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
夏季养生五细则

夏季养生五细则
养津液:按中医的理论,盛夏最易“大汗伤津”,伤津之后,由于“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衰。
因此夏季要多饮水,出汗多时要饮淡盐水。
另外,夏天可用中药五味子掏碎煎服代茶饮用,治“气虚不敛,口渴多汗”。
慎起居:夏季人体的心火旺,肺气衰,且太阳升得早,应晚睡早起;由于中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所以中午最好不要外出;为了补充夜间的睡眠不足,应适当午睡。
由于夏天暑热外蒸,人体皮肤的毛孔开放,出汗较多,最易感受风寒的侵袭,因此不可在露天、凉台或树下睡觉,以防因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病。
防中暑:人体因夏天天气潮湿闷热,皮肤毛孔若宣泄不畅,会使身体出现散热困难,如果热量积蓄过多过久,就会引起中暑。
因此要避免在烈日下长期工作,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可帮助散热;也要避免久处空调房,使汗出不畅,阳郁于内,寒闭于外,如此不仅夏天易感冒,秋天还会变生它病。
要勤洗澡,勤换衣。
热水洗澡祛暑除湿的效果要比冷水更好。
冬病夏治: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天是治疗秋冬病症的有效时机。
一些因阳气虚弱而在秋冬季节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可在伏天用中药贴敷,或用艾灸温壮阳气,以达到驱除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调饮食:《内经》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之论。
夏季不宜服用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温热性的食物,也不宜吃大量的冷饮。
夏季因胃纳差,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等,也可适当吃一些粗粮,以补充维生素B。
夏季胃肠虚弱,消化功能减低,粥类食物炖煮糜烂,易于消化,同时,熬粥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加入各种佐料,使其更能发挥中医的药性作用而达到对人体养生的效果。
养生五字诀

养生五字诀
通常来讲,养生五字诀一般可以概括为“顺、静、修、调、”固。
1、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在不同的季节,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同时也不要生气,要顺气。
例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的季节,主养心,要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2、静:让心安静下来,做到心如止水。
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3、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通过参与公益事业、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新知识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减少烦恼和负面情绪。
4、调:多做深长呼吸。
通过深呼吸、打太极拳等方法,调节呼吸和身体状态,促进身体健康。
5、固:固精、固气、固神。
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另外,睡眠能养五脏之气,不能熬夜。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少受伤害。
综上所述,养生五字诀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睡眠等,以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

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中医药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为目的,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养生有其独特的理念和原则,下面将介绍中医药养生的五大原则。
一、顺应自然之道中医药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顺应自然之道。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养生要顺应四时变化,合理安排生活、饮食、作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
例如,在冬季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侵袭;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调整饮食和作息,使身体适应高温环境。
通过顺应自然之道,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平衡阴阳五行中医药养生的第二个原则是平衡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强调身体内部的平衡,即阴阳相对而不是绝对。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强调五行的平衡,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关系。
保持五行的平衡有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三、重视心理养生中医药养生的第三个原则是重视心理养生。
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
所以要保持心理稳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忧虑、愤怒、悲伤等情绪的困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调养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适当的休息、放松和调整,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四、合理饮食养生中医药养生的第四个原则是合理饮食养生。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即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和需求,合理搭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养生饮食应注重色、香、味的搭配,多食用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食用过多加工食品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中医药养生还强调适时进食、有规律、不偏食,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防止肥胖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夏季养生的五条法则

