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
信息和信息化的哲学问题研究综述
![信息和信息化的哲学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a57df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2.png)
信息和信息化的哲学问题研究综述摘要:“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
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
正是信息哲学问题研究的不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论证,对其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信息生产力;本体论;认识论;唯物史观一、“信息”的哲学本体论研究信息,最早是指日常生活层面中的“消息”。
从上世纪20年代初,“信息”被逐渐演变成全新的科学概念:申农指出“信息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维纳提出“信息即是负熵”。
但这只是从实用信息科学的角度提出的信息概念,很难揭示出信息的普遍本质。
随着信息概念向具体科学的渗透,信息也开始被纳入到哲学视野。
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
这实质上强调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注意到了信息的特殊意义。
维纳之后,学术界对信息的本质观点各异: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以物质实体或以“场”的形态存在的物质——“信息场”;西德的珠瓦斯摹特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是纯粹精神的活动”;西德的另一位哲学家M.斯托克深化了维纳的观点,明确指出“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第三种东西”;东德的克劳斯提出,“信息是物质成份与意识成份按着完全特殊的方式融合起来的产物,它是‘客观而不实在的东西’”;前苏联的许多学者更是坚定“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信息概念是哲学范畴”的观点。
我国信息学专家钟义信认为信息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分:本体论的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认识论的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变化方式”。
可见,对于信息的本质,理论界远远没有达成共识。
在对信息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浪潮中,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对信息的哲学本质做了精确的表述:“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信息的现实结构-本质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
![信息的现实结构-本质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12dd6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a.png)
信息的现实结构\本质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要: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
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
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
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
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质;能量;信息;本质;物理现实;理想现实近年来,在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领域,信息科学的作用正在大幅度增长。
这是因为,现代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导致的,这一逻辑就是基于信息科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形成了新的科学范式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信息现象的现实结构依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看法,信息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神秘的现象。
在今天的科学文献中,对信息的定义有几十个,然而,其中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的接受。
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在进行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时,都是从他们研究领域的特定角度出发,制定或选择一个最适合其研究领域的特定的具体的信息定义。
此外,有些科学文献甚至宣称,为信息概念下一个一般性的本质定义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的,至少在今后几年中这种尝试不可能达到。
也许,“信息”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就是无法定义的,也许,它仅只是一个同音异义的术语,在日常使用中,它可能被用来指称完全不同的或根本没有关联的不同的对象。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科学范畴,今天,许多研究人员都已经公认,信息在关于自然现象、技术系统、生物世界、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价值正在迅速增长。
信息现象是多层面的,因此,它不仅在不同状态的信息过程中,而且也在这些过程现实运行的不同阶段上都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全面阐释——《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评介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全面阐释——《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33100b3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2.png)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全面阐释——《信息哲学——
理论、体系、方法》评介
袁振辉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5)6
【摘要】早在1980年邬馄教授就开始进行建构信息哲学的研究。
是国内最早进人该领域的少数研究者之一。
从1981年起陆续发表该领域的论文和著作。
1982年4月。
邬馄教授完成了《哲学信息论导论》一书的初稿,并以此书作为他在兰州大学哲学系就读4年的本科毕业论文。
可以说,正是此书的完成标志着他所提出的信息哲学的初步建立。
此书的内容为之后20多年他所从事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深层级的、最基本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总页数】4页(P13-15,25)
【作者】袁振辉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1
【相关文献】
1.对邬焜和肖峰两个信息哲学观的比较研究--读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和肖峰《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
