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化教育的国家,而文言文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师说》是一部重要的文言文教材,通过对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一些知识进行整理,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第一章师道尊严《师说》开篇即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师者地位崇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这是因为师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后代的重任,他们被视为道德和知识的化身。
而学子则应该尊重师道,虚心向师求教,为人师表,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教育方法《师说》呼吁师者要运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进行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应注重分寸,既要给学子以恩典,又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以起到规范和教育的作用。
此外,师者还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传授道德和知识。
第三章学生责任学生在《师说》中也有相应的责任。
他们应该以师道为重,虚心听取教诲,勤奋学习,努力自强,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学生也应该恪守道德规范,尊重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
第四章教学目标《师说》中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和知识。
师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育的价值教育在《师说》中被赋予了深远的价值。
它被视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得到修身养性、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同时,教育也被认为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只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总结《师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教育价值的文言文著作。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能体验到古人对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崇高地位。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述。
该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教育与教学的看法与要求,强调了师者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勤奋和刻苦的作用。
以下是《师说》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他说:“君子不器。
”指出人不是天生就是君子,而是通过教育的培育和训练才能成为君子。
这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师者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师者是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师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他强调要“无绝人之路,不踰人之墙”,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倾囊相授,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
三、学生的勤奋与刻苦在《师说》中,孔子强调了学生的勤奋与刻苦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指出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建立起专业的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即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停止地学习,不停止地追求进步。
四、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孔子对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表明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即要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吸取教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五、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孔子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效果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出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和领会,并且要通过乐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此外,孔子还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综上所述,《师说》主要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师者的重要性、学生的勤奋与刻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效果等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5)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中的知识点总结

师说中的知识点总结师说,又称师子语录,是中国古代道教思想家老子的言论,内容涵盖了哲学、人生观、处世法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对于今人仍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师说中的知识点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道的概念1. 道的起源和本质在师说中,道被描述为无为而成,无为而治,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是一种本质不可言说的存在。
道的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的意义和作用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它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奥秘,可以为人们提供智慧和力量,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越。
3. 道的修养和实践在师说中,强调了人们要秉持道的理念,修养自己的心性,超脱尘世风尘,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同时,通过实践和行动来体验道,达至自由和完全。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1. 对权谋的批判师说中强调了以无为而治来批判权谋之举,指出人们所谓的政治手段和权谋举措只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和谐,因而要求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2. 实现无为而治的途径师说中提出了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改变自身的心境和态度,以实现道的无为而治,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境界,可以使世间风气得到清平,社会气象得到盛泰。
三、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1. 温和与自然在师说中,强调了宽容、温和、自然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自然之道来修养和美化自己。
2. 反对奢侈和浮华师说中对于奢侈和浮华的生活态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些东西只会让人们丧失本真,并导致道德败坏和社会动荡。
四、人生观1. 平淡无为的生活师说中提倡人们要追求平淡无为的生活态度,要通过淡泊寡欲、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平静,超脱尘世红尘。
2. 对于生死的看法师说中强调了世间万物的生死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而要求人们对于生死应该持无所谓的态度,要超脱于生死之外,以达到道的绝伦之境。
五、世间万事的观念1. 对人性的理解师说中指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要求人们去体会和理解人性的本质,以达到对于人性的包容和宽容。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倡导了从师而学的风尚。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韩愈奋不顾身地抨击这种风气,提倡师道。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doc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2 、或焉,或不焉通“授”,授通“否”,不愿二、古今异1 、古之学者必有古,求学的人;今,在学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
3 、吾从而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果或一步的行。
4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多人。
5 、圣人之所以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
6 、小学而大古,小的方面学;今,儿童、少年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音韵的学。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1、古之学者必有道之不也久矣吾从而之吾道也名,老名作,从学意用法,以⋯⋯名作,学2、者,所以道受解惑也道之不也久矣六皆通之zhu,授,流àn,名,解文的著作3、道道受解惑也道之所存,之所存也道之不也久矣道相似也名,道理名,道名,尚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作名,疑惑而不从形容作,遇到疑于其身也,耻焉,惑矣形容,糊涂四、重点虚1、乎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道也亦先乎吾介,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气助,表反,“ ”嗟乎!道之不也久矣气助,表感,与“嗟” 用,“唉”其皆出于此乎气助,表揣,“ ”或“吧”人非生而知之者/ 犹且从而焉/ 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之表惑而不从 / 而耻学于 / 小学而大表折授之而其句者表并列群聚而笑之表修如是而已与“已” 用,表述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 / 彼童子之助,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道之不复,可知矣助,取消句子独立性句之不知,惑之不解助,提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代知、道理等吾从而之 / 而教之 / 授之而其句者/ 群聚而笑之。
