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储氢研究新进展
南开大学科技成果——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南开大学科技成果——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
金复合储氢材料
项目简介针对车载氢能源的难题,开展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材料储氢研究,特别开展了Mg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
MgH2(7.6wt%H2)是理想的轻质储氢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相对高的操作温度,限制了它的发展。
为了改善镁基材料的储氢性能,通过气相传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Mg纳米线。
结果表明,改变载气流速、传输温度和沉积基底,可以控制Mg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
测试结果显示,Mg纳米线降低了脱附能垒,改善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直径为30-50nm的Mg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可逆储放氢性能。
理论计算:MgH2纳米线直径与放氢热力学性能
实验研究:Mg/MgH2纳米线直径与其吸/放氢活化能
部分实验样品 研究成果发表在J.Am.Chem.Soc.,J.Phys.Chem.C ,pds 等期刊上,授权发明专利2项。
车载液氢气瓶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8 期车载液氢气瓶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郭晋1,2,张耕2,3,陈国华3,朱鸣4,谭粤2,李蔚2,夏莉2,胡昆2(1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2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3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4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 100010)摘要:在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发电及氢能备受关注。
氢能燃料电池车辆作为目前最为广泛的氢能终端应用场景,对氢燃料储用系统的重量、存储能力、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车载液氢气瓶以其高密度、轻量化被广泛认为是下一阶段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箱的重要型式,车载液氢气瓶的安全性、绝热性是目前的关键难题。
鉴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环境复杂、事故危害大,车辆的本质安全和高效节能十分重要,但车载液氢气瓶的设计方法并不完善,存在材料脆断、疲劳失效、真空丧失等失效风险。
本文针对车载储氢气瓶关键设计环节,从选材、选型、设计和测试环节出发,从液氢气瓶材料韧脆转变性、车载液氢气瓶静动力学分析、车载液氢气瓶疲劳寿命、车载液氢气瓶使用过程及真空丧失后的绝热性能、车载液氢气瓶增压设计和增压传热方面综述了研究的历史发展情况、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情况,预测了与车载液氢气瓶相关的研究趋势,最后对车载液氢气瓶的设计关键技术做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安全;氢;设计;真空;深冷中图分类号:TK91;TQ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08-4221-09Research progress on vehicle liquid hydrogen cylinder designGUO Jin 1,2,ZHANG Geng 2,3,CHEN Guohua 3,ZHU Ming 4,TAN Yue 2,LI Wei 2,XIA Li 2,HU Kun 2(1 School of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Zhejiang, China; 2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pecial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Guangzhou 510000, Guangdong, China; 3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0, Guangdong, China;4Chin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dual press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ew energy generation and hydrogen energy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terminal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hydrogen energy. The on-board liquid hydrogen cylinder is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fuel tank for fuel cell vehicles in the next stage due to its high density and lightweight.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on-board liquid hydrogen cylinder are the key problems at present. In view of the complex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high accident hazards of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the essential safety,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of vehicles are very important. However, the design method of on-board liquid hydrogen cylinders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are failure risks such as brittle material breakage, fatigue failure and vacuum loss. In this paper, the key design links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764收稿日期:2022-09-21;修改稿日期:2023-05-06。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能源转型的推进,清洁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车载储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存方式,在清洁能源汽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1.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全球各国逐渐意识到传统燃油车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推动了清洁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
2.政策扶持:各国政府通过减少燃油汽车的补贴、实施排放标准等措施,大力支持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车载储氢技术市场需求的增长。
3.能源安全需求:贮氢技术能够提供能源储存和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的问题,满足了人们对能源安全的需求。
技术发展趋势1.贮氢材料的研发创新:新型储氢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车载储氢技术发展的关键。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具有高储氢容量和快速放氢特性的材料,以提高贮氢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2.氢气储存和传输技术的改进:储氢系统中的储氢罐、氢气传输管道等关键部件的改进将极大地提高贮氢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氢气供应链的完善:建设完善的氢气供应链是车载储氢技术发展的基础。
将氢气生产、储存和传输等环节相互衔接,以确保氢气燃料的持续供应。
市场前景预测1.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清洁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将迎来持续增长的机遇,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规模化商业化。
2.技术进步带来降本增效:贮氢技术的改进将提高贮氢系统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这将促使清洁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提升,进一步推动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发展。