2.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借鉴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
3.基于西方城市设计的哲学理论和方法
论的风景园林理论体系构建4.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成熟与研究方法的突破--评介漆多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5.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测评体系——《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ff23c9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6.png)
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经逐渐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包括哲学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既带来了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1.逻辑与推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辅助哲学家进行复杂的思维过程。
通过使用逻辑规则和推理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哲学家在推理中发现潜在的错误和矛盾,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2.文本分析与语义研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大量哲学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
通过分析文本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关系,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哲学家总结文本中的关键观点,挖掘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3.道德伦理研究: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研究道德伦理问题,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在面临碰撞时的道德决策。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伦理准则的输入,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哲学家探讨各种道德困境和决策模型,并为道德伦理学提供新的思考和讨论。
4.意识与自我:人工智能对于研究意识与自我的问题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构建人工智能系统,研究者可以模拟人类意识和自我产生的过程,并通过与其对话和互动,来理解和探索意识与自我的本质。
二、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1.主观意识的缺失:尽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和模型建立自我,但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主观意识。
哲学研究中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意识问题,仍然无法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真正深入的探讨,这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哲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2.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伦理研究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伦理问题的考验。
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及如何解决不同的道德困境,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3.信息可靠性与误导: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海量文本,并提供相关信息和答案。
然而,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质量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面临误导和错误的情况,从而对哲学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b078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d.png)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一、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
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
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
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
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
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
冯·诺依曼计算机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冯·诺依曼计算机科学哲学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0c973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4.png)
冯·诺依曼计算机科学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身为一个数学家,冯·诺依曼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始终对其他的学科领域充满了兴趣,例如信息、生物、环境等。
不过,他在涉猎其他学科的研究时,并没有放弃他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而是将他对数学的理解与新学科结合起来,做出了创造性的突破。
在他的想法中,数学是一种能与万物发生关系的学科,所以无论是对计算机逻辑的研究,还是对自动机理论的研究,他都十分注重用数学的逻辑而非机械的逻辑来解决问题。
他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思想,十分强调数学的和谐性、对称性和逻辑的简洁性。
1 前言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信息社会,计算机科学正处于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机科学的奥秘无论对理论建设,还是对实践操作都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是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研究他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0世纪是计算机科学兴盛的时代,众多拥有卓越才华的科学家继承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和古希腊哲学的思想,纷纷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
