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上的佛教词汇

合集下载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汉字中的佛教借词

汉字中的佛教借词

相应
相应:梵语yoga,音译为“瑜伽”,意思是 契合于理。详细的说,佛家的“相应”有 三方面的意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 相应,三、与果相应。现在汉语中的“相 应”(如说“相应的发展轻工业”),语 源本此。“相应”的另一义为事物的契合 互应,梵语yukta,如说“心心相应”是。 但是这和《周易.乾》“同声相应”的“相应” 意义正同,不能说是佛经借词,咱们的祖 先早就先说了。
因果/结果
“因果”,“结果”——“因果”,梵文 hetavaphalani。佛家认为,因是能生的,果是因 所生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经 “因果”一词的涵义。这个词南北朝时已出现, 如《高僧传》中即常见。同时佛家又认为种什么 因,必结什么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 果”这个词即由此产生。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 讲事物的“因果性”是客观世界的现象普遍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 “因果”这个词却是利用旧词而赋予新义的。
“罗汉”—“阿罗汉”的简 称,梵语arhan。词见 《智度论》三,意思 有三点:一译杀贼, 杀烦恼贼之意;二译 “应供”,当受人天 供养之意;三译“不 生”,永入涅槃不再 受生死果报之意。总 起来说,“罗汉”就 是佛家圣者的意思。
二、意译类
意译借词也有人叫做译名,它和音译借 词不同的地方是,词所代表的概念,在汉 语里是没有的,翻译时得按照汉语的构词 法创造新词来表示这个新的概念。但是, 这一类的译名比较前一类音译借词在汉语 里更能生根。象下面所举都是我们尽人皆 知的词语,在语感上已经不觉得他们是借 词了。例如:
“世界”--梵语Lokadhatu。据《楞严经》四解释 “世界”的涵义:“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 世”。这和汉语固有的“宇宙”----词涵义约略相 同。《世说新语•排调篇》注引战国《尸子》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是“世界” 和“宇宙”现在都变成为不可分析的单纯词。 “世界”的词义也有所扩大,它不但指全球,也 可以指某一有组织的领域,或某一现象领域,如 “科学化世界”、“精神世界”等是。

《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

《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

《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作者:刘鸿福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刘鸿福(六盘水市第五中学,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由于汉语词汇研究在历史上过于忽略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使得很多词语未能及源,这从大型辞书的收录情况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文章以五条汉语常用词为例,结合《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情况,对这五条词语的语源进行补正,以体现佛教文献在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将来大型辞书的修订、编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常用词;佛教语源;补正[中图分类号]H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35-02汉语词汇系统中有很多词汇就来至于汉译佛经,有的源于佛教文献的词语到现在还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常用词。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

[1]1《汉语大词典》是当今一部最为权威、收词也最为全面、最为丰富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辞书,但由于受编撰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语言学界对佛教文献的偏见,使编撰人员未能充分运用汉译佛经,致使许多词语未及其源。

[2]【街市】《汉语大词典》“街市”条释义为“商贾辐辏的街衢”。

较早书证引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自思到此,甚的是闲街市。

”按:“街市”,今多为“集市”之义,是商人进行交易活动的固定场所,故《汉语大词典》所释无误。

但考其书证,则未及源。

经考证,我们发现“街市”在东汉汉译佛经中已经出现了,但结构还不稳定,还是一个词组: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阿阇世王经》卷1:“以华香遍之,勅令城郭诸街市里,皆而扫除以华香从之。

”(15, 396c①)例中“街市里”为三词同义并列,均指城市之交通要道,结构尚未凝固,但作为“街市”语源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本来就是通往各方的交通要道。

到西晋时期,“街市”就已经凝固成词了: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卷16:“见城中街市成就是三地,见游戏处成就是四地。

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

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

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一、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34年-413年),本名竺法護,後改名竺道生,因为他的教义崇尚鸠摩罗什(音译自Sanskrit的Kumarajiva),所以后世称他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将佛教经典从印度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鸠摩罗什的翻译成果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在佛教圈内广为使用的词语。

