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齐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
伯夷列传
•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 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盗 跖(dào zhí ) 1.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 跖,一作跖,"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 2.盗贼或盗魁的代称。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 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 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 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此其尤 大彰明较著者也。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 说明问题的了。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 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若要说到近 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 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 传下去;或择地而蹈之,而有的人(诚如孔子 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
•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班固倾注心力,刻画 了苏武这一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 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 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 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 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 德。
• 全文写得清晰明畅,有声有色。文章不是 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高度取舍 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 及在异国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 鲜明,形象突出。李陵劝降和送别两节, 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烘托苏武,生动 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收到了很好 的艺术效果。人物的形象、性格活脱脱跃 然纸上。正因如此,苏武这位大义凛然的 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二千年来家喻户晓, 直至今天仍活跃在各种文学艺术的舞台上。
苏 武 传
• 苏武(?-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 东南)人。西汉郎中、栘中厩监、中郎将、 典属国、右曹典属国。“苏武牧羊”的故事令 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 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 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 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 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 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伯夷列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伯夷列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伯夷列传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伯夷列传读后感(一)文/星空下的人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
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
为什么呢?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醉读《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三
醉读《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三文/驭风【原文】: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索隐又叙论云若夷、齐之行如此,可谓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索隐厌者,饫也,不厌谓不饱也。
糟糠,贫者之所餐也,故曰“糟糠之妻”是也。
然颜生箪食瓢饮,亦未见“糟糠”之文也。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索隐“蹠”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
按:盗蹠,柳下惠之弟,亦见庄子,为篇名。
□正义按:蹠者,黄帝时大盗之名。
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蹠。
肝人之肉,○索隐刘氏云“谓取人肉为生肝”,非也。
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
暴戾恣睢,○索隐暴戾谓凶暴而恶戾也。
邹诞生恣音资,睢音千馀反。
刘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
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
□正义睢,仰白目,怒貌也。
言盗蹠凶暴,恶戾,恣性,怒白目也。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集解皇览曰:“盗跖冢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弘农华阴县潼乡。
”按:盗跖即柳下惠弟也。
○索隐直音如字。
直者,当也。
或音值,非也。
潼音同。
按:潼,水名,因为乡,今之潼津关是,亦为县也。
□正义括地志云:“盗跖冢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
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
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未详也。
”是遵何德哉?索隐言盗蹠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索隐按:较,明也。
言伯夷有德而饿死,盗蹠暴戾而寿终,是贤不遇而恶道长,尤大著明之证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索隐谓若鲁桓、楚灵、晋献、齐襄之比皆是。
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
□正义谓北郭骆、鲍焦等是也。
时然後出言,○索隐按:论语“夫子时然後言”。
行不由径,○索隐按:论语澹台灭明之行也。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索隐】:列传者,谓叙列入臣事迹,令可传於後世,故曰列传。
【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
诗书虽缺,【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
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书又有缺亡者也。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馀年,然後践帝位。