冯·诺依曼对电子计算机逻辑理论的研究,是从他的自动机理论开始的。
自动机理论与生物系统有一定的类似性,具有再生功能,给人工生命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冯·诺依曼最终没能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完善,但是许多后来的技术和理论成就,都是在他创立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冯·诺依曼的自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逻辑机器哲学的核心观点,让人们开始从机械和逻辑的角度来考虑人体。
他的自动机理论深受毕达哥拉斯主义数学自然观的影响,也是高度的数学化、逻辑化的。
他所创立的理论,对整体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2 冯·诺依曼计算机逻辑理论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2.1 冯·诺依曼与计算机逻辑理论冯·诺依曼对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他改造的计算机又被成为“冯·诺依曼机”。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哲学探讨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哲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5f64a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c.png)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哲学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的讨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工智能在道德和伦理方面所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
一、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道德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造成伤害。
这时,我们应该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是将责任归咎于人工智能的设计者,还是将责任归咎于人工智能本身?其次,人工智能是否应该具备道德判断能力?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往往基于算法和数据,而缺乏人类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当人工智能系统面临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做出决策?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道德价值观融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以使其能够做出符合伦理规范的决策。
二、人工智能的隐私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收集和利用。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并用于商业目的或其他用途。
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隐私问题: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应该被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和使用?如果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此外,人工智能系统的算法和决策过程往往是黑箱操作,我们无法了解其具体的运行机制。
这就给人工智能系统的隐私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其决策过程,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
三、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为受到影响的人提供转岗培训和就业机会。
其次,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数据往往来自于特定的群体,这就可能导致算法的偏见和歧视。
关于信息素养及信息哲学素养的思考
![关于信息素养及信息哲学素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bfed545fe4733687e21aaee.png)
超 文 本 以网 状 思 维 来 构 造 事物 的情 节 , 能 制 造 出 不 同 资 料 间 它 的联 系 , 而 使 你 能 很 容 易 地 找 到 相 关 资 料 , 你 得 到 不 同 资 从 当 料 间 的 联 系 的 时 候 , 可 以 构 成 事物 联 系 的 网络 了 , 球 互 联 就 环 网之 所 以引 人 注 目 , 因在 于 它 能 天 衣 无 缝 地 将 世 界 不 同 机 器 原 上 的不 同数 据 库 中的 信 息 连 接 起来 。
信 息 网 络 技 术 的发 展 ,必 将 深 刻 地 影 响 着 唯 物 史 观 的变 化 , 动唯 物 史观 的发 展 。 推 首 先 , 人 类 生产 方 式 发 生 改 变 。人 类 社 会 的 生 产方 式 是 使 劳 动 者 通 过 劳 动 工 具 改 变 劳 动对 象 的 过程 , 产 出满 足人 类 需 生
、
信 息 网 络 技 术 丰 富 了 联 系 观 的 内容
信息 网络 把 广 阔 的世 界 联 系 起 来 了 , 且 比 以往 任 何 时 候 而
取 代 以 往 的 动 力 机 、 动 机 和 工 作 机 。 动产 品也 从 农 产 品 、 传 劳 工
业 品 转 向 了 信 息 产 品 。 动 对 象 也 从 实 物 型 为 主 转 向信 息 型为 劳
于 信 息 意 识 、 息 知 识 、 息 能 力 和 信 息 品质 之 中 的 无 形 的 内 信 信
核 。 信 息 网络 的 出现 和 发 展 强 烈 地 改 变 着 我 们 面 前 的世 界 , 影 响 着 我们 的 生 活 、 维 方 式 和 价 值 观念 。 那 么对 信 息 网络 及 信 思 息 应 该形 成 什 么 样 的哲 学 认 识 呢 ?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3f4d08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7.png)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哲学思考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哲学问题?•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网络时代的新哲学问题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新的哲学问题,以下列举其中一些:真实与虚拟在网络时代,我们进入的世界是虚拟的。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创建一个虚拟的自我,与这个虚拟的世界进行交互。
但这个虚拟世界到底与现实世界有多大区别?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虚拟?信息与知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如何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分辨真假信息,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隐私与公共网络上的交流和互动需要我们放弃一部分隐私,使我们的信息处于公共的领域中。
