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史

合集下载

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

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
与文化 的特殊 民族 的偏 颇 , 国家 民族政策 的制定提供有益 的学术借鉴 。 为 关键 词 : 南方 民族 ; 思维惯性 ; 向思考 逆
中 图分 类 号 :9 0 C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4 8—0 6 (0 2 0 0 3 4 0 2 1 )4—02 O 0 4一 6
在 当时 的时代 背景 下 , 列宁 和斯 大林 的 民族 自决 权理论 主 要是 针对 殖 民地 、 属 国反对 帝 国主 附
义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 因而这种“ 民族” 理论 自 然而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者所信奉的基本原
收 稿 日期 :0 2— 5—1 21 0 4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重 大投标项 目“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族谱研 究” 1 &; 1 ) (0 D14 作者简介 : 陈支平 , 福建 惠安人 , 门大学人 文学院教授 、 男, 厦 博士 生导 师 , 史学博 士。 历
中 国南 方 民族 史 研 究 的 逆 向思 考
陈 支 平
( 门 大学 人 文 学 院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 0

要: 由于受到百余年来西方 文化导 向以及 国内外政治 因素 的影响 , 中国南方 民族史研 究
形成 了一 系列 的思 维惯性 , 这种思维惯性在一定程度上扭 曲了中国南方 民族史 的原有形 态。中 国
2 1 第 4期 0 2年 ( 总第 2 2期 ) 1
厦 门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N LO I ME N V R IY( r & Sc ̄ Sine) O R A FX A N U IE ST At s oi cecs
N . 02 o42 1 G n r c m N . 1 e eM Sr o22 i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黎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稻、薯、
玉米等作物。
2.语言文字
三、黎族
黎语属汉藏语系。 先前,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
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3.宗教信仰
三、黎族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 地均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还 保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二、壮族
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
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厂东、 贵州、湖南亦有分布。 壮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 薯类等。
2.语言文字
二、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分南北两大方 言。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 础的壮文。
3.宗教信仰
二、壮族
第七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一、土家族 二、壮族 三、黎族
1.民族介绍
一、土家族
土家族人自称“毕慈卡”,意 为本地人。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 为“土人”“土民”等,
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 名称。
1.民族介绍
一、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 四川、贵州、重庆一带的丛山 之中。
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6.民族服饰
二、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 衣,纽扣以布结之,下裤 短而宽大,缠绑腿,扎绣 有花纹的头巾。
6.民族服饰
二、壮族
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下着 黑色宽肥的裤子或黑色百褶裙,戴绣有花纹图 案的黑色头巾。
7.饮食
二、壮族
壮族的主食是大米、玉米。 蔬菜品种比较丰富,常以水煮的方法烹制。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苍铭南方民族历史文化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苍铭南方民族历史文化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苍铭南方民族历史文化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0人,下设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下设苍铭的南方民族历史文化;陈楠的藏族史暨民族关系史;张瑛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招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本专业备注招生导师(或导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师组)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12中国文苍铭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化概论③3014中国南方民族三、导师介绍苍铭,男,1964年生,云南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边疆民族史、移民史、古村镇历史文化研究。

2002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八九叁,二肆壹,二二陆,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简述客家迁徙史

简述客家迁徙史

简述客家迁徙史
客家人是中国民族之一,其迁徙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定居,至今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

客家人最早的迁徙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历史记载,原本生活在中
原地区的一些汉族人因战乱、民族迁移等原因,逃离中原地区,向南
迁徙到今天的广东、福建等地。

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后来的客家人。

在隋唐时期,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中原地区
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一带。

一些汉族人又开始向南方迁徙,其中也包括
了客家人。

这次大规模迁徙使得客家人开始在江南一带落地生根,形
成了江南客家的分支。

宋代以后,中国南方地区遭受到了多次外族侵略。

南宋时期,徽、岭地区的苗族人先后占领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再次被迫迁徙。

许多客家人逃离了江南,向南方、西南方迁徙,最终在广东、福建、
广西、江西等地再次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迁徙又
进一步加强。

