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转)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转)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中医论: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吓)
中医论: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吓)
凡七情内伤,过于喜者,伤心而气散。
心气散者,收之养之。
过于怒者,伤肝而气逆,肝气逆者,平之抑之。
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脾气结者,温之豁之。
过于忧者,伤肺而气沉,肺气沉者,舒之举之。
过于恐者,伤肾而气怯,肾气怯者,安之壮之。
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脾之实也。
宜消之逐之;不能运化者,脾之虚也。
宜暖之助之。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
清之泄之;
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
劳倦伤脾者,脾主四肢也。
须补其中气。
色欲伤肾而阳虚无火者,兼培其气血;
阴虚有火者,纯补其真阴。
痰饮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从来,方为至治。
若但治标,非良法也。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七种不同的情感对人体内脏的损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起源于《内经》中的“七情伤脏”理论,即七种情绪对七个内脏器官的影响。
以下是七情内伤的名词解释:
1. 怒伤肝气:愤怒、焦躁、暴怒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机升降失调,引发头晕目眩、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忧伤脾气:忧郁、担忧、思虑过度等情绪会伤害脾气,导致脾胃失和,引发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 恐伤肾气:恐惧、害怕、紧张等情绪会伤害肾气,导致肾精不足,引发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4. 思伤心气:喜悦、兴奋、悲伤等情绪会伤害心气,导致心神不宁,引发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5. 悲伤肺气:悲伤、悲观、伤感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不利,引发咳嗽、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喜伤肝气:过度喜悦、欣喜若狂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7. 怒伤肺气:过度愤怒、烦躁、不满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七情内伤的理论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器官功能。
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极端状态,会导致脏腑失调,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通过恰当的调理情绪,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以情绪为主要病因的疾病。
而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结合具体情绪和脏腑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疏解情绪、调和脏腑的目的。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入门系列(17)——内因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入门系列(17)——内因内因以七情为主,还有痰、瘀、寄生虫等,同为重要因素。
1.七情:七情即忧、思、喜、怒、悲、恐、惊,《内经》上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据此,七情发病是一种情志病,是因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使精神上发生变化。
由于外界刺激的不同,精神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常见的症状,如抑郁不乐,喜怒无常,心烦意乱,惊惕善疑,失眠多梦,悲哀哭泣,不饥不食,胸闷太息,严重的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如癫如痴。
七情引起的病变,主要是气的变化,《内经》提出了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后人根据这些理论又有气滞、气壅、气郁、气闭等名称。
总的来说,七情的影响最先是气,气与血是不可分离的,故病情进一步是影响到血。
气血受七情影响为病有虚有实,但在初期实多虚少,故以调达气血,使其舒畅和平,实为重要步骤。
七情变化既由外界刺激引起,似可作为外因,但是与一般的外因发病毕竟不一样。
外因引起的只要去其外因其病即愈,七情已经在精神上起到变化,并使内在的生活情况改变,即使刺激不再存在时也不能立即恢复。
用样的七情病,由于刺激有强弱,在病症上就有显著的差别。
同时,病人的体质和敏感性,对受病亦有极大关系,需要仔细观察。
2.痰:脾阳衰弱,水湿不化,凝聚成痰;肺热煎熬津液,亦能成痰。
痰与内脏的关系,以肺和脾最为密切。
痰的主要症状为咳嗽,阻碍气机肃降则为喘息;亦能流窜经络,出现手足麻木、舌强蹇涩、瘰疬瘿瘤等症。
若和其它因素结合,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等,则症状更为复杂了。
痰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因痰生病之外,很多病症整均能引起痰浊,既有痰浊必须兼顾。
显而易见的如伤风、伤寒,多有咳痰,疏散风寒剂中往往佐入化痰药。
中风尤以涤痰开窍为治疗要着。
3.饮食: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但恣贪口腹,没有节制,运化不及,亦能治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的脏腑是什么?
