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炜小说中的审父主题(一)

合集下载

浅析张炜小说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

浅析张炜小说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

浅析张炜小说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作者:杨婷伊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张炜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和现代化改造的出路进行深度思考的作家,他具有浓烈的知识分子苦难救赎意识。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情节被合理地淡化,脱颖而出的就是浓墨重彩的意象。

意象往往与诗歌相结合,正如张炜一向强调的那样:小说也是诗,小说作家是诗人。

他用诗人敏感而多情的心思铺张开去写一部部宏伟的故事,自然离不开对意象的运用。

在众多的意象中,本文选取“红马”和“城墙”“老磨坊”等诸多意象进行具体阐述并将它们分成两类分析。

张炜的喜悦和愤怒、不屈和洒脱,都在这些意象中生成。

关键词:意象红马老磨坊城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特点的作家,张炜的小说成就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者是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他小说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才是亮点所在,在张炜的小说中,能够感受到他所有的意识、情愫、情绪都被其一一瓦解,散落在字里行间并构成意象。

这些意象引领了人物的出场,烘托了情景的显现,随情节而流转。

在《书院的诗与在》一文中,张炜曾经将写作分为三类,其中的第三类是诗性写作。

搜索张炜小说中的文字,随处可见诗性的比喻、诗性的抒怀。

在张炜的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比原野更具有张力的想象力,超越了文字表达能力的生命力。

在他笔下的意象,往往会延伸出很多内涵,给人一种拼命从意象中汲取力量的感觉。

论者发现,以“红马”为代表的“灵魂型意象”是张炜小说中很重要的一类,它的灵魂之处在于提及《家族》中宁珂的生父宁吉,“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那匹红马;提及《古船》中隋迎之的死,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是残阳下一匹血红的马……这些作品中的“红马”已经摆脱陪衬的功能转而成为较独立的个体,通常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被强调和大力运用,代表着张炜的审美惯性,因而具有重要价值。

“影响型意象”是另一类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象。

这类意象通常“轻描淡写”地出现在作品的环境中,对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
1.罗曼论20世纪末中国小说中的“弑父”意识[学位论文]2008
2.张艳玲新时期小说的“寻父”主题[学位论文]2007
3.罗伟文先锋小说与"五四"文学的审父意识比较[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4(5)
4.王宇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学位论文]2007
5.楼小荣被弱化的他律机制--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分析[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杨经建.Yang Jingjian以"父亲"的名义:论西方文学中的审父母题[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6,28(1)
7.郑静当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学位论文]2006
8.马英论新生代小说的苦难叙述[学位论文]2007
本文链接:/Thesis_Y1471085.aspx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20090420
新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在撕裂的疼痛中体察生存苦难——东西小说中父亲形象透析

在撕裂的疼痛中体察生存苦难——东西小说中父亲形象透析

生 “不 稳 定 ”,就 会造 成 种种 矛盾 冲 突 ,给 家庭 成 员 带来 极 大 的 王 》中俄狄 浦 斯作 为儿 子获 胜 承受 精神 折磨 发生 了置 换 、
精神 折磨 。统 观 东西 的小说 创 作 ,我们 可 以发 现 ,父子 关 系是 其
如 果 我 们 用 “父 与 子 关 系 ”这 一 切 入 点 来 关 照 文 本 ,小 说 《私
我们 用 “后悔 ”一词 ,来表 达小 说 《保佑 》中父 亲李 遇 的 内心 作 品 中 ,“缺 席 ”并 非 意 味着 无 意义 ,因为 ,“一个 出 自符 号学 与
折磨 是 完全 贴 切 的 。“‘后 悔 ’指 涉 由于 无法 退 回原 位 重 新 开始 结 构 主 义 的概 念 ,指 某个 符 号 或元 素 从 其本 应 占据 的 某 一组 合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审 父 ”是 中 西 方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母 题 ,通 常 呈 现 父 与 子 之 间 的 对 立 。我 们 综 观 东 西 小 说 写 作 。可 以发
在 撕 裂 的 疼 痛 中 体 察 生 存 苦 难 ●●东西小说中父亲 现 。他 的作的承 受者
全 世界 都在 倡导 “女权 ”的 同时 ,反证 了 “男权 ”的话 语领 导 后母 (母 亲 )、父亲 这 三者 关 系中 ,儿子 对刘 兰 兰依 恋加 之骚 扰 ,
权 。拥有 更 多话语 权 的男 性 ,相 应 承担 着更 多责 任 ,权 力与责 任 甚 至 李遇 在 和 刘 兰 兰 亲 热之 际 ,遭 到 儿 子 南瓜 捶 打 ,李 遇 内心
在 《审 父 》一 文 中 。作 家 东 西 曾经 介 绍 过 自 己 的 父 亲 ,一 言 以蔽 之 ,父亲 是 个老 实 人 。一 生 没有 做 过 出彩 的 事 情 ,甚 至 , 他 的 行 为 方 式 和 性 格 特 点 曾 带 给 东 西 一 定 的 阴 影 。相 对 这 个 “扁 平 ”、“单 一”的 真 实的 父 亲 , 作 家 东 西 在 审 视 芸 芸 众 生像 之 后 塑 造 的父亲 更 加 生动真 切 。