一些客家人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会,开始向更远的
地方迁徙,如台湾、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各国。

总的来说,客家人的迁徙史可以概括为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徙,
再从江南向更南方的地区迁徙。

这种迁徙和定居的历史,使得客家人
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民族迁移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民族迁移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东部地区的东夷族已经开始对中原王朝发起攻击。

周代,卫、魏等国不断与东夷族发生战争。

西戎族则是指散居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羌族、突厥等。

古代的南蛮大致指包括岛国和南方地区蛮族。

这些扩张都是受到历史进程的推动,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引起巨大影响,如中原地区度过了长达七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也由此而来。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居住于大草原,他们通常骑马、猎杀、放牧,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他们的崛起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之上的,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南北地区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扩张。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从东周末年开始,匈奴逐渐壮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袭击长城,直到唐朝安史之乱都仍旧是中国的威胁。

同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对中原地区发起了进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著名的有元朝、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三、南方民族的反抗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也发生了重大民族迁移,这些南方民族的反抗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南方地区多山区和水路交通,因而产生了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南方民族并非弱小,他们往往通过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著名的南方民族有楚、吴、越、闽等地区的民族。

其中,楚国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南方国家。

吴国在汉代建立东吴政权,维持了三十年之久。

越国曾经长期抵抗北方严酷统治,苏轼所作的《赤壁之战》就是以越国抗击中原的战事作为主题。

在明朝中叶,闽南民族反抗的浩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型民族战争。

这些反抗引发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导语】所有的成功都来⾃于⾏动,只有付诸⾏动,才能⼀步步⾛向成功。

所以想要考证书的亲们,快去了解⼀下吧,以下为“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南⽅部分少数民族”,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家族 (⼀)概述 ⼟家族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之中,现有⼈⼝约835.4万。

⼟家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多数⼈使⽤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家语。

⼟家族从事农业⽣产,善于渔猎,其经济发展虽受汉族影响较⼤,但也有⾃⼰的特点。

织绣艺术是⼟家族妇⼥的传统⼯艺。

⼟家族的传统⼯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家织锦⼜称“西兰卡普”,是⼟家族妇⼥独特的织锦⼯艺品,仅织锦图案就多达数百种。

⼟家族爱唱⼭歌,⼭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歌、劳动歌、盘歌等。

传统舞蹈有“摆⼿舞”“⼋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其中,“摆⼿舞”是最的⼟家古⽼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摆⼿舞”会。

⼟家织锦和“摆⼿舞”并称⼟家族⼈民的艺术之花,已被列⼊⾮物质⽂化遗产名录。

另外,⼟家族的傩戏被⼈们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

⼟家族迷信⿁神,崇拜⼟王(整个⼟家族的祖先),尊奉⼟⽼师(巫师),相信兆头。

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对⼟家族的宗教信仰也有⼀定的影响。

(⼆)民俗 ⼟家族的房屋依⼭⽽建,呈虎坐形。

其中⼟司或⼟官居住的⽊架屋雕梁画栋、房顶盖⽡,俗称吊脚楼。

吊脚楼的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撑。

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住⼈,厢房的下部有柱⽆壁,⽤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家族多⾷苞⾕、稻⽶,爱好喝酒,善⾷辣椒、花椒、⼭胡椒。

习惯做腊⾁、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有“辣椒当盐”的嗜好。

爱喝⽤糯⽶、⾼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家族的服饰现在与当地汉⼈的服饰差不多。

但是在⾼⼭地区的⼟家⽼⼈的穿着和保存的⾐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

中国南方人文知识点总结

中国南方人文知识点总结

中国南方人文知识点总结中国南方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众多的人文知识点。

本文将从南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南方地区的人文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历史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南方地区,可以发现大量的史前遗址,如湖南的岳麓山遗址、江西的瑶山遗址、福建的三山汉家墓地等。

另外,南方地区也是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之一的活动中心,这些历史遗址都充分表明了南方地区在史前时期的发展繁荣。