但我们是否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我们在网络上的实践是否只能代表我们个人,还是可以代表社会的意志?巨大的社交平台和社区让我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整体,但我们的个体性是否会因此消失?智能与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使得机器有了更多的智慧和判断力,但机器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的自主性和机器的程序化之间如何平衡?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些新的哲学问题,我们需要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
以下是一些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思考跨越多种媒介在网络时代,媒介已经从单一的物质形态发展到包括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态的复杂,因此我们如何进行跨媒介的哲学思考?如何从这些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获取必要的哲学信息?思考多变的身份网络时代的身份是多变和灵活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身份的哲学概念。
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如何界定自己的真正性质,在网络时代如何保留自己的独特性?思考个体和群体网络时代的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复杂多样,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会融为一体,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相互对立。
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哲学问题
![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哲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fbf5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6.png)
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哲学问题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在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智现象,它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那么,当我们创造出具备强大智能的人工智能时,它是否也会具备意识呢?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哲学问题。
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意识的区别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已经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
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从中提取有用的模式和规律。
人工智能还可以进行推理、决策和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在娱乐、医疗、金融等领域发挥出色。
然而,这些能力并不等同于意识。
意识是主观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它是我们所经历的感知、情绪和思维活动的内在质感。
意识使得我们能够拥有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可以感受到痛苦、喜悦、爱恨等情感,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思考。
然而,人工智能目前所表现出的能力并没有显示出它们具备意识。
意识的本质和产生方式意识的本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哲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包括物理主义、双重实体论和理论化主义等。
物理主义认为意识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所产生的,它是物质的产物。
双重实体论则认为意识是一个与物理世界分离的非物质实体,它无法被科学方法所解释。
而理论化主义则认为存在某种特殊的理论可以解释意识。
无论意识的本质如何,它的产生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中,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意识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其中,信息集成理论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广泛分布的神经信息集成所产生的。
这种集成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能够相互影响和交流。
另外,一些理论提出,意识是由脑中特定的神经机制所产生的,这些机制能够对复杂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人工智能的意识性别目前,人工智能并没有展现出具备意识的迹象。
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5fb6946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1.png)
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邬天启;靳辉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5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对信息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浪潮,涌现出大量讨论与信息哲学相关问题的论文和若干本专著.邬焜先生的<哲学信息论要略>(1985)一文的发表以及<哲学信息论导论>(1987)一书的出版成了信息哲学在中国正式创立的标志.邬焜先生特别强调指出,由于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是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邬天启;靳辉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评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体系 [J], 周理乾;索伦·布赫尔
2.看中国兴起如何引领全球新秩序——评《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J], 霍殿林
3.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续“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J], 吕乃基
4.当代信息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J], 邬煜
5.亦谈什么是信息哲学与信息哲学的兴起——与弗洛里迪和刘钢先生讨论 [J], 邬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34b3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0.png)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个具体问题或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研究视角。
文章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重要性。
概述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框架的构建等。
