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课件(7)
合集下载
糖代谢—血糖及其调节(生物化学课件)

10
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
7 血糖及其调节
➢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 血糖水平的调节 ➢ 血糖水平异常
激素的调节
[血糖]正常水平,肝糖元Glc,[Glc] 糖异生作用加强
[血糖]正常水平,Glc肝糖元,[Glc] 糖异生作用减弱
2.肾脏调节 肾糖阈:肾脏所能保持的最高[Glc]在160-180mg/dl,
9
血糖水平的调节
3. 神经系统的调节 4. 激素调节
1) 胰岛素 ↓ 2) 胰高血糖素 ↑ 3) 糖皮质激素 ↑ 4) 肾上腺素↑
(一)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 mmol/L 低血糖昏迷:血糖浓度低于2.52mmol/L
血糖水平异常
低血糖的原因:
① 胰性(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胰岛α-细胞功能低下等) ② 肝性(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③ 内分泌异常(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④ 肿瘤(胃癌等) ⑤ 饥饿或不能进食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
7 血糖及其调节
➢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 血糖水平的调节 ➢ 血糖水平异常
血糖水平异常
只有血糖水平持续异常或耐糖曲线 异常才可以确定为糖代谢紊乱
肝糖原分解 ↑
非糖物质糖异生 ↑
血糖 ↑
合成糖原 ↓ 氧化分解 ↓
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
7 血糖及其调节
➢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 血糖水平的调节 ➢ 血糖水平异常
激素的调节
[血糖]正常水平,肝糖元Glc,[Glc] 糖异生作用加强
[血糖]正常水平,Glc肝糖元,[Glc] 糖异生作用减弱
2.肾脏调节 肾糖阈:肾脏所能保持的最高[Glc]在160-180mg/dl,
9
血糖水平的调节
3. 神经系统的调节 4. 激素调节
1) 胰岛素 ↓ 2) 胰高血糖素 ↑ 3) 糖皮质激素 ↑ 4) 肾上腺素↑
(一)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 mmol/L 低血糖昏迷:血糖浓度低于2.52mmol/L
血糖水平异常
低血糖的原因:
① 胰性(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胰岛α-细胞功能低下等) ② 肝性(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③ 内分泌异常(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④ 肿瘤(胃癌等) ⑤ 饥饿或不能进食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
7 血糖及其调节
➢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 血糖水平的调节 ➢ 血糖水平异常
血糖水平异常
只有血糖水平持续异常或耐糖曲线 异常才可以确定为糖代谢紊乱
肝糖原分解 ↑
非糖物质糖异生 ↑
血糖 ↑
合成糖原 ↓ 氧化分解 ↓
生物化学(安医)全套PPT课件

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g % )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 1/16%
一、氨基酸
——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存在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 300 余种,但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仅有20种
COO
+
CH 3 R H
H
C
NH3
甘氨酸 丙氨酸 L-氨基酸的通式
1. 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glycine alanine valine leucine isoleucine Gly Ala Val Leu Ile G A V L I F P
5.97 6.00 5.96 5.98 6.02 5.48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Phe 脯氨酸 proline Pro
——侧链基团在中性溶液中解离后带正电荷。
赖氨酸 Lys(K)
9.74
精氨酸 Arg (R) 10.76
组氨酸 His (H) 7.59
另外:
1、蛋白质中的很多氨基酸是经过加工修 饰的——修饰氨基酸 如:脯氨酸 羟基化 成 羟脯氨酸 赖氨酸 羟基化 成 羟赖氨酸
2、半胱氨酸Cys常以胱氨酸的形式存在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
Protein —— 来自希腊字母,意思是‚头等 重要的,原始的‛ 蛋白质 —— 来源于对蛋清(清蛋白)的研究 分布广:所有器官、组织都含有蛋白质;
细胞的各个部分都含有蛋白质。
含量高:蛋白质是细胞内最丰富的有机分
半胱氨酸
-SH HS-CH -CH-COO + 2 2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
负平衡(饥饿、消耗性疾病) <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4
三、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最低需要量:30~50g / 天
营养学会推荐:80g / 天
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概念
种类
营养价值的标准
蛋白质互补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6
(一)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概念、基本过程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某一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 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
反应可逆,平衡常数接近1
大多数氨基酸都可以参与转氨基(赖氨酸、 脯氨酸、羟脯氨酸例外)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 ism)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生物化学》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多媒体课件试用版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yisheng
2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主动吸收:消耗ATP
(一)氨基酸吸收载体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中性氨基酸载体(为主)
碱性氨基酸载体
酸性氨基酸载体
亚氨基酸和甘氨酸载体
β氨基酸载体
与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
图示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8
(二)r-谷氨酰基循环( r- glutamyl cycle)
生物化学7第三章酶PPT课件