夏季养生的五条法则
夏季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古人将一年按春、夏、长夏、秋、冬分为五季,以应五行、五脏,而夏季包含了夏和长夏两个季节。
《内经》认为:“心主夏”、“脾主长夏”,“心生火”、“脾生湿”,说明夏易生火,长夏易生湿。
所以,夏季养生要围绕心、脾两脏来展开,具体有以下五条法则:
《食疗本草》认为: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有清热解暑、生发清阳之功,还有降压、降脂、减肥之功效;而莲子有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之效。
两者可泡茶或煲汤食用,可达清心火、安心神之目的。
冬病夏治,“以防”为法
“冬病夏治”是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来“治未病”的一种传统方法。
此疗法利用夏季气温升高、人体阳气上升、经络气血通达充沛之机,通过灸法或药物敷贴,助其体内阳气生长,增强阳虚体质,祛除体内沉寒痼疾,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1
酷暑贪凉,夏病秋发
人们一般会因夏天气温高、湿度大、炎热难耐,而想尽办法防暑降温。
如果过度降温,就会落下病根,在秋天发病,故中医主张要预防“夏病秋发”、“秋后算帐”。
2
冬病夏治,预防为先
“冬病”,即冬天容易发生的病,如感冒、气管炎、哮喘、鼻炎、风湿、脾胃虚寒等,这些因寒邪所致的疾病多在冬天发作。
故在夏天暑期,进行提前预防,使用热药,以期通过提高机体抗寒能力,使人体阳气充沛、阴阳平衡、气血旺盛、经络贯通,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总之,夏季养生要以“护心”、“降火”、“滋阴”、“健脾利湿”、“冬病夏治”为核心来实施,饮食、运动、居住、调养、防病等均应以此原则来展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夏季养心法则

中医夏季养心法则
中医夏季养心的法则有:
1. 养血补血: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汗液会损失一部分血液,因此适当补血养血很重要。
2. 养阴护阳: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同时也有湿邪侵袭人体,因此需要养阴护阳,以补充消耗的阳气。
3. 清热解暑: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因此需要清热解暑,以缓解身体的不适。
4. 健脾除湿:夏季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导致脾虚,因此需要健脾除湿,以增强脾胃功能。
5. 睡眠充足:夏季白天长,夜晚短,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恢复体力。
6. 饮食调理: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7. 运动锻炼:夏季人体活动较为活跃,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
8. 精神调养:夏季气温高,容易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因此需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夏至中医养生的五行疗法

夏至中医养生的五行疗法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夏季的开始。
在中医养生中,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可以采取一些五行疗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夏至中医养生的五行疗法,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关养生方法。
一、木行疗法夏至时期,气候炎热潮湿,人们易感到疲倦和无力。
木行疗法可以增加体力和精力,提神醒脑。
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多食用木属性食物,如青菜、豆腐、豆芽、苹果等。
2. 运动:适量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登山等,可以增加阳气。
3. 按摩:使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手臂、头部和腿部的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精力。
二、火行疗法夏至时期,火行疗法可以清热解毒,防止中暑和皮肤问题。
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多食用火属性食物,如辣椒、姜、大蒜、荔枝等。
2. 空调:注意使用空调,保持室内清凉舒适。
3. 睡眠:保持充足的睡眠,晚上早点休息,避免熬夜。
三、土行疗法夏至时期,土行疗法可以增加体力和抵抗力,防止湿气入侵。
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多食用土属性食物,如南瓜、玉米、大枣、花生等。
2. 洗浴:适当洗澡,保持身体清洁,但避免频繁过度洗澡,以免损伤皮肤。
3. 心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压力过大。
四、金行疗法夏至时期,金行疗法可以清热润肺,预防咳嗽和呼吸道疾病。
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多食用金属性食物,如梨、白菜、白胡椒等。
2. 喉部保护: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保护喉部健康。
3. 增加服水量: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五、水行疗法夏至时期,水行疗法可以清热解暑,预防中暑和脱水。
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多食用水属性食物,如西瓜、柠檬、葡萄等。
2. 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和含水量丰富的饮品,避免喝太多含咖啡因和糖分的饮料。
3. 室内调温: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过热或过冷。
总结:夏至中医养生的五行疗法,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关养生方法。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疗法,并结合饮食、运动、按摩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理,可以有效保持身心健康,抵御严峻的夏季天气带来的不适。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夏季养生重养阳壹、阳气的重要性对于人体小宇宙而言,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阳气不到之处,就好比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万物难以生长,自然也就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阳气就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运作失调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养生其实就是养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主宰,它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身体保持温暖,“气化”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卫外”作用可以防御外邪侵袭。
当阳气不足或者运行不畅时,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容易患病,减损寿命。
阳气常在两方面出问题,“虚”和“郁”:①阳气郁结,就是阳气运行不畅,常见于外感风寒、消化不良、情绪郁结等原因导致的咽喉肿痛、腹胀、口干口臭、焦虑失眠、月经失调等。
②阳气虚弱,是指阳气本身能量不足,生发不起来,通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畏寒怕冷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
贰、阳气不足的表现畏寒、面色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从脏腑来看,阳气不足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肾阳虚五种,每种的表现又各不相同。
心阳虚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
肝阳虚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
脾阳虚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
肺阳虚表现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
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叁、哪些人的阳气易出问题?经常熬夜的人白天活动消耗阳气,夜间睡眠则能使阳气得到充分休息和补养。
若在子时(23点至1点)阳气升发之时还未入睡,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
穿衣露脚踝、肚脐的人“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循环慢,且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如果不注意踝关节的保暖,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可编辑)

