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4课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知识——回忆录
题材特点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 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 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 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写作原则:“三亲”原则
亲闻
亲见
亲历
《回忆我的母亲》
概念 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
照
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
心突出。
大体有两种:一是首尾照应,即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二是
应
多处照应,即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使中心更
加鲜明突出。
《回忆我的母亲》
9、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经常穿插一些议论,这些议论有 什么作用?
这些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能深化文章的主题,又
毛泽东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
写作背景
•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
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刊载在1944年4 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 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 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10、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手法?
痛悼母亲的离去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 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 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 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 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4.回忆我的母亲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理解文意,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 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特征“ 勤劳一生”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2.通过朗读分析、揣摩品味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真 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重难 点) 3.品读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 意的作用,感受记叙中夹有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色。感 受朱德母亲的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 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重难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记叙议论相结合,升华主旨。
(1)朗读14—15段,体会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 面来写的?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 式?
用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 与怀念,这两段前后并列,和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 紧密呼应。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 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 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线索分明,思路清晰。作者将这些看似杂乱的事情用一 根线串联起来,即“母亲勤劳一生”,思路分明;又按照时 间顺序将事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条不紊。 4.叙议结合,全文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精当的议论,特别 是结尾,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 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把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 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大大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胡适《我的母亲》结尾说道:“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 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 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 点点待人接物的好脾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 我的慈母”。这种排比式抒情句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胡适对母亲的言 传身教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敬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
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西汉疆域图
班超出使西域
•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 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时间: 东汉明帝时 成果: ①使西域各国重新建立与汉朝的联系。
西域
葱岭
玉门关 阳关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一 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
•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 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后汉书》
• 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 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 向西驱赶。
材料二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远去而常怨仇匈奴, 无与共击之。
及大量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 西域许多地方,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节来 到长安。 •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 解与往来。
◎材料研读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
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 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 是“凿空”之举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 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 “凿空”。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核桃
苜蓿mùxu
蚕豆
石榴
葡萄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丝绸之路
• 西汉以前,少量中国丝绸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 •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 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4)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示例:
每当我考试得满分时,妈妈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但当
我做作业粗心或草草了事时,妈妈就会唠叨个没完。妈妈总
因我的表现而改变着自己。但不管怎样,在我心中,她始终
是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妈妈。别看妈妈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的手可巧啦!家里人如果谁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妈妈就会自
己买布料动手做。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就是妈妈亲手做的,
人教七年级上
第四单元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 班会开始,班长展示了下面的图片。请根据下面的图 片及提示,描述“孝”字的构成。
构成:一个孩子搀扶或背负着一个老人走路。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2. [2024 原创] 下面是学习委员发言稿的节选内容,请你根据 提示完成任务。 孝亲,不仅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是对他们精神上 的慰籍。父母一生任劳任怨,他们用仁慈和宽厚陪伴子女 成长。子女应时常慰勉他们,陪伴他们。
6. 宇博同学为了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买了一枝康乃馨送 给妈妈,说:“__示__例__:__妈__妈__,__祝__您__幸__福__快__乐___!__谢___ _谢__您__这__么__多__年__对__我__的__付__出__,__您__辛__苦__了__!___________”
返回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一、课内探究 7. [2024 原创] 读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 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句子中的“常”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删去后不能突出说明母亲经常都是 那样的,体现不出母亲的辛劳。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2)把“悄悄”换成“默默”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悄悄”一词突出了“我”不想让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3)
