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石壕吏唐代:杜甫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
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
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
“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
“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
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
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
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应役的。
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石壕吏
岩壁上的吏,身穿深紫衣,
青蒿森森,红药满地,
把箭拉开,轻轻射出,
响声更加明亮。
石壕里的吏,拿着短枪,
腰间系着鞍鞯,
腰里抽出长剑,
马蹄踏破石山。
石壕里的吏,他的眼神坚定,
守护着山城,
他的铁骑在山上响,
守卫国家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石壕里的一位守卫者,他身穿深紫衣,腰间系着鞍鞯,拿着短枪,腰里抽出长剑,马蹄踏破石山。
他的眼神坚定,守护着山城,他的铁骑在山上响,守卫国家的安宁。
这首诗把守卫者的勇敢和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感叹古人的英勇和忠贞。
古诗《石壕吏》释义
古诗《石壕吏》释义这首诗的意思是: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妇人大声啼哭。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她的三个儿子都前往邺城戍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
家中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她的儿媳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
我这老妇人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夜应征前往河阳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哭泣。
天亮后我继续前行,只能与那老翁告别。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全诗以叙事为主,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诗的前四句,简洁地描绘了石壕村的夜晚,官吏突然来捉人的情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暮”字暗示了时间已晚,“投”字描绘了诗人仓促投宿的情形,“有吏夜捉人”则揭示了事件的性质。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两句描绘了老夫妇的惊慌失措,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表现了他们的恐惧和无奈。
接下来的十六句,详细地叙述了老妇的诉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对比官吏的呼喝和老妇的啼哭,展现了吏的凶暴和妇的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诉说了家里的情况,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戍守,其中两个已经战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达了对生者的同情和对死者的哀悼。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描述了家庭的贫困和老妇的艰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自请服役,表现了她的无奈和担当。
最后四句,描写了夜已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四句描绘了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精炼:全诗共一百二十个字,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语言精炼,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如何写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推荐篇一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为了平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原本胜利在望,但可怜我大唐盛世,20万兵力竟然在史思明第二年派来的援军中节节败退。
苍天啊!公元759年,我不料被贬在华州司功参,即使归家的心如箭一般,但还是被迫赶往目的地。
那晚,我来到了石壕村,想在这个小村庄里面投宿一晚,这个小村庄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中。
我四处瞧瞧,许多门口都探出了一个个脑袋来打量我这个来自异乡的客人。
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女人的和小孩,没有一个男人。
很快我找到了一间旅馆,连掌柜的都是女人!看来这个地方已经被征兵的“光顾”过了。
很快我已到了我自我的房间,这时候我问女老板:“是不是征兵的来过你们这个地方?”只见那个妇女大吃一惊,跟我不停地说:那是要杀头的,那是要杀头的······在我的追问下,她把我拉到一旁毫不起眼的小屋子里,跟我说,每一天晚上有征兵的人过来搜人,村里面的男人害怕去当兵,都跑到山上头去了,我同情的点了点头:战争带给了人民什么好处呢?只可是是那些所谓的政治家的工具罢了啊!过了一会儿,天已经接近黄昏了,我用了晚膳,准备入睡,明天继续赶路。
这时,我突然听到外面在大吵大闹些什么,难道这就是妇人说的官兵来抓人了吗?我准备出去一探究竟,可是掌柜的女老板去赶忙把我拉回了客栈,跟我说你不要命了呀!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我打开窗户向外面望去,只见离我投宿的店较近的一个屋子,许多官兵从树上窜了下来,他们真是狡猾呀,白天躲在树上观看哪个房子里还有男人,而晚上是他们出击的较好时间,一个个黑影从树上跳下直窜早已经瞄好了的房子。
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而老妇人则出门与官兵周旋。
差役在那里大吵大闹不停的嚷着“说你们把老翁藏到哪去了?快说,要不然我就把你带回军营里!”差役在老妇的房子里翻来翻去,似乎要把那里的一切都翻了个底朝天,把老翁给找出来。
诗词鉴赏《石壕吏》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才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为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是当时官军退守之地,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黄昏时分,有官员夜间抓人。
老人翻墙走了,老婆婆出去看。
再愤怒的官员,女人为什么要哭?听了女人的话,三个男人看守着叶城。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
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很长,很寂静,像在哭泣,像在窒息。
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
译文黄昏时,我呆在石昊村,晚上,军官们来招募士兵。
老头翻墙逃跑,老太婆出去处理。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婆婆,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小孙子,他妈还没走,可是连一件好衣服进出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官员:官员,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军官。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上一本书:寄回一封信。
书籍和信件。
回来吧。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早就过去了:永远结束了。
已经:停了,这里延伸到最后。
22、室中:家中。
石壕吏杜甫的诗词
石壕吏杜甫的诗词《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儿。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阿爷令女行,出入无完裙。
翻译如下:在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恰逢有官吏在夜间捉拿村民。
一位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探望。
官吏呼唤起来非常愤怒,老妇哭泣得非常痛苦。
我听从老妇的陈述,得知有三个儿子在邺城戍守。
其中一人在战争中牺牲,另一人写信回来告知,他的两个兄弟也刚刚战死。
存活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者已经永远离去。
家中再无其他人,只剩下在哺乳期的小孩。
有一个孙子,母亲还未离开,出入时没有完整的裙子。
父亲命令女儿出门,出入时也没有完整的裙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老妇在官吏捉人的夜晚所经历的痛苦,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翻译:在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正逢有官吏在夜间捉拿村民。
