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电影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你在一起》电影赏析
这是老师给我们留的一篇关于中国电影的论文,我很喜欢外国电影,中国电影只看过几部经典的,但当老师说起中国的好电影时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也就是《和你在一起》了,可能是与我的专业有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吧,但是看这部电影我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次都会流下感动的泪。
影片导演简介:中国电影史上,陈凯歌无疑是非常响亮的一个名字,1984年,《黄土地》的横空出世,至今让很多人激动不已。
面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一条大河,陈凯歌似乎在追问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一个民族的苦难,或许只有"公家人"在黄土的尽头能隐约带来一丝希望。
陈凯歌将个人的命运放置到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心情复杂,并有所反思。
之后他在《大阅兵》里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孩子王》里探讨极端年代中个人反抗的无能,而在《边走边唱》里,首次直接讲述了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他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
《霸王别姬》缔造了陈凯歌戛纳摘取金棕榈大奖的华语电影辉煌,却也为陈凯歌的电影神话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可是,对于曾经在第五代导演聚会上激扬文字宣称继续要开中国电影之风气先的陈凯歌来说,他在2002年带来的《和你在一起》无疑是个有力的证明影片内容简介: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小提琴比赛的奖状。
对于这位敏感有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之间一种最珍贵的联系,而母亲是他获取灵感的源头。
他的父亲刘成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深以小春为傲,为了让儿子拥有更大的成功,于是他带者儿子前往北京参加比赛。
北京喧闹的气氛让乡下来的父子俩印象深刻,然而依次偶遇让小春结识了一个艳俗的女子:莉莉。
于是成为了小春第一个知己。
小春在少年宫的比赛排名第五,对刘成来说,这象征儿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
刘成经过不懈努力,江老师同意收小春为学生。
刘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课学费。
江老师完全不采用传统教学法。
在他的指导下,小春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暂时搁下了心爱的小提琴,全心投入地倾听乐谱。
这期间,小春发现车站的莉莉,就住在临近的小楼。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春很快就窥视出隐藏在莉莉美丽面孔下,一个恋爱中保养的女人的焦虑,不时受男人欺骗的伤心失望。
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刘成聆听了接受满堂喝彩的年轻演奏家的演奏。
他登门拜访演奏家的恩师—余教授,并说服了他倾听儿子拉段小提琴。
满腔遗憾地离开无法担保他演奏事业成功的江老师,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继续追寻成功的路程。
这位新老师严格、苛求,摆布控管,特意将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凑在一起,让两人竞争。
在这段辛苦的过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与父亲之间越来越紧绷的关系。
比赛的前夕,余教授终于指定小春参加选拔赛,而不是林雨。
他甚至泄露给小春一个将影响他一生的秘密原来他是刘成在火车站捡的孩子,(当捡到小春时身边只有一个小提琴,刘成就认定是他父母的心愿,于是小春就开始了自幼学琴之路)面对这一切小春开始了在成功与亲情中的选择,最后朴实的小春选择了伟大的亲情…
人物特征:就情感而言,《和你在一起》至少阐述了父子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姐弟关系等等,而这些关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你发现是合理的,比如所有感情中,只有父子感情是最无私的,师生情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功利关系,而男女关系更是靠不住,姐弟情这种本身有些暧昧的情感,决定它往往是当事人的良心和直觉。
当然所有情感都因为有人性存在,而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判断,《和你在一起》的时代性正体现于此,陈凯歌在电影中强调了两个现实的主流价值取向,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才华,这些很容易成为主流社会猎取的对象,同时也很容易成为人性中嫉妒、自私、贪婪的牺牲品
小春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他的所有语言也都从音乐表达出来,听他的音乐就好象听到他的心声,他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对成功没有特意的追求,能看出他热爱的是音乐而不是名利,就像他最后飞奔火车站放弃了比赛便可以理解了:他决非是因为感情冲动,而是因为他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充溢了正个灵魂,他无法表达,才选择了用音乐将自己所有发自内心的感恩尽数向父亲倾诉.
小春是幸运的,上天眷顾他,从被人遗弃的那一刻起他便有了一个可以为他牺牲一切的养父,刘成那么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抚养他并培养他的责任,为了小春,无私的父亲带小春留在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苦苦恳求姜老师给小春上课,低声下气地求莉莉把小春卖掉的小提琴买回来,费劲心思才感动余教授,让小春走上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他作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一切,这一切就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莉莉是个外形风流但心地善良的交际花,老是为爱情犯傻,相当卡通化.莉莉(这个玩世不恭的人,最后在小春的纯真面前幡然醒悟)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和你在一起》中最闪光的部分,她在一间没有装修的房子里看似浮华的生活掩藏着难与人言的忧伤姜老师是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穷困潦倒,表面一身市民气,内里一股傲气,住在污水横流的院子,凑合着教琴童挣零用钱,与邻居妇女生闲气,形容邋遢,语言粗俗,落魄不堪,毫无尊严可言。
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吗?