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可编辑)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炎炎夏季,阳气最盛,万物滋长,生机勃发。
此时,人体若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做到晚睡早起,养阳避暑,养阴护心,即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心康体健,益寿延年。
因此,中医养生专家提示,夏季养生应该遵从如下法则:夜卧养阴中医认为,夏季宜晚睡早起。
晚睡为顺应阴气的不足,早起为顺应阳气的充盈。
因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因此不宜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卧、久睡。
同时,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因此,午休十分重要。
宜日养阳中医养生专家强调,夏季要“无厌于日”。
“无厌于日”的“厌”是厌恶、厌弃的意思。
“无厌于日”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怕热,不要怕日晒,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
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通过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
夏季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做足防晒护肤措施。
息怒养心心属火,故心与夏季相应。
《内经》云:“心者生命之本……应于夏气。
”心与夏气同气相求,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因此要注意静心养性,不要发怒(使志无怒),做到心平气和,心火就不会生。
然而也不能大喜,过喜亦会伤心。
运动养气夏季要通过运动发汗的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泄生长的状态。
可在适宜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出微汗为宜。
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素食养血这里的素食是为清淡饮食之意。
中医认为,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营气和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根据夏季火盛的特点,夏季饮食应清淡。
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收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道血液相对不足,易使年老体弱者发生食欲减退与消化不良等现象,因此年老体弱者度夏应多吃清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
要根据体质来养生 5(阳盛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中医夏季养生原则

中医夏季养生原则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的养生原则主要是与环境相适应,调整饮食,保护阳气。
下面将详细介绍夏季养生原则。
1.调节起居:夏季白天时间长,可适当缩短夜间睡眠时间,并在清晨活动时间增加,早起晚眠,充分利用夏季的阳光和清晨的新鲜空气。
在午睡时间上也要注意,午睡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
2.注意防暑降温: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因此防暑降温是夏季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暴晒,尽量避免午后烈日直射。
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降火功效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等。
另外,也可以利用中草药来调理体内阳气,如荷叶、薏米、菊花等都有一定的清热降火的作用。
3.合理调整饮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排汗相对较多,因此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多饮水,尽量选择凉性茶饮,如绿茶、菊花茶、绿豆汤等,可以清热解暑。
此外,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苦瓜、草莓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加重消化负担。
4.适量运动: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和无力,但适当的运动是必要的。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空气清新的时候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多余的热量,增强体质。
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中暑。
5.增强阳气:根据中医理论,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因此要注意保护和增强阳气。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姜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艾灸、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6.清凉润燥:夏季天气炎热,人易出汗,容易导致体内阴液流失,因此要注意清凉润燥。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芦荟、雪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中药调理来清热润燥,如莲子粥、芦荟汤、沙参炖鸽肉等。
中医夏季养生小妙招

中医夏季养生小妙招
1. 多喝水: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要多喝水。
中医认为,夏季是心火旺盛的季节,多喝水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 吃清淡食物:夏季消化系统相对较弱,吃清淡食物可以减轻胃肠负担。
中医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3. 规律作息: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生物钟也容易调节。
中医认为,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4. 避免暴晒:夏季阳光强烈,要注意避免暴晒,特别是中午时段。
中医认为,长时间暴晒对人体阳气伤害较大,容易引发中暑等问题。
5. 适量运动:夏季气温高,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避免中暑和脱水。
中医推荐早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等。
6. 睡眠充足:夏季阳气旺盛,人体不容易疲劳,但也不能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睡眠充足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7. 忌生冷食物: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旺盛,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容易
伤害脾胃。
中医建议夏季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和湿热体质的人。
总之,夏季养生的重点是清热解毒、保持阴阳平衡,多注意饮食调节、作息规律和适度运动。
中医夏季养生原则