3.国际合作促进市场开拓:各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加速车载储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共享和市场开放将为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风险与挑战1.高成本限制了市场普及:目前,车载储氢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和推广。
高成本的降低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2.安全问题制约了市场发展:贮氢系统的安全性一直是车载储氢技术发展的瓶颈。
新能源技术知识: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技术研究
新能源技术知识: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技术研究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汽车领域逐渐向着新能源技术方向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新兴的汽车类型,相比传统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可以零排放、环保节能,是一种具有极高发展前景的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燃料电池,它需要一种能源作为燃料,而氢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燃料。
但是,氢气具有易燃易爆和储存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如何安全、高效地储存氢气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压缩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
压缩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压缩到高压状态后存储在高压气瓶中,储氢密度高,适用于车载储氢。
但是,这种储氢技术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且储氢成本较高。
液态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冷却至极低温度下使其液化,然后将液态氢存储在特殊的储罐中。
液态储氢储氢密度高,但是需要极低温度来维持氢的液态状态,且储氢设施的成本和安全措施较高。
固态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在特定的材料中进行化学吸附并固定储存,因此储氢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储氢技术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但是当前固态储氢技术的储氢密度仍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另外,目前有一种新型的储氢技术——液态有机氢载体技术。
该技术是将氢气与特定有机氢载体反应生成有机化合物后储存,需要时再通过加热等方式释放氢气。
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储氢密度高等优点,但是其载体的稳定性和制备难度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总之,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技术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储氢技术各有优劣,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当前,尚需要深化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的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研究
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兴趣日益高涨。
下面将就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氢气的储存、氢气的供应和氢气的利用。
目前,常用的氢气储存方式有压缩氢气和液化氢气两种。
压缩氢气是将氢气压缩到高压柜中,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氢气则是将氢气冷却到极低温度下使其液化,并将其储存在密封容器中。
氢气的供应主要通过制氢厂进行,制氢方式有电解水制氢、甲烷重整制氢和生物制氢等。
另外,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的氢气利用主要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其中的关键是质子交换膜。
质子交换膜是将氢气与氧气之间的电子和离子进行有效分离的关键部件,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钠离子导体。
其次,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提高其动力性能。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性能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方面。
为了提高加速性能,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和扭矩输出。
提高续航里程方面,主要是通过增大氢气储存装置的容量来实现。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氢气储存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对车辆整体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氢气具有易燃易爆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研究,包括氢气泄漏的控制、防爆装置的设计以及事故后的应急处置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和生产。
最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商业化和广泛应用。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受到高昂的成本和不完善的氢气基础设施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氢气生产厂、加氢站和储氢装置等。
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综上所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研究涉及氢气储存、氢气供应、氢气利用、动力性能提升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简单论述汽车储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简单论述汽车储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汽车储氢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调查报告1. 前言车载储氢技术是当前氢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档旨在通过市场调查,对车载储氢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估。
2. 车载储氢技术概述车载储氢技术是一种将氢气储存于车辆中,用于供应燃料电池或其他氢燃料制动的技术。
目前主要采用的车载储氢技术包括压缩氢气储存和液氢储存。
2.1 压缩氢气储存技术压缩氢气储存技术是将氢气压缩至高压储存于气瓶或气罐中。
这种技术具有成熟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但由于氢气的压缩过程存在能量损耗和安全隐患,需人工维护气瓶或气罐的安全性。
2.2 液氢储存技术液氢储存技术是将氢气液化并储存在低温容器中。
这种技术具有更高的储存密度,但液氢的制作、储存和输送过程存在能量损耗和安全隐患,需特殊设备和条件。
3.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现状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发展。
以下是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主要现状:3.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氢能源政策的推动和技术进步,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投入研发,并推出搭载储氢技术的汽车产品。
3.2 技术进步驱动市场竞争压缩氢气储存技术在成本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优势,液氢储存技术在储存容量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技术进步和不断创新推动市场竞争,各种车载储氢技术正在不断演进和提升。
