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持续存在的姿势性运动和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

脑性瘫痪的病因:早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脑外伤、感染等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分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5、共济失调型(ataxic)

6、混合型(mixed)

注:①由于痉挛型单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②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athetoid)、肌张力障碍(dystonic),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③由于肌张力低下型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小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 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④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⑤由于临床实用性小,因此不必单列“不可分类型”。

各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基本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上,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

明显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阳性。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颈部不稳定,言语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5、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步履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缓慢、分离运动差。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阳性、腱反射正常

6、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

各类脑瘫的治疗要点:

1、痉挛型:降低肌张力,提高拮抗肌收缩;扩大关节活动度;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学会主动运动;提高平衡能力;诱发随意性、分离性的运动

2、不随意运动型:抑制异常的肌紧张和非对称姿势;通过压迫、负重、抵抗等方法提高肌肉同时收缩能力;进行持续性的中间位的姿势控制;给予适当的刺激,进行感觉的强化教育以提高平衡能力

3、共济失调型:改善患儿的协调及平衡能力

4、混合型:抑制痉挛及异常姿势,注意抑制全身异常,特别是头、肩、肩胛带等部位;提高姿势控制,对称性姿势的保持;主动运动的诱发及平衡能力的训练

脑瘫的康复治疗原则:

1、早发现,早干预

2、综合性康复

3、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4、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5、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6、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

脑瘫的鉴别诊断:

1、一次性运动障碍或发育迟缓(将来可以正常化)

2、颅内感染(治愈后无运动障碍)

3、脑肿瘤(进行性发展疾病)

4、智力落后(可有运动发育落后,但将来会正常或接近正常,以智力落后为主要表现)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良性先天肌张力低下(可逐渐好转或回复正常)

6、脑白质营养不良(进行性发展疾病)

7、脊椎损伤、脊髓肿瘤、先天畸形等脊椎病(X线检查、脑脊液检查、脊髓造影检查)

8、小脑退行性病变(进行性发展疾病)

脑瘫的预后:

除极其严重者外,脑瘫患儿如能早发现、早治疗,均可治愈或正常化。脑组织在婴儿期脑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和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回复能力强,此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