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需要玩味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需要玩味音乐
内容提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参见《音乐课程标准》).而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它所呈现的音响是稍纵即逝的,因此,为了使稍纵即逝的音乐为学生所认识和掌握,就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地教学,而教师在教学中玩味音乐,便是一个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做法,本文将从教师课前的自我玩味音乐和课中引导学生 "从音乐到音乐,从粗略到细致,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丰满"地玩味音乐进行阐述,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更有效.
关键词:玩味玩味音乐音乐教学
"玩味",是指不断地把玩,品味,咀嚼,感受.对于诗歌,常有玩味一说,例如李渔的《风筝误·嘱鹞》中就有"如今待我取出诗来,细细的玩味一番."的描写.诗越玩,能越得其韵味,意味,趣味.对于古玩器物,也是经久久把玩,细细品味,方可晓其质地,来历之奇,色泽,工艺之妙,价值,涵义之高.因此,对事物进行玩味,可让我们深究其意,深悟其道,音乐也是如此.
因为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它那丰富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多变的节奏,丰厚的织体所呈现的美非常细腻,并
且是在流动中稍纵即逝,如果只是粗略地聆听,是难以真正走进音乐领悟它的妙,体味它的美,也难以真正意义上地认识它.因此,音乐需要细细把玩,细细品味.
音乐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有兴趣,有意识聆听音乐的音乐学习心理动机,不断地增强其音乐能力,如对节奏的把握能力,音高辨别能力,旋律能力,歌唱能力等等.而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为了使稍纵即逝的音乐为学生所认识和掌握,教师应当设计巧妙而直接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听觉沉浸在音乐中,从粗略到细致,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丰满地进行反复玩味.
然而,教学中玩味的关键在于老师,因为他们是引导者,所以,课前教师的玩味是前提.
课前,教师玩味音乐
一,玩之有心.
玩味音乐就得像当年孔子学琴那样玩之有心.孔子曾向襄学琴,当襄说"于琴已习"时,孔子则说"未得其数也",
当襄说"已习其数"时,孔子则说"未得其志也",当襄说"已习其志"时,孔子还说"未得其为人也",直到最后孔子说"殆得其为人矣……非文王其孰能为此 "而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孔子的玩之有心,是静心,潜心,细心和耐心.所谓静心,就是要抛弃杂念,屏蔽杂声,静静地闭目凝神,侧耳谛听,让音乐由双耳流向心田,让外在的音乐与内在的心声共鸣;所谓潜心,就是要沉潜于音乐之中,深入地去研究其创作背景,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再联系听觉感受以洞察音乐的内涵,并找出乐曲的主要特征或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所谓细心,就是要对音乐表现要素作细致分析,是音乐中的什么使之富有如此特征或如此打动我,从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明暗,节奏的
律动,旋律的起伏,到和声的进行,调性的变化,动机的发展等等,体察音乐一丝一毫的变化,体会音乐表情达意的巧妙;所谓耐心,就是要对音乐作品反复倾听,耐心揣摩.这样才能像孔子学琴那样,先得其数,后得其志,直至得其人,从而真正体会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二,玩之有物.
经过静心谛听,潜心研究,细心分析,耐心揣摩,便能从音乐材料的声音面貌上玩出音乐的主要特征来,便是玩
之有物了.
玩之有物需要抓住音乐的表现特征,找到抽象的音与形象的物之间的联系.如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是一首标题音乐,强调音乐细微的,个性化的表现力.乐曲用三个音乐材料,通过丰富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
音响,有了丰满的表现力.如第一主题,有单簧管轻柔地演奏,加了弱音器的圆号演奏,乐队加了顿音强有力的
全奏,进行移调对位,使同一旋律有了多姿的呈现,在听觉上有了因变化带来的多种美感.乐曲最后对复调这一表现形式的运用,也产生了强烈的音响效果,极富感染力,使人从音响中仿佛感受到驼队行进的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情景.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前去玩味的,当教师有了这样的玩之有物,教学中才有可能让学生有物可玩.