他和小春之间的磨合也是影片中很有意味的段落,可就在两个人即将相互接纳的时候,江老师出局了,也许这就是人生,一些人离去,一些人进入,但是,我们在影片的结尾处,却再次见到了他,他同样是热泪盈眶地和陈红一道出现在父子团聚的候车大厅。
余教授接替了江老师,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进来,他石斛就是一个符号,用来表现锦衣玉食的所谓成功人士空虚的情感世界。
心有城府的教授的设计则成为整个影片的品格急转直下的角色。
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完成一个少年成长的推动力,反而成为一个反作用力。
当他企图用小春的身世秘密(实际上是刘成收养)来促使小春完成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获得比赛成功的动力的时候,影片便开足马力朝着一个无力回天的高潮直奔而去。
影片中的两个琴童林雨与刘小春是师姐弟,一起受业于音乐界的大腕于教授。
不知道林雨是否余教授人格的影子,可以肯定的是,她选择的是余教授的人生道路——成功,即成名成家,有社会地位过体面生活。
这是一个很现实成人化的女孩。
她在于教授家不让刘小春与她共用盥洗池,骂他是“乡巴佬”;得知于教授让师弟而不是让她参加选拔赛时,在于家歇斯底里大发作;在关键时刻,她拿一把旧琴做心理文章,挑拨于教授与刘小春的感情,让他放弃了参赛,而她终于咸鱼翻身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聚光灯下。
选择这样的人品这样的手段来代表“成功”,“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此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出了名利与亲情的故事,江老师与余老师对比,林雨与小春的对比,这一切艘在证明成功不等于爱音乐,塑造了两个代表不同艺术存在的老师,这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复杂性,在两位老师面前,作为父亲刘成表现出朴素的功利性,让人们看到成功与成才这一对似乎可以兼容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存在着相当大矛盾,这也为最后一场火车站的戏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难道小春是像姜老师那样落魄孤独一生吗?江老师是真正的爱音乐,可他得到了什么?他的那样生活叫幸福?江老师说过:“我有音乐,有音乐我就有幸福。
”如果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它却相当理想化:试图用童真来对抗“成人化”、社会化,要人们选择“宁清贫而肆态”的人生道路。
如果说它是理想主义的,它的画面又十分真切地再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窘迫.如果说林雨(于教授)与刘小春(江老师)代表了两个极端的水火不容的“个体面对社会的选择”,那么,这种所谓的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让人在精神堕落与贫寒卑微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当影片结束时衍生出了一个哲学结论——艺术成功与艺术境界的微妙关系,而且现实中成功并不是仅仅眷顾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的成功的背后,可以有许多人为因素,若要坚持自己的喜好,听从内心的呼唤纯粹的活着,能不
能成功就要靠上天的恩典了.
电影中的音乐思考:看完电影,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耳中始终回响着小提琴的乐声。
每每在我失意,孤独的时候,音乐总是陪伴着我。
给我力量,给我信心,点亮人生旅途上的路灯,拂开精神灵魂上的浮尘。
音乐于我,是魂魄。
《和你在一起》把音乐和亲情,这两个超越年代、超越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语言的人类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多小时中,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
因为有音乐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通篇的小提琴背景,有舒缓,有紧凑。
影片开始,小镇上第一富豪的媳妇生孩子,找刘小春“拉段带劲的”摧产,小春来了段《吉普赛之歌》华彩部分,为小春的琴艺、水平定了个位,也使电影有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开端。
在少年宫的江老师给刘小春上最后一课的时候,钢琴和小提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柔和辉煌的光打在一直邋遢的江老师的脸上,呈现出美好、圣洁的图像,配合音乐,令人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不过如此。
刘小春琴人和一,即使不辜负江老师的教诲,也是表达自己对江老师的留恋。
江老师说过他有音乐.是的,因为我们有音乐,所以我们不孤独!就这样这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在耳边回荡。
小春在车站遇到莉莉、后来又在胡同里重逢,在心中产生爱慕,先后配上《瞑想曲》一类比较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曲,表现少年心中萌发的感情。
陈凯歌在电影的另一个场景中,通过余教授之口,对这样的音乐有意无意的作了注解。
在那个场景里,莉莉混进音乐学院余教授的课堂,想找机会为小春卖琴作解释。
余教授正在讲解维瓦尔蒂的《四季》,他讲到他十三、四岁时,在大雨中偷偷听《四季》,“心中有一个秘密,要和音乐倾诉”。
电影结构处理的非常细腻。
一段比较长的音乐蒙太奇,出现在刘成到饭店打工,一队人马骑着自行车准备出发送外卖,镜头在刘成辛苦奔波和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要用心去体会音乐”读谱之间切换。
背景音乐先后快速切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再回到升桑的《引子与回旋》。
了了数语,却点明了岁月如梭,老父奔波忙碌,少子琴艺突进。
后来刘成到音乐厅送饭,无意中听了一场音乐会,演奏的是帕格尼尼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在这里选一首比较炫技的乐曲可能是想铺垫余教授的水平吧。
电影中又一次出现的音乐是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的小提琴改编曲。
莉莉精心准备给男朋友过生日却发现是自作多情时也采用了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每一次都是音乐来安抚需要慰藉的心灵。
在电影的后半段,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成为深沉挚爱的音符。
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
也是在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和莉莉把对小春的爱和关怀一丝丝地织进红色的毛衣里。
另一个细节,莉莉的男朋友用小春卖琴买下的白色裘皮大衣骗莉莉说是自己买的,莉莉不知实情,高兴地在镜子前试衣,音乐是格什温爵士风格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提琴曲,用以陪
衬“男朋友”的丑陋。
电影的压轴音乐,余教授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曲子作于1878年。
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于创作者和演奏者内心情绪的流露,表达细腻,旋律动人,音乐语言纯真朴实,那种浓郁的忧伤感恩的俄罗斯民族色彩。
是对俄罗斯伟大母亲国的颂赞。
与这部电影的基调非常契合,相得益彰。
影片的结局,小提琴的演奏和电影,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在影片结尾,刘小春在喧闹的火车站,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同时演奏这个曲子。
镜头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
穿插着黑白色调的回忆: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刘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找。
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情不自禁的感动。
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以善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
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清楚了电影为什么用《和你在一起》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
这个“你”,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
《和你在一起》,就是和真情、和艺术在一起!将一切名利抛开只剩下最圣洁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