之/ 六皆通之作以之代,他(),它()巫医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 郯子之徒指示代,,一4、其其惑也,不解矣/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那些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 / 于其身也 / 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子代,他,他/ 授之而其句者/ 吾未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不及孔子代,他的,它的其皆出于此乎气副,表揣气,大概其可怪也欤气副,与“也欤”配合表反气,相当于“ 不是⋯⋯?”“ 道⋯⋯?”5、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比于弟子比而耻学于 / 学于余向皆出于此乎从于其身也于不拘于表被,被6、也者,所以道受解惑也与“者” 用,表判断气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气其惑也,不解矣 / 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其身也,耻焉停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表停吾未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述气其可怪也欤气助,与“欤” 用,加气表古之圣于其身也,耻焉,表折曰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之,曰 / 三人行,必有我,表承接位卑足羞,官盛近表并列。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记录的一部有关教育的论述文献,被誉为古代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与观点,涉及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整理:1.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使其成为具备高尚品质、道德操守和智慧才能的人。
他提出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观点,认为人是不具备先天的知识的,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使人消除迷惑、开启智慧。
2.教育的内容孔子主张以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核心。
他认为,经典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集结,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积累。
孔子强调“学书达礼”,即学习经典、通过习得知识来达到进入礼仪的境界。
他提出了“三练”的教育方法,即学习文化经典、礼仪规范和仁义道德。
3.教育的方法孔子提出了“示范引导”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去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望。
孔子还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并通过多种反复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认为师傅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和指导者,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疑问。
他还提出了“师言不善,道不传也”的观点,强调师傅要言传身教,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表现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5.知识与人的关系在《师说》中,孔子对知识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基石,但知识需要和个人的修养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即对知识的喜爱和投入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者的成长。
总结:《师说》是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经典为教育内容、通过示范引导和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教育。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②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版

©介词结构后置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表顺接
岂、哪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名词作动词,学习 介词结构后置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无论、不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所存也。
所字结构:所(助词)+动词=名词性结构
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者……也”表判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孰:疑问代词,谁©动词,有疑难问题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表转折©名词,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成为©介词,相当于“于”
超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此乎?
连词,表目的 对于 表转折,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助词,表停顿那些 的 表并列,并且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形容词,糊涂、迷乱 他,代词 书
说
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语气助词 通“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一定 比
听到,懂得学习,研究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语气助词,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全部,普遍 介词,被 介词,向 赞许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都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遵行,实行表目的,用来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总结(必备3篇)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总结(必备3篇)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总结第1篇【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写的是从师求学的道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一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于教育、修身和治学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这部散文集对于唐代的文学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学者所研究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总结中,我们将会对《师说》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一、教育观点韩愈在《师说》中对于教育的观点非常突出,他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师重道,师德至高无上,对老师应该抱有极大的敬意。
韩愈认为,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自己对学生修身立命的过程,只有老师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才能够对学生有所启迪。
在教育方法和内容方面,韩愈提倡教学相长,注重实践和体验,并强调了德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修身观点在《师说》中,韩愈对于修身方面也有很多的见解。
他认为,人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力求完善自己的道德风范。
他推崇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一观点,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韩愈也提到了人的修养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要有坚定不移的品德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
三、治学观点韩愈在《师说》中还对于治学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实践为重,懂得知行合一的道理,尊重知识,注重实践和创新。
他还提到了应该尊重先辈的学术成果,发扬学术传统,同时也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观念。
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师说》中,韩愈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他提倡学术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融合,认为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钻研,但同时也要积极开拓进取,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社会价值与人生观最后,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及了对于社会价值与人生观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了以忠诚、诚实、恪守原则、奋发向上为生活准则的人生观。
同时,韩愈强调了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在社会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
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
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
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为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3、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字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传道近谀无长无少苌弘师襄老聃李蟠贻之
三、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方式、工具、依据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五、词类活用
(1)君子不齿(名作动,值得一提)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六、文言句式
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七、一词多义
(一)实词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道
1.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惑
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二)虚词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的)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无实意,和“所以”一起表达之所以的意思)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7)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8)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乃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九、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较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文句(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