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内在冲突性”

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内在冲突性”

前言张炜是当代文学中较有创作实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固执与善良,对美丽与崇高的痴迷和对丑恶与不公的批判与声讨,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因《我的田园》、《柏慧》等作品所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而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也因此张炜与张承志并称为“文坛二张”,成为了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的代表。

他倡导并参与的“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张炜是一位生长在农村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

在长达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美的追求,在持久地对灵魂的扣问和对社会批判的过程中升华着思想与精神,在新时期作家中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创作个性。

他根植于民间的沃土,以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待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以笔为旗执著地行走在理想与道德的路途上,承受着苦难与责难,以义无返顾的信心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之国与精神归宿之地。

在当今文学研究界,张炜以他独特的创作赢得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者从主题学,形象学,语言学,文体学,创作思想等诸多个方面对张炜的创作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

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创作丰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较强思想内涵的作家,张炜及其创作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张炜的创作立场在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摇摆”,而这种“摇摆”使得张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繁复驳杂的艺术形态。

尽管张炜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立场,已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单个角度入手或者从张炜创作思想来考察其创作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而对其进行交叉式比较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而交叉式比较研究是对创作进行多维角度整体性考察,因此笔者认为有做此选题的必要和意义。

知识分子的立场指向的是现代理性与现代意识,强调启蒙的价值与意义,表现出作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这一特殊阶层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民间是陈思和先生提出的文学概念。

他在《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①将20世纪中国文学划分为相互独立并不断影响的三大格局,即“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形态和保存于中国民间社会的民间文化形态”。

从《家族》看张炜对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从《家族》看张炜对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族文化的国度,看重血缘关系、维护同姓宗族。

文学是人学,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中,“家”“家族”自然成为作家的书写对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揭示中国家族史的罪恶血腥。

随后的30、40年代,家族小说以破竹之势,出现了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老舍的 《四世同堂》等优秀作品,蔚为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家族小说除《创业史》《红旗谱》等之外,鲜有优秀作品问世。

新时期,时代的急遽变化导致精神上的无所适从,传统和现实的对抗让作家纷纷将目光转向“家族”,家族小说呈井喷式爆发。

张炜亦交出《古船》《家族》《柏慧》等作品。

同为家族小说,张炜的小说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现代家族小说的传统,但因为社会背景的更迭、创作目的的转变以及作家本身思维模式、写作方法的不同,决定张炜的家族小说拥有新的特质。

一作为创作于同时代的同题材小说,现代家族小说在主题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拥有诸多共通之处,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它们的外在体式。

风云变幻的时代现状多作为小说的背景呈现,作家们倾向于将镜头聚焦于家族内部,深入系统地描写封建大家族的衰亡。

作家们在谋篇布局上倾向于展示家族中几代人之间的思想摩擦和信念错位,用封建家庭内部的暗流涌动预示家族的分崩离析。

张炜的《家族》便是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的外在体式。

小说以曲予(外祖父)——宁珂(父亲)——“我”三代为支点展开叙述。

家族的罪恶发家史,父亲的抱残守缺,自己心上人因仆人身份差点遭受母亲的毒杀,这一切都让曲予感到愤怒。

即使这个家庭曾给他脉脉温情,曲予依然远走他乡。

宁珂由叔伯爷爷宁周义抚养长大,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这个待自己如亲生儿子的长辈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宁珂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毕业后来到“03所”工作,面对裴济、黄湘等人为谋求私利而罔顾科学精神和自然保护时,“我”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

爱的川流不息学生征文

爱的川流不息学生征文

爱的川流不息学生征文2020年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能让人猛然惊醒,想到很多很多。

