,犹难语命,犹可言遇。

”(《正蒙·乾称》)“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

”(《正蒙·诚明》)“命”与“遇”的区别在于有无必然性,有其必然性是“命”;只具有偶然性,就不是“命”而是“遇”。

“命”与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根源于天赋,贯注于形体之中。

行善则得吉,行恶则得凶,这是正常的自然法则,是命。

而如果行同而报异,行善或得凶,行恶或得吉,这是纯粹偶然的,并不具有必然性,所以这不是“命”,而只是“遇”。

张载举例说,舜、禹有德有位,是“命”;孔子有德无位,继世之君有位无德,是“遇”。

由于张载将偶然性从命中剔除出去,将命归结为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强调人的后天的修为,强调“义命合一”,指出“义命合一存乎理”。

义是当然之理,命是自然之理。

一个人操守行为与实际得到的结果相符合,那就是理之当然,也是理之必然,即义与命的统一。

就义与命的统一而言,人所能做的,就是他的道德修为。

所以,“义命合一”是以义为重心的合一。

以义为重心,就是以个体自身的积极有为的精神,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一切、应对一切。

所以,张载虽然承认有命,承认有人所不能驾驭的外在必然性,然而在他看来,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能只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听从命运的摆布和安排,而是要努力进取、积极有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