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7.作业设计
同题阅读: 老舍、邹韬奋、胡适的《我的母亲》。
8.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宽厚仁慈 深明大义 坚强不屈 爱憎分明
14 回忆我的母亲
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歌颂母 亲和普通劳动者,三是决心报答母亲,尽忠民族、人民 和革命事业。
3.采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议论、抒情,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 所给予“我”的宝贵财富在“我”几十年的革命 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把作者 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 更加真挚、深沉, 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5.局部探究
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文章选择了哪些材料?作者是怎 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时间
母亲的事迹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 “整日劳碌着”的人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
1885—1900 母亲“没有灰心”,对
年前后
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
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的特点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3.检查预习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sháo
韶关
lǒng wān
仪陇 豌豆
shù
管束
mù gēng
和睦 庚子
diàn
佃农
jí
祖籍
nì
溺死
shú
私塾
lù
忙碌
yá
衙门
mán
ǎi chāi
横蛮 和蔼 差役
chuò
2024年秋季学期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课上册课件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 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 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 60 年, 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 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课程方 案课程 标准 是啥 ?课程 方案 是对某 一学 科课 程的总 体设计 ,或 者说, 是对教 学过 程的计 划安排 。简 单说, 每个年 级 上什么课,每周上几节,老师上课怎 么讲, 课程方 案就是 依据。
课程标 准是规 定某 一学 科的课 程性 质、课 程目 标、 内容目 标、实 施建 议的教 学指导 性文 件,也 就是说 ,它 规定了 ,老师 上 课都要讲什么内容。
课程方 案和课 程标 准, 就像是 一面 旗帜, 学校 里所 有具体 的课程 设计 ,都要 朝它无 限靠 近。所 以,这 份文 件的出 台,其 实 给学校教育定了一个总基调,决定了 我们孩 子成长 的走向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
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和作用
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 年,张骞率领随从 100 多 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 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回到长安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 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他率领 300 多人的使团, 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地方,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 张骞通西域,促 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解析:B.句末点号应放在后引号内;C.“吃大户”应该加上引号;D.“六、七百”中间不加顿号。
A
3.(23-24·吉林松原阶段检测改编)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语序不当,“讨论” 和“听取”调换位置。) B.由于母亲对朱德的悉心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缺少主语,删掉 “使”。) C.春天的峡山水库碧波荡漾,树木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搭配 不当,将“季节”改为“地方”。)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解析: “为富不仁”指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这里用来形容无视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个别西方政客,不恰当。
A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 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
解析: A.语义矛盾,“约200”可以是不到200,也可以是200多,“约”和“余”去掉一个。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与“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这两层之间是递进关系,应该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D.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使”中的一个。
解析:“整整”与“左右”前后矛盾,应删除其中一词。
D
4.(吉林长春校级阶段检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全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 B.朱德同志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 革命事业。 C.“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勤 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 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总结性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 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广大劳动人民。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课件)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 互了解与往来。
②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 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 文化交流。
材料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 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 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 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 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2: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 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 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 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经济、 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学习张骞、班超的事迹,感受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 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 赢的精神。(家国情怀)
一、张骞通西域
1. 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
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 的控制和奴役。
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
二、丝绸之路
1. 经 过:【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80,在课本地图上 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欧洲
北非
西亚
中亚
西域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长安
▲丝绸之路图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二、丝绸之路 【任务四】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通过丝绸 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吗?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拓展学习】结合下表,分析中原王朝与匈奴 的关系发生变化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历史时期 战国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汉武帝时期
关系 战 战 和 战
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归纳:战争;和亲;设置机构。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劳动
•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
光”
•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
阶级完人”
•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
民领袖”
• 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
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精读细研
➢ 为什么大家都用“劳动”概括朱德母亲的一生?
体会情感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 的事情啊!