正是在这样一个年份,在这样一个心情复杂的时刻,我们读到了张炜的中篇小说《爱的川流不息》。

这是一部带有浓烈的爱恨情感和浓郁的思辨气息的作品,它注定属于作家的力作,也必将在越来越多的读者中激起热烈而持久的回响。

作家张炜是一个有着特殊的生命历史,因而有着特别的生命感悟的人,他自小生活在海边莽林中,对大自然和动植物有很深的感情,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呈现,也是他作为一个著述丰富的作家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动物,他很懂,他现在拿出这样一部几万字的关于猫狗的作品,再正常不过了。

许多年以前,在人们普遍热衷于那种关于企业家的报告文学的时候,他就起意要写一部关于狗的报告文学,可见他写动物的想法由来已久。

眼前的这部作品非常直接地写了猫和狗,它们是故事的主角,演出了一幕幕令人痛惜的悲剧;人退居其次,但不断地留下画外音。

最终,作品的着力点还是归结到人这里。

张炜喜欢猫狗,在他看来,猫和狗都是经典动物,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和人类相处的时间最长,更在于它们具有难得的品性。

他曾如此表达过对猫和狗的认知:“猫和狗不是一般的动物,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神灵最具深意的一种安排,用来安慰和帮助人类:一个踞于左,一个踞于右。

狗在左边,代表勇敢和忠诚;猫在右边,代表温柔和独立。

”他不止一次在作品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猫和狗对于人心的慰藉,是很多东西难以取代的。

猫狗的陪伴能使人的心灵变得柔软,而这柔软对于自己和他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极有意义的。

张炜认为,在现代社会,动物是离人最近的“他者”和“弱者”。

爱动物是生命所具有的最美好的情感,是柔软心地的体现,是人类对其他生命的一种心灵寻访。

通过对猫狗的态度,可以测试出人对他者的关心,对万物的仁慈,对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其他生命即“异类”的容忍度。

他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狗总对得起人,人常常对不起狗。

论《河湾》的家族“秘史”、时代“病症”与精神“药方”

论《河湾》的家族“秘史”、时代“病症”与精神“药方”

63《河湾》评论小辑论《河湾》的家族“秘史”、时代“病症”与精神“药方”丛新强内容提要:张炜的长篇小说《河湾》重新讲述半岛历史、半岛故事和半岛人的生存,融家族苦难史、时代变迁史、个人精神史于一体。

主人公洛珈和傅亦衔都面对着家族所遭遇的巨大“冤屈”,并争取着属于自己的绝对“申诉”;与此同时,无孔不入的“厌倦症”、“胃口太大”的“急躁症”、疏而不漏的“网络症”又严重侵袭着时代生活;一路走来的世俗之爱和精神之爱都不可靠,回归万物自然的“河湾”才能确立生命的依靠。

究其根本,《河湾》自始至终关注着所谓“异人”和如何居于“潮流之上”的核心命题。

关键词:《河湾》 家族史 “厌倦”症 “河湾”精神“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

”a 张炜的长篇小说《河湾》在半岛历史、半岛故事和半岛人的书写中,重新揭示家族“秘史”,敏锐表现时代“病症”,竭力探寻精神“药方”。

从爱情到家族,贯注着绵延不绝的“冤屈”与“申诉”;从历史到现实,呈现着“厌倦”“急躁”与“网络”时代的病症;从爱的依靠到自然的回归,显示出“爱”的不可靠与“河湾”精神的重建。

这部作品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肌理、历史之问、时代之思和信念之辨,代表了张炜创作的新探索、新高度和新境界。

一、“冤屈”与“申诉”的家族“秘史”《河湾》从“访高图”及其“怪人”“异人”等“高人”的独特生活状态写起,从主人公傅亦衔和洛珈的隐而不彰的婚姻关系入手,切入爱情与家族的牵连和纠葛,并重新展开对于家族“秘史”的叙事。

“关于家世,那些痛楚的岁月,只能如数堆积在原处。

……一路奔波至此,所有的屈辱和遭遇,只不过为了有一天能够对心爱的人从头诉说。

”b对于洛珈和傅亦衔而言,双方都面对着家族所遭遇的巨大“冤屈”,并争取着属于自己的绝64百家评论 2023年第5期 总第66期对“申诉”。

作为傅亦衔至亲至爱的恋人和爱人的洛珈,本身就是谜一样的存在,之所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来源于洛珈的家族“秘史”。