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来源可分为动物酶、植物酶 和微生物酶。
根据酶的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 和多聚酶等。
根据酶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转移酶等。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特定化学基团,与 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发
米氏方程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能够帮助我 们了解酶促反应的特性,如酶的催化效率、底物亲和力等。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底物浓度
最快。
酶浓度
酶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温度
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失活。
抑制剂和激活剂
疏水催化
酶通过将底物分子包裹在活性 中心的疏水空腔中,降低溶剂 对反应的干扰,从而加速反应
。
03
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 程,其形式为v=Vmax[S]/(Km+[S]),其中v代表反应速度, Vmax代表最大反应速度,[S]代表底物浓度,Km代表米氏常数。
04
酶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酶的抑制剂
01
02
03
04
不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永 久性地抑制酶的活性。
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抑制 酶的活性,但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恢复酶的活性。
竞争性抑制剂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降 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从而抑
制酶的活性。
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 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从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来源可分为动物酶、植物酶 和微生物酶。
根据酶的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 和多聚酶等。
根据酶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转移酶等。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特定化学基团,与 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发
米氏方程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能够帮助我 们了解酶促反应的特性,如酶的催化效率、底物亲和力等。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底物浓度
最快。
酶浓度
酶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温度
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失活。
抑制剂和激活剂
疏水催化
酶通过将底物分子包裹在活性 中心的疏水空腔中,降低溶剂 对反应的干扰,从而加速反应
。
03
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 程,其形式为v=Vmax[S]/(Km+[S]),其中v代表反应速度, Vmax代表最大反应速度,[S]代表底物浓度,Km代表米氏常数。
04
酶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酶的抑制剂
01
02
03
04
不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永 久性地抑制酶的活性。
可逆性抑制剂
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抑制 酶的活性,但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恢复酶的活性。
竞争性抑制剂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降 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从而抑
制酶的活性。
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 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从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ppt课件

四、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
(一)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辅酶Q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复合体Ⅰ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 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 FMN• 。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 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递电子。
Ⓢ 表示无机硫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 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 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二)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由以下实验确定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 复合体Ⅳ→O2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大学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组成
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主要由信号分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 和效应蛋白等组成。
受体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剖析
01
受体的定义和分类
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
合并传递信号。根据受体的位置和性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两大
类。
02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并激活与之相关联的信
针对特定抗原表位设计单克隆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治疗作用, 如用于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激酶抑制剂