这时,一位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探望。
官吏呼唤起来非常愤怒,声音之大令人难以忍受,而老妇的哭泣声更是痛苦不堪。
我听从老妇的陈述,得知有三个儿子在邺城戍守。
其中一人在战争中牺牲,另一人写信回来告知,他的两个兄弟也刚刚战死。
存活的人只能苟且偷生,而死者已经永远离去。
家中再无其他人,只剩下在哺乳期的小孩。
有一个孙子,母亲还未离开,出入时没有完整的裙子。
父亲命令女儿出门,出入时也没有完整的裙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老妇在官吏捉人的夜晚所经历的痛苦,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无奈。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家庭破碎,亲情离散,社会动荡不安。
诗中的“暮投石壕村”和“有吏夜捉人”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恐惧和不安。
官吏的愤怒和老妇的痛苦,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诗中的“三男邺城戍”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两句,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一、文学常识: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被称为“诗圣”,诗作被称为“诗史”。
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
二、解词: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投:投宿。
3.一何:多么。
4.戍:防守。
5..新:最近。
6.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7.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12.老妪:老妇。
13.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人。
(这家的)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查看。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驻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汉(一人)告别。
四、中心思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胜利;但他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含蓄地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五、内容理解: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第一部分(“暮投……出门看”):老妇“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投”能暗示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所以一个赶路人急于找住宿的地方。
“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
)第二部分(“吏……晨炊”):连用两个“一何”,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情色彩,既概括又爱憎分明。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词句注释:(1)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作品,咱们一起来瞅瞅原文,再好好品品其中的韵味。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可太有料了!杜甫不愧是大诗人,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悲惨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说我之前去乡下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
那村子也不大,和石壕村有点像,村里的人都特别朴实。
有一天晚上,突然来了几个像是来收什么东西的人,那阵仗,把村里的人都吓得够呛。
我当时就在边上看着,那种紧张害怕的氛围一下子就弥漫开来。
就像诗里的石壕吏突然在夜里出现,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恐慌。
回到这首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傍晚到了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晚上来抓人,这一开头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赶紧翻墙跑了,老妇去应门,这细节描写得多生动,感觉那画面就在眼前似的。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得那叫一个凶,老妇哭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怒一苦的对比,把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妇说“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了,两个死了,剩下一个还不知道咋样。
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啊!家里就剩下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连件完整裙子都没有的儿媳妇。
老妇自己虽然力气衰弱,但为了不让官吏抓走儿媳妇,还是决定跟官吏走,去河阳服役,还能给士兵们做做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晚上慢慢安静下来了,却好像还能听到隐隐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杜甫要走了,就只和老翁告别。
想想这场景,多凄惨啊!这首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悲哀和对百姓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品赏析【注释】: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只听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有个小家伙瞪着大眼睛问我:“老师,为啥那差役这么凶啊?”我笑着回答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差役们有任务在身,要抓足够的人去打仗,所以就凶巴巴的啦。
”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心里想,让他们真正理解这首诗背后的沉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啊。
杜甫通过对石壕村这户人家遭遇的描写,把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那老翁匆忙逾墙而走的紧张模样,还有老妇哭诉时的悲苦神情,仿佛都活生生地出现在咱们眼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怒一苦的对比,多么强烈啊!差役的蛮横无理,老妇的悲惨可怜,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再说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挺身而出,要跟着差役去服役。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暮投石壕村”一“暮”字点明作者投宿的时间“傍晚”,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战乱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连投宿的时间都得提前。
或也可看作作者一路行来,遍寻投宿之家,终不得果,偶在石壕村这家留宿;联系当时社会,深究其因,遍寻投宿之家未果之因是诸多徭役、兵役、战争让诸多家庭流亡出逃,空留荒宅无人居住。
“有吏夜捉人”一句中一“夜”一“捉”,令人痛心。
自古百姓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兵役,发生战争时尤为严重。
是故有“抓壮丁”一说。
在这首诗里,不说“征兵”,不说“招兵”,而说“捉人”。
“捉”字一见官吏之“横暴”,二见前线战事吃紧。
另,“夜”字更可见“兵荒”严重到了何种程度,规定的“兵役”早已不能满足前线战争伤亡补给之需,只得令官吏在后方大力“捉人”,以不断补充“兵源”。
白天官吏也在“捉”人,可惜“捉”的效果不够好,或已“捉”不到了——很多人白天会躲藏起来。
石壕吏_石壕吏的赏析及诗意
石壕吏_石壕吏的赏析及诗意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石壕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原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导学案
设计:陈超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4、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
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