张炜小说的研究综述

张炜小说的研究综述

张炜小说的研究综述作者:邹玮来源:《神州》2011年第27期【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张炜是位有着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

在他文学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执着的坚守着他的文学天地,对文学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然后是《柏慧》、《家族》、《你在高原》、《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他以一个大地之子的朴素情怀写作,以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写作,以一个诗人的真性情写作,这也铸就了张炜小说的独特性。

【关键词】张炜;小说;研究综述;独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01-02在当代的文坛中张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写作为这个时代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坐标。

因为他的这份执着的坚守,让他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已较为详尽,形成了多元、立体构筑的研究格局,其中主要涉及到了创作、文本的各个方面。

本文具体到文本,从小说意象、主题、诗化为着手点,将目前对张炜小说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关于张炜小说主题的研究纵观张炜小说的创作之路,从“乡土之恋”到“社会批判”再到关注世俗社会,他紧跟社会的沧桑变化,呈现多种深刻的主题。

在对张炜小说主题研究可以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张炜研究资料》[1]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通过对《张炜研究资料》[1]中收录的论文可以看出:前期学界对于张炜小说主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张炜高举着道德与理想主义旗帜,构建的是一个人类的“乌托邦”世界,来拯救日益滑坡的人文精神。

他手持的是社会道德批判之笔,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及其所产生的根源,深刻揭露出了人性的黑暗与丑陋。

王辉在《迷恋与抗拒下的孤独守望者》[2]中把张炜小说放在世纪交替的文化视野和现代语境下,给予多层面、多角度的剖析,是重新认识张炜、探求其小说创作思想的有效途径。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张炜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拥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

本文主要从《柏慧》这部作品入手,来阐释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苦难和自我救赎。

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是讲文本中苦难的呈现和造成苦难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从个人化叙事的角度去阐释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第三个方面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来阐释作家对于历史的审视。

标签:历史创伤;苦难消解;自我救赎;历史审视张炜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的作品也同样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他通过作品所建构的文学艺术世界既渗透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思考,又存在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超越。

在我看来,《柏慧》这部作品就体现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超越精神,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超越精神进行具体阐释。

(一)主流意识形态下历史记忆的创伤与苦难《柏慧》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话语表达,以“我”对柏慧和老胡师的倾诉来贯穿全篇。

“我”在若干年后对自己曾经的恋人诉说自己的家族在特殊的年代里所经历的苦难,诉说自己在过去所经历的种种追寻与挣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沉重感。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主人公“我”对父亲的复杂感情。

幼年时的“我”对父亲的概念模糊不清,记忆中的父亲不是一个高大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个“变了形”的人。

动不动就发火,痛苦而倔强。

这些都在主人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父亲所象征、隐喻和代表的一代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也无力提起。

父亲把一个生命投到了这个世界,就留下全部尴尬与羞愧,然后再悄悄地退到幕后。

”是什么让主人公不敢正视自己的父亲所代表的家族?是什么带给这个家族如此沉重的创伤和苦难?首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主人公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经为了小城的解放、为了革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然而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却遭到社会的背叛和遗忘。

父亲承受着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曾经历的身心折磨,一个曾经在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高大人物被摧残成了一个“弯了腰”的人。

