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公共政策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教育政策的案例。

在某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该政策包括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等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定针对性强、措施完备的教育政策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案例。

某国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等。

经过政策的实施,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空气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案例。

某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旨在减少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提供临时救助、发放低保金、提供就业培训等措施。

经过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稳定和和谐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定健全的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其次,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力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

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

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

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先把“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提出来的学者是(B)A.莱斯特●萨拉蒙B.林德布洛姆C.奥斯汀●兰尼D.威廉●邓恩2.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用于形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B)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3.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被称为(C)A.战略B.战术C.策略D.方法4.只有同时配备和调动一系列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才能从一种行动纲领转化成(A)A.社会现实B.政策系统C.历史知识D.科技知识5.政策系统的核心是(D)A.经济组织B.公共事务C.公共利益D.公共权力6.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指的是(A)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7.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A.“上下来去”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8.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的政策网络是(D)A.象征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混合型政策网络D.利益型政策网络9.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B)A.边界分析法B.层次分析法C.类别分析法D.多角度分析法10.将政策目标划分为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的依据是(C)A.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B.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C.政策所服务的主体D.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11.政策借用国对于该政策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清楚它在原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种现象在政策移植中被称为(A)A.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B.不完全的政策移植C.不当的政策移植D.信息过剩的政策移植12.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的政策论证模式是(D)A.权威模式B.直觉模式C.分析模式D.实用模式1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这在政策执行偏差中属于(C)A.规避式政策执行B.替代式政策执行C.象征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14.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是(B)A.服务性B.执行性C.权威性D.法制性15.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D)A.政策接续B.政策执行C.政策调整D.政策评估16.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提出者是(A)A.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B.霍恩和米特尔C.巴达克D.雷恩和拉宾诺维茨17.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是(A)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需求评估C.政策效益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18.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B)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部分终结19.对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是(C)A.政策措施调整B.政策方案调整C.政策客体调整D.政策关系调整20.要求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在对政策系统做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科学的分解和整合,指的是政策分析原则中的(D)A.预测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分合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第一题.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1~3 名的位置。

1998 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高额罚款。

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 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000 元。

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

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凋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30%。

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很严重。

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

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还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请根据以上现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分析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导致该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目标。

目标与执行措施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

(2)政策内容。

内容设计不合理,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上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呢!(3)政策执行主体。

政策执行者欠缺职业素养,受经济利益驱动,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公共行政案例分析

公共行政案例分析

案例二:污染让乡村不再安全A.材料中反映了什么公共政策问题:1、案例主要讲述了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并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该公共政策问题违反了什么行政管理理论?2、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问题,是市场行为的消极外部性的体现,因此需要以政府为首公共部门履行相应的职责,运用管制手段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管理。

C.针对该公共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3、但淮河污染治理已经超过十年,问题未见根本性缓解有些方面反而有所加剧,说明其中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

即可能存在内部性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发展的政绩而漠视环保问题;也有可能存在着政策执行失效或者寻租问题。

因此,解决类似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创新机制。

首先应当完善政府问责机制。

其次,可以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要营造有利于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政策环境;探索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另外,还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最后,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处置各类环保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案例三:政府职能部门强制发售安全套、电话卡、电力设备A.反映了什么公共问题1.本案例反映出政府职责角色不清,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混淆了监管者和经营者的角色地位,以监管之名谋单位、部门之利,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B.该问题反映了我国政府职能的问题的理论2.政府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有着明确的分工和清晰的界限。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间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政府干预或市场调节的程度和范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方式。

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对于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交给市场自身去解决。

公共政策案例一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一分析

案例一:南方某市近年外来流动人口增多,而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不够,加上治安管理混乱,一时治安问题突出。

在各主要线路的公交车上,活跃着各类偷窃团伙,甚至在一些偏僻路段,抢劫行为时有发生。

市民对此普遍心存不满,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

你认为A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为什么?
答: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进入政策议程。

一项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该市的治安状况已非常混乱,偏僻路段抢劫、公交车上偷窃等治安问题已变得日益严重。

应当尽快进入政策议程,拿出具体解决方案,使社会治安混乱的现状得到彻底扭转。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要研究解决社会治安问题,该市必须召集有关社会管理及公共治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分析,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出有效具体的解决方案。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案例中提到,该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严重问题,已被广大市民所察觉,并已呼吁政府机构着手予以解决。

这就充分说明该市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综上所述,南方某市的治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引起了
市民的普遍不满,该市政府应该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应,若不及时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歪风,其未来趋势将更加猛烈、更加难以控制。