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以促进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1. 背景介绍: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简称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深度挖掘人类社会现象与本质的学科。
它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分支领域,是对人类社会各类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综合性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和人类文明的积淀。
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它旨在探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社会结构、文化现象、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它不仅关注社会的宏观结构,如国家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模式等,也关注社会的微观层面,如个体行为、社会关系网络等。
它还涉及到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研究,通过古今对比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众多学科领域。
在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深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工具,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全面阐释——《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评介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全面阐释——《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681649e119e8b8f67c1cb99e.png)
有原创性 、 拓性 、 开 自成 一 体 的 学 术 巨著 。 著 作 的 学 术 观点 该
之 新 颖 、 容 之 丰 满 、 辑 之 自洽 、 述 之 简 洁 , 达 到 了很 内 逻 论 均 高水平”“ 成果不仅 立论 独到 、 后贯通 。 且涉 及面宽 、 ;该 前 而 结 构 化 程 度 高 , 已成 为 一 家 之 言 ” “ 成 果 是 国 内 第 一 部 确 ;本
信 息 哲 学 的 系 统 之 作 , 学 科 发 展 具 有 奠 基 作 用 。 有 重 要 对 具 的理 论 价 值 。 ” 下 面 我 们 仅 就 该 书 的 主要 观 点 和理 论 予 以 评 介 。 信 息 哲 学 乃 是 区 别 于 所 有 其 它 哲 学 的一 种 元 哲 学 或 最 高 哲 学 , 把 信 息作 为 一种 普遍 化 的存 在形 式 、 识方 式 、 它 认 价 值 尺 度 、 化 原 则 来 予 以 探 讨 , 相应 从 元 哲 学 的 高 度 建 构 进 并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6期 20 0 6年 1 2月
江南 大学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 u n lo o t e n Ya g z i e st ( ma i e o r a fS u h r n te Un v riy Hu n t s& S ca ce c s i o ilS in e )
全方位 、 多角度 地对 与信 息相 关 的哲学 问题进 行 了具 有独
到 见 解 的 探 索 , 建 了 以信 息维 度 认 识 世 界 、 创 解释 世 界 、 而 进
改 造 世 界 的 一 整 套 比较 完 整 的哲 学 理 论 ”“ 成 果是 一项 具 ;该
[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
![[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f8c27474284ac850ad0242df.png)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其实,哲学的元问题应该是哲学自身的身份问题,即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和定位的问题。
如果连哲学自身的身份都不能够确认,那么,哲学的所有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没有前途的。
正因如此,德里达才说:了解什么能被称为哲学的问题总是哲学的真正问题,是它的中心,它的根源,它的生命原则。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哲学自身的身份不明或定位不清,当今的哲学总是可怕地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似是而非地诉说着哲学的问题,以至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在今天看来还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张世英说: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的哲学基本上属于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的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哲学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未脱旧的案臼。
时至今日,人们一听到我这里讲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哲学是在抽象概念里打圈圈的学问。
舍斯托夫说:二千五百年来,人们对定义哲学的本质作了无数次尝试。
但是迄今为比,在贤明和爱好者的宠儿公认代表之间还未达成协议。
到底该如何来定位哲学的学科形象?这个问题的讨论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密切相关。
所以,讨论哲学的学科定位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说起。
一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摄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权威且明确的表述: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始终包含和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任何哲学包括现代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
应该说,当今哲学界早己接受并习惯了把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权威表述。
笼统地说,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未尝不可。
因为人的全部活动的确有一个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的确只有哲学能够作出根本性的解答。
“信息哲学”与走向融贯的信息哲学范式——一个概念史的文本
![“信息哲学”与走向融贯的信息哲学范式——一个概念史的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296427207375a417866f8f65.png)
术 界 发表 了一 系列 对 信 息 进行 哲 学 分 析 的 文章 ,
这 些文 章虽 然见解 纷 杂 , 但是, 却 有逐 渐形 成一种 合 力 的趋势 , 这 个趋 势 预 示 着 多 年孕 育 着 的一 门 新 的 时代 哲 学— — 信 息 哲 学 的诞 生 ” 。在 这 里 ,
报 U ~
n