大地的女儿_试论张炜小说_柏慧_中的鼓额形象

大地的女儿_试论张炜小说_柏慧_中的鼓额形象

了一个受到城市中的丑恶生活伤害 在一般人看来,小鼓额不过是个穷苦
鼓额出生在传说中富裕的登州


·
性间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系统之后, 这种感情多发生在游子、思妇、弃妇 等人的身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异 性客体对象化要求的特征。
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对大部分 人的思想影响最深,所提倡的“礼教” 也禁锢了人们的行为。 正是因为有了 礼教的存在,两性间的爱恋不能以明 朗的方式直接表达,于是就有了朦胧 的《蒹葭》;也正是因为有了礼教的存 在,使得表达爱情的行为成了社会的 异端之举,使得人的灵魂因挣扎而扭 曲,因不甘扭曲而挣扎。 另外,相思也 有人为的原因, 有了对功名等的向 往,于是就有了中国的为学、为仕、为 商而“游”的游子们,就有了留在深深 庭院里的思妇们。 当然,这种游子思
长大的女儿。
葡萄园在不法者的侵扰下面临生存 谎。 城里来的胖子“朋友”自以为是地
这里的劳动者过着贫病交加的 危机时,鼓额绝不退缩,而是忠于友 认为鼓额是“我”的“女秘书”,阴阳怪
生活,不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更不 谊,勇于承担,和我们共同守卫葡萄 气地盘问侮辱鼓额,他的侮辱一方面
是因为劳动者的懒惰。 这究竟是为什 园。 从社会身份上看鼓额不过是个家 反映出庸俗的世风,另一方面也折射
“它是我珍爱的一部书”。 《柏慧》主要 鼓额是拐子四哥从附近村庄雇来的 富的现实意蕴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讲述了主人公“我”告别妻儿从省城 一个小姑娘:瘦小的身躯、黑亮的眼
一 、 贫 穷 弱 小 — — — 鼓 额 的 生 存 困
山 回到故乡经营小葡萄园的故事,展现 睛、鼓鼓的额头,因此叫做“小鼓额”。 境
的和谐交融中,在劳动者相濡以沫的 喻
和劳动者心存感激和敬畏。 然而令人

追索道德之光——对张炜小说经典价值的一种解读

追索道德之光——对张炜小说经典价值的一种解读

追索道德之光对张炜小说经典价值的一种解读张光芒 经典的文本,总是能够敏锐地揭示社会历史现实;伟大的作品,总能在自我建构中渗透生命意识和人性的反思;优秀的文学,总是在字里行间显影时代文化逻辑的隐形脉络。

而大作家通过作品进行人性反思、社会评判和文化考察的角度则又是千差万别的。

作为当代文坛最具持续创造力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到《你在高原》《独药师》,张炜的笔触始终游走在探寻知识分子与思想者精神隐秘的历史现实文化腹地,从道德反思的角度对20世纪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逻辑和文化本质进行着深刻而独特的揭示。

尤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转型加剧,消费意识形态对传统伦理道德观构成猛烈冲击,美即是真,以审美取代道德的观念正在内化成为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这无疑对文学的写作传播方式、叙事伦理以及阅读评价标准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身处实用功利主义和消费审美意识形态双重挤压的文化背景中,张炜仍旧坚执其“抵挡整个文学潮流的雄心”①和建构“道德高原”的初心,将“谁来救救我,谁来救救人”的世纪追问(《古船》)继续推进为“对自己大声的质询”和对摆脱种种束缚抵达“羽化成仙”(自由)境界的深切追问:你在哪里跌进了深渊?“父亲到底犯了什么错?”到底有没有拯救世道人道、建构完美道德人格、抵达自由境界的“独药”?(《独药师》)它在哪里?在葡萄园,在野地,在高原,还是在阁楼?它到底是什么?是养生,是启蒙,是爱情,还是革命?一、道德之光,照亮通往高原之途在当代作家群落中,张炜是最有道德感的小说家,没有之一。

这样说,也许有些突兀,甚至不无武断之嫌,不过仔细想来,要想抓住张炜创作的特色,他最具个性的叙事伦理,除了道德感,还真没有更准确的关键词。

道德感与道德主题、道德题材不同,应该说,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道德的主题,也永远离不开和道德有关的文化场域;但是道德感不同,当一个小说家在审美世界自由驰骋的时候,当他在进行着精神的高蹈的时候,他是可以远离道德感的。

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基于父权与父爱角度的考察的开题报告

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基于父权与父爱角度的考察的开题报告

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基于父权与父爱角度的
考察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基于父权与父爱角度的考察
研究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们扮演着家庭中权威
和保护者的角色。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革与价值观的转变,父亲形象受到了各种挑战和重构。

小说作为文学形式,记录和反映着社
会变革和人类文化,其中的父亲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对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助于理解中国文
学的历史和传承,也有助于深入探讨当前社会中父亲形象的变化和影响。

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研究将以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父权与父爱两个
角度考察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在方法上,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查
阅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分析其中的父亲
角色形象与文本背景关系,从而探讨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 父权角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拥有的父权地位如何在小说中
被表现?父亲的权力和责任之间如何相互交织?
2. 父爱角度: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父爱”的关注越来越多,那么
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中的父爱如何被表现?父亲的父爱与父权如何相互作用?
3. 父亲形象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亲在小说中的形象和地
位是否有所变化?他们的作用和意义是否发生了转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考察,深入了解父权和父爱产生的重要作用和作用,同时展现小说文本中的父亲形象的历史脉络,为当代社会中的父亲形象提供一种新的阐释和理解。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的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演变,而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新时期小说中出现的“审父”意识,正是其中的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首先,什么是“审父”意识?它指的是作品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存在和影响进行审视与反思,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父亲的缺点与错误。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
父亲往往被讲述成英雄般的存在,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可挑剔的,而在新时期小说中,“审父”则被写作者们视为一种进步的思想观念。