3.3 政策推动市场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推动氢能源发展和车载储氢技术应用的政策和补贴措施,如充电设施建设、购车补贴等,这些政策措施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4.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前景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氢能源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氢能源的发展,并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将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为车载储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4.2 可持续发展需求氢能源是一种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形式,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燃料的限制,车载储氢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氢燃料电池车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氢燃料电池车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在当今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的大背景下,氢燃料电池车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类型,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其独特的技术原理和显著的优势,为未来交通领域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氢燃料电池车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来驱动车辆。
在这个过程中,氢气在阳极被氧化,失去电子,产生氢离子。
这些氢离子穿过电解质膜,到达阴极,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电能。
整个过程只产生水,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近年来,氢燃料电池车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燃料电池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通过改进电极材料、优化膜电极结构等手段,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使得车辆的动力性能更加强劲。
同时,燃料电池的耐久性也有了显著改善,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其次,储氢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不断成熟,储氢瓶的压力逐渐提高,使得相同体积下能够储存更多的氢气。
液态储氢技术也在积极研发中,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但一旦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高储氢密度,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此外,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
虽然目前加氢站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了其重要性,纷纷加大投入。
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逐渐降低,加氢时间也在不断缩短,为氢燃料电池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持。
氢燃料电池车具有诸多优势,使其在未来的交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环保角度来看,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理想选择。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改善空气质量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续航里程方面,氢燃料电池车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纯电动汽车,其续航里程更长,能够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
而且加氢时间短,与加油时间相当,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在车辆性能方面,氢燃料电池车能够提供瞬间的高功率输出,加速性能优异,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2024年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发展现状简介目前,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汽车行业正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车载储氢系统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能源技术,逐渐受到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现状,涵盖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规模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载储氢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最大的市场,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加速了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制定了减少排放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政策,为车载储氢系统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储氢系统的性能不断提升。
高效的氢气储存材料和优化的系统设计,使得储氢系统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得到大幅提高。
这些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
3.合作共享:车载储氢系统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各方的合作共享。
汽车制造商、能源公司、研究机构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通过分享资源、经验和技术,推动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健康发展。
4.绿色转型:车载储氢系统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被视为推动汽车行业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
在未来,储氢技术还有望与其他新能源技术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等相结合,形成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交通系统。
挑战与机遇虽然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供给链建设:车载储氢系统需要完整的供给链来支撑其发展,包括生产氢气、运输储存、供应设备等环节。
目前,这些供给链尚不完善,需要在技术、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以支持和完善。
2.安全问题:储氢系统涉及储存和使用高压氢气,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
面对挑战,车载储氢系统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1.新兴市场:亚太地区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将成为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分析引言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
而车载储氢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储能解决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该技术的潜力和前景。
背景车载储氢技术是一种将氢气作为燃料储存在车辆中,用于驱动发动机的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辆,车载储氢技术具有零排放、高能量密度等优势。
同时,储氢技术还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据预测,到2025年,该市场的价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
以下是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的详细分析。
产品类型车载储氢技术市场主要分为压缩储氢和液态储氢两种类型。
其中,压缩储氢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等优势。
目前,液态储氢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其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未来具有较大的潜力。