针对激酶靶点设计药物,通过抑制激 酶活性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用于治疗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细胞凋亡调节剂
针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设计药物,通 过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目的, 如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 疾病等。
02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 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3
蛋白质的功能 酶、激素、抗体、转运蛋白等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核酸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
DNA的双螺旋结构:碱 基配对、DNA的超螺旋 和拓扑异构
氮代谢及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进 入血液。
氨基酸的转运和储存
血液中的氨基酸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转运至肝脏和肌肉等组 织储存。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在细胞内,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氨和相应的α-酮 酸。氨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可进一步氧 化分解供能。
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主要由信号分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 和效应蛋白等组成。
受体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剖析
01
受体的定义和分类
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
合并传递信号。根据受体的位置和性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两大
类。
02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并激活与之相关联的信
针对特定抗原表位设计单克隆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治疗作用, 如用于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激酶抑制剂
针对激酶靶点设计药物,通过抑制激 酶活性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用于治疗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细胞凋亡调节剂
针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设计药物,通 过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目的, 如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 疾病等。
02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 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3
蛋白质的功能 酶、激素、抗体、转运蛋白等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核酸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
DNA的双螺旋结构:碱 基配对、DNA的超螺旋 和拓扑异构
氮代谢及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进 入血液。
氨基酸的转运和储存
血液中的氨基酸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转运至肝脏和肌肉等组 织储存。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在细胞内,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氨和相应的α-酮 酸。氨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可进一步氧 化分解供能。
《医学生物化学》PPT课件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能量的 过程,关键酶包括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等。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关键酶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
糖异生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糖异生定义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主要器官
酶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02
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等。
酶激活剂的研究与应用
03
提高酶活性,增强生物体代谢功能;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04
糖代谢与糖异生作用
糖代谢途径及关键酶介绍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的过程,关键酶包括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等。
糖有氧氧化途径
疾病诊断
利用表观遗传学标记物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药物研发
针对表观遗传学靶点开发新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个性化医疗
根据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因诊断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现状
基因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包括基因突变筛查、单基因遗传 病诊断、肿瘤基因检测等。
挑战
基因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仍需提高,同时面临着伦理、法 律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精准医疗时代下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解析
个性化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信息,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 疗,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 关系,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饮食调整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 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膳食纤维等的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关键酶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
