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修辞和文体的影响
• 认贼为子
• 解释:佛家用语。子:泛指亲人。认贼人为亲人。比 喻把坏人当成亲人。或比喻把妄想当成真实。亦作 “认贼作子”、“认贼作父”、“认敌作父”。 • 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下卷:“譬如有人, 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 事例:以断千古之是非,宜指铁为金,~,而不自知 其非也。 ★宋·朱熹《寄陈同甫书》
•
例如王维,由于仰慕崇拜维摩诘居 士因此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摩诘。他的诗 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 活和佛教禅理。如《鹿柴》诗:“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 照青苔上。” • 这诗是依照禅宗的“返照”、“空 寂”的义理,通过描绘鹿柴深林的空寂 和落日微光返照的傍晚景色,表现了诗 人寂静无常的心境。
•
这些比喻的运用来源十分广泛,有 的来自原始的佛教经典,也有的来自中 国化的佛书。 • 例如:梦中说梦、昙花一现、味如 嚼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作茧自缚、 认贼为子、醍醐灌顶、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
• 二、对文体的影响
• 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手段, 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广自己的 教义和思想,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寓言 故事来解释和宣传教义,例如:干宝的 《搜神记》、颜之推的《冤魂记》,集 中宣扬了佛教神像的威力和信佛茹素的 好处。
•
可见,佛教为我国古典小说提供了 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不仅如此, 在古代文学上,佛教对说唱文学的影响 也非常大,导致变文、宝卷、鼓词的出 现,这些都是直接源于佛教的,例如 《目连救母宝卷》、《渔篮宝卷》等
•
佛教还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齐 梁时期的文学家在声调上开创了平上去 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唐代文人又把 禅宗融入到诗中,以表达人生理想。
•
“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 的仪式。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 “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 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相关推荐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词汇、文学、歌舞、绘画、雕塑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普及的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佛事活动的进行以及说法布道等,使得大量的佛教典故和佛学思想深入民间。
与此同时,佛教语汇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
熟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极富活力的一个分支,也深受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由于佛学中有许多启迪智慧的典故、指导人们处世做人的人生哲理,且为便于传播采用了许多通俗的表达方式,使得这些蕴含佛家教义的熟语广为流传。
佛源熟语大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有些来自对佛教教义的概括,有些是源于佛教修持实践,有些是来自我国古代对佛家的论著或对佛经的翻译,有些是对佛经故事的凝练,有些是运用比喻来使佛法生动,有些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是古代民众自身对佛教理解的描述。
由于熟语形式多样,生动而富有内涵,不仅便于普及佛法,而且能够丰富汉语词汇,使汉语的表达更加形象细腻。
(一) 成语成语具有音韵之美,且词语搭配固定,含义隽永又不失精炼,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其中有大量的成语都具有佛教背景,这尤其体现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如《红楼梦》、《西游记》、《天龙八部》等等,其中都含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和佛源词汇。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大量的典籍均为梵文,需要翻译为汉语才能为人所了解。
而梵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为准确表达佛教典籍中的思想,译者自行创造了一些词语,如成语,以契合汉语的表达特点。
同时,为便于传播佛法思想,僧人大多采取说教或说唱的方式。
由于佛法中有许多精深的教义,难于为寻常百姓理解,僧人讲法时便尽量采用通俗生动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进而衍生出了大量的佛源成语。
传播至今,已有一些成语偏离了原本佛法所要阐释的内涵,但着实丰富了汉语体系。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源远流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词汇量的丰富运用的灵活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
汉语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上古时期,汉族人民已在劳作祭祀的活动中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词汇,中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已收字4300个;其次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东汉时透过西域传入中国,到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高度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源自印度,当时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方面被高频率的使用。
一、佛教专用词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
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例如: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
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
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诸如轮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_王脉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王脉(1971-),女,宁波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东 疆 学 刊Do ng jia ng Jour nal V ol.24N o.1J an.2007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王 脉(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
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7)01-0081-04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你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他们之中很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罢了。
本文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新词语的产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第一篇: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本文词义的角度,探究佛教对词根、常用语、熟语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①。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
一、佛教对汉语基本词及词根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禅”、“佛”、“刹”等,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②。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其中21个节译成单音节词者,如“禅”组成的词语就有87个,“僧”组成的词语(以上专有名词均除外)有85个。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词语是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过汉语佛佛教典籍的传译,佛教词语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应看作是新词,如心、空、真、观、定等。