炎炎夏日,中医告诉你如何科学养生
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常常是人体容易生病的时期。
那么,在炎炎夏日,中医养生应该怎么做呢?
1.宜清淡饮食
夏季气温高,人体消化功能减弱,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防止胃肠负担过重。
此外,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加人体营养,补充消耗的体力。
2.多喝开水
夏季气温高,人体流失的水分比较多,因此要多喝开水,补充身
体的水分。
而且喝茶、咖啡等带有刺激性的饮料,会让身体分泌汗液
增多,导致水分过多流失。
3.适当运动
夏天不宜剧烈运动,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在户外运动时,要避免在酷热
天气中长时间活动,以免中暑。
4.充足睡眠
夏季睡眠时间要充足,一般建议每天睡6~8小时,过多或过少都
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此外,在夏季宜选择柔软舒适的床品,以便促进
睡眠。
5.防暑降温
夏季高温,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热衰竭等问题,要注意及时防暑
降温。
防暑降温可以通过多喝开水、洗冷水澡、使用风扇或空调等方式,减少身体的热量。
总之,夏季是中医养生的关键时期,只要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养生,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还能获得清爽舒适的夏季生活体验。
夏季养生五大金律

食上
少 吃 高脂 厚 味 可 多 吃 豆 制 品 鸡 肉 瘦 肉 等 既 补 充 营 养 又 起 到 强 心 的 作 用
。
[
保健
]
健 脾除湿
。
夏 天 湿 热 容 易 脾 虚 建 议每 周 吃
, 、
到 两次 赤小豆排 骨 汤
、
、
红豆 薏 仁 粥
、
山 药莲
、
子 汤 等 可 以 改 善 脾 虚 导 致 的 精 神 疲 倦 食 欲 不 振 大 便 溏 泄等
夏季
曰
“
照 时 间 延长 昼 长夜短 更 明 显 此 时 应顺应
” "
自
然 界 阳盛 阴 虚 的 变化
6
睡
“
眠方 面也 要相 对 晚睡 午觉 原则
” ,
、
早起
”
,
建议 晚上
。
1
0
点 之前就 寝 早 上
点左右起 床
。
。
掌握 子 午 睡醒后
,
即子时 大 睡
午时小憩
但 午 睡 时 间 不 宜 过长
般 以 半 小 时为 宜
如 慢 走 瑜 珈 太 极等
、 、
。
a
‘
、
【
防病
】
冬病 夏治
固本
。
三伏天 日 照 时 间 长
“
"
,
自
然 界 阳 气最 旺 盛
"
,
此 时 进 行 中 药 穴 位贴 敷 治 疗
”
以扶 正
、
防 治 冬病
、
可取 得 显 著 疗 效
、
。
适合 于 冬 病夏 治
、
的 常 见 疾病 有 感 冒
夏季养生的中医建议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阳气也随之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也会更加活跃。
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是调整饮食,保持水分平衡,保护阳气,避免夏季常见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夏季养生的中医建议:
1.饮食调理
夏季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荐食物有:西瓜、荔枝、橙、柚子、哈密瓜、黄瓜、苦瓜、芹菜、豆芽等。
2.保持水分平衡
夏季气温高,身体容易流失水分,因此要保持饮水量充足,并注重多食用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所述的蔬菜和水果。
同时,避免大量饮用冷饮,以免伤害阳气。
3.防晒护肤
夏季阳光强烈,容易损伤皮肤,因此要注意防晒和护肤。
不仅要使用防晒霜,还要勤洗脸,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滋润。
4.运动气功
夏季适宜早晚运动,但不要在太阳直射的时间进行强度过大的运动。
推荐练习气功,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身体的阳气。
5.调节情绪
夏季气温高,人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以上是一些夏季中医养生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之,要注意保养阳气、清淡饮食和防晒保护肌肤。
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