应用领域车载储氢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
目前,乘用车和商用车是该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绿色交通的支持,车载储氢技术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地域分布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目前,北美地区是全球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主要地区,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欧洲地区紧随其后,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
市场驱动因素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以下几个市场驱动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氢技术的政策和补贴措施,加速了市场的发展。
2.环保要求: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各国对车辆排放限制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催生了车载储氢技术的需求。
3.新能源发展: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储氢技术被看作是能源储存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吸引了大量投资和研发。
市场前景车载储氢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和零排放的储能解决方案,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车载储氢技术将逐渐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氢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氢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对传统燃料汽车排放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担忧日益增长,氢能源汽车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氢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讨论氢能源汽车的技术现状。
氢能源汽车是利用氢燃料和氧气反应产生水并产生能量的一种车型。
其关键技术包括氢气储存、氢气供应、燃料电池和电力系统。
目前,氢气储存技术主要有高压压缩氢气、液态氢气和氢气吸附储存等。
高压压缩氢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储存方式,但它需要大型的储氢罐,增加了车辆的重量和成本。
液态氢气储存技术需要更低的储氢压力,但液态氢气的温度要求较低,储存和输送液态氢气的设施也相对复杂。
氢气吸附储存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存储氢气,但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氢气供应是氢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氢气供应站建设面临着挑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建设氢气供应站网络。
此外,氢气供应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目前供应站数量有限,但随着氢能源汽车的普及,氢气供应网络的建设将逐步完善。
燃料电池是氢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燃料电池通过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
一方面,燃料电池的效率正在不断提高,由于其高效转化氢能为电能的特性,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加注速度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科学家们仍在不断研究和改进催化剂、电解质膜和堆部件等技术。
除了技术挑战,氢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是制造成本高昂。
与传统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相比,氢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氢气储存和供应系统的成本较高。
其次是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即氢气供应站和维修设施的建设。
这限制了用户购买氢能源汽车的动力。
此外,对于储氢罐的安全性和防爆性能的要求也是制约氢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氢能源汽车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车载储氢技术逐渐成为替代传统燃料的重要方向。
车载储氢技术通过将氢气储存于车辆中,能够实现零排放的运行,对减少尾气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2. 车载储氢技术概述车载储氢技术主要包括氢气储存、氢气输送和氢气供应三个关键环节。
储氢技术包括压缩氢气储存和液态氢气储存两种方法,而输送技术则涉及高压氢气管道和液态氢气管道两种形式。
另外,氢气的供应也是车载储氢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3.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现状3.1 技术发展情况车载储氢技术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
压缩氢气储存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液态氢气储存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氢气输送技术方面,高压氢气管道建设已在一些国家得到推进,但仍面临许多技术和安全问题。
氢气供应方面,随着氢气制备技术的进步,氢气供应能力逐渐增强。
3.2 行业应用情况车载储氢技术在轻型和重型商用车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轻型车辆主要包括乘用车和小型货车,而重型商用车辆则包括卡车和公交车等。
目前,许多城市已开始大规模采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以减少尾气排放并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3.3 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规模约为X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以复合年增长率X%增长。
这显示了市场对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
3.4 市场驱动因素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是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此外,氢气供应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对市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4.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于海泉杨远王红霞(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石家庄051430)摘要:氢能由于其来源多样、清洁、环保、高效等特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
由氢能引领的能源变革已然来临⑴。
目前氢能产业最受瞩目的应用市场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虽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近几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产业链中,氢能大规模应用的难点还在于氢气的储运和加注环节。
该难题一旦解决,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将进入大规模市场化阶段。
