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
(3分)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黄昏时分,有官员夜间抓人。
老人翻墙走了,老婆婆出去看。
再愤怒的官员,女人为什么要哭?听了女人的话,三个男人看守着叶城。
一人附书,两人战死。
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
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
老妪虽弱,请官夜归来。
如果你急着要给厉中河和杨上菜,还不如准备一下早上的饭菜。
夜很长,很寂静,像在哭泣,像在窒息。
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赏析
杜甫《石壕吏》赏析《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下!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
杜甫《石壕吏》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犹得:还能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5篇)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5篇)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篇一诗人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正好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
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事情的主观评价。
如“有吏夜捉人”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
一个“捉”字,差吏的凶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气氛之恐怖。
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在加上两个“一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
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却只能跟逃走归来的老翁告别了。
感慨之情,尽在叙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石壕吏》这首诗,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真正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叙事佳作。
作品简介:篇二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唐]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分类标签: 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1]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内容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下文的故事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
“暮投石壕村”,一个“暮”字,暗示了诗人投宿的时间;“有吏夜捉人”,一个“夜”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暮”和“夜”两个字,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
接下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通过对老翁和老妇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们的惊恐和无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通过对吏和妇的语言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字,表现了吏的凶狠和残暴;“妇啼一何苦”,一个“苦”字,表现了妇的痛苦和悲哀。
“听妇前致词”以下十二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详细地叙述了老妇的遭遇。
老妇说,她家有三个儿子,都去了邺城当兵。
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但家里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了。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她还是希望能够跟随官吏去河阳服役,为军队准备早餐。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经被抓走,走的时候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赏析【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答案1. “石壕吏”是谁?他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石壕吏是一个身份低下的军士,他生活在一个简陋的石壕里。
他没有家庭和朋友,没有财产和任何社会地位,他的生活被彻底地束缚在军队的纪律和命令下。
2. “石壕吏”通过什么描绘展现出他的不幸?诗中通过描写石壕吏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来展现他的不幸。
他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草席,没有任何的温暖和舒适。
他内心孤独寂寞,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时刻面对着死亡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他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没有任何荣誉和地位,连自己的姓名都没人知道。
3. 诗中的“拂晓”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拂晓”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诗人通过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强调石壕吏始终面临着生死挑战,每一天都可能成为他的最后一天,生命是多么脆弱和珍贵。
4. 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对于石壕吏的同情和哀悼。
他用诗的方式描绘出了石壕吏的不幸和孤独,表达出了对于那些在战争中生命得不到尊重、被人遗忘的人的无尽哀思。
他希望读者们能够关注这些身份低下的人,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得到尊重和保护。
5. 诗中何以表现了石壕吏的无助感?诗中通过描绘石壕吏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现了他的无助感。
他身处一个简陋的石壕里,没有什么能够帮他度过漫长的夜晚和孤独的日子;他内心一直充满着孤独和绝望,无法预知未来的命运和结局。
他没有任何权利和主张,命运被彻底地置于他人的掌控之中,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生死的界线。
6. 诗中生动的描绘让我们怎样了解石壕吏的处境?诗中生动的描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石壕吏的处境。
石壕吏身处石头和黄土之中,白天挑水打柴,夜晚守卫。
他的住所破旧不堪,只有一张草席、一只破碗和一张小桌子。
他孤独寂寞,无人理会,时刻面临死亡和命运的考验。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为其命运黯然神伤。
7. 诗人为什么要写“石壕吏”这篇诗?诗人写“石壕吏”这篇诗,是因为他对于战争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9篇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9篇《石壕吏》赏析篇一《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阅读训练】:一、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二、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5、为什么夜间出动?三、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1]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 (附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 (附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石壕吏练习一、基础部分 1、默写。
⑴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周公恐惧流言日, 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________________。
⑸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⑺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2、解释加点词语。
凭轩涕泗流 ( ..卖炭得钱何所营.( ) ) ⑻时挑野菜和根煮,_______________。
赠君一法决狐疑( .市南门外泥中歇( . ) )二、课内文言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石壕吏》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石壕吏》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杜甫《石壕吏》赏析
杜甫《石壕吏》赏析篇1:杜甫石壕吏赏析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冲突的诗句是?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不好,原诗“独”示意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杜甫石壕吏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哀痛。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与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久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由于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逝,隐模糊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连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辞。
杜甫石壕吏字词解释:(1)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愤怒,凶狠,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久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石壕吏
岩壁上的吏,身穿深紫衣,
青蒿森森,红药满地,
把箭拉开,轻轻射出,
响声更加明亮。
石壕里的吏,拿着短枪,
腰间系着鞍鞯,
腰里抽出长剑,
马蹄踏破石山。
石壕里的吏,他的眼神坚定,
守护着山城,
他的铁骑在山上响,
守卫国家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石壕里的一位守卫者,他身穿深紫衣,腰间系着鞍鞯,拿着短枪,腰里抽出长剑,马蹄踏破石山。
他的眼神坚定,守护着山城,他的铁骑在山上响,守卫国家的安宁。
这首诗把守卫者的勇敢和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感叹古人的英勇和忠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按时间顺序展开,中心人物是老妪,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XXX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XXX,称他的诗为诗史。
在诗中,诗人简洁地交代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诗人通过三吏三别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不幸与困苦。
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其中,“二男新战死”表明了战争的惨烈,而“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老妇人为保家庭,自请应役,这一语句既凄婉可怜,又表现了老妇人的坚强。
同时,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诗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同时,“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和“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等语句,表现了老妇人家庭的不幸与困苦。
阅读训练中,“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而“妇人”致词分三层,分别是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和老妇自请服役。
这些细节揭示了战争对老百姓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召入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环境。
这说明当时国家需要大量兵源,不得不强制征召百姓入伍。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应该理解为战事紧急,老妇担心自己的孙子和儿媳会遭遇危险。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国家急需兵源的紧迫性。
6.老妇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表达她对家人的担忧,同时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不好,因为原诗中的“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在夜晚投宿,老翁和老妇共同接待,但是第二天只有老翁留下来。
这种凄苦、悲愤之情无法通过“挥手别老翁”这句诗句表现出来。
8.《石壕吏》讲述了一个官差深夜捉丁,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答: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阅读练习三: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
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