下面就来列举一些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

二、诸法鸠摩罗什所创造的第一个词语是“诸法”。

在佛教中,“诸法”是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精神、生命等等。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其成为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缘起“缘起”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于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无常“无常”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意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从而追求超越世俗的安稳与平静。

五、涅槃“涅槃”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意味着超越生死的境地。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对佛教徒的修行和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菩提“菩提”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觉悟和解脱。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明白修行的目的是要追求菩提,实现自我觉醒和解脱。

七、苦“苦”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意味着一切生命都是苦恼的存在。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认识到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并通过修行追求解脱。

八、般若“般若”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智慧和洞察力。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明白修行的核心是要培养般若智慧,以洞察事物真相。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关于佛禅四字成语

关于佛禅四字成语

关于佛禅四字成语1,立地成佛[拼音]:[lìdìchéngfó][释义]: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指出人皆存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证得。

此为善书之语。

[造句]:由于本性所决定,侵略者绝不会立地成佛。

[原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甘孜诚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佛眼佛心[拼音]:[fóyǎnfóxīn][释义]: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造句]:国际盲人节,世界高度关注盲人,恳请你关怀自己的眼睛身心健康。

盲人节祝你福在眼前,欢乐高兴;预祝你佛眼佛心,人爱人恭;预祝你心明眼亮,照亮前程。

[出处]:,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3,青灯古佛[拼音]:[qīngdēnggǔfó][释义]: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孤独的生涯。

[造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原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心疼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4,长斋绣佛[拼音]:[chángzhāixiùfó][释义]: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

吃长斋于佛像之前。

形容修行信佛。

[造句]:有位姓氏尹的妈妈,年纪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长斋绣佛。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5,阿弥陀佛[拼音]:[ēmítuófó][释义]:经文意思为无极,无尽,无量。

[造句]:哪能指望享什么福?他只要别在外面惹麻烦就阿弥陀佛了! [原文]:并无关于佛的的四字成语: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缀佛长斋、佛眼佛心、阿弥陀佛、诃佛诋巫、见到佛不仁、青灯古佛、佛眼相看、佛口蛇心、佛头着粪、长斋绣佛、拣佛烧香、开佛光明、万家生佛、佛头著粪、纶音佛语、成佛作祖、泥多佛大、见性成佛、呵佛骂祖、一佛出世、佛头加秽、求神拜佛、佛口圣心、佛性禅心、佛心蛇口1,立地成佛[拼音]:[lìdìchéngfó][释义]: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源远流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词汇量的丰富运用的灵活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

汉语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上古时期,汉族人民已在劳作祭祀的活动中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词汇,中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已收字4300个;其次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东汉时透过西域传入中国,到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高度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源自印度,当时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方面被高频率的使用。

一、佛教专用词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

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例如: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

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

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诸如轮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

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

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标签:汉语外来词佛源词汉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地完成这一任务。

“交际的需要使得说某一种语言的人与说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1]语言间的接触必然会在所使用的语言内部留下痕迹。

就词汇而言,不论是本族词的输出还是外来词的引进,都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文化传播活动。

在汉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汉语也曾多次与其他语言接触,并在汉语内部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些语言的痕迹。

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有的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进入汉语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有的在交际使用中未能经受住推敲,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结构取代。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更新,汉语词汇才得以极大地丰富。

一在汉语词汇史上,主要有三次对外来词的大规模的吸收,分别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影响下对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吸收;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加深,对西方各语言系统词汇的吸收。

其中中古时期对梵语系统佛教词汇的吸收,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另外两次。

这也是鸦片战争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语言接触。

除了以上三次对外来词大规模的吸收之外,20世纪后期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自秦统一全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受到了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