本文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中车载储氢、加氢站储氢、氢气运输三个方面综述当前国内外储氢技术的现状,同时希望能给我国的氢能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氢能车载储氢加氢站储氢氢气运输Overview of Research on Hydrogen Storage VesselsYii Haiquan Yang Yuan Wang Hongxia(Shijiazhuang Enric Gas Machinery Company Shijiazhuang051430) Abstract Hydrogen energy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otential secondary energy in the21st century due to its diverse sources,clea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igh efficienc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The energy revolution led by hydrogen has come.At present,the most eye-catching application market of the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is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Although supported by the policies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my country's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difficulty of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lies in th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hydrogen.Once this problem is solved,my country's hydrogen fuel cell industry will enter a large-scale marketization stag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around the three aspects of on-board hydrogen storage, hydrogen storage in hydrogen stations,and hydrogen transportation in the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 industry chain,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energy in my country.Keywords Hydrogen energy On-board hydrogen storage Hydrogen storage station Hydrogen transportation中图分类号:TB497文章编号:2095-2465(2021)02-0001-04随着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日益枯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上升,全球变暖形势加剧。
车载储氢研究新进展
塞墨Ⅵ渊IIll§车载储氢研究新进展王振庭郑青榕徐轶群(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参照燃料电池汽车对车载储氢系统单位质量储氢密度与体积储氢密度的目标要求,对目前已应用或处于研发阶段的一些储氢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且介绍当前车载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与技术。
如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金属有机构架储氢等,比较各种储氢技术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氢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吸附金属有机构架中图分类号:T K9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18—01一、冀膏日益匮乏的化石能源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氢能是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当前氨能研究的直接目标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目前,制约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的三大障碍是: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价格较高;②无适宜的储氢技术;③没有氢源基础设施。
在这三大障碍中,储氢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美国能源部(T h e D epar t m ent of E n er gy,D O E)对车载储氢技术设定的H标为:在温和的条件下,重量储氧密度达到6.5w t%,体积储氢密度达到62kgH:m4[1]。
但是,综观目前所有实际可用的车载储氢技术,包括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等方式,还没有一种储氢系统能达到这个标准。
若使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与油料车同样的额定里程,车上必须一次充5k g氢气。
常温、常压下5kg氢气体积是55.6m3。
储氢的关键就转换到如何把55.6m3的体积转化为100升以下(体积减少到原来的556分之一)E2],所用方法还须保证氢气充放快速、可逆、廉价。
本文对目前己应用或处于研发阶段的一些储氧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矗压气态储氯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温度一定时,升高压力会减小气体所占的体积。
2024年车载储氢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车载储氢系统市场需求分析引言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汽车工业逐渐转向更环保的能源方向。
储氢技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了解车载储氢系统的概念和原理,然后探讨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储氢系统需求,最后分析未来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趋势和机会。
车载储氢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车载储氢系统是指将氢气存储在车辆内部,以供动力系统使用的系统。
它由储氢罐、储氢阀门、氢气传感器、氢气泄漏防护等组成。
其原理是将氢气通过储氢罐存储,当需要使用时,通过储氢阀门释放氢气,供给车辆的燃料电池进行反应产生动力。
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储氢系统需求目前,车载储氢系统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驱动力。
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社会对汽车工业的重要要求之一。
汽车工业在面临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时,寻找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成为必然趋势。
由于储氢技术的零排放特性和可再生性,车载储氢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能源安全需求能源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车载储氢系统的需求也在增加。
储氢技术可以将氢气作为替代能源,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储氢技术将在未来起到重要的能源储存和利用作用。
未来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趋势和机会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发投入的增加,车载储氢系统技术将迎来突破性发展。
例如,研发更高效的储氢材料和降低成本的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
政策支持政府对车载储氢系统的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广储氢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为车载储氢系统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潜在应用领域的开拓除了汽车行业,车载储氢系统在其他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机会。
例如,航空航天、能源储备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车载储氢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结论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需求分析表明,在环保要求和能源安全需求的驱动下,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2024年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环境分析引言车载储氢系统是一种存储和释放氢气的设备,用于供给汽车燃料电池系统。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转型,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日益迅速。
本文将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车载储氢系统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在2021年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会以每年XX%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政府政策支持多个国家纷纷推出支持氢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激励措施、减税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汽车制造商的转型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关注氢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他们看中氢能源汽车的长续航里程和较短的加氢时间,这与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体验更接近。