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炎炎夏季,阳气最盛,万物滋长,生机勃发。
此时,人体若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做到晚睡早起,养阳避暑,养阴护心,即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心康体健,益寿延年。
因此,中医养生专家提示,夏季养生应该遵从如下法则: 夜卧养阴中医认为,夏季宜晚睡早起。
晚睡为顺应阴气的不足,早起为顺应阳气的充盈。
因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因此不宜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卧、久睡。
同时,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因此,午休十分重要。
宜日养阳中医养生专家强调,夏季要“无厌于日”。
“无厌于日”的“厌”是厌恶、厌弃的意思。
“无厌于日”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怕热,不要怕日晒,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
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通过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
夏季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做足防晒护肤措施。
息怒养心心属火,故心与夏季相应。
《内经》云:“心者生命之本……应于夏气。
”心与夏气同气相求,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因此要注意静心养性,不要发怒(使志无怒),做到心平气和,心火就不会生。
然而也不能大喜,过喜亦会伤心。
运动养气夏季要通过运动发汗的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泄生长的状态。
可在适宜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出微汗为宜。
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素食养血这里的素食是为清淡饮食之意。
中医认为,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营气和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根据夏季火盛的特点,夏季饮食应清淡。
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收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道血液相对不足,易使年老体弱者发生食欲减退与消化不良等现象,因此年老体弱者度夏应多吃清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
要根据体质来养生5(阳盛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
中医对夏季养生的指导方法

中医对夏季养生的指导方法夏季是一个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人们的身体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夏季养生有着独特的指导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夏季养生的指导方法。
一、重视清热解暑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人体易出现热症状,如口渴、体温升高、大汗淋漓等。
中医强调清热解暑的方法,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提升人体的抵抗力。
具体的养生方法包括:1. 饮食清淡:夏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减轻消化负担,解除肠胃不适。
2. 多饮水:夏季人体通过出汗失去大量水分,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
中医建议适量增加水的摄入量,保持体内湿润。
同时,可以饮用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茶水,如绿茶、菊花茶等。
3. 合理运动:夏季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动。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在酷热天气和中午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出汗和中暑。
4. 忌暴饮暴食:由于夏季食欲减弱,很多人倾向于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肠胃负担过重等问题。
中医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负担消化系统。
二、注重心理调节夏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失眠等问题。
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的脏腑相互关联,因此心理调节对于夏季养生至关重要。
具体的养生方法包括:1. 保持愉快心情:夏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人们可以多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如郊游、野餐等,保持愉快的心情。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自己,缓解烦躁情绪。
2. 调节作息时间:夏季白天时间长,人们容易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
中医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充足的睡眠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3. 忌过度劳累: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感到疲倦和乏力。
中医提倡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以保持身心健康。
三、防治中暑夏季高温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夏季养生 牢记五大金律让你轻松度夏