因此,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应进入政策议程,抓紧研究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落实。

《某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案例: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

《某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案例: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

某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案例: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目录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 (1)一、政策背景 (1)二、案例描述 (2)三、理论分析 (2)1.垃圾来源分析 (2)2.上海市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措施 (3)四、经验教训(问题分析) (3)1.配套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3)(1)监督机制缺失 (4)(2)宣传不到位 (4)(3)没有对于的激励,居民没有动力 (4)2.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上存在的社会矛盾 (5)(1)经济因素分析 (5)(2)社会因素分析 (5)(3)交通因素分析 (5)五、案例启示(对策探讨) (6)1.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6)2.提高居民意识 (6)(1)有序深入的垃圾分类宣传 (7)(2)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便利性 (7)(3)严格的奖惩措施促进居民分类 (7)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8)一、政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生产与原材料消费同步增长。

生活垃圾清运压力和终端处置压力非常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2017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1521万吨/年。

全国各地出现的“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成为制约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015年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制定垃圾分类制度改革的部门予以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2017年两部委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一个完整的废物处理系统,建立一个健全的废物分类系统,促进减少、安全和资源优化,将有效地解决各地的“垃圾堆积”困境。

目前,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有一定提升,但是整体意识的增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够统一完备、源头分拣准确率有待提高、收集运输环节不够规范、资源化利用效率较低、垃圾处理全覆盖监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2.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

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

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

2月25日,州领导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

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

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

5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

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

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见效。

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

”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

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

请回答:(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350答:(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

(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

7-350答: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从政策失灵的角度看,是由于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导致的。

公共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公共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其住宅楼前的公共区域被开发商擅自占用,导致小区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李某多次与开发商协商,要求开发商恢复公共区域,但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李某向当地居民委员会反映情况,居民委员会进行调查后,要求开发商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公共区域。

然而,开发商仍然置之不理。

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恢复公共区域,并赔偿因其占用公共区域给李某造成的损失。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开发商是否具有占用公共区域的合法权利?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恢复公共区域的义务?3. 开发商是否应当赔偿李某因其占用公共区域造成的损失?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有权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有权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六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不得损害其他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案例分析1. 开发商是否具有占用公共区域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有权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在本案中,开发商作为住宅楼的建设单位,其对住宅楼前的公共区域并无所有权。

因此,开发商无权擅自占用公共区域。

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恢复公共区域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六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不得损害其他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开发商擅自占用公共区域,导致小区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侵犯了其他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开发商应当承担恢复公共区域的义务。

3. 开发商是否应当赔偿李某因其占用公共区域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在公共政策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政策逻辑、实施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环保政策,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并且实施严格的排污标准。

这项政策旨在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居民健康。

政策逻辑分析,这项政策的制定背后,体现了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的高度重视。

通过强制要求工业企业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并且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民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实施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按要求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并且进行了排污标准的调整。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空气和水质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

这表明政策的初衷是正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按时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安装,导致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另外,一些企业存在着违规排污的行为,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企业逃避监管。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为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结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

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目标,为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倾听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政策,确保其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公众利益,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

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

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

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

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

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

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问题:1 .运用政策执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指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耕地保护政策”形同虚设的深层次的原因,简述政策执行方面的障碍因素。

3.如何推行该政策的执行,请给出合理建议。

1.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和城市化用地激增,给耕地保护带来了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a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多以一些条例和部门规章之地为主,而且多为一些应急性措施.一些法律和条例多针对特殊问题,缺乏统一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长期计划,与其它政策的协调度不够,就如案例中县政府和安徽省水利厅的政策执行的冲突.b耕地的产权不活,农民集体是耕地的拥有者序有耕地的产权,但这种产权过于虚化.因为农民集体不能改变耕地的用途,而国家掌握了耕地的处分权,当地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违规操作,采取少批多占、未批先用等手段造成耕地保护的困难 .2.主要原因: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简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环境不很有利,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耕地保护责任不明确,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不认真执行是各个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执行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a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是我国现行的保护耕地法规和条例.但在现实中,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主体,却存在大量违法行为.b监督环境不够,我国的社会监督薄弱,不能很好监督政府的耕地保护.c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不强,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提高政绩,盲目追求GDP,不惜各种手段破坏现有土地保护政策.3.农村土地必须得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更是如此,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白年大计,地方政府这方面不能马虎,一定要落实政策,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几点建议:a完备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同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b增强耕地保护政策系统性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把耕地保护政策放到更高层面考虑.c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建立活晰的耕地保护的产权机制.d加强对耕地保护的监督环境的建设,杜绝地方政府知法犯法.e普及耕地保护耕地保护的理念,提高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力度,树立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f完善激励体制,鼓励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而不是违法操作,并强化政府的依法执行.g完善政府的保护公共责任机制,保护耕地,重点在政府,所以在中央在考察地方政府建设时,对于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不达标的或违法占用耕地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严肃处理.。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2.1.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涵盖了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百上千项政策(包括党章、党的各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决议,党中央各次全会的决议和公报、各届、次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等),邓小平理论为所有这些政策提供了共同的理念,这些政策共同的导向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试问所有这些政策属于哪个层次的公共政策?2.1.答: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所有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属于“改革开放政策群”。