糖异生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糖异生定义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主要器官
酶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02
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等。
酶激活剂的研究与应用
03
提高酶活性,增强生物体代谢功能;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04
糖代谢与糖异生作用
糖代谢途径及关键酶介绍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的过程,关键酶包括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等。
糖有氧氧化途径
疾病诊断
利用表观遗传学标记物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药物研发
针对表观遗传学靶点开发新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个性化医疗
根据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因诊断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现状
基因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包括基因突变筛查、单基因遗传 病诊断、肿瘤基因检测等。
挑战
基因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仍需提高,同时面临着伦理、法 律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精准医疗时代下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解析
个性化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信息,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 疗,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 关系,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饮食调整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 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膳食纤维等的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第7章 激素

1.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2.肽及蛋白质激素 腺体激素 3.固醇类激素 脊椎动物激素 4.脂肪族激素 组织激素 甲壳类激素 无脊椎动物激素 昆虫激素 生长素类 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 脱落酸 乙烯
第一节 动物激素
• 五大内分泌腺 高等动物体内产生激素的内分泌 腺很多,主要有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和 脑下垂体五大内分泌腺。 • 四类动物激素 高等动物体内腺体分泌的激素种 类很多。胃肠道中也能分泌多种激素。这些激素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肽和蛋 白质激素、固醇类激素、脂肪族激素。
HO HO H C OH H2 C N CH3 H
HO HO H C OH H2 C NH2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2I-+2H++H2O2 甲状肾过氧化氢酶
NH2 HO H2 C CH OH C O
I2(活性碘)+2H2O 酪氨酸 活 MIT
I
I2
NH2 H2 C OH C O HO NH2 OH C O I I NH2 H2 C CH I OH C O I O I I NH2 H2 C CH OH C O CH
四、脱落酸
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可促使植物离层细胞成熟, 从而引起器官脱落。
OH O COOH 脱落酸
五、乙烯
乙烯是高等植物体内正常代谢的产物。乙烯的生理作 用是降低生长速度。促进果实成熟、促进细胞径向生长而 抑制纵向生长,诱导种子萌发,促进器官脱落等效应。
第三节
激素的作用原理
cAMP级联放大作用 磷酸肌醇级联放大作用
第二节
一、植物生长素
植物激素
天然植物激素中最普遍存在的植物生长素为吲哚乙酸 (简称IA或IAA)。生长素存在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最 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临床生物化学讲讲义义完整版PPT课件

高血压与钠代谢
高血压与钾代谢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
钾离子对维持血压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低钾血症可导致血压升高。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
03
02
01
心血管疾病与胆固醇
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肿瘤标志物
如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等,用于心梗、心衰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感染性疾病标志物
如胰岛素、血糖等,用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内分泌疾病标志物
临床生物化学与疾病
04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离子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02
03
04
能够自动完成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
能够自动完成血常规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
能够自动完成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如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能够自动完成尿液常规检测,包括尿蛋白、尿糖等。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
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诊断疾病
通过定期进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病情
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指导治疗
通过了解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可以开发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高血压与钾代谢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