在商、周、秦、汉、唐等朝代,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南方地区在商代时期的大吴国和大越国,以及在秦汉时期的楚国、越国等国家,都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

此外,南方地区在南宋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南宋的元祐新政、画家赵孟頫、文学家辛弃疾等都是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文化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文化包括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南方地区的语言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这些语言代表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对了解南方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方地区的宗教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南方地区大量的宗教文化遗产,如云南的大观楼、福建的承天寺、广东的南华寺等等,都充分展现了南方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

南方地区的文学和艺术也是非常著名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方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

南方地区的山水画以浙派和广东画派为主,擅长采用写意技法和泼墨技法,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现出优美的意境。

南方地区的诗词歌赋则以古代文人的诗作为代表,如唐代的李白、苏轼、宋代的陆游、辛弃疾等都是南方地区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风俗习惯南方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独特的特点,如南方的节日、饮食、建筑等。

南方地区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京族

京族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 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 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 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 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由于各地所处的 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万尾主 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 塞网捕鱼。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 业文化。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 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 “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习俗禁忌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 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沾光”之 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 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 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 “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 “滑”即“顺利”、“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 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 动。
哈节 春节
哈节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 节日是“哈节”。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 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 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 隆重的“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 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据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用优美的含义深刻的 歌来反抗封建财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欢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人们 建立了哈亭。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 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每逢哈节,京家男女 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 人畜两旺。唱哈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 四个部分。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 亭,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 哈。这是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 杰等,这是唱哈节的高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唱哈至尾声 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唱哈节结束。

春秋战国的文明边缘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

春秋战国的文明边缘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

春秋战国的文明边缘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国家和人物,他们的活动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中原地区相比,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与边缘地位颇具特色。

一、春秋战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云南、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

其中,云南地区主要是以滇族为代表的原始部落联盟,他们在这一时期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的状态。

广西地区主要是以百越族为主体的联盟,他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湖南地区主要是以楚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联盟,他们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体系。

贵州地区主要是以黔族为主体的联盟,他们在这一时期正在逐步形成国家。

二、春秋战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部落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这一时期,南方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社会结构以原始部落为基础,部落间存在一定的争斗和冲突,文化程度较低,政治组织简单,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狩猎为主。

2.联盟形成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这一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开始形成联盟,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一定的发展。

各个联盟之间相互合作,在对外关系上也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展开接触和交流。

3.部分国家形成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在这一时期,楚国和滇国等南方少数民族联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体系,他们与中原地区的国家进行了多次战争和交往,对中央政权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灭亡与融合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在这一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联盟逐渐被中央政权所吞并或融合,他们的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春秋战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因素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政治争夺等。

壮族的由来

壮族的由来

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之一,壮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百越族群和南方民族的演变与融合。

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壮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

在古代,百越族群是指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各个部落和部族。

这些百越族群在当时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的南ward扩张和多种民族的迁徙,南方地区出现了各种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百越族群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壮族。

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诏国(现云南地区)建立过程中,南诏的统治者曾在壮族聚居区“董地郡”(即今云南东南部)设立壮州,此乃中国历史上出现有关壮族的最早记载。

这为壮族的名称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

壮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乡土的环境都对其形成产生了影响。

壮族发展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如壮族民歌、舞蹈、服饰、婚俗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今天,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邻近的云南、贵州等地区。

他们是中国最大的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保持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民族。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是两大主要行政区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实际差异。

1. 历史渊源中国的北方地区是指北纬33度以北的地区,包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北方民族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

南方地区则是指北纬33度以南的地区,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南方民族则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壮族、苗族、瑶族、黎族等。

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北方地区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如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

这些入侵者对北方地区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北方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都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而南方地区,则因为地形地势独特,自古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南方的水乡、山林、丘陵等地形条件,给南方民族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底蕴。

2. 文化特点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也有很大不同。

北方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现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点。

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土地不肥沃,使得北方的农业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而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却能通过牧畜业获得更为稳定的生计。