这些都是表现佛教教义的专有的名词;二是为翻译新传入的概念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真如、法界、缘起等,创造这些词语多考虑到汉语构词结构并利用汉语原来构成词语的词素,反映的是外来概念,但并不给人留下“外来”的感觉,能很快融入汉语;三是根据佛教观念而重新创造的词语,如判教、狂禅、照用、万劫难复、回光返照、头头是道、本来面目等。
创造这些词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在许多异名中经筛选才固定下来。
因为其中的许多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的表现力,渐渐融入一般用语当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实际、唯心、正宗、思议、忏悔、因缘、真谛、法门、世界、觉悟、刹那、正当、本峰、烦恼、出现、出息、方便、相对、绝对、知识、大千世界、本来无事等。
其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汉语双音词与多音词的创造。
中国上古语言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复合词发展是语言的进化。
翻译佛典大量使用双音词和多音词,对词汇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结集、道场、火宅、假名、戏论、种子、习气等,这些词语本身以及在构词上的特点对此后汉语词汇发展影响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译词,并总结了音译的原则。
作出完整总结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下要使用音译,一是“秘密故”,如经中的陀罗尼即经咒;二是“生善经”,如“般若”可译为智慧,但为表达尊敬,故译“般若”;三是“此所无故”,即中土原来没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阎浮树、迦陵频伽等;四是“顺古故”,如“菩提”可译为“觉”,但已经约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有六义。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宗教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论佛教文化对词汇的积淀2011级中文4班吉杰 2011512952 摘要:要想准确探讨宗教文化对词汇的积淀,这种积淀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词汇,还是与之相关的修辞手法、句式等,都能明显地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积淀。
因此,无怪乎季羡林会说:“如果去掉了佛教语言,中国人几乎说不成话了。
”关键词:佛家、词汇、积淀、借代、创造新词宗教,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因此,佛教亦是如此。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哲学观念上,它同样会反映在社会语言上。
随着佛教在大众之间的传播,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佛教术语,也逐渐的推广开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甚至,其中有些词汇,我们现在很难分辨其本来面目。
在古代中国,宗教文化就在运用着词汇的力量。
作为能够与神沟通的神职人员——萨满,又或者大巫。
他们的神秘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他们所能掌握的与神沟通的神秘词汇的多少。
另一方面,在经书中主要记载的便是独特的佛教文化。
经过高僧或者知识分子的传播,佛教文化在社会上得到继续推广,对中国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宗教文化对词汇的积淀作用。
其实这种积淀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词汇,还是与之相关的修辞手法、句式等都能明显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积淀级影响。
无怪乎季羡林说:1 / 4“如果去掉了佛教语言,中国人几乎说不成话了。
”1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佛教本身的用语是梵语,佛经上也是梵文。
,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佛经的真正内涵。
因而,要想了解它就需要有人能够将梵文翻译为我们本国语言,即汉语。
因此,宗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借由翻译佛经,中国本土原本没有的词汇,便通过这次翻译的机会创造了出来,例如将来、现在、过去、知识等。
经过长期的传播与积淀,我们已经很难再区别出哪些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哪些是由佛教传入、由知识分子翻译过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 佛像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
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
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
”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
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
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
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
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
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
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
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
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
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
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
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
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
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
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
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
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
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
“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
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
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
“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
语出佛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
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
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
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
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
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
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
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掷笔示寂。
”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
”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
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
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
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
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
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