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一、总论

1、诞生时间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2、三个学派填空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

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5、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1、辩证关系

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

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

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研究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传统翻译学始终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

2、创造性叛逆名词解释

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三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举例:庞德)

(错误文本深入人心有一定影响力)

3、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论述

现象:

独特语言现象,智慧和历史文化结晶,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放到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去就会形成跨语言传递中文化形象的错位,带来原先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举例:

扬州被John Turner漏译

银河和天河不能不分场合应用

四、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1、形象学

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社会集体想象物名词解释

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自我&他者论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它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

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形象学功能填空

意识形态、乌托邦

党主题批判意识最强时,二者之间的区别最大,想象就成为对现实批判的工具,所产生的“异国形象”就是乌托邦;当主题的批判意识最弱,两者之间区别最小,想象与现实混淆,所产生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

2、接受学

以一国作家为主体的读者对异国文学的接收和反映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背景、文学原理和批评、原作与译本的比较、发行调查、一般舆论反响等多重视角来审视和探究接受过程中对于异国文学和文化的过滤、误解、变形乃至扭曲等各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同时也可更加清楚地反观与认知本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文化过滤名词解释

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误读

文化过滤过程诸因素合力的产物。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3、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

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