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历史学案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让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1. 章引言: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三、知识链接1、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
2、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四、新课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回顾中国近代的历史,会发现这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探索的历程。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如同一股清泉,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它又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五、学习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政治方面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严重。
②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产生冲突。
2、兴起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强调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倡导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文学形式的创新。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2.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预习下节课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和思想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影响的理解深度。
3. 课后短文:评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3. 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和贡献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影响2. 如何理解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资料、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介绍2. 教学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献、图片等3. 视频和音频资源: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讨论(20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讨论四、总结(10分钟)1.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进行思考和总结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简短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和理解。
教学反馈:1. 教师在讨论和总结环节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2.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来评价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历史。
在此基础上,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事例,如白话文的推广、新文学的诞生等,说明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2.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等知识点。
3.能力提升:强调辩证分析、独立思考等能力在本节课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4.价值观引导:强调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课堂辩论,培养辩证思维: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联系现实,提升价值观: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6.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导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摩登史上一次具有深遥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将盘绕新文化运动展开讨论,让同砚们了解其背景、内容和影响,深入探讨其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塞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进修过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源- 请同砚们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 请同砚们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请同砚们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反对、对科学、民主、自由等摩登思想的倡导等。
- 请同砚们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分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贡献。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请同砚们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封建社会的撼动、对摩登思想的传播等。
- 请同砚们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遥影响和启迪。
四、教室讨论1.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它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2.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启迪和借鉴意义?3.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有什么看法?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启迪?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了它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塞位和意义。
希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深入钻研,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不息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结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新兴起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文活动基地:化主要阵地:运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前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内容文化平民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教材梳理】一、背景:1、政治:民国初年,内忧外患:①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统治;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4、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二、概括:1、兴起标志: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3、主要阵地:《新青年》;前期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或民主与科学)口号:民主与科学主要活动基地(运动中心):北大;4、北大校长提出的办学方针:_____________实质:鼓励各科学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
5、《新青年》的影响:三、前期主要内容:1、核心内容:提倡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科学: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旧道德: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
其本质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
(2)旗帜:打倒孔家店。
原因: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评价:①“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②传统的贞节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怀疑;③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但是,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学案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混乱。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2.目的: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3.开始的标志: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5.主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口号:与,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内容:(1)思想解放:抨击和,猛烈抨击以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代表文章:鲁迅《》)(2)提倡和。
(3)文学革命:提倡文学,反对文学,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4.影响(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达标训练】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宣传马克思主义B.与洋务派论战C.与立宪派的论战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A.《新青年》B.《中外纪闻》C.《民报》D.《申报》3.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4.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A.民权和平等B.民主和科学C. 新道德和新文学D.民主和自由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二、民主科学旧道德旧文化孔子狂人日记民主科学新旧白话文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传统文化【达标训练】1.D2.A3.C4.B5.A。
4.12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学展示【练字静心】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一、学习目标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内容。
2、会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自主学习(要求快速阅读,依据提示勾画重点,保留看书痕迹,做好笔记)【知识点一】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民国三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决定在孔诞日(9月28日),亲率文武百官于孔庙汉服祭孔,并要求各地长官相率而行,引导民众举国一致行祀孔礼。
1914年冬至,袁总统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是天坛最后一次举办典礼。
材料二:军阀混战,农民饱受战争之苦。
“驻兵常换,来则须招待费,去则要开拔费”,农民“未得一日安宁,欲苟延残喘几未可得”。
——谌克终《我国农村疲弊之原因及其振兴方法》材料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人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相与国体问题》材料四:袁世凯篡位后三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数达28家,平均每年有40余家注册。
到1 920年,包括民营工厂的华资工厂达1759家,拥有资本5亿零62万元,工人557622名。
——《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知识点二】阅读课本5859页,找到以下内容。
(1)开始标志 (2)口号 (3)重要阵地 (4)内容【知识点三】三、合作探究:(说一说,看哪组展示的更精彩!)阅读下列材料,评价新文化运动材料一: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第一批自觉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战士……他们由此在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
事实上,禁锢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是无法遏制的了。
——谢毅《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材料二:民国前后,由于西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以及西方家庭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封建婚姻习俗愈来愈为社会所唾弃,提倡婚姻自由,构建现代意义的婚姻家庭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尤其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拥护。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北洋政府的统治等。
2.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1915年至1921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民众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
3.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心得。
5. 总结课堂: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如《新青年》杂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
2. 图片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如北京大学校园、重要人物照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社会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的历史条件。
1.2 教学内容1.2.1 历史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科技文化滞后、民族危机加深。
1.2.2 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2.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蔡元培、陈独秀等人倡导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的思想。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倡导的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的思想。
2.2 教学内容2.2.1 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政治。