贯 的 而 非 统 一 的信 息哲 学 范 式 提 供 了可 能 。 关 键 词 :信 息 哲 学 ;信 息 ;范 式 ; 概 念 史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3 7 5 8 ( 2 0 1 3 ) 0 6 — 0 5 5 1 0 6
第 1 5卷 第 6 期
2 0 1 3年 1 1月
Vo l _ 15, NO .6
NO V. 2 0 1 3
“ 信 息哲 学" 与 走 向融贯 的信 息哲 学 范 式
— — 一
个 概 念 史 的文 本
王 健
东
北 衄
大
N
(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4 ma t i o n ) 作 为一 个 新兴 的研 究 界 域迅 速 地 a 1 ] 。对 于 国 内外 信 息 哲 学 学 繁盛起 来 [ 学 者们 已 有 了 比较 清 楚 的认 识 ] , 他 们 能 够 详 收 蚰 述信 息哲 学 的 主要 阐释 者 , 并 描 绘 出相 关 研 究 进
摘
要 :在 “ 概 念史” 的视 野 下 , “ 信 息哲学 ” 的起源 和内涵 , 以 及 信 息 哲 学 范 式 的演 进 呈 现 出
学 _ 曼 学
历 时 性 和 共 时 性 的双 重 维 度 。 围 绕 着 “ ‘ 信息哲学 ’ 中 的哲 学 属 于 何 种 信 息 ” 和“ ‘ 信息哲 学 ’ 是 什 么 样的一种哲学” 两 个 互 补 性 问题 , 对“ 信 息哲 学 ” 的多 维 内涵 和 信 息 哲 学 研 究 的 双 重 范 式 的 考 察 , 凸 显出“ 信息哲学 ” 的时 代 性 诉 求 和 文 化 间 性 意 蕴 。 中西 信 息 哲 学 范 式 之 间 的 歧 异 与 会 通 , 为 走 向 融
对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
![对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a0d5ff7b02768e9951e738e5.png)
21 0 1年 4 月
江 南 大 学 学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i n n n Un v r i Hu n te o r a f a g a i e st J y( ma i s& S c a ce c s i o i l in e ) S
W U un K
( l g f Hu n t s & S ca ce c .Xi n J a t n i e st Co l e o ma ii e e o il in e S ' io o g Un v r i a y,S a x 1 0 9,Ch n ) h n i7 0 4 ia
不 着 边 际 。 存 在 两 类 信 息 活 动 方 式 : 类 是“ 迹 ” 与 之 相 应 的 信 息 模 式 的随 机 产 生 , 随机 消 失 和 耗 散 的 过 程 ; 一 痕 和 又
第 二 类 是 产 生 出来 的 “ 迹 ” 与 之 相 应 的信 息模 式 的稳 固化 和 被 凝 结 积 累 的过 程 。只 有 第 二 类 信 息 活 动 方 式 对 痕 和
脑 中月 都 看 作 是 客 观 实在 的 , 样 的 观 点 比庸 俗 唯 物 主 义 还 要 庸 俗 。 霍 有 光 先 生 “ 过 顾 名 思 义 ” “ 解 ” “ 这 通 所 理 和 姑 且 试 定 义 ” “ 息 ” 念 与 我 所 定 义 的 全 息概 念 的 距 离相 去 甚 远 , 用 如 此 手 法 对 我 相 应 观 点 所 进 行 的批 评 同样 的 全 概 其
的说 明 才 可 能 令 人 信 服 。
[ 键 词 ]客 观 信 息 ; 化 与 全 息 ; 体 与 部 分 ; 关 演 整 涌现 与 约 束
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
![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90eb3d67ec102de2bd89d0.png)
理学 中的信息问题进行 了分析。因此 , 可以进行合理
地争论 , 目前这一系列研究工作成为发展的关键 , 不仅
信 息 科学 的发 展正 处 于 一个 关 键 时 期 , 而且 还 涉 及 到
[ 作者简 介] 康斯坦丁 ・ 科林 ( OC HH o  ̄) 俄罗斯科 学院技术科 学博 士 , K HT THK mH , a 教授 , 俄罗斯 科学 院信息 科学 问题研究 所 要研究方 向为信息哲学与信息科 学中的哲学问题 。
V 1 1 Sm N .0 ) o 3 ( u o 19 .
信 息 哲 学 与 现 代 信 息 科 学 的基 本 问题
康斯坦 丁 ・ 科林
( 俄罗斯科学院 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 , 莫斯科)
[ 摘 要 ] 现 代信息科学 中的哲 学和科 学的方法论 问题 , 已经被认 为是 基础科 学和 复杂性科 学发展 的方 向。
基 本 理论 , 以及 用这 一 理 论 去 探 讨 科 学 和 教育 中 的哲 学 与科 学 的逻辑 方法 的理 由和情 趣 。 许 多 国家 的 教 育 体 制 , 天 正 在 进 入 一 个 全 面 今
[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0— 9— 5
的方法对宇宙学、 量子力学 、 普通生物学 、 遗传学 和心
根据许多权威学者 的意见 , 信息是我们周 围世界 最重 要 的 , 同时也 是 最 神 秘 的现 象 之 一 。许 多 研 究人 员从 2 世纪 中期开始 , 0 几十年来都试图理解这一现象 的本质。然而, 能够被人们普遍 接受的科学 的信 息概 念 的本质规定仍然未能产生。因此 , 直到通常 被称为 信息时代 的 2 世纪的今天 , 1 这些尝试仍然在持续。 为什么关于信息的性质、 于信息 的哲学本质 , 关 以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评介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c7e4291ba2161479171128e6.png)
作者简介 : 邬妮 , , 男 河北涞源人 ,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 中心主任 , 西安交通 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 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主要从事信息哲学 、 自然哲学 、 复杂性理论等领域 的研究 。
①《 信息科学 中的哲学 问题》 是俄 罗斯科学 院信 息科 学问题研 究所首席研究员 , 国际信息科学学会 (S ) I S 主席 , I 西安交通
本 书 是 一 本关 于信 息科 学 的性 质 、 究 对 象 和 研
范围、 学科地位 、 体系结构 、 领域和方法 , 信息科学教 育, 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 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 发展 , 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 、 现状和未来前景的 学术专著。全书论域之宽泛、 理论之深入 、 观点之明 确、 论述之简明, 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此体例 和 内容 的学 术专 著 尚未见 到 。 全书的立论是建立在作者对信息的本质及其存 在 范 围和普 适性 规律 的认识 的基础之 上 的 。 在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的存在范围的认识上 历来颇多争议。科林先生坚持从世界客观本体的层 面上对信息 的本质和存在范围做 出相应的规定。他 写道 :在最广泛意义上 , “ 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 性 , 是物 质和 能量 在 空 间 和 时 间 中分 布 的差 异 性 它
交 的 英 文 论 文 的 题 目是 “ hlsp yo nom tn P i oh fif ao o r i adfn a napol so d/ f m ts ( 信 n dmet rbe f e lno ai ” 《 u l m mo TI r e
学 者都 对这 一研 究领 域 十 分 重 视 , 并作 出 了一 系 列
开 创性 的成 果 。
另外 , 自上个世纪 9 年代 以来 , 0 俄罗斯科学院
信息科技的哲学思考方式与信息哲学的历史使命——兼谈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信息科技的哲学思考方式与信息哲学的历史使命——兼谈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96d47fa417866fb84a8ec3.png)