钾离子对维持血压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低钾血症可导致血压升高。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
03
02
01
心血管疾病与胆固醇
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肿瘤标志物
如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等,用于心梗、心衰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感染性疾病标志物
如胰岛素、血糖等,用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内分泌疾病标志物
临床生物化学与疾病
04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离子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02
03
04
能够自动完成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
能够自动完成血常规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
能够自动完成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如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能够自动完成尿液常规检测,包括尿蛋白、尿糖等。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
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诊断疾病
通过定期进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病情
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指导治疗
通过了解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可以开发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医学ppt课件】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2003年版; 3. Hames B et al.,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影印版),
1999年版。
10
物质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的关系——机能生物化学。
5
(三)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转录
翻译
DNA
RNA
Pr
基因: 携带一定遗传信息的特定DNA片断以及相关的 调控序列;
(四) 专题生化
肝胆生化、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等。
6
四. 生 物 化 学 与 医 药 学 的 关 系
与医学关系 2. 与药学关系 3. 与其他学科关系
【医学ppt课件】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2
一. 生物化学
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 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的一门学科,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
又称生命的化学(chemistry of life)。
3
二. 研 究 对 象
(主要针对组成生物体的六大营养素): 糖、脂、蛋白质、核酸、水和无机盐等
4
三. 主要内容
(一)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 —— 生物大分子 / 生物信息分子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化学性质等 —— 静态生物化学;
(二) 物质代谢及其代谢调节
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能量代谢及其代谢调节是生 物化学的中心内容——动态生物化学;
7
五. 学 习 生 化 的 目 的
1. 了解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2. 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3. 更科学、有效地诊断与防治疾病,并帮助阐明中医
药的作用机理; 4. 指导新药的研制、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 5. 为其他医药学基础课及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1999年版。
10
物质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的关系——机能生物化学。
5
(三)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转录
翻译
DNA
RNA
Pr
基因: 携带一定遗传信息的特定DNA片断以及相关的 调控序列;
(四) 专题生化
肝胆生化、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等。
6
四. 生 物 化 学 与 医 药 学 的 关 系
与医学关系 2. 与药学关系 3. 与其他学科关系
【医学ppt课件】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2
一. 生物化学
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 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的一门学科,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
又称生命的化学(chemistry of life)。
3
二. 研 究 对 象
(主要针对组成生物体的六大营养素): 糖、脂、蛋白质、核酸、水和无机盐等
4
三. 主要内容
(一)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 —— 生物大分子 / 生物信息分子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化学性质等 —— 静态生物化学;
(二) 物质代谢及其代谢调节
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能量代谢及其代谢调节是生 物化学的中心内容——动态生物化学;
7
五. 学 习 生 化 的 目 的
1. 了解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2. 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3. 更科学、有效地诊断与防治疾病,并帮助阐明中医
药的作用机理; 4. 指导新药的研制、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 5. 为其他医药学基础课及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课件7糖代谢

1. 代谢的概念
指生物活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 (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其本质是活细胞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每一 变化均由酶催化。
