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西域之语趣”
“罗什所译,十不出一。”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达 “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雅”
文质调和论 (1)慧远 “厥中”
“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 应文,则悦者寡。”“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以裁厥中” (2)僧佑 “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
4、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古典译论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古代末期(鸦片战争之前)和近代(鸦片战 争之后)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魏象乾著有《番清说》
“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其辞,顺其 气,传其神,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 取意,而清文精练,适当其可也”以避免 “出入失正之弊”。
马建忠(1845-1900) “善译”: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 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 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 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 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 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 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 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 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 考其所出 ,事事周密耳 ”
(2)释道安 昔来出经者 ,多嫌胡言方质 ,而改适今俗 , 此政所不取也。何者 ? 传胡为秦 ,以不闲 方言 ,求识辞趣耳 ,何嫌文质 ? 文质是时 , 幸勿易之。经之巧质 ,有自来矣。为传事 不尽 ,乃译人之咎耳 ”
“五失本”“三不易”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 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 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 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 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 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 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 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关于“信、达、雅”的争议:
一、是三字理论是否严氏所始创?
二、是关于“雅”字。 三、是三字理论与西方译论有似处。
仆初嫌其辞不雅…….当令易晓,勿失厥 义,……..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1、译作完全副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 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 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 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 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 艰深文陋之讥,实在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 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 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 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 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 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 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 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 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七、参详:再回证原文是否有纰漏、错误;
八、利洗:去芜冗、重复,梳整译文; 九、润文:修辞、润饰; 十、梵呗:由于佛经是要供人诵读的,所以再据母语(梵文)的 诵经方式诵读汉译经文,看是否有不适合诵读之句; 十一、监阅:最后有钦命大臣监阅(终审)
玄奘“五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迦’,梵具六义(自在、 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厦实 无此木。
1、古典译论时期
2、现代译论时期
1、古代佛经译论阶段
2、古典译论发展阶段
何谓“文” “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 地道, 贴切。
何谓“质” “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 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天见人,人见天”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 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唯佛难值,其文难闻。 又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 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 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 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 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 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 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 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 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迭。”是以 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 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 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 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 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 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 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 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 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 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 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 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 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 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 字; 3.删简词句; 4.删节复述; 5.削减赘言
1.古今习俗不同,古文雅朴而今 文华藻,改古适今不易恰当;
2.以后世的浅俗理解古圣的微言 大义不易贯通; 3.释迦牟尼大弟子出经尚难,后 世凡人以今度古更不易正确。
(梁启超:文学翻译与佛典)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该倒句,余尽 实录。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 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 ‘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 偏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 为异;‘菩提萨 ’,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
1、神秘语
“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
文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1)支谦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须菩提”、“舍利佛” “善业”、“秋露子” 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般若道行经》 、《大明度无极经》
(2)鸠摩罗什
《出三藏记集》„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 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 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一是人品,即其中一、二、五、六诸“备”: 忠于佛法,乐于助人,不嫌费时;遵守戒律,品 行端正,不招非议;心胸宽和,谦虚待人,不可 武断;专心研究,淡泊名利,不出风头。
二是关于学识的,即三、四、七、八诸“备”: 博览诸典,通义达旨,不存疑义;涉猎文史,精 于词句,不译笔硬;精通梵文,掌握译法,不失 原义;兼通训诂,熟习文字,不悖原文风采。
(3)玄奘
“远承东晋道安之直接法,拘守梵文格式, 不顾汉文语法”
一、主译:执笔人,胸怀全局,贯彻始终;
二、证文:朗诵原文佛经,斟酌原文是否有错;
三、笔受:根据梵音录本译出毛稿; 四、度语:音译暂无对等信息的事物,据母本正音; 五、缀文:按汉语字法、句法进行整理; 六、证义:译出初稿与原文对照,看本旨是否偏移歪曲或有遗漏;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 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 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 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 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 “原作如是,不能不存其真”
严复(《天演论》卷首《译例言》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 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 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 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 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 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 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 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 文 ” 与“ 质 ” 、直译与意译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 后君子。 ’
“ 文 ” 便指文章的外在形式 ,包括遣词造句等方面; “ 质 ” 则指文章的实质内容 ,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 文 ’ 是修饰 ,在翻译时修辞力求与汉文接近。 ‘ 质 ’ 就是朴质 ,在翻译上终于原本 ,采取直译 的方法 ,与汉文就有一些距离 ,比较艰涩难读 ”
“ 直译 ” 指在翻译过程中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尽 可能的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 。 “ 意译 ” 则指在翻译过程中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 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地 ,但 决不是任意改变。。
“ 文质之争 ” 产生的原因 1、翻译实践发展的规律
2、这是佛教广泛传播的需要。
3、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 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 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
质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1)竺法护
“言准天竺 ,事不加饰;悉则悉矣 ,而辞质胜文也 ”
2、多义词 3、没有对应的名次 4、约定俗成的音译 5、无法保持原词原义与色彩的词语
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 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 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 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 可披玩。(道宣 ) “比较罗什那样修饰自由的文体来觉得太质, 比较法护、义净所译那样朴拙的作品又觉得 很文”
“案本而传”,“以质应质,以文应文”
彦琮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前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衔,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赫伯特.罗森斯坦(Herbert Rothenstein) “Triness” 即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gracefulness
梁启超《变法通议》第七章《论译书》
“今日而言择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择之本; 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林纾 “耳受手追,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其文章之 流派,如辩家人之足音。 “或喜或愕,一时颜色无定,似书中之人,即吾亲切 之戚畹。遭难为悲,得志为喜,则吾身直一傀儡,而 著书者为我牵丝矣。” “且泣且译,且译且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