这种转型推动了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需求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氢能源被视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减少碳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
政府和消费者的环保需求推动了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发展。
市场竞争格局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目前呈现出较高的竞争格局。
主要竞争者包括氢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汽车制造商以及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
他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争夺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竞争者通过研发更高效的储氢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密度、减少材料成本等方式来提升产品性能,并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升级产品升级也是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竞争者通过改进车载储氢系统的设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式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满足消费者对于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
合作与并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竞争者之间也有合作与并购的趋势。
通过合作与并购,竞争者可以共享技术和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进程。
市场挑战与机遇车载储氢系统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氢储存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氢储存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氢储存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首先,介绍了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的优势和潜力。
然后,探讨了氢储存技术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氢储存材料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最后,对未来氢储存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氢气的储存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2. 氢储存技术的重要性氢气的储存技术直接影响着氢能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的氢储存技术包括压缩氢气储存、液态氢气储存和固态氢气储存。
各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挑战,因此,选择适合的氢储存技术对于实现氢能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3. 氢储存材料的分类及特性根据氢气的吸附方式和储存形式,氢储存材料可以分为物理吸附材料、化学吸附材料和金属氢化物材料。
物理吸附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氢气来储存氢能,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吸附/解吸速率。
化学吸附材料通过化学反应来储存氢气,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
金属氢化物材料通过氢气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氢化物来储存氢能,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储氢密度。
4. 氢储存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氢储存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氢气储存系统和氢气供应系统。
氢气储存系统用于储存氢气,保证车辆长时间行驶。
氢气供应系统用于将储存的氢气供应给燃料电池,实现车辆的动力输出。
不同类型的氢储存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压缩氢气储存适用于长途行驶,液态氢气储存适用于快速加注,固态氢气储存适用于高储氢密度要求。
5.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氢储存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储氢容量、降低储氢温度和压力、提高吸附/解吸速率以及降低成本。
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合成方法的改进,可以实现氢储存材料性能的提升。
此外,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也将促进氢储存材料的发展,如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和催化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载储氢研究新进展作者:王振庭郑青榕徐轶群来源:《硅谷》2008年第20期[摘要]参照燃料电池汽车对车载储氢系统单位质量储氢密度与体积储氢密度的目标要求,对目前已应用或处于研发阶段的一些储氢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且介绍当前车载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与技术,如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金属有机构架储氢等,比较各种储氢技术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氢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吸附金属有机构架中图分类号:TK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18-01一、前言日益匮乏的化石能源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氢能是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当前氢能研究的直接目标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
目前,制约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的三大障碍是: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价格较高;②无适宜的储氢技术;③没有氢源基础设施。
在这三大障碍中,储氢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美国能源部(The Department of Energy,DOE)对车载储氢技术设定的目标为:在温和的条件下,重量储氢密度达到6.5wt%,体积储氢密度达到王振庭郑青榕徐轶群(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1]。
但是,综观目前所有实际可用的车载储氢技术,包括高压氢气、液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等方式,还没有一种储氢系统能达到这个标准。
若使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与油料车同样的额定里程,车上必须一次充5kg氢气。
常温、常压下5kg氢气体积是55.6m3。
储氢的关键就转换到如何把55.6m3的体积转化为100升以下(体积减少到原来的556分之一)[2],所用方法还须保证氢气充放快速、可逆、廉价。
本文对目前已应用或处于研发阶段的一些储氢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高压气态储氢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温度一定时,升高压力会减小气体所占的体积,从而提高了氢气的密度。
高压钢瓶储氢就是基于这一原理的一种常用的氢气储存方法。
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来说,若要满足车辆行驶里程的实际需求,储氢压力应在80MPa左右。
钢瓶的壁厚可根据下式计算[2]:上式中,为壁厚,为钢瓶的外径,Δp为过压,为材料的伸张强度。
不同材料的伸张强度差别往往较大(铝的伸张强度为50MPa,高质量钢的伸张强度则大于1100MPa),因此,对储罐材料的改进、提高容器的承受压力是高压储氢的研究重点。