包括: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生 物 体 内 新 陈 代 谢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需要能量
分解代谢
释放能量
能 量 代 谢
依赖型(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
第2节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一 糖酵解(glycolysis)
在无氧情况下,细胞液中葡萄糖降解为乳酸并伴随着少 量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称为糖的无氧分解。因与酵母 菌使糖生醇发酵(脱羧还原)的过程相似,因而又称为 糖酵解。
糖 酵 解 肌乳酸 血乳酸
糖 6-磷酸葡萄糖 异 生 丙酮酸 乳酸
(3)丙酮酸的去路
乙醇发酵
NADH+H+ NAD+ H+ CO2
乙醇 乙醛
O2
丙酮酸
TPP
乙酸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 解生成的NADH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 乙醛,使之形成乙醇——酒精发酵。
(4) 糖酵解能量的生成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乙醇 乙醛
丙酮酸激 酶
+ATP
由1分子G在无氧条 件下氧化分解,最 终产生2分子ATP。 如果从糖原开始, 则可得到3分子ATP
乳酸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5)巴斯德效应和克雷布特里效应
巴斯德效应: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酵
母细胞暴露在有氧环境时,葡萄糖的消
指生物活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 (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其本质是活细胞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每一 变化均由酶催化。
包括: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生 物 体 内 新 陈 代 谢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需要能量
分解代谢
释放能量
能 量 代 谢
依赖型(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
第2节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一 糖酵解(glycolysis)
在无氧情况下,细胞液中葡萄糖降解为乳酸并伴随着少 量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称为糖的无氧分解。因与酵母 菌使糖生醇发酵(脱羧还原)的过程相似,因而又称为 糖酵解。
糖 酵 解 肌乳酸 血乳酸
糖 6-磷酸葡萄糖 异 生 丙酮酸 乳酸
(3)丙酮酸的去路
乙醇发酵
NADH+H+ NAD+ H+ CO2
乙醇 乙醛
O2
丙酮酸
TPP
乙酸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 解生成的NADH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 乙醛,使之形成乙醇——酒精发酵。
(4) 糖酵解能量的生成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乙醇 乙醛
丙酮酸激 酶
+ATP
由1分子G在无氧条 件下氧化分解,最 终产生2分子ATP。 如果从糖原开始, 则可得到3分子ATP
乳酸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5)巴斯德效应和克雷布特里效应
巴斯德效应: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酵
母细胞暴露在有氧环境时,葡萄糖的消
生物化学PPT课件

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医学研究
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如疾病诊断、药物
研发和生理机制研究等。
农业生产
通过生物化学手段改良作物品 质、提高产量,以及研发新型
肥料和农药。
环境保护
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处理环境污 染问题,如水体净化、土壤修
复等。
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化学在生物技术产业中具 有广泛应用,如基因工程、蛋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实现新功能或 优化现有功能。通过合成生物学,科学家可以创建定制化的微生物,用于生产 燃料、药物和其他有用物质。
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
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 纳米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副作用。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疫苗开发等领 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
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是指生物体利用简单无机物和单糖等合成复杂有机 物的过程。生物合成包括脂肪酸、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合 成。这些合成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的完成。
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和 无机物的过程。这些分解过程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氧 化磷酸化等。分解代谢是生物体获取能量和合成物质的重要 途径。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实验的结论,指 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结果 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论应用
探讨实验结论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价 值和意义。
05
生物化学前沿研究
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
第二章--生物化学检验基本知识PPT课件

2024/10/16
12
二、生物化学检验报告单的发放
即使是临床医护人员能够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在医生 工作站直接读取检验结果的临床科室或医疗单位,实验室也 应该用电话向临床报告,这是考虑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可能 会忙于抢救而不能及时观察到检测结果需要提醒的缘故。
“危急值”报告不同于“急诊检验”报告,是两个完全不同
4.技术要求高的检测项目 检测系统本身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可靠性的检
验项目,或者检测系统本身存在着影响检验质量的诸多人
为环节,对检验人员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检验项目。
(三)急诊生化检验
急诊检验是实验室为了配合临床对危、急、重症患者的诊 断和抢救而实施的一种特需检验。如血气分析、电解质、 淀粉酶、心肌标志物、血糖等。
