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摘要]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一改过去以技术知识为主和以身体素质为主的单一的体育课程教育模式,逐步向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标,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纳入体育教学的任务.提倡体力、情感和认知三方面的统一。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依靠先进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新时期各级高校体育教师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要取得成效,必须全面领会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更新体育课程观念,认真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体育课程领域;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构建多样化课程教材体系;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正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也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竞争中占主动地位。学校体育是构成我国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公共体育教学又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但由于人们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在行为上形成了与高校体育地位不符的现状,高
校公共体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能够突破僵局,真正顺应时代的需求。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但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雷同,课程开设上不合理,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仅在一、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体育意识差,好的运动习惯还没有养成,因而随着学年的升高,大部分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逐渐减少,导致体质状况明显下降。
第二,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注人式”的教学现象,教学思想上重运动技术教学、轻体育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共性,轻个性;重运动技能的形成,轻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能的具体需要;重运动技能的短期传授,忽视体育的终身作用。从运动教学来看,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思想僵化,以及缺乏对运动教学的本质、价值、内容和学后
体育需要、高校教学要求等的深入认识,使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的层面[2]。
第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使用的理论教材陈旧,内容重复而单调,不系统。几十年来,纲要内容基本无变化,大同小异,至今基本上还无一套较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论教材,导致体育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不能比较系统地讲述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
第四,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教学目标模糊,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远性,尚未形成受广大学生喜爱且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1、提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优势,把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突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功能,使学生
终身受益.这是体育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更是高校体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3]。
2、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构建多样化课程教材体系。
现行学校体育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校体育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并针对本学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社会等各项素质。因此,要选择或编写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教材。课程教材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顽强的精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内容的选择性,使教材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理论教材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努力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育,改革过去高校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思想,增加理论课的总时数,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体育理论知识体系[1]。
3、完善体育教育评价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必须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具体评价中要注意学生对体育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课堂中的表现
情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等。应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
4、转变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多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重视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在组织形式上,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提倡“三自主”教学[4]。
参考文献:
[1]李英玲.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7(8):67-69.
[2]惠振宇.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41.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慕润宽.新《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7(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