其次,“审父”意识在新时期小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对父亲个
人的审视,更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在这种意
识的引导下,作品中的主人公也会反省自己所处的家庭关系,逐渐意识到家庭中存在
的种种问题和不和谐的因素,并在自身主动改变和调整来推动家庭关系的和睦。

同时,通过对父亲的反省,“审父”意识也间接地批判了一些陈旧的、束缚人的、或者是错
误的社会文化观念,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和借鉴。

综合来看,新时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是作者们在不断拓展文学思路的同时,也在助推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同时也为家
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

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

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

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

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象方式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象方式

合传 统道 德要求 的“ 父亲 ” , 或胆小 如《 外省 书》 中 的史 铭 , 或 心 狠手 辣如 《 柏慧》 中的柏 老 , 或 阴 险专 断如 《 古船 》 中 的赵
炳 。不 难发 现 . 张 炜小 说 中的 “ 父亲” 形 象有 着 类 型化 的趋 势。 这 与其 模式 化 的想 象方式 有关 。笔者 将其从 叙事 背景 、
指” 的“ 泛父亲” . 例如 导师、 - c z : r 9 2 、 干爹 、 伯伯等 。具 体研 究的文本 包括《 能不 忆蜀葵》 、 《 九 月寓言》 、 《 家族 》 、 《 柏 慧》 、 《 古船》 、 《 外
省 书》 等。 关键词 :张炜 小说 “ 父亲” 想象 从 现实层 面看 . “ 父亲” 意味着 子辈 天然血 脉 的联系 . 在 张炜小说 中 . “ 父亲 ” 的形 象通 常是在 子辈 回忆性 的转 述 中 构 建起 来 : 从象征 层面 看 , “ 父 亲” 意味着 “ 根” , 意味着 传承 , 对“ 父亲 ” 的想象便有 了“ 审根” 的意 义 通过对 “ 父亲 ” 这 一母 题 的再想象 . 作 为子辈 的张炜 既看 到 了积 极投 身革命 , 却 在
背 景 中的相 同经历 的 “ 父亲” 揭 开 了大写 历史 的缝 隙 . 呈 现
着 另一部个人 化 的历 史 .从 而实现 对正统 历史 书写权威 性
的质疑与消解
当然 . 家族 模式 除 了构 建 “ 父 亲” 与子 辈血 缘 上 的延 续
下故 乡 黄花 》 ,家族 成 了表 现一 定 时 段 历史 的具 象 载体 , 历史 也 因为 个 体化 家族 的 介入 而显 示 出 不 同 于正 统 历史
无 法查清 的案件 中 . 自己也 被捕 了。于是父 亲被 流放 , 软禁 在 木屋 中 . 受人 监视 . 对于 种种 审 问和招 供 , 父 亲没 有 自我 陈述的机会 , 只能招认一切 罪行 。《 家族 》 中, 同样如此 , “ 我” 的父亲 和外祖 父都是 革命 中的 “ 英 雄” . 然而 在恢 复和平 后 , 父 亲被 陷 害 . 成 了反 革命 者 , 不 仅失 去 了 自由 , 更是 失去 了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
李遇春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总页数】10页(P4-13)
【作者】李遇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审父”意识 [J], 崔颖
2.她们,唤起人们去热爱并开拓生活——论十九世纪五十——七十年代俄国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J], 马征;
3.直面到选择——英子儿童文学中软性审美与审父意识的双重考量 [J], 沈明;李雨佳;
4."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 [J], 李杨
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 [J], 叶世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炜小说中的审父主题

张炜小说中的审父主题

张炜小说中的审父主题
季俊峰
【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3
【摘要】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季俊峰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人事处,江西,南昌,33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透视 [J], 王杰
2."恋父"与"审父"——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父亲文化形象 [J], 高小弘
3.张爱玲小说中的叛父、审父意识 [J], 邵丽坤
4.畏父·叛父·审父——略论卡夫卡创作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J], 冀桐
5.论骆以军小说中的审父书写——从《西夏旅馆》出发 [J], 奚炜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造力永无止境--评张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