功用既兴,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
则大器亦重器也。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
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於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
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
然尧让於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
【正义】:经史唯称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义至高,【索隐】:谓尧让天下於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颍水;卞随自投於桐水;务光负石自沈於卢水:是义至高。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伯夷叔齐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夷叔齐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伯夷叔齐列传》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伯夷叔齐列传》习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使……离开B.天下宗周:祭祀C.我安适归矣:往,到D.余甚或焉:通“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工不若君之美也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也其孰能讥之乎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导语:《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伯夷列传读后感,供您参阅。
伯夷列传读后感1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存在着光明和黑暗两面。
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充斥着无法理解的矛盾,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苦苦挣扎,在法律和人性间徘徊。
人就像行走在悬崖边缘,脚下的土地是理智。
如果一不小心掉入其中,便落入情感的陷阱。
上周看了东野圭吾的《彷惶之刃》,东野圭吾的小说,揭露了人性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急切得为女儿报仇的父亲,女儿无辜得死亡并惨遭欺凌的遭遇令本是一位公司普通职员的他踏上复仇之路。
他亲手杀死了杀害他的女儿的其中一人,也因此被冠上“杀人犯”的名称并被通缉。
但在寻找另一位凶手的路上,他还帮助了旅店的老板。
你能说这样的一个人,是坏人吗?他只是因为丧女而暴怒了而已。
寻仇中,有一名旅店老板帮助他,还有一位神秘的人给他告知方向。
你能说,他们是坏人的帮凶吗?只是理解了而已。
好人还是坏人,是不能看他的一面的,人都是多面的生物,真正冷血的人很少,就像完全的好人很少一样。
伯夷列传读后感2 伯夷、叔齐者,兄弟也,系出商时诸侯之门。
其父遗命立叔齐,叔齐则欲让于伯夷,而伯夷拒受。
最终兄弟二人先后离国而赴西岐。
西伯姬昌卒后,武王载西伯木主而东伐纣,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而动干戈,为不孝;以臣弑君,为不仁。
武王怒,欲斩二人,最后姜子牙力劝而释之。
殷灭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於首阳山。
以今之眼光,伯夷、叔齐之事简要,相比史上不少忠肝义胆之人,并无非常显赫之举,而太史公却将其二人列于《史记》诸列传之首。
依太史公之见,二位传主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臣,均至善至仁,然以饿死告终,命运实欠公平。
传后太史公感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天道终究予善人以何物、予恶人以何物哉。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品名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史记·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出处。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传。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
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注释。
是用:因此孤竹:古国名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时为西方诸侯之长。
故称木主:牌位。
上书死者姓名。
以供祭祀爰:就及:发动宗周:尊奉周王室为宗主国于嗟:叹词。
借伯夷抒发自我的司马迁——关于《史记·伯夷列传》的几点解读
放 ?……毋 宁说伯夷 叔齐是 为节 义而 死 ,不如 说是 因为 盛世 理想 的破 灭,以及现实 的无奈而伤心绝望 ,他们之前对孤竹君王位 的让来 让去也 是只因为坚持上古盛世 “ 天下为公 ” ,人人 和睦相处 ,无 有争夺 的社会 理想。正 因为他们不愿立 自己为王 ,所 以当见武王东伐纣 的时候 ,认为 “ 爰及干戈 ”“ 以臣弑君”有悖他们的信仰 和原则 ,在大道不 存的世间 , 唯 有不 食 周 粟 而 饿 死 。 以上所讲 的应该就是伯夷 、叔齐事迹 的本身 ,但是对 二人 之死 ,不
五 分 之 四 的篇 幅 里 , 司马 迁 却 发 了五 次 感 慨 ,“ 文辞 不 少概 见 ,何 哉 ? ‘ 此观 之 , 怨邪 非邪 ? ‘ 所谓 天 道 ,是 邪 非 邪 ? “岂以 其 重 其 … 由 … 偻 ”
若彼 ,其轻 若此哉? “ ” 非附青霎之 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 这五次发 问,实质上反映 了司马迁思想 中的矛盾与冲 突,还有 内心的郁结 ,也 ” 隐含 着他 写作 《 史记》 的内在原 由。本 文试 图结合这五个 问句与伯夷事迹本身分析其 中所反 映的司马 迁的思想与历 史哲 学,对 司马迁写作 《史记》 的真 实意图试图作 一个深入 的剖析 。 中 图分 类 号 :K 2 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6 ( 0 1 1 0 0 0 0 6— 2 X 2 1 ) 0— 0 0— 2 《 伯夷列传》 位 于 《 史记》 “ 传” 第一 ,司 马迁 在其 书末尾 的 列 《 太史公 自序》 中这样写道 “ 世争利 ,维彼奔义 ;让 国饿死 ,天下 称 末 之 ,作伯夷列传第一” 。从中看出 ,对于伯夷 、叔齐 ,世人 是 以 “ 洁 高 之士 ”誉之 。但是单就前 面十六 个字 ,并 不足 以说 明 《 夷列传 》 位 伯 居第一 的原 因。我们只要读完这篇列传全文 ,就会 发现司马迁实在借 伯 夷之名表达 内心深处对于当时世势的看法 ,还有在 这篇文章 中寄寓 自己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司马迁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对正义、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违背父命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跟随伯夷离开。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人,便前往归附。
但到达时西伯昌已死,其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扣住武王的马缰谏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于是让人把他们搀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纣之乱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薇为生。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面对改朝换代的洪流,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内心的信念。