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
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看自东汉至唐末八百年间伴随着大量梵文系统的佛经被译成汉文成批的佛教词语进入到汉语词汇中佛教外来词便成为了汉语词汇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并且大量佛教词语在实际运用中已经逐渐突破了其宗教意义深入到汉语的血液中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聊城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 第 2 09年 期
最突出的表 现是 : 大批 的佛教词语被吸收进 汉语 。 [ 关键词 】 佛教 ; 外来词 ; 汉语词汇;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i 5 i 3 - o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2 27 20 )2 28 2 17 —11(090 —07 —0
东汉初期 , 天竺僧人 白马驮经来 中国之前 , 少数佛家词 语已见 于当时的皇 家公文里 , 自东汉 末年至 东晋之前 , 佛经 大部分是直译的 , 文词晦 涩难懂 , 这大大 限制 了它的流通范 围。因为六朝 以前佛经还只是供佛教徒 内部诵 习的 , 因此那 时的佛经对于汉语还不起什么作用。但 东晋 以后 , 佛经 翻译
( ) 佛 教 词 语 成 词 的 过 程分 类 二 从

逐渐采用意译后 , 流传广泛起来 , 文人学士大都喜欢谈禅 , 经 常在作 品中引用佛 经禅语 。隋唐 两代 , 此种风气 尤其盛行 ,
汉语 中很多佛教外来 词便是 在这个 时期传人 的。从汉 语词 汇史 的角度看 , 自东 汉至唐末 八百年 间 , 随着大量梵 文系 伴 统的佛经被译成汉 文 , 成批 的佛教词语 进入 到汉语词 汇中 , 佛教外来词便成为 了汉语 词汇 中极具特 色的一 部分 , 并且大
类是 佛教 专科词 , 禅 ( 如“ 静虑 ) 菩提 ( )伽 蓝 ( 、 觉 、 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佛教成语汇编

佛教成语汇编

佛教成语汇编文/ 慧伯《佛教成语汇编》序言“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要对中国的语言和语汇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它本属于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历经两千年漫长岁月,经过探索、依附、冲撞、改造、适应、融合的种种阶段,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正式输入,当在汉末桓灵之际。

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传播佛教经典和教法的先驱、西域人安世高和支娄迦纤xiān)来华,他们在洛阳译出了《阿含部》和《般若部》教典,同时传播禅定法。

魏晋以后,佛教的广泛流传,直接渗透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学术领域。

从此,鸠摩罗什、佛驮跋跎罗、昙无纤等的东来,法显、玄奘、义净等的西去,在中印文化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

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等特点,是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

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

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作者:发布时间:2009-03-03 点击量:619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

(据梁晓虹文)大千世界,烦恼丛生。

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

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

我佛慈悲,曲设方便神通自在,游戏三昧。

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

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二、缘起【三世有缘】【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

“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前缘】(前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

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佛教词语“顶礼膜拜”词义探析

佛教词语“顶礼膜拜”词义探析

佛教词语“顶礼膜拜”词义探析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佛教文化,并深刻地影响着汉文化的发展。

而佛典中的词语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频繁的使用中,词义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通过汉译佛典和中土文献对“顶礼膜拜”的佛典语源发展、词义演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说明“顶礼膜拜”表示崇敬义的发展变化及应用情况。

标签:顶礼膜拜语源发展词义演变序言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十分重视礼仪。

在中国古代,人们表示崇拜、恭敬、臣服的时候,经常会行跪拜之礼。

而在佛教当中,佛教徒在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信仰的时候,也会行使各种敬礼。

《大唐西域记·三国》中记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

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自佛教传入中原以来,佛教中的一些词汇也流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如“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顶拜”等词。

而这些词语在运用之初还保留了佛教原始的敬礼含义,表示一种虔诚的敬仰,表示对神、人的尊敬崇拜,极具褒义色彩。

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顶礼膜拜”一词在今天的使用中却带有一些贬义色彩。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该词的释义就是:“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那么为什么这个成语由佛教中教徒的虔诚崇拜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却含有贬义了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一、“顶礼膜拜”的语源发展1.汉译佛典中的释例“顶礼膜拜”一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在探析该词语源时就当先从汉译佛典中来寻找该词的产生与发展。

1.1“顶礼”与“膜拜”在汉译佛典中,“顶礼”与“膜拜”分开来使用比较早。

“顶礼”一词最先以“顶礼佛足”的形式出现在三国两晋的佛典中,如三国吴支谦的《撰集百缘经》:“次来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听佛说法。