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的脏腑是什么?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的脏腑是什么?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认为的病因,除了上篇说的六淫,还有以下原因,让我们一起看看,以避免生病!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是人对外界的正常生理反馈。
当出现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七情异常直接影响内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所以又称“内伤七情”。
这个伤的比较重了,会伤到内脏。
所以抑郁压力大的人很容易生各种的严重疾病。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二)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外,心为五脏六腑的老大,又主神明,所以七情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牵连其他脏腑。
总体来说七情伤心、肝、脾比较多。
2. 影响内脏气机情志会影响脏腑气机,造成紊乱。
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心态乐观的人,病好的快。
当人得知得了重疾后心态变化,疾病会迅速的恶话,都是这个原因。
二、饮食与劳逸失常(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饮食不节:吃多了、吃少了,饥一顿饱一顿,这都不行饮食不洁:比如不干净的生鱼片,夏季吃一堆小龙虾饮食偏嗜:偏热,如某些地方吃热粥,容易得食管癌,北方偏咸,容易得高血压。
(三)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1.过度劳累致病(最近流行996福报之说,又有戏称天天996,早晚ICU。
)3. 过度安逸致病(太闲了也不好,不过这个真算是富贵病吧,话说钱多事少离家近得活到底在哪?)三、痰饮痰饮,这个名字很怪异,痰还饮?其实这里面痰饮这个概念比较大,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但又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引发其他病症,所以也是致病因素。
(一)痰饮的形成痰饮是合称,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所形成的,分为有形与无形。
有形的痰饮,是指能看见、听见、摸得到的痰或饮;其中黏稠的为痰;清稀的为饮。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反之,情绪又会影响五脏。
所以保护身体,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可以从懂得原理开始。
情志:喜对应脏腑:心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
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
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情志:怒对应脏腑:肝情志过激致病病机:“盛怒”、“暴怒” 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
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
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花10克,开水泡服。
情志:忧对应脏腑:肺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愁忧、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
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气机闭塞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肺气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
情志:思对应脏腑:脾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
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胃经腧穴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
尤其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疗效显著。
可用中成药:越鞠丸、参苓白术丸。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紊乱,引发疾病。
七情异常直接影响内脏功能,造成气机紊乱而发病。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
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为五志。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因此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则克使肝气疏泻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头胀头疼、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喜则气缓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正常情况下,心情喜悦,气血调和,能缓和精神紧张,但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
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
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耗及于心,则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腕腹胀满或腹泻便溏。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理论起源于古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深远的影响,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内脏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探讨喜、怒、忧、思四种情绪。
喜和怒相互对立,怒则气上,喜则气下。
怒可以消耗体内的精气,造成失眠、脱发等问题。
喜则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忧与思也是相对的情绪,忧伤心脾,思伤心肺。
长期的忧虑和思虑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悲、恐、惊是另外三种情绪。
悲伤伤心肺,恐伤肾和心,惊则伤肝。
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引发尿频、遗精等病症。
惊的情绪会导致肝气犯寒,引发头晕、月经不调等状况。
七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多愁善感,情绪低落,中医会判断其体内脾气不和,进而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治疗可以采用草药配方或针灸、推拿等手段。
除了药物和针灸,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情志调摄即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愉快,远离负面情绪和压力,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七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而积极的情绪则有益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总之,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类情绪的基本形态。
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不仅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通过理解和掌握七情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发展。
“七情”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如何自我调节?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如何自我调节?养五脏要与五情相当情志,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五情即为喜、怒、思、忧、恐,分别与五脏的心、肝、脾、肺、肾相对应。
情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自己健康长寿的方法。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黄帝内经·素问》喜伤心“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人的神志宜收、宜藏,最害怕涣散,无法集中和收敛。
突如其来的惊喜或暴喜,都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
【病理表现】当人体受到强烈的刺激后,机体中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就会极度兴奋,体内肾上腺素等物质便会被大量释放出来,从而导致人的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
内服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怒伤肝“盛怒”“暴怒”会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从而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会使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使其输布畅达,从而保持情志舒畅。
思伤脾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则会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
【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脾伤会使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引发心神失散等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胃经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经脉内正常运行。
胃经上的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对调养脾胃疗效显著。
古人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有依据吗?