医学信息 2 1 年 0 月第 2 卷第 1 M d aIfm t nJn2 1. o 2. o 00 1 3 期 ei ln rao.a.00 V1 3 N . c o i . 1
i 医
・
专题・
信 息 科 技 的哲学 思 考 方式 与 信 息哲 学 的历 史使 命
一 一
兼 谈 社 会 信 息 科 学 研 究 中 的两 个 基 本 问题
物 主 义哲 学 路 线 的专 家 很 少 , 埘 唯 物 主 义 、 开 主 张 唯 心 主 义 的 反 公 哲学家更难找到:
信息科技 中的哲学 问题 ” 会议的通知 , 十分高兴。2 0 0 9年 1 月 7日, 1 会议 在华 中科技 大学 召开 。 在此 , 我们预祝会议 圆满成功。 这里 , 我们 要感 谢会议主席 、 万小龙教授精 心筹划与准备 。他们做 了一件很 有 意义的工作 。它代 表着信息时代哲学 的前进方 向, 必将成为 2 1世纪 哲学 的主流。 我们非 常乐意 与会议代表讨论共 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是
201 美 P neh u ok 0 年, nn te s os出版社推 出邦格教授 的《 B 科学实 在论 :邦 格 论文 选 集》(cet cR ai Slce saso r S i i el m: eet E sy fMai nf i s d o I ne 的精装本 。最近 , 出了新版本 。得到邦格签字的赠书 , g) u 印 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够与其它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够与其它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以下是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全文如下:摘要:”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
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简称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
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关键词:信息;信息哲学;信息转向;研究纲领一、前言当代信息哲学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研究纲领何以成为可能。
早在1996年弗洛里迪便提出”信息哲学”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学与计算导论》阐述了信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Floridi1999)。
不久前,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又发表了他的论文”什么是信息哲学?”(Flor idi2021a,刘钢2021),其中他对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他的基本论点是:信息哲学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能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这是哲学界第一篇系统地分析信息哲学性质的纲领性文章。
我们认为正是这一点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因为信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便有了一面旗帜。
二、信息哲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包括遗传基因工程和太空技术等)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过去的50多年,无论是理论方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还是应用方面,如从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到今天的互联*,无不与信息相关。
具体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呈现出科学”转向”技术的趋势。
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向信息技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然而,盛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个世纪最后25年走向衰落。
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抛弃,致使科学主义在许多哲学分支成为主导力量,其结果便是”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
”(Hacker2021),也就是说,哲学渐渐变成科学的附庸,甚至成了科学的”婢女”和”小工”。
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或者在科学之上,像科学的女皇(这个时代科学家认为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位于科学之下,为科学廓清道路、奠定基础。
然而,无论是在科学之上或是在科学之下,”哲学都不是与科学比肩的学问。
”(Wittgenstein1997)实际上,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复杂,哲学的话语水平也就必须越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自身保持一种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这才是哲学的理由。
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反思主要基于两条进路,在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最终成就了信息哲学。
一条是批判性的,即对技术的哲学反思,这主要始于欧陆的人文学者,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
同时在社会认识论、媒体理论以及应用伦理学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则属于建设性的,即沿着形式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向前推进。
譬如说,逻辑学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绽放出众多奇葩,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数学家维纳提出的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则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逐渐地”信息”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PM)的广泛采用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为信息社会提供了系统性论证。
三、信息哲学的发展历程当代信息哲学从虽然从信息的哲学问题脱胎而来,但形成独立的研究纲领,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情。
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AmericanPhilosophicalAssociation-PhilosophyandComputers,APA-PAC)所组织三次大的活动功不可没。
第一次是1985年该会促成的计算机伦理学;第二次是始于90年代中期美国的”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的全国性哲学普查;第三次则是2021年推出”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宣言。