”又东晋时法显的《大般涅盘经卷上》:“淳陀闻已,忧悲小歇,便从座起,整身威仪,偏袒右肩,顶礼佛足白言:‘世尊唯愿,明日受我薄供。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及其中国化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及其中国化

息化的进程,国与国交往会越来越紧密,也随着紫气东来,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汉语在全世界开始流行。要求每一个中国
人足够了解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院汉语;外来语;佛教词汇;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80-02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且高度发达的语种之一。汉语的词 方向的人。佛教词汇与汉语的融合随处可见,如:“布施”、“袈
说文解字
指“塔”,古时佛教造塔多为单数,七级是最高。“塔”的作用是葬 义的佛教词汇,经历了历朝历代不断流传,汉文化对部分广泛传
高僧或者藏经的,造塔本来功德很大,但也比不过救人一命的功 播的佛教词汇进行了深刻洗礼,甚至有些广泛使用的佛教词汇
德。这样的俗语意在劝诫和鼓励人们救援生命的行为。“放下屠 被再次改造,削减其佛教含义和色彩,并为其赋予新意义,成为
1.惯用语
渗透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有着极为深远的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短小且用法和结构形式相对固定。日
影响。
常生活中,惯用语多运用于口语表达,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形象
(二)佛教词汇的输入
生动的表达方式广为群众所接受。如: “开眼界”、“烧头香”、“口 “
汉语的佛教词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通行,只在佛教中运 头禅”等。“口头禅”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
汇量是其他语言不能比拟的,一方面,得益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 裟”、 “舍利子”等词。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佛教事物,也在日常生活
的文化,智慧勤劳的祖先创造了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得益于 中被广泛使用。
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词汇的吸收借鉴。汉语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
二、佛教词汇的中国化

汉语发展史上佛教用语

汉语发展史上佛教用语

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一、名词术语因缘和合{(一)和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名。

(二)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

《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

《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

}(助缘)和合而成的。

“因缘和合”一词,既作为佛教术语,表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同时亦是佛教哲学解释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进而构成了佛教和平思想的神圣资源。

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原则,“因缘”的结合即产生了世界存在的本质现象——和合性。

这种和合性作为世界存在的一种特性,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特殊发现。

它指的是形成心、色等诸法之因缘,能够彼此和合的特有性质,在世间有为诸法生起的时候,必须由众多之因缘和合之特性。

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觉者编辑觉者,后世大众泛指有觉悟的修行的人的意思,佛陀(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梵语中音译为佛陀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学者季羡林认为,“佛”字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

被称者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

1基本内容编辑词目:觉者。

拼音:jué zhě。

释义:后世泛指有觉悟而修行的人;佛陀(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梵语中音译为佛陀。

2基本解释编辑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学者季羡林认为,“佛”字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

被称者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而有情;后世多泛指有觉悟并修行的人;3详细解释编辑《大乘义章》二十末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上的佛教词汇,好美2014-11-15 每天学点小知识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开山】指在没庙的山上建寺院,本为佛教用语,后喻指开创一种行业或流派。

【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魔】“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

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

“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

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的。

故曰:“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

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

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

“苦脸”源于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

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执着】原为佛教语。

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

“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

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

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

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

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

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水中捞月】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

据《摩诃僧祗律》记载:“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

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

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

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

我捉树枝,汝捉我尾。

展转相连,乃可出之。

’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

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佛陀以此故事讽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

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

《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

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

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

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

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现在指人裸体。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

”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

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

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谓破除一切尘缘。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

勾是涂去之意。

“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

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

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

“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

去,吾不用尔。

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

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

”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梦幻泡影】比喻人生无常,世事虚幻。

《金刚经》“六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伯虎因以为号“六如居士”。

【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

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

“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大千世界】佛家谓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浩劫】“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略。

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

如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

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

佛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间“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

故而“浩劫”、“劫难”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

【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

“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

《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当下】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

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

据《五灯会元》卷一载,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与安心法:“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庄严】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

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

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