这种对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马迁也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行高洁的人,却最终饿死,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他感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似乎并不总是灵验的。
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命运不公的困惑和对天道的质疑。
他并非否定天道的存在,而是在思考为什么好人往往遭受苦难,而坏人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从文学角度来看,《伯夷列传》的写作手法独特。
司马迁在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时,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慨,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人物记录,更是作者思想的抒发。
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伯夷、叔齐的坚守与当时社会的功利和浮躁相对比,更加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每天了解一个人——《史记》小故事之,伯夷列传
每天了解一个人——《史记》小故事之,伯夷列传《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义举,被司马迁列入《史记﹒列传》首篇,成为中华民族万世的楷模和廉洁典范,为历代圣贤尊为“圣之清者”,民间更有“夷齐清风”誉满天下。
夷齐清风源远流长,原因在于夷齐作为孤竹国的嗣侯,在地位面前,不贪君权,不恋王位,他们的态度是让;在财富面前,他们的态度是廉。
表现出伯夷、叔齐,不恋诸侯,不贪钱财,不受周官的高风亮节。
夷齐清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渊源关系:“仁”,夷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为“求仁得仁”,儒学的核心为“仁”;“义”,让国,“义”字当先,成为儒家坚守的“义”;“礼”,夷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儒家提倡的“礼”;“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儒学中体现的是“孝”。
文言文 阅读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⑪。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⑫。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⑬。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⑭。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⑮,号为文王⑯,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⑱,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⑲,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⑳。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⑴,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⑵,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⑶,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⑷,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⑸。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⑹。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⑺,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⑺,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⑻,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⑼:“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⑽?【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诗词鉴赏-司马迁《伯夷列传》诗词鉴赏 精品
司马迁《伯夷列传》诗词鉴赏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下面是伯夷列传两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华工 大学语文B 随堂练习 作业
谈谈你对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中的翠翠人物形象的看法作文:百善孝为先, 600字提交方式:附件课堂作业(一)简答题1、请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成白话诗。
2、《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请把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翻译为白话文。
(二)作文题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的生命精神蓬勃发展的时机,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当抓住这个时间,不断开发自身的潜力,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让自我的生命淌徉在和风细雨之中,舒展、条畅和绽放。
请以“春天和生命”为话题,自拟题目进行作文。
写作要求:1、杜绝抄袭(抄袭本项作业直接零分处理),统一用word附件提交。
2、文体不限。
3.立意深刻,结构合理,文笔流畅,文面整洁,600字以上。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江潮波光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开满花草的郊野;月光下的花林,好像天空中降落的小冰粒。
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雪飞扬;水边平地,小洲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混为一色,没有一点微细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上,只有一轮圆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飘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应该还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令人不胜相思之苦。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却不能互通音信;愿意追随月光,去照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伯夷列传
太公说:“他们是两位义士啊!”扶着他们离 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 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 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 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 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 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新 暴力来取代旧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 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互相禅让,圣人很快消 逝,我辈今日到哪里去?啊,别啦,永别啦! 命运不济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 怨呢?