2.2.2 科学精神:提倡实证主义,反对迷信和封建思想。
2.2.3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复兴,倡导爱国精神。
2.3 教学活动2.3.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其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
3.2.2 胡适:推动白话文运动,提倡文学革命。
3.2.3 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批判封建思想。
3.3 教学活动3.3.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其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4.2.1 思想启蒙:冲击封建思想,推动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4.2.2 文化革新:推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革新。
4.2.3 教育改革:倡导新教育,培养具有民主、科学观念的人才。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感悟时代发展的脉搏。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等4.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4.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5.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意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文献等资料,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风貌,突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表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著作;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内容;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面对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反思认识到:仅有_________________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中国必须进行一场____________的革新运动。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_______________,发表_______________,正式吹响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号角。
3.发展:1917年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______________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____________杂志社迁往北京。
《_________》和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4.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_________等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_________和_________。
针对_________逆流,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揭露了_________的吃人本质。
(2)提倡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___________: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_____,主张以_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评价:(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___的洗礼;为_________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4.12新文化运动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解读史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唯物史观: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尊孔复古逆流,改造国民思想亟待进行”说明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陈独秀首先认识到什么?他认为实现的途径是什么?为此他创办了什么杂志?(1)斗争矛头: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2)陈独秀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3)实现途径:改变国民思想,创办杂志。
(4)“杂志”的名字是《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 “我们”指的是哪些人?(1)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
(2)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2.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依据“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课堂训练】1.1920年春,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蔚成风气。
据此可知,当时的大学()A.营造兼容并包的氛围B.注重聘请不同政见的教师C.重视国民教育的普及D.倡导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2.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各地刊物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些刊物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民主科学,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新文化运动》学科领域:历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民族危机等,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 主要阵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c. 重要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d. 文学革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e.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等3.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民主、科学思想的核心。
c.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人物。
d.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让学生认识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e.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评价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图片等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查询途径。
4. 视听设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2. 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者播放相关音频,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进修状态。
2. 进修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塞位。
3. 进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包括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4.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革,以及对摩登文化的推动和影响。
5. 开展相关讨论和思考:请学生就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展开思考和交流。
四、教室练习1. 请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
2. 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重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塞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关注时代潮流,不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六、作业安置1. 安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小论文,展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七、拓展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资料和文献,拓展知识面。
2.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术钻研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深入思考,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不息探索和创新。
愿大家在进修中获得收获,成为具有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的优秀学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新文化运动
【概念阐释】:新文化运动
是指20世纪初,由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一、高考考什么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自主学习】
二、高考考过什么
本节内容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前几年多出选择题,近三年来,随着对思想史内容的重视,多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特别是2016年高考单独命制了一道15分的材料题,且有一问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评述相关论点,能力立意及要求进一步提高。
例1.(江苏201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2.(2016浙江)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
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三、高考命题趋势
1.高考方向:重能力,考素养
2.趋势分析:本专题常常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主干知识,通过新情境新材料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新史学观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四、我们该怎么办?----领悟“三新”
(一)“新”在哪?(二)为何“新”(三)“新”影响
【合作探究】(一)“新”在哪?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觉醒”的历程。
2.为了促使国人“最后觉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新主张”?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科学者何?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
——陈独秀《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科学的涵义是什么?
《新青年》中一篇题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记述道:一个14岁的女孩许配给张家,还未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女孩决定绝食自杀殉夫。
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父亲说:“这样殉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饿到第六天,母亲不忍心了,劝父亲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
父亲却说:“服毒的人,要七窍流血。
凡是绝粒殉节的,县官是常常验尸的,如何能瞒过他的眼?
第七天时女孩饿死了。
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 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 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
——1919年《新诗年选》摘录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道德指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为何“新”
回顾基础知识,指出“当时”在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一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材料二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复辟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签署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材料三
阿Q 华老栓祥林嫂孔乙己
阿Q 华老栓祥林嫂孔乙己
依据三则材料概况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三)“新”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保守势力的极端仇视与恐惧。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守旧派文人标榜要“极力卫道”,攻击新文化运动“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甚至谩骂提倡新思想“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
林琴南还发表给蔡元培的公开信,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蔡元培在《复林琴南书》中,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维护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宣称:“西洋人因拥护德、赛两
位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端头流血,都不推辞。
”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据材料归纳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请从中探究这场思想斗争的性质和意义。
材料一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材料二在中国历史近现代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鲁迅那代知识分子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缠绕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那代文化精英选择决绝而激进的反传统文化姿态来寻求民族文化观念的彻底变革,从而推进民族整体的现代化变革。
但鲁迅不主张全盘西化,他只是强调对于阻碍民族走向“民主”“科学”现代进程的封建礼教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对于束缚社会民族发展的部分文化传统予以坚决地变革和扬弃。
——高小弘《论鲁迅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血脉》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真”态度是怎样的?
【各抒己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