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 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
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 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体会情感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 内容。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 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述其功
第三部分(第14--17段)抒发对母亲的感谢、思念之 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颂其德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作为分界点:
第一层(2—8段)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 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预习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 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 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 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 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 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 90岁。其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预习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 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 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太 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 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 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 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 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 38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廊,经西域、中亚、西亚, 再到欧洲和北非。
1.陆上丝绸之路
(汉朝)
丝绸、漆器等 物品,开渠、 凿井、铸铁等 技术
(西域)
核桃、葡萄、石榴、 苜蓿、良种马、香料、 玻璃、宝石,以及多 种乐器和歌舞等
பைடு நூலகம்萄
核桃
苜蓿
良种马
丝绸
石榴
铁骑
毛织物
玻璃谷纹璧 杂 技
黄瓜
公元前 联络大月氏夹 138年 击匈奴
公元前 加强汉朝与西域 119年 的联系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 各国之间的相互了 解与往来;开辟了 通往西域的道路,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丝绸之路的起点: 长安
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 大秦(欧洲)
新课展开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概念
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 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玉门关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路线:长安(前138年)→楼兰→龟兹→大宛
2.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丝绸之路延续了几千年,对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仍是沟通中外 的重要通道。今天“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 界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 策协调和区域共同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 化发展。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23-24七年级下·重庆·期中)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和西方有了
商贸活动。交流的商品中最受西方欢迎的就是丝绸,“silk”一词(汉语“丝绸
”的音译)也逐步进入英语,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
生了silky,silkiness等词汇。这表明( )
A.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管辖范围
③征发粮草
意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 义 式归属中央政权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康居
乌孙
匈奴
西汉 大宛
大月氏
疏勒
龟兹 车师 楼兰
于阗
羌
肃慎 夫余 鲜卑
乌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
西
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汉
的一部分
叁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2.东汉的管理
阅读教材归纳东汉王朝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
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文化内涵:开放、进取、合作、包容 有益经验: ①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要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
互动探究(三):对西域的管理
与秦、西汉前期相比,西汉疆域有何不同?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设立西域都护府 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 。
张骞通西域后,如何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如何管理西域诸国?
投 笔 从 戎
班超出使西域。西 域各国与汉朝重新 建立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 的路线。
班超的儿子班勇 继承父业,再次 出使西域。
123年
东汉改西域都护府 为西域长史府,继 续管理西域
思考 合作探究
“一带一路”
张骞 凿空 西 丝绸 东 汉 之路 汉 建 西域 建 班超 立 都护 立 经营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新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互联网搜索新发展 教案
第14课互联网搜索新发展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2.学生知道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过程。
3.学生了解网络爬虫等自动化技术给搜索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2.网络爬虫等自动化技术的作用。
3.搜索服务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1.理解搜索引擎复杂的工作机制。
2.体会自动化技术对搜索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1.收集不同搜索引擎的案例和资料。
2.准备关于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动画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热门的搜索关键词和搜索结果页面,然后提问学生:“大家平时都用过搜索引擎吧,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搜索引擎能这么快地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呢?搜索引擎是怎么工作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互联网搜索新发展。
(二)新课讲解1.为什么搜索引擎搜得那么快?(1)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索引①数据存储技术搜索引擎需要存储海量的网页数据,以便能够快速地检索和提供给用户。
为了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搜索引擎通常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数据库技术。
例如,谷歌的搜索引擎使用了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存储网页数据,这种文件系统可以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服务器上,提高了数据的存储容量和可靠性。
同时,搜索引擎还使用数据库技术来管理网页的索引信息,以便能够快速地检索到用户需要的网页。
②索引的建立索引是搜索引擎快速检索数据的关键。
搜索引擎会对网页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关键信息,如网页标题、正文内容、关键词等,并建立相应的索引。
例如,当搜索引擎抓取到一个网页时,它会对网页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出网页的标题、正文内容中的关键词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到索引中。
当用户进行搜索时,搜索引擎可以通过索引快速地找到与用户搜索关键词相关的网页。
(2)高效的检索算法①倒排索引倒排索引是搜索引擎中常用的一种索引结构。
它将每个关键词与包含该关键词的网页列表对应起来,以便能够快速地检索到与关键词相关的网页。
【课件】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944年 (13)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美德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 勤劳俭朴、聪明
(2-7)
动”、整日劳碌着 能干、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1885-1900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 坚强不屈、爱憎 前后(8) 灾,母亲没有灰心 分明
1905年(9) 节衣缩食,借债供 有远见、摆脱贫
“我”读书
困和压迫的愿望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 性格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 性格特点。
※勤劳 ※平凡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同情贫苦人 ……
※宽厚仁慈
整体感知 2.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起对 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 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 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 中国的历史。
(2)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
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 深化了。