夏季养生牢记五大金律让你轻松度夏夏季养生是非常的重要的,今天我给大家总结了5个能让大家轻松度夏的方法,以及夏季养生食谱,大家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牢记五大金律让你轻松度夏夏季是给人考验的季节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那么如何顺应时节做好夏季养生呢,夏季养生要注意什么呢,要遵循什么呢?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作息:晚睡早起夏季日照时间延长,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要相对晚睡、早起,建议晚上10点之前就寝,早上6点左右起床。
掌握子午觉原则,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午睡醒后不要立即起床去工作或学习,因为此时脑部供血量不足,会出现短暂的脑功能紊乱,使人感到头昏脑涨,最好静躺10分钟后再起床。
立夏后的这种作息一旦确定,要做好自我约束,保护生物钟不致紊乱。
饮食:增酸减辛夏季,人体脏腑肝气渐弱,心气渐强。
饮食上可以吃些酸的食物,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如番茄、柠檬、草莓、葡萄、菠萝、芒果等,它们的酸味能敛汗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辛辣之物尽量少吃,因夏季阳气上升,易上火的食物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出现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
情绪:静心养气夏天的时候人非常的容易犯困还会变得烦躁不安尤其是老年人,所以说夏季养生必须要养心。
一是戒燥戒怒,老人要尽可能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
气温过高时,最好减少外出,避开中高强度的运动。
二是饮食上少吃高脂厚味,可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保健:健脾除湿夏天湿热,老人容易脾虚,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赤小豆排骨汤、红豆薏仁粥、山药莲子汤等,可以改善脾虚导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
另外不要过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否则会令脾胃受伤,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
老年人不要总是呆在空调房间里面,不要坐在潮湿的凳子、草地上,洗完澡之后要等头发干了或者吹干再睡觉。
同时还要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慢走、瑜珈、太极这样有利于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来。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原则《黄帝内经》作为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里面讲了不少养生的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它提到的五大养生原则,结合咱们的生活实际,看看怎么做到身心健康,活得有滋有味。
咱们先说说第一条原则:顺应自然。
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要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
你想啊,春天万物复苏,咱们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感受感受那股子生机。
夏天热,咱们就多喝水,吃点清淡的,别让身体太燥。
秋天干燥,那就得润肺,吃点梨啊、百合啊这些滋润的东西。
冬天冷,就得保暖,吃点热乎的,让身体暖和起来。
这顺应自然,不光是季节,还有时间呢。
晚上该睡觉就睡觉,别熬夜,白天才有精神嘛。
第二条原则,咱们得说说调和阴阳。
阴阳啊,就是咱们身体的平衡。
咱们得观察观察自己,要是觉得累,那可能是阳气不足,得补补。
吃点红枣、枸杞这些温补的,或者练练太极,都能提阳气。
要是觉得烦躁,那可能是阴气不够,那就得静静心,听听音乐,或者练练书法,让心情平静下来。
这调和阴阳啊,就是得找到那个平衡点,让身体舒服。
第三条原则,饮食有节。
这个咱们都知道,吃饭得有个度,别吃太多也别饿着。
还有啊,得吃对东西。
像那些油炸的、辣的,偶尔尝尝还行,老吃可不行,对身体不好。
多吃蔬菜、水果,还有那些粗粮,对身体才有好处。
还有啊,吃饭得定时定量,别一顿吃撑了,下一顿就不吃了,这样胃可受不了。
第四条原则,起居有常。
这个嘛,就是咱们的生活习惯得规律。
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得有个准儿。
还有啊,家里得收拾得干净点,看着舒服,心情也好。
还有啊,得注意通风,别让屋里太闷。
这些小细节啊,看着不起眼,其实对咱们身体影响可大了。
最后一条原则,咱们得说说形神合一。
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是说咱们的身体和心情得协调。
你想啊,要是心情不好,身体也会跟着遭罪。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调节心情,遇到事别钻牛角尖,多往好处想。
还有啊,得有点爱好,让生活有点乐趣,这样心情才会好。
心情好了,身体也就跟着棒了。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认为,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身心平衡与谐,以达到防病强身之目的。
而五养之法则就是指:养心、养肝、养肺、养脾、养肾。
这五种养生法则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丰富实践和经验总结,对人们健康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一、养心养心即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正面的态度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心态有助于减少压力,牢固自信,增强抗压能力。
中医把“心”归为五脏之首,是脏腑之精神命脉,保持心灵舒畅对调节各个脏腑的功能起到关键作用,防止因压力和负面情绪带来的身体疾病。
二、养肝养肝指的是保护和滋养肝脏,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量饮酒,尽量不吃油腻不健康的食品,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从而降低肝脏负担,减少疾病的患病率。
同时,中医认为,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和睦,可以提高肝脏的免疫力,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
三、养肺养肺指的是保护和滋养肺脏,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吸烟、少喝酒,避免接触空气污染,多做有氧运动。
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柠檬、橙子、西红柿,帮助肺脏排毒,促进新陈代谢。
同时,保持情绪平稳,防止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也有助于肺脏的健康。
四、养脾中医认为脾是化物质和补充能量的主要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保持好的饮食习惯,不能暴饮暴食,尽量少吃油腻食品,多喝水,不过度进食寒凉食物。
保持规律的饮食,吃清淡丰富的食品,效果会更好。
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五、养肾中医强调,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肾脏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力和生命力。
因此,保持肾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平时要多喝水,尽量避免过度吸烟和饮酒,保持心情平和。
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肉、鸡蛋、瘦肉等,帮助肾脏正常工作,加强肾脏功能。
总之,中医的五养之法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通过保持身心平衡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力,实现健康长寿。
夏至节气下的中医五行养生法