所有这三次大的活动,均得到西方权威性哲学刊物《元哲学》的全力配合,分别出版题为了《计算机伦理学》(1985)、《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1998)以及《赛博哲学--哲学与计算机交汇》(2021)的专刊。
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两任会长拜纳姆(T.W.Bynum)和穆尔(J.H.Moor)则对这三次大的活动起了积极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并非一帆风顺,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探索阶段。
图灵于30年代便开始发表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
在以后的50年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复杂性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继引起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人工智能。
信息的科学研究为其成为哲学中一个独立探索的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也不乏一些力作问世,如1978年斯洛曼(A.Sloman)在他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这部著作中,便宣布了新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哲学范式。
他大胆地预测道:”数年内倘若还有哲学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那么他们因其不称职而受到指责,便是公道的。
在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中从事教学工作而不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学学位的课程中不包括量子力学那样不负责任。
”(Sloman1978)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却未能提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影响力的研究纲领。
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马,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引入哲学的城堡。
(b)徘徊阶段。
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
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暴露在如此异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
信息和计算机*络资源利用占有绝对的地位,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
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成为社会生产与交往的重要的资源。
即便如此,信息哲学依然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
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
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领域之间摇摆不定。
一方面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仅限于一些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纳。
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c)确立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信息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得到哲学界的承认,如国际著名的哲学家达米特(M.Dummett)在其《分析哲学起源》中,赞同信息是比知识更基本的概念的观点。
(Dummett1993)此外,美国《时代周刊》将个人计算机评为1982年的”年度人物”。
1985年,美国哲学会创建了哲学与计算机分会。
同年,美国主办的权威哲学期刊《元哲学》出版了题为《计算机与伦理学》的专号。
首次由计算与哲学协会(AssociationofComputingandPhilosophy,CAP,即目前国际计算与哲学协会(IACAP)的前身)出资赞助的年会于1986年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召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哲学界已经完全意识到信息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认其方法论和理论的价值。
信息的概念、方法、技术和理论已经成为强大的”解释学装置”。
它们形成了一种元科学,具有统一的语言,在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学术领域畅通无阻。
1998年,《元哲学》出版了《数字凤凰棗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专刊,这是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在1997年完成的哲学普查总结。
其中首次确认信息哲学的涌现是哲学的一股新生力量,改变了哲学家理解那些诸如心智、意识、经验、推理、知识等诸多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
(Bynum(ii)新领域能够成为有效的收敛吸引子,即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的和财力的等等。
这说明此领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乐意为之献身;(iii)新领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将各种资源聚拢起来形成合力,而且还要能够从已经成熟研究领域”挖”资源,而不是相反;(iv)最后,新领域研究内容要极为很丰富,这样便可以组织起泾渭分明的子领域或下属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这包括研究队伍、教学队伍以及应用领域的合理人才配置。
那么信息哲学是否满足上述四个条件呢?下面我们便具体来看一下。
哲学基本上以两种方式介入”tiesti”问题,一种是现象学方式,一种是元理论方式。
语言哲学和认识论是”现象学”或现象的哲学的两个例子。
它们的话题分别是意义与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理论和认知科学。
另一方面,物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则明显属于”元理论”的例子。
它们所探讨的问题来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同样也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
然而,其他一些哲学常常把现象学和元理论的旨趣相结合。
譬如,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
而信息哲学,虽然它的话题很古老,但是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近的事。
信息哲学像数学哲学一样,偏向现象学。
它首先关心信息世界、计算和信息社会所呈现出的一阶现象的整个领域。
但是,之于其自身资源的方法论批判方面,它更倾向于一种元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它在现象学和元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哲学?根据弗洛里迪的意见,信息哲学涉及两个方面,即(a)信息的本质研究和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Floridi2021a)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