2.标本难以获得的检测项目
某些检验项目的标本获得比较困难,或者因为标本数 量极少,对标本的处理和保存都不能按规定要求和程序 进行,甚至不能进行复检的检验项目。
2024/10/16
8
一、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
3.发病率低或成本高的检测项目 由于某疾病的发病率很低造成标本数量过少或检验成 本过高的检验项目。
2024/10/16
15
第二节 生物化学检验的标本
一、标本的采集
生物化学检验最常用的标本是血液,其次是尿液,此外还有 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等各种体液。 正确采集标本是获得准确、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
标本采集时应尽可能避免一切干扰因素,选择最佳的采集时 间,减少饮食和药物影响,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干扰。对于 有创伤性的操作,操作前应先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消除患 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剂及抗凝原理;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标本收检、分离、储存和转运;生物 化学检验项目类型;危急值、危急值报告的概念;检验报告单的发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维生素与辅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 脂溶性维生素 其他辅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与疾病的关系 一类人体不能合成、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微小而对人体
生长和健康必需的有机化合物。 乏维缺生乏素维C-生--素坏A血--病-夜等盲症,缺乏维生素B1---脚气病,缺
二、与辅酶的关系(p.434,表11-1) 许多维生素同时也是辅酶或与辅酶有关系,参与酶的
O
N
N
O- P O CH2
O
OH若为O~PO32-,则为NADP+
O OH OH
O- P O O
CH2 O N
CONH2 Vpp
OH OH
❖ 烟酸又称尼克酸、VB5和抗瘌皮病因子。
❖ NAD+、NADP+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递氢、递电子
作用。传递H的作用如: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H
CONH2
CONH2
+2H+ +2e
COOH
43
12
N
在生物n吡i体co啶内ti-n3主i-c羧要a酸c以id酰胺形 式存在,它是辅酶I(NAD+) 和辅酶II(NADP+)的组成成 份。
O
C
43
NH 2
12
N
吡啶-3-酰胺
nicotinamide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NH3
N
N
& 多数天然食物中均含有VB1,瘦猪肉、动物心脏、肝脏、 脑的含量较为丰富。
& 由于VB1分子中噻唑环和嘧啶环之间的化学键作用很弱, 因此很易破坏。收获、加工、烹调和贮藏都可造成其 损失。如精制稻米和谷类粉由于过渡的碾磨,而使其 中的VB1损失殆尽。干燥、高温也能引起VB1的大量损失。
& 某些食物中含有抗VB1因子。如某些生鱼或海产品,特 别是鲤鱼、鲱鱼、虾中含有硫胺化酶,能裂解VB1分子。
五、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胺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生物
RH N NO
NH N HO 还原态
R=
维生素B2是FMN和FAD的组成成分,FMN和FAD是脱氢酶的辅酶。
VB2: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NH3
N
N
H3C H3C
异咯嗪
核糖醇
O
O
N N
CH2 (CHOH)3CH2 N NO
O
PO O-
PO O-
CH2 O
N VB2
CH2
NH
NH3
SH β巯基乙胺
CO
CH OH
H3C C CH3 O
O
N
N
N N
泛酸
CH2
OPOPO
O-
O-
CH2
O
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ACP 酰基载体蛋白)
OPO 32- OH
AMP
@ 泛酸,又称遍多酸,曾被称为VB3,1919年发 现。泛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故命名为 “pantothenic acid”意为“无所不在”。
嘧啶
塞唑
硫胺焦磷酸酯
TPP就是脱羧辅酶,其功能部位在噻唑环的2位碳原子上。由于3位上N+的正电荷
有助于C2失去质子而具2负电性,故C2很易和α-酮酸形成加成物而有利于脱羧反应(
p.442,图11-9)。
硫胺素
A = COOB = H+ Py-CH2- =酶上基团
& TPP是丙酮 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参 与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也可作为转 酮醇酶的辅酶。
@ 泛酸是由α,γ-二羟基-β,β二甲基丁酸与β-丙 氨酸经肽键连接而成。
@ B3是CoA的组成成分,CoA是生物体内转酰基 酶的辅酶(主要作为转乙酰基酶的辅酶),参 与转酰基作用,为酰基载体。
@
人类食物中广泛存在泛酸,所以缺乏症很少发 生。食物加工、烹饪中损失明显。
四、维生素PP和辅酶Ⅰ(NAD+)、辅酶Ⅱ(NADP+) 维生素PP(VB5)包括烟酸和烟酰胺,含有氮杂环吡啶:
加米工中、大烹部饪分和丢储失藏。食VB2物对过光程十中分V敏B2感有,不牛同奶程中度的的损损失失大。多精 是由于光照造成的,因此宜用深色玻璃瓶来盛装牛奶。 由免于使V用B2小在苏碱打性等溶碱液性中物加质热。极易破坏,因而在加工时应避
三、泛酸和辅酶A 又称维生素B3,是二羟基二甲基丁酸和β-丙氨酸的缩合物:
二、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FMN和FAD)
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 ,是核糖醇和6,7-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1933年 Kuhn从牛奶中分离出。
在1位和10位N之间有两个活泼的双键,易起氧化还原作用
R
H3C
8 7
N9
NO
12
+_2H
H3C
H3C
6 5
10
N
4 3NH
2H
H3C
O 氧化态
CH3
H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OH
泛 Co酸A主是要辅起酶传A(递C酰oA基)的的作C组H用成3,成O是份H各。种O酰化反应的辅酶。由于携带O酰基的部位在-SH 基上,以巯基亲核攻击转移活化的酰基,由此形成硫酯键,故通常以CoASH表示。
CH2 NH CO CH2 CH2
NH
O FMN
OH OH AMP
FAD
FMN、FAD作为多种氧化还原酶及递氢体的酶辅基,参与递氢作用。
氧化型的FMN或FAD是黄色的,还原后成无色。 FMN或FAD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还原后荧光消失。 紫外吸收:氧化态吸收峰为260nm,375nm,450nm,还
原后260nm还存在,但375nm,450nm的吸收峰消失。 VB2缺乏: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 V中B2唯广一泛一存种在含于量乳多类的、维蛋生类素、。肉类、谷类等。VB2是啤酒
催化反应。 维维生 生素素BB12::嘌硫黄呤胺素二素腺核焦嘌苷磷呤酸酸单((核FA脱苷D羧酸)辅(酶FM)NT)PP和黄素腺
三、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族等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