三,玩之有味.
玩之有物后,"有味"是自然而然的.如《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主题,单簧管演奏是那样宁静,安详;圆号一演奏,咦,明朗了;加了顿音有力的全奏,啊,真是勃勃气势;进行了对位,那种绵延真有意境……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立即浮现在脑海中,一个个音乐元素的增减变化,给音乐带来了更多的韵味,意味和趣味.
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引导学生在"物"中品出"味"来,真正领略音乐之美.
课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
从音乐到音乐.
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的,都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的.即从音乐出发,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关注了音乐的旋律,调性,曲式,织体等等.下面以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人音版第13册)欣赏教学中的两个片段来阐述.
片段1:首先,为了让学生感受乐队有力的全奏和因休止符形成的短促节奏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从音乐要素出发),在欣赏呈示部主部主题中的第一旋律
……时,通过聆听,对比(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去掉休止符后的这条旋律),男生短促有力的歌唱,女生在强拍处握拳表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都是紧紧围绕以上关注点的音乐活动).
接着,为了让学生体味旋律的细微变化(从音乐要素出发),在欣赏第二旋律:
……时,先请学生看谱聆听,再具体辨析:开始是连贯的,然后由倚音而产生轻盈,最后因顿音记号和休止符而产生跳跃(关注了旋律的细微变化,关注了倚音和顿音的运用效果).然后由师生优美地接唱:老师唱第一小节,女生唱第二,三小节,男生唱第四小节,要求把自己的旋律特征很到位地表现出来(通过歌唱深入感受长音,倚音,顿音,休止符的表现效果).
最后,为了整体地感受这两条旋律的不同特点,体味它们的不同美感,教师弹琴,男生起立唱有力的第一旋律,女生坐着唱柔美的第二旋律,时而分开唱时而同时唱,同时唱时有了复调的效果.(男,女生分别唱第一,二旋律,出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有分有合的歌唱,使学生对这两条旋律的组合有了一定的整体感受,并在美感的呈现中,内心充满愉悦).
片段2: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中"对称"这一形式美,完整聆听呈示部时,要求学生看着老师左,右手的对称指挥,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老师的指挥中感受古典音乐一个重要的形式美——对称,然后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中歌唱,在歌唱中再次体味对称美(看指挥聆听,歌唱,使学生一直在感受着"对称"这一音乐表现形式).
以上两个片段都表明了:首先老师要对音乐材料的把握非常到位,很明确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什么,然后所有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这些而展开,把学生的听觉越来越深入地引到想让他们关注的地方,充分地体味着,这就是从音乐到音乐.
从粗略到细致.
引导学生从粗略地听到细致地听,是玩味音乐的必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总是停留在粗略聆听上,否则,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也只会停留在生理感受,音乐感觉这个初级层面.而通过从粗略到细致地玩味,使学生产生联觉活动(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的联合活动),能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的要素.下面以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人音版第15册)欣赏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来说明.
教学片段:初听单簧管吹奏的具有俄罗斯风味的草原主题(见以下谱例),请学生说说音乐给你的感觉(这是直接聆听产生的生理反应,即音乐感觉).
然后请学生再听,并思考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使学生开始关注音色,旋律了,发现乐器的声音,旋律中的一些长音,缓慢的速度,轻柔的力度让我有了------的感觉),接着,老师用哼鸣模拟单簧管宁静,安详的音色轻柔,缓慢地哼唱,学生闭目感受(进一步体味着音色,速度,旋律).然后全班学生哼唱最后一个长音,渐弱至无声(感受长音带来的那种悠远,广袤).最后,女生完整哼唱,男声用手势表现旋律,特别是长音的延伸(产生了联觉活动). 接下来,请学生细细品味同一旋律不同的呈现:圆号演奏,乐队有力的全奏,通过移调表现,通过对位表现(感受旋律的变化).
这样,通过从粗略到细致地玩味,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性,织体,音色,对作品内容的意象塑形,情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