阅读提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书籍 学习之人
掌管所司之职 务 以之为耻
商纣暴政 尊崇,归 以之 引起兵戈 附 为耻 之乱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以新暴力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 更换旧暴 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力
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 命运不 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 济 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 观之,怨邪非邪? 很快消逝 往
名作动,用武器杀 死
Hale Waihona Puke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人家旧日的过错,因 此怨恨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 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心(不食周食) 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不免对孔子说的话) 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 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 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 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 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 一起去归附他。等到达那里,西伯昌已去世了。武 王用车载着西伯的木制牌位,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 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 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 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
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品名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史记·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出处。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传”。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
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注释。
是用:因此孤竹:古国名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齐《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作者司马迁。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
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
作者以“考信于六艺。
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
于大量论赞之中。
夹叙了伯夷。
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
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
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
又耻食周粟。
采薇而食。
作歌明志。
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
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
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作品名称,伯夷列传。
创作年代,汉代。
作品出处,史记。
文学体裁,古文。
作者,司马迁。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
五十二万字。
有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
而又融会贯通。
脉络清晰。
“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
所谓“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文章信息。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
《书》虽缺。
然虞。
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
让于虞舜。
舜。
禹之间。
岳牧咸荐。
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
功用既兴。
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统。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
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
有卞随。
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如吴太伯。
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
由。
光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孔子曰:“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
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
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
虞。
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
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如此而饿死。
叔齐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
横行天下。
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
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
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
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
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
同类相求。
“云从龙。
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
叔齐虽贤。
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
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
趋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
悲夫。
闾巷之人。
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有学问的人。
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
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
《尚书》虽残缺不全。
然而有关虞。
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
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
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
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
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
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
帝王是最大的继统。
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
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
许由不肯接受。
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
又有卞随。
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
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
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
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
圣人和贤能之人。
象吴太伯。
伯夷一类。
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
务光。
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
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
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
叔齐。
不记旧仇。
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
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
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
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
叔齐。
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
等到父亲死后。
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
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
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
西伯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
尊他为文王。
正向东进发。
讨伐纣王。
伯夷。
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
就动起干戈来。
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
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
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
天下都归顺于周朝。
而伯夷。
叔齐以此为耻。
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并隐居于首阳山。
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
歌辞说:“登上首阳山。
采薇来就餐。
残暴代残暴。
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
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
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
伯夷。
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
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
”那么。
象伯夷。
叔齐。
可以叫做善人呢。
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
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
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
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
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
连糟糠都难得饱足。
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
恩赐善人的说法。
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
吃人的心肝。
凶横残暴。
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
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
有些人操行不规矩。
专门违犯法律。
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
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
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
看准了时机才说话。
从不走邪道。
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
反而遭受祸殃的人。
是多得没法数的。
我是非常怀疑的。
如果说这便是天道。
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孔子说过。
“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
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说。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
那么。
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
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
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
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
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
”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
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
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
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
”《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
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
“云跟从龙而生。
风伴随虎而起。
圣人出现。
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
”伯夷。
叔齐虽是贤人。
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
颜渊虽然专心好学。
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
巖穴隐居之士。
取舍是如此有规范。
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
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
想磨砺德行。
建立名声。
如果不依附那名望。
地位极高的人。
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
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
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
指出恶者安逸享乐。
富裕优厚。
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
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的谎言。
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
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
商朝末年。
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
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
是不可逆转的。
而夷。
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
那是颂错了。
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
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
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之篇末。
均有太史公的赞语。
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
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
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
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
就算变例了。
所以。
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
亦为本纪。
世家。
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
但纵横捭阖。
彼此呼应。
回环跌宕。
起伏相间。
伯夷。
叔齐的事实。
只在中间一顿即过。
“如长江大河。
前后风涛重叠。
而中有澄湖数顷。
波平若黛。
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
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
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
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
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人。
父司马谈。
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
谈为太史令。
元封元年。
司马谈在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续自己的事业。
撰写史书。
3年后。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
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金匮石室”阅读。
整理历史资料。
20岁时。
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
河南等地。
叔齐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
经沅水和湘水流域。
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
在曲阜。
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35岁时二次出游。
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
李陵孤军深入匈奴。
败降。
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
意在待机报答汉朝。
因此触怒武帝。
致罪下狱。
受宫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
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人称《太史公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