夏至节气下的中医五行养生法夏,是四季之中最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夏至节气属火,对应心脏,因此需要注重心脏的养护和调养。
下面我将介绍夏至节气下的中医五行养生法,帮助您在夏季保持身体健康。
一、心怡悦神夏季气温高,人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烦意乱的情绪。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夏季多食酸味食物有助于降火平心。
可以选择柠檬、苹果、番茄等酸味食物,调节情绪,舒缓心情。
二、清淡饮食夏天人的食欲会下降,因此夏至节气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可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黄瓜、西瓜、草莓等,利于降火退热,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三、适当运动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身体疲倦、无力的情况,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体能。
夏至节气时,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时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跑、散步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高温时段运动对身体的伤害。
四、防暑降温夏至节气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出门时务必注意防暑降温。
可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戴上遮阳帽、墨镜,涂抹防晒霜等,减少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
同时,多喝水,适时补充体内水分,以防中暑。
五、合理作息夏季夜晚的睡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需要调整作息时间。
夏至节气时,晚餐后可适当进行放松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避免剧烈运动或兴奋的的活动。
晚上睡觉前宜选择冷热水交替的淋浴,有助于调节体温,帮助入眠。
总结起来,夏至节气下的中医五行养生法主要包括心怡悦神、清淡饮食、适当运动、防暑降温以及合理作息。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并预防夏季常见的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享受健康、愉快的夏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夏季养生五法则炎炎夏季,阳气最盛,万物滋长,生机勃发。
此时,人体若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做到晚睡早起,养阳避暑,养阴护心,即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心康体健,益寿延年。
因此,中医养生专家提示,夏季养生应该遵从如下法则: 夜卧养阴中医认为,夏季宜晚睡早起。
晚睡为顺应阴气的不足,早起为顺应阳气的充盈。
因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因此不宜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卧、久睡。
同时,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因此,午休十分重要。
宜日养阳中医养生专家强调,夏季要“无厌于日”。
“无厌于日”的“厌”是厌恶、厌弃的意思。
“无厌于日”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怕热,不要怕日晒,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
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通过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
夏季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做足防晒护肤措施。
息怒养心心属火,故心与夏季相应。
《内经》云:“心者生命之本……应于夏气。
”心与夏气同气相求,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因此要注意静心养性,不要发怒(使志无怒),做到心平气和,心火就不会生。
然而也不能大喜,过喜亦会伤心。
运动养气夏季要通过运动发汗的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泄生长的状态。
可在适宜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出微汗为宜。
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素食养血这里的素食是为清淡饮食之意。
中医认为,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营气和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根据夏季火盛的特点,夏季饮食应清淡。
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收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道血液相对不足,易使年老体弱者发生食欲减退与消化不良等现象,因此年老体弱者度夏应多吃清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
要根据体质来养生5(阳盛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
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2)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
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等,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进行。
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
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可常食之。
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戒酗酒。
药物调养: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
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6(血瘀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
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2)养生方法。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
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
山植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
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
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7(痰湿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