创造力永无止境--评张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

创造力永无止境--评张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张明【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1(014)004【摘要】@@张炜能写出好的作品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一些被公认的好作品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比如直到今天还有人对<古船>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或别的重要奖项而打抱不平.去年10月,当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外省书>正式出版时,其出版商作家出版社甚至是略有些失态地狂喜不止,称其在"多方面、大幅度地超越了<古船>和<九月寓言>”.rn在<外省书>诞生前,一般评论家似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由于<古船>和<九月寓言>的巨大成就和里程碑式的地位,张炜未来的创作旅途中很难出现新的高峰.然而,<外省书>面世了,所有预言便不可挽回地随之破灭.这部通体崭新的著作毫不遮掩地展现了一个决不认输的作家的那种永无止境的惊人的创造能力.rn从创作精神上讲,<外省书>和<古船>、<九月寓言>是一脉相承的,但相比来说,<外省书>无疑走得更远.虽然本书仅17万字,但内涵却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批判更加准确、质地更加纯粹、力量也更加巨大.【总页数】1页(P478)【作者】张明【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6【相关文献】1.守望的孤独--解读张炜《外省书》 [J], 张炜炜;周曙光;刘煦2.全球化语境中的焦虑 --解读张炜的《外省书》 [J], 武新军3.总结还是超越--读张炜的《外省书》 [J], 臧海涛4.回顾与质疑:张炜《外省书》的文化反思 [J], 王凤仙5.试论张炜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从《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谈起 [J], 唐长华;陈红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张炜小说中的审父主题(一)
【论文关键词】张炜小说审父父子冲突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

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

作家张炜自1973年写出至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篇小说《木头车》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是当代文坛成绩卓著、声誉斐然的大家,特别是《古船》、《九月寓言》、《家族》等的相继推出,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自八十年代以来,张炜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但多是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道德伦理等角度进行论述。

笔者欲另辟蹊径,从审父主题人手,分析张炜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以及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进而揭示审父主题的实质和文化内涵。

1“无父”的焦虑与憧憬
张炜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处于“无父”的焦虑和憧憬的张力中。

父亲这一儿童世界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往往退场至幕后,幻化为遥远的记忆和母亲口头故事里的“主人公”,或者被放逐他乡,或者干脆来个“死无对证”,父亲只是一个虚幻的若隐若现的影子。

这样的儿童世界就出现了个巨大的空缺—“父的不在”,这无疑会让儿童感到无比失望和焦虑。

心理分析上“所谓‘不在的父亲’,说父亲或远游,或死亡,把儿子留在家中,儿子一方面巴不得父亲早日回来重振家声,另一方面却又因父亲不在而感到内疚,自认父亲不在,自己要负上一份责任。

”川在这父“不在场”的残缺世界里,“我”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享用童年的野花和浆果。

“各种各样的动物能够伴我一生”,听母亲和外祖母讲一个又一个悠远的传奇故事(《怀念与追忆》)。

然而对父亲的期盼和憧憬却与日俱增,于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像力,塑造一个个“理想的父亲”形象,“我的父亲是个诗人”(《远山远河》)、“照片上的人(父亲)戴着礼帽,长了一双火热的眼睛,他年轻时清瘦、白净、中等个子,那时候他忙得脚不沾地,从这座城走到那座城,有时还在山里活动……在我眼里他像个救星,像个最完美的英雄。