古⼈说的喜伤⼼、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有依据吗?依据中医的理论来说,⼈⽣病的原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这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伤⼼、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等,成为中医情绪致病的主要理论。
对于这些总结,古⼈的依据在哪⾥?⼜该怎么样解释呢?过喜伤⼼所谓喜伤⼼,其实叫“过喜伤⼼”,从⽽引起⼼⽕太盛,或被痰热所扰。
此时⼈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进⽽语⽆伦次、举⽌失常。
好⽐点燃的烛⽕若摇曳不停,屋⼦⾥的⼀切都会显得摇摆不定、不得安宁。
同理,当⼈的⼼中过于喜悦时,⼼⽕也会摇曳、乱动。
此时,⼼的外围,也就是我们的肺,也会随着肺⽓摇曳,不得安宁。
⼼藏神,肺藏魄,当⼼⽕摇曳、肺⽓不宁时,我们会神⽓涣散,魄⽓不藏。
此时的外在表现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语⽆伦次。
怒伤肝⽽怒伤肝,就是在⼈暴怒引起肝胆之⽓横逆时,表露出⾯红⽬瞪、⽓逆呕⾎、⼼中烦乱、善怒,甚⾄神昏暴厥的状态。
中医认为肝胆属⽊,⽽⽊是什么形态的?是直的。
⽊的⾛势,必然是伸展的。
所以当肝胆之⽓稍有⼀点被郁遏时,肝胆难以遂其直达之性,于是就会激⽽成怒,怒则⽓逆,然后⾯红⽬瞪。
思伤脾说到思伤脾,是因为思虑过度⽽伤及脾,形成倦怠⾷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的状态。
其实思伤脾应该称作“思伤⼼脾”。
思,本来是伤及⼼,才会涉及到脾。
何谓思?思是来回地思考。
思考靠什么来⽀撑呢?靠的是⼼神,若思虑过度,⾸先会伤及⼼神。
此乃《灵枢》⾥⾯所述:“⼼怵惕思虑则伤神”。
那么,⼼属⽕,脾属⼟,⼼⽕⽣脾⼟,⼼为母脏,脾为⼦脏。
如此⼀来,母病及⼦,就会引起脾⽓异常。
外在表现就是倦怠⾷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等。
悲伤肺悲伤肺,是因为过度悲伤⽽导致的⽓消、伤及⼼肺诸多脏器。
中医认为肺主⽓机的升降。
升者,阳也。
降者,阴也。
⽽对悲喜来说,喜者,阳也。
悲者,阴也。
所以说悲忧和⽓机的下降“同⽓相求”,当⼈处于⼗分悲伤的状态时,肺⽓不升,⼀⾝⽓机过降,外在表现就会想哭,⼼情不好,易于悲伤,⾯⾊惨淡,神⽓不⾜,脉象紧或者结。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意思是无论喜怒哀乐,情绪浮动太大总是会伤身体的,那么养生经里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喜伤心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
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
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
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什么叫七情
什么叫七情?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类的七种情感变化叫做七情。
如果七情太过则为发病因素。
七情属于内因,发生的病证属于内伤病。
七情伤人主要导致人体的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升降失常而形成疾病。
各种情志对不同脏腑各有不同影响。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愁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七情致病主要是伤气。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恐则精却,……故气结。
”可见七情太过使各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特别是使心气紊乱,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导致脏腑之气不调而发病。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之前说过,情绪对人的胃肠影响关系密切,其实情绪对人体的气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体的五情六志对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会产生影响,身体的五脏六腑又是相关联的,所以会导致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紊乱。
1、心主神明,过度兴奋高兴容易导致心神亢奋,进而耗损心气,损伤心阴,所以会对心脏的功能造成干扰。
解决方法:比如耗损心气,气阴亏虚的可以使用生脉饮治疗,用药比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那如果心阴亏虚,心神亢奋,睡眠不安的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丸。
2、怒伤肝,经常发脾气,会导致肝火上亢,肝气逆乱,或者肝阳上亢,容易导致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症状,所以有些高血压容易中风的病人,很多也是经常在发怒的时候发作。
解决方法:如果是肝气郁结,抑郁不安,导致肝火旺盛,可以使用丹栀逍遥丸;如果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的,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3、过悲则伤肺,经常悲伤容易导致肺气不足,肺气亏虚,会导致愁容满面,面是暗淡苍白,身体的机能下降,而肺气下降,肺的呼吸的功能下降,肺卫功能下降,人体就容易导致气血衰,抵抗力下降。
解决方法:如果肺气不足,体内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可以使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等。
4、思伤脾,过度的思虑容易影响人体的胃肠脾胃功能,所以经常工作压力大,经常忧思过度的人容易出现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这是因为损伤脾胃,脾胃的运化功能无力所导致的症状。
解决方法:经常忧思过度,胃肠功能紊乱,可以使用调理脾胃的方药,比如陈夏六君丸、参苓白术散;思虑过度,耗伤气血,心神不安的可以使用归脾丸。
5、过度的惊恐容易耗损肾气,导致肾气不固,而肾主二便,肾主生殖,因此容易出现大小便失常,容易出现性生殖机能下降。
解决方法:肾气不足,肾气不固导致小便频多,可以使用缩泉丸、桑螵蛸散;过度惊恐会耗损肾气,不能固精导致遗精早泄,可以使用金锁固精丸。
因此,养生要注意重视养情志,良好的心态,能促进六腑功能平衡,而相反的,不好的心态会破坏五脏六腑的平衡状态,导致出现各种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转)
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
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
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
”《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
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
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说:“惊者,心与肝胃病也。
然则因所触,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
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
”所以说惊伤心胆。
必须指出,虽然情志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又复杂多变,而总统于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
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木侮金,即肝火犯肺等。
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与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接受反应和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思,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而七情内伤,又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机逆乱。
必然影响到血的正常运行。
所以,情志伤又以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
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的症状。
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出现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症。
肝郁还可以化火,气火上逆,则常见心烦易怒、口苦干渴等症。
情志伤影响气机,还可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