一、维生素B1和羟化辅酶(TPP) 抗神经炎的维生素,由含硫的噻唑环和含氨基的嘧啶环组成,故又称硫胺素。 在体内常以硫胺磷酸酯(TP)或硫胺焦磷酸酯(TPP)形式存在:
N+
2H+--2e
N
+H+
R
R
❖ 人体缺乏烟酸易引起癞皮病。其典型症状是皮炎、腹泻和痴呆,又称“三D”症 状。
❖ 动物肝脏、瘦肉、豆类及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烟酸。
❖ 辅酶I常和产生能量的分解反应有关:NAD+从代谢物上得到H后,再传递给 FMN或FAD,然后逐步传递给氧,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氧化磷酸化(ATP);辅 酶II常和还原性合成反应有关:NADP+从代谢物上得到H后,再去还原另一个 代谢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 脂溶性维生素 其他辅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与疾病的关系 一类人体不能合成、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微小而对人体
生长和健康必需的有机化合物。 乏维缺生乏素维C-生--素坏A血--病-夜等盲症,缺乏维生素B1---脚气病,缺
二、与辅酶的关系(p.434,表11-1) 许多维生素同时也是辅酶或与辅酶有关系,参与酶的
O
N
N
O- P O CH2
O
OH若为O~PO32-,则为NADP+
O OH OH
O- P O O
CH2 O N
CONH2 Vpp
OH OH
❖ 烟酸又称尼克酸、VB5和抗瘌皮病因子。
❖ NAD+、NADP+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递氢、递电子
作用。传递H的作用如: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H
CONH2
CONH2
+2H+ +2e
COOH
43
12
N
在生物n吡i体co啶内ti-n3主i-c羧要a酸c以id酰胺形 式存在,它是辅酶I(NAD+) 和辅酶II(NADP+)的组成成 份。
O
C
43
NH 2
12
N
吡啶-3-酰胺
nicotinamide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NH3
N
N
& 多数天然食物中均含有VB1,瘦猪肉、动物心脏、肝脏、 脑的含量较为丰富。
& 由于VB1分子中噻唑环和嘧啶环之间的化学键作用很弱, 因此很易破坏。收获、加工、烹调和贮藏都可造成其 损失。如精制稻米和谷类粉由于过渡的碾磨,而使其 中的VB1损失殆尽。干燥、高温也能引起VB1的大量损失。
& 某些食物中含有抗VB1因子。如某些生鱼或海产品,特 别是鲤鱼、鲱鱼、虾中含有硫胺化酶,能裂解VB1分子。
五、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胺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生物
RH N NO
NH N HO 还原态
R=
维生素B2是FMN和FAD的组成成分,FMN和FAD是脱氢酶的辅酶。
VB2: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NH3
N
N
H3C H3C
异咯嗪
核糖醇
O
O
N N
CH2 (CHOH)3CH2 N NO
O
PO O-
PO O-
CH2 O
N VB2
CH2
NH
NH3
SH β巯基乙胺
CO
CH OH
H3C C CH3 O
O
N
N
N N
泛酸
CH2
OPOPO
O-
O-
CH2
O
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ACP 酰基载体蛋白)
OPO 32- OH
AMP
@ 泛酸,又称遍多酸,曾被称为VB3,1919年发 现。泛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故命名为 “pantothenic acid”意为“无所不在”。
嘧啶
塞唑
硫胺焦磷酸酯
TPP就是脱羧辅酶,其功能部位在噻唑环的2位碳原子上。由于3位上N+的正电荷
有助于C2失去质子而具2负电性,故C2很易和α-酮酸形成加成物而有利于脱羧反应(
p.442,图11-9)。
硫胺素
A = COOB = H+ Py-CH2- =酶上基团
& TPP是丙酮 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参 与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也可作为转 酮醇酶的辅酶。
@ 泛酸是由α,γ-二羟基-β,β二甲基丁酸与β-丙 氨酸经肽键连接而成。
@ B3是CoA的组成成分,CoA是生物体内转酰基 酶的辅酶(主要作为转乙酰基酶的辅酶),参 与转酰基作用,为酰基载体。
@
人类食物中广泛存在泛酸,所以缺乏症很少发 生。食物加工、烹饪中损失明显。
四、维生素PP和辅酶Ⅰ(NAD+)、辅酶Ⅱ(NADP+) 维生素PP(VB5)包括烟酸和烟酰胺,含有氮杂环吡啶:
加米工中、大烹部饪分和丢储失藏。食VB2物对过光程十中分V敏B2感有,不牛同奶程中度的的损损失失大。多精 是由于光照造成的,因此宜用深色玻璃瓶来盛装牛奶。 由免于使V用B2小在苏碱打性等溶碱液性中物加质热。极易破坏,因而在加工时应避
三、泛酸和辅酶A 又称维生素B3,是二羟基二甲基丁酸和β-丙氨酸的缩合物:
二、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FMN和FAD)
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 ,是核糖醇和6,7-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1933年 Kuhn从牛奶中分离出。
在1位和10位N之间有两个活泼的双键,易起氧化还原作用
R
H3C
8 7
N9
NO
12
+_2H
H3C
H3C
6 5
10
N
4 3NH
2H
H3C
O 氧化态
CH3
H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OH
泛 Co酸A主是要辅起酶传A(递C酰oA基)的的作C组H用成3,成O是份H各。种O酰化反应的辅酶。由于携带O酰基的部位在-SH 基上,以巯基亲核攻击转移活化的酰基,由此形成硫酯键,故通常以CoASH表示。
CH2 NH CO CH2 CH2
NH
O FMN
OH OH AMP
FAD
FMN、FAD作为多种氧化还原酶及递氢体的酶辅基,参与递氢作用。
氧化型的FMN或FAD是黄色的,还原后成无色。 FMN或FAD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还原后荧光消失。 紫外吸收:氧化态吸收峰为260nm,375nm,450nm,还
原后260nm还存在,但375nm,450nm的吸收峰消失。 VB2缺乏: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 V中B2唯广一泛一存种在含于量乳多类的、维蛋生类素、。肉类、谷类等。VB2是啤酒
催化反应。 维维生 生素素BB12::嘌硫黄呤胺素二素腺核焦嘌苷磷呤酸酸单((核FA脱苷D羧酸)辅(酶FM)NT)PP和黄素腺
三、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族等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
一、维生素B1和羟化辅酶(TPP) 抗神经炎的维生素,由含硫的噻唑环和含氨基的嘧啶环组成,故又称硫胺素。 在体内常以硫胺磷酸酯(TP)或硫胺焦磷酸酯(TPP)形式存在:
N+
2H+--2e
N
+H+
R
R
❖ 人体缺乏烟酸易引起癞皮病。其典型症状是皮炎、腹泻和痴呆,又称“三D”症 状。
❖ 动物肝脏、瘦肉、豆类及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烟酸。
❖ 辅酶I常和产生能量的分解反应有关:NAD+从代谢物上得到H后,再传递给 FMN或FAD,然后逐步传递给氧,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氧化磷酸化(ATP);辅 酶II常和还原性合成反应有关:NADP+从代谢物上得到H后,再去还原另一个 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