”(《怀念与追忆》)《古船》中隋氏兄弟的父亲更是个儒雅、博学、开明、仁爱的绅士,是一个整天骑着大红马四处还帐的儒商形象。

想像中的父亲形象无一不是英雄、强者的化身,他能给幼小的心灵以足够的安全和抚慰,正是在这种想象中暂时忘却了“无父”的焦灼和苦闷。

2“真实父亲”的出场与父子冲突的开始
然而儿童心目中苦心经营的“理想父亲”形象在现实面前往往是那么脆弱、苍白、不堪一击。

伴随着“真实父亲”的突然出场,“理想父亲”仓徨退场。

《怀念与追忆》中:“我心目中胸前佩瘾大红花的英雄父亲,出现在我面前时却是一个“瘦干干的老头儿,背着一卷破布出现在我们家门口。

他不停地咳嗽,那一对眼珠像石头做的一样,硬而无光直僵僵地盯着屋里的人。

”,“我长到七、八岁,第一次看到父亲时……我不敢去认这个从大山深处归来的人,让母亲一夜夜盼望的人就是我的父亲,并且又有这样一双冰冷的眼睛和……纸一样黄的面孔。

他身上脸上都是伤痕,脸上那道发紫的斜着的伤疤是世上最可怕最可耻的一道记号。

我想吐,一个人怎么可以有这样的父亲。

”(《家族》)“对父亲的失望,多半不是物质上的,而首先来自精神和人格方面,对父亲失望往往是对整个人世间失望的第一步。

面对这个卑微、可怜的父亲,显然已无法唤起儿子们人格上的尊重和敬仰,只剩下绝望沮丧,然而这个长期被遗忘的父亲一旦登场,便利用父之名所代表的伦理道德和权威,变本加厉地要求偿还应属于他名下的威严和权利,对待子民近乎暴虐,以渲泄自己内心深处所承受的强大象征秩序的重压和“阉割焦虑”,这样“真实父亲”的两面性就暴露无遗,在外,他软弱可怜,充当象征秩序的“儿子”,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瘦弱而干硬的父亲被人赶到了大海边上,一老大命令他脱光,他最后还留下一条短裤,老大挥动棍子嚷叫,他才褪下最后的一丝布塔·一他每一次被海上老大击倒我都有一种异常的感觉,一面怨老大的棍子不狠,另一方面又嫌他仰倒的姿势太丑”(《家族》),而一旦回到家中,他俨然又成了这个小王国的暴君,残暴凶狠,不近人性,充分享
受作为“父亲”的权力,家是“父亲”角色转换的场所,缓解焦虑的地方。

“脾气是如此暴躁,好像从来不会说一句软话,甚至也永远不会笑了,他回来不到一个月就对妈妈发火,姥娘给气得呜呜哭。

”(《怀念与追忆》)“他生前是暴君,别人折磨他,他就折磨妻子和孩子。

妈妈、姐姐和我受尽了屈辱,我自己带着别人留给的伤疤,也带着父亲击打的印痕。

我身上疤痕累累……”,甚至用菜刀劈掉了姐姐的幸福(《远行之嘱》)。

这样暴虐和可怜的双重结合的父亲使儿子们羞辱难当,反抗这样的家庭暴君,实际上就是反抗那些扭曲父性的社会强权和邪恶。

3父子斗争的主要形式
作家总是站在“儿子”的立场用审问、怀疑、批判、讽刺、否定、反抗、嘲弄乃至戏谑的目光审视父亲和父亲的生活世界。

从而审父、就父一直是张炜小说的一个隐蔽主题。

在张炜的小说中,父子冲突始终是基本情节推动力。

“当然这里谈论的父亲(或儿子)已不局限于单纯的血缘家庭范围,而是更多的赋予了他们某种社会存在的符号内容,因而具有文学比拟上的宽泛所指。

”张炜往往喜欢把处于僵局的双方在血缘上拉到一起,彼此关联着,而邪恶强大者往往是善良弱小者的父辈,他们正是靠着父亲般的严厉和慈爱及代表的象征秩序这多重的权威成功地对儿子进行身心的统治和迫害,因此,这种父子冲突注定是不公平的,结局无不例外是以儿子的失败被放逐和自我流放而告终的。

3.1逃亡
在张炜的小说中,父亲形象往往被上升为一种代表权威、强力、僵化、邪恶的符号,是专断独权的男人。

在他的迫害下,一大批儿子被迫踏上逃亡、避难的流浪路途。

最早的要数老得、李芒、小织这批逐步觉醒的农村青年,为了逃避“强大”的父亲肖万昌、王三江的迫害远遁他乡。

在((怀恋与追忆》、《柏慧》、((我的田园》等小说中“宁伽”因为受灾难深重的父亲的连累和折磨而流离失所,寄居于一个虚无的“继父”名下,在南山里流浪,后走进城市,然而由于“父亲”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头上,“我”饱受侮辱和苦难,从而直究造成这一系列苦难的根源,终于认清了正是一小撮人利用强权和暴力制造了着一场场血腥和恐怖,而他们则坐收渔利,他们是道貌岸然的学界泰斗—柏老,穷凶极恶、不学无术的瓷眼、裴所长及阴险狡诈的殷弓、飞腿等,他们利用强大的象征秩序,制造了一幕幕人间惨剧,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这样真正丑恶的“父亲”被揪了出来一社会强权,暴力和邪恶,审父由此变成了一种社会历史批判和深刻的文化反思,批判矛头直指“极左”意识形态,这也是张炜此类审父主题小说的真正用意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