文本探究 4.第二句: (3)“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 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创造了”说明过去 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创造着”则表 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在不断创造。二者 有时态的差别功
1944年(13) 86高龄仍“不辍劳 勤劳、热爱劳
作”
动
文本探究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 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 间顺序安排内容。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朱德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 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 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体会本文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 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 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形象地写出了地 主富人家对穷人家食物不屑一顾的态度;“吃起来 有滋味”表明母亲做饭手艺之高,写出了一家人对 母亲巧手调制后的食物的喜欢。在这里运用对比手 法,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 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第8段中,在“我”家经历了“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后 , “母亲没有灰心 , 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 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1944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因为战 争的持续,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巨大 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德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艰辛努力。为了 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敬意,朱德决定通过写作 来回顾他母亲的一生。
diàn
佃农
xǐ
迁徙
shú
私塾
zhóu li
妯娌
①开篇点题,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②“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勤劳一生”既是母亲的本质特征,又点明了本文 的叙事线索。 ④“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出下文。
品味第二部分
读2-13段,划分层次并概 括其主要内容。
第 (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 一 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 层 品质。
【新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五、写作特色
选材——典型事件; 语言——质朴无华; 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为线; 写法——夹叙夹议。
逝者已去,何以报恩?
朱德把这份小小的 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中国千 百万劳动人民的爱, 升华到对整个民族的爱, 升华到党的爱, 于是这份爱便成了永恒的大爱 。
板书设计
母亲
14.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勤劳一生 —— 平凡蕴含伟大
怀念 报答
朱德
受到教益 尽忠人民
—— 伟大来自平凡 —— 伟大不忘平凡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结束了对 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 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 的财产。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 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 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 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 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 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 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 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 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 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 的事情啊!
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 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
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 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共44张PPT).ppt
念之情。
寄其哀 述其功 颂其德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的内容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一生,赞颂了母亲一 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 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 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 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品味第一部分 自主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述
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的品质。
其
功
第二层:(8-13)叙述母亲在“我”求学和革命道
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
过劳动。
品味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2、阅读2-7段,概述我家的基本情况。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 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母亲:大家称呼她为“锺太夫人”。 子女数:生13个养8个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 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父亲:有时吸点早烟,喝点酒; 祖父: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 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奶奶: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 好一年的工作。
“没有灰心”“同情”“反感”, 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 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品味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7.读第10段,“我”瞒着母亲离开家乡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 亲知道后为什么“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 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母亲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且 启发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了解“我 ”所做的是正义的、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所以“ 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表明母亲是个支持革命、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也表现 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河二中“三为主”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A.西汉国力的强盛B.匈奴的分裂
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 D.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
11、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在中国,人们常用“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并把这句话同中国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联系在一起。
你知道形容王昭君的是哪个词吗?()
A.沉鱼B.落雁C.闭月D.羞花
1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
A.汉武帝的大一统B.张骞通西域C.昭君出塞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4、“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指的是什么事件()
A.汉武帝的大一统B.张骞通西域C.昭君出塞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5、“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A.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B.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 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16、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
镝无声五十年。
”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
戈之役”。
(1)材料一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
(2)“何如一曲琵琶好”指的是哪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
义?
(3)你知道图中的人物是谁吗?“一身归溯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是刻在她墓碑上的一首诗。
你知道“卫霍”指的是什么人吗?你同意这首诗对她的评价吗?为什么?
(4)思考昭君出塞和西汉初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四)盘点提升
1.你在学习后感觉到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
2.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教学思路学生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