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2)养生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
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
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
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居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8(气郁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
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2)养生方法。
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剧、苦剧。
多听轻快、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志。
多读积极的、鼓励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意识,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流通气血,既欣赏了自然美景,调剂了精神,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质。
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饮食周养: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
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橼等。
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
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93岁老中医吃了60年的养生粥秘方前几天看了中央四台的《中华医药》节目,北京一名老中医已经93岁了,面对镜头精力旺盛思路清晰。
他至今都没有退休,不仅要来自给全国各地的病人看病,还经常参加各种日会议,日程安排比30多岁的壮年人还满,每天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从不知疲惫。
据他说,他30多岁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现在好,因为白天给来看病的人很多,到了晚上他就特别疲惫。
于是他夫人给他熬了一种粥,每天早晚喝一碗,3个月后他的精力明显比以前好很多,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可以给人看病。
就这样,他坚持喝了60年。
他长子应该也有60多岁了,从小跟着他一起喝这种粥,但从镜头后去像是40多岁的人。
一碗平常的粥有这么神奇的效果,真的很叫人心动,我赶紧把粥的熬制方法抄了下来:主要成份:绿豆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薏米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1.先将绿豆、扁豆、莲子、薏米、大枣洗净,放进粥煲,加入一种黄色的水(什么水后面详述),用大火煮沸,然后改小火煲40分钟。
2.再放入狗杞,煮10分钟,即可。
(枸杞一定要最后粥快熬好前再放,以免药性丢失。
)那么,那个黄色的水是什么呢,这是此粥最关键的一种成分----黄芪水为什么要用黄芪,因为黄芪是中医中的五种大补药之一,有补气之功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
而且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黄芪还可以泡水代茶饮。
注意黄芪属温性,上火之人可以在黄芪水中加入莲芯或者绿茶,以起平和之作用。
在这个粥里面,就有绿豆和莲子是寒性的,正好可以平和黄芪的温性。
怎么熬黄芪水,煮粥前,先用250克黄芪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煮15分钟,将水滗出,再加入适量的水,再煮15分钟,将水滗出。
再用这些药水去煮粥。
特别提醒:绿豆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薏米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250克黄芪,是1个人5天的用量。
我已经准备去配原料啦,常煮给家人们喝,嘻嘻...附一篇抗癌养生粥,送给大家:OK!解油、通便,还抗癌的养生粥,名字叫做茯苓薏仁红薯粥,来看看这道茯苓薏仁红薯粥都用了哪些原料:茯苓15克、薏仁50克、红薯50—100克、茄子50克,长茄子、圆茄子都可以,粳米100克、陈皮10克。
首先要做一下准备工作,把红薯去皮切成小丁,接着把茄子也切成小丁备用,做的时候,要把茄子皮保留,因为那可是一个宝贝。
这道药膳里头有两个抗癌作用非常强的蔬菜,一个就是红薯,现在有句话叫“一天一红薯,癌症远离我”,因为在不久前研究人员发布的抗癌蔬菜排行榜里头,红薯是高居榜首,熟红薯排第一,生红薯排第二。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茄子,茄子里也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素的物质,抗癌作用也是非常强的,而且主要是含在茄子皮当中,所以茄子丁要带皮。
医学专家还说,不光是抗癌,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在人们普遍油脂摄入过多的情况,特别是还伴有便秘的人群来说,这道药膳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它还有一个突出的功效,那就是解油腻。
中医饮食疗法治疗植物神经紊乱核心导语:中医饮食疗法治疗植物神经紊乱,大家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平时饮食其实也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植物神经紊乱有办法用饮食疗法治疗么,大家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平时饮食其实也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植物神经紊乱有办法用饮食疗法治疗么,山东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指出,此病大多由于心虚胆怯、情志不畅、暴惊暴恐,损伤心气,扰乱心神;或因心脾血虚不能养心;或因肾阴不足,心火内动而致病,采用药粥调理,效果颇佳。
桂圆枸杞粥桂圆肉15克,枸杞20克,百合30克,红枣(去核)10枚,粳米(大米)60克。
同放沙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
晨起空腹、晚睡前各服一次,功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可用于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
(3味药捣碎),粳米60克。
核桃茯苓粥核桃仁、黑芝麻各30克,茯苓20克同放沙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代早餐食。
功效补肾、养血,可用于心肾亏虚所致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
枣仁莲子粥炒酸枣仁(捣碎)20克,远志10克,莲子(捣碎)30克,小米60克。
远志水煎,过滤取汁,此汁再加水适量,煮枣仁、莲子、小米成粥,睡前服食。
功效宁心安神、健脑益智,可用于心血亏虚所致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神志不宁、智力衰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