因为:(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集合体。

(2)根据政策群这一概念特征,我国自1978年以来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虽内容各异,但其产生理念同源,即邓小平理论为所有政策提出了共同的理念;所有政策具有共同的导向,即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1.198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国家机构精简问题,邓小平做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提出了机构改革的政策要点。

国务院据此拟制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方案、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直属机构改革方案,并先后经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1982年3月)、第23次会议(同年5月)、第24次会议(同年8月)审议、通过。

此外,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都要通过一些政策性文件,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978年12月2日通过),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发表一些重要讲话,如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重大影响。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中党的政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3.1.答:(1)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组织事实上成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力,而且是各种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的领导核心。

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首的所有履行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的决策与执行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A市着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政策议程呢?为什么?答:一项政策问题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水体变清。

(3)到2010年基本解决清泉河富营养化问题,河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者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

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共政策案例,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案例分析对象为某国家的教育政策。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国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其中包括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经费的增加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该国家,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

其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该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政府通过取消一些教育行政审批和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学校办学机制的多样化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此外,教育经费的增加也是该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通过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该国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不均衡等。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
---------“桑枣经验”:最牛校长
强烈的避险意识严谨的治校作风执着的求实精神
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
------看似偶然:校车违规超载、逆行酿出惨剧,实属必然:面包车不是刷上黄漆就成校车
车辆运营规范(特权):请规范现有校车运营请给孩子们造一辆安全的校车车辆的提供上:请将校车计划上升到国家层面车辆的资金保证上:去年公车采购花费800亿,校车呢?一些政府大楼豪华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校车呢
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态度,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之殇,拷问着我们每个人、以及政府的良心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
-------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案 例分析习题仅供参考分析用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案    例分析习题仅供参考分析用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习题仅供参考分析用案例1 初到泉州,外地司机会发现一桩怪事:要想从厦门方向经高速公路进入泉州,走刺桐大桥最近,但他们却必须舍近求远,多花上15分钟,绕行十多公里,才能经泉州大桥进入市区。

原因很简单:刺桐大桥并未和高速公路相连,尽管两者只有百米之隔,尽管大桥公司一直努力争取,但在近6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连接;而相隔好几公里的泉州大桥,却硬由一条政府直接投资1.3亿元才建起的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起来。

同样横跨晋江,同样是当地重要交通枢纽,两座大桥的遭遇却如此不同。

“它们的‘姓’不一样。

泉州大桥‘姓’国有,刺桐大桥‘姓’民营。

”一位当地人士这么说。

很明显,与泉州大桥的国有“身份”相比,刺桐大桥的民营背景,让其备受困扰。

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姓“国有”和姓“民营”的矛盾? 2.如何协调两者的矛盾? 【答案】 1.利益归属不同。

官方和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的政策目标和实施过程不同。

2.政府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积极迎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公民参与制定或选择政策方案,领导干部与政策制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科学知识和民主意识。

案例2 美国兰德公司9月10日发表一份新闻公报,题:兰德公司分析家们敦促美国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做出重大改变。

兰德公司的一些分析家对华盛顿长期以来实行的对华接触政策提出批评,同时也对许多对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人所赞成的遏制政策予以摒弃,他们今天敦促实行一项新的对华政策,并且称之为“遏制接触政策”,目的在于既能维持合作关系,又能抵御将来中国对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形成的挑战。

这项提议出现在《美国与崛起的中国:战略和军事影响》的报告之中,这是一份内容广泛的报告,既探讨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行为的种种决定因素,又提供了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努力的最新估计,还研究了美国的政策选择。

这份分析报告建立在历时两年,专门为美国空军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主其事者是兰德公司的高级战略家,前负责政策计划的国防部副部长帮办蔡迈·哈利勒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