高压储氢设备的基本要求是承压、抑爆抗爆、在线泄漏检测和制造经济简便。
目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与关丹姆工艺公司(GTC)共同开发了碳复合材料双层结构储氢容器,其储氢压力可达70MPa,质量储氢密度可达7-8wt%[2]。
压缩氢的成本很高,不太可能被氢汽车制造商大规模应用,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如此高压力的氢储罐必然成为人口密集区的隐患。
三、液氢液氢储存具有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液氢的体积密度是(相当于氢气压缩到170MPa)。
常温、常压下液氢的密度为气态氢的845倍,体积能量密度比压缩储存要高好几倍。
若仅从质量和体积上考虑,液氢储存是一种极为理想的储氢方式。
但是由于氢气液化要消耗很大的冷却能量,氢气的理论液化功是3.23kWh/kg,但实际液化1kg氢则需耗电15.2kW·h[3],此值大约是氢气低热值的一半,增加了储氢和用氢的成本。
氢的临界温度很低(33.2K),高于临界温度只能以气体状态存在,所以液氢容器必须保持常压,否则在封闭体系内室温下压力可高达1000MPa。
液氢不可避免的气化和液氢容器必须保持常压的必然结果就是不断向大气释放氢气,这也是公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另外液氢储存容器必须使用超低温用的特殊容器,高度绝热的储氢容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现在有一种壁间充满中空微珠的绝热容器已经问世。
这种二氧化硅的微珠直径约30-150 ,中间空心,壁厚1-5 。
在部分微珠上镀上厚度为1 的铝可抑制颗粒间的对流换热,将部分镀铝微珠(一般约为3%-5%)混入不镀铝的微珠中可有效地切断辐射传热。
这种新型的热绝缘容器不需抽真空,但绝热效果远优于普通高真空的绝热容器,是一种理想的液氢储存罐[3]。
作为汽车燃料的储存方法,在没有其它更好方法的情况下,因液氢在储氢密度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最有可能商业化。
四、吸附储氢吸附储氢具有安全可靠和储存效率高等特点而发展迅速。
由于该技术具有压力适中、储存容器自重轻、形状选择余地大等优点,已引起广泛关注。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充放可逆性其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和新型吸附剂(纳米材料) 等。
(一)物理吸附1.活性炭吸附储氢。
总体来说,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活性炭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吸附储氢性能。
但在常温左右,几乎没有人报道有一种活性炭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氢性能。
解决氢吸、脱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是吸附储氢的关键所在,活性炭吸附剂的成本低,大约是金属氢化物的1/10[4]。
但是冷冻液体、低温中压缩槽以及热交换器总成本及运行费用提高,推广应用还要附加解决冷冻剂加注站问题,故迄今尚未上车试用。
2.碳纳米材料吸附储氢。
由于碳纳米材料中独特的晶格排列结构,材料尺寸非常细小,具有较大的理论比表面积,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吸附储氢材料。
碳纳米管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WNT)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MWNT)Ye等[5]研究了在80K、10.0MPa下,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量可达8.25wt%,其储氢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储氢系统,但多壁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就要逊色一些。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储氢量,但将其用作商业储氢材料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在于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技术尚不成熟且价格昂贵,在储氢机理、结构控制和化学改性方面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化学吸附(金属氢化物储氢)至今,储氢合金有很多,它们一般分为:稀土镧镍系、钛铁系、镁系、钛/锆系,典型代表分别为:LaNi5、TiFe、Mg2Ni、TiMn1.5。
按结构分为:AB5(LaNi5、CaZn5)、AB(TiFe,ZrNi)、A2B(Mg2Ni,Ti2Ni)、AB2(ZrV2, ZrMn2)、Ab3(CeNi3,YFe3)、A2B7(Y2Ni7)、A6B23(Y6Fe23)。
金属氢化物储氢的技术总结如下:1.稀土镧镍系储氢合金:活化容易,平衡压力适中且平坦,吸放氢平衡压差小,抗杂质气体中毒性能好,适合室温操作;2.钛铁系:价格低,室温下可逆储放氢,易被氧化,活化困难,抗杂质气体中毒能力差,实际使用时需对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处理;3.镁系:储氢容量高,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放氢温度高(250-300℃),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改进方法:机械合金化-加TiFe和CaCu5球磨,或复合;4.钛/锆系:具有Laves相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原子间隙由四面体构成,间隙多,有利于氢原子的吸附;可用于氢汽车储氢、电池负极Ovinic;所有的金属合金都能安全、紧密的存储大量氢气。
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合金存储氢气可逆,而且是在常温常压下。
因过渡金属元素重,一般H/M为1,所以它们存储氢气的质量百分比小于3wt%,不符合车载储氢的技术标准,故寻找出轻的金属合金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金属有机构架储氢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材料是最近才被报道的一类新型储氢材料,MOF材料具有统一尺寸的立方空隙,构成空隙的结构也类似,典型的MOF结构[6]如图2所示。
图2MOF-5的晶体结构示意图:a-晶体结构外形;b-具有三维立方点阵结构;c-晶体结构示意图MOF-5具有较大的空腔,储氢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78K、中等压力下,该配合物可以吸收4.5wt%的氢气,相当于每个配合物分子可以吸收17.2 个氢气分子;在室温和2MPa 压力下,则可吸收1.0wt%的氢气,而且吸氢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
中子非弹性散射(inelastic neutron scattering,INS)研究结果显示被吸收的氢分子与配合物之间有两种不同的结合模式,一种是结合于锌的部位,另一种结合于配体部位。
通过人工设计、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等方法进行调节和控制,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使得空腔的大小和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金属有机骨架有望成为理想的储氢材料。
六、总结与展望氢能汽车商业化的障碍是成本高,高在氢气的储存,液氢和高压氢气不适合氢能汽车储存商业化(安全性和成本);大多数储氢合金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基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位氢化物的可逆储放氢等需进一步开发研究;活性炭材料吸附储氢受到重视,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号;多孔材料吸附储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最具希望的有碳纳米管和最近开发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碳纳米管在不同报道中储氢数据差距很大(0.5~10%变化),可惜好的数据重复性都很差;MOFs相对碳纳米管而言,制造比较容易,储氢压力适中,效率也很高,被认为是一类非常有前途的储氢材料。
简言之,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成为商业化车载储氢技术。
这就是车载储氢研究面临的严酷形势。
建议,从源头考虑新的储氢思路。
参考文献:[1]许炜、陶占军、陈军,储氢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2006年第2期.[2]李中秋、张文丽,储氢材料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第10期.[3]任建伟、廖世军,规模储氢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6年第3期.[4]周理,氢能利用与高比表面活性炭吸附储氢技术[N].科技导报,1999年第12期.[5]张超,碳纳米材料吸附储氢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6]Michael Hirscher, Barbara Panella. Hydrogen storage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Scripta Materialia 56(2007)809-912.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