因此,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南方民族则因为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呈现出在人口密集、耕地广阔的环境中,发展出了一种平和、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农业文化。

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3. 实际差异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不仅在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上存在差异,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不同的表现。

首先是食品差异。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包子、饺子等,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粥、面条等。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也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徙起源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畲族先祖最早居住在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

当时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并养殖家禽家畜。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三代迁徙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畲族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被称为“三代迁徙”。

这一次迁徙是由于周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需要。

首先是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畲族首领首先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

然后,畲族被分为三个部落,分别迁徙到福建、江西和浙江一带。

这次迁徙对于畲族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本较为松散的部落组织逐渐转变为以家族为基础的世系制度。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灌溉系统。

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南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畲族逐渐扩展其领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南下,从福建、江西等地向广东、广西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北上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北上,从福建、江西等地向浙江、安徽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S t i c k y Ri c e:A Pe r s pe c t i v e t o Re s e a r c h Et hn i c
Mi n o r i t i e s ’Hi s t o r y a n d Cu l t u r e i n S o u t h Ch i n a
we c a n in f d o ut he t v lue a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e t y a n d c u l t u r e,a nd s e rc a h f o r t h e s i g n i ic f a n c e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e
l a t r a i t s ro a u n d t h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s t i c k y r i c e f o r m t h e s e e t hn i c g r o u p s’e t h n i c i t y,a n d e v e n b e c o me a n i mp o r - t a n t ma rk e r t o k n o w f r o m t h e o t h e r . I n t h i s pa p e r ,t h e a ut h o r g i v e s a b ie r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s ic t k y ic r e t o s o me e t h n i c mi n o r i t i e s’s o c i e t y a n d c u l t u r e f r o m t h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o f h i s t o ic r a l e t h n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o c i a l l i f e o f s i t c k y ic r e,a nd t h e f u t u r e o f s t i c k y ic r e . Th e a i m i s t o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we c a n

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it r e e r h.Th u h r h p st r u e t e r a e ’ te in a r so y r s a c e a t o o e o a o s h e d r Sa t nto nd p omo e t o h e hn c h so y t he s ut t i it r r s a ca t gh rlv 1 e e r l o hi e e e . Ke r :e h c hit r y wo ds t ni s o y;o e v bs r e;r s a c e e r h;o e c me;wa v ro y
高层 次发 展 。
【 键 词 】民 族 史 ;观 察 ;研 究 ;克 服 ; 办法 关 【 作 者 】范 宏 贵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资 深 教 授 。 南 宁 ,5 0 0 306
【 中图分类号 】C 5 【 9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4 4 (0 0 3 1 9— 0 5 X 2 1 )0 —02 0 5
都 有 或 多或 少的 主 观 性 和 片 面性 ,往 往 从 自己的 地 位 、立 场 、 角 度 、 高度 出发 ,得 出的 结 论 会 与 事 实不 符 。在 南 方 民 族 史 的 研 究 中也 有 这 种 情 况 出现 ,希 望 引起 读 者 的 关 注 。推 进 我 国 南 方 民 族 史 的 研 究 向 更
共 同讨论 。
要用历 史 的和 辨证 的观 点 和方 法观察 过 去 和现在 的社 会 、人 和事 ,这 是 老生 常谈 了 。但是 做起
来 就 不那 么容 易 。人 总 会从。 自己的地 位 、立 场 、角度 、高 度 出发 去观 察事 物 ,这 就存在 着 主观 性和 片面性 。高 明 的政 治家 、学 者应 该要 避 免不 符合 实际 的 主观性 和 片面 性 。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与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系_何平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与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系_何平

2003年第1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03第30卷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 ty for Nationalities Vol.30(总第146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46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与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系何 平(云南大学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1摘 要2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屡见于中国史籍,研究者认为黑人早在史前时期可能还分布于中国南部。

学界普遍认为南方蒙古人种由蒙古人种与黑色人种混血形成,那么,在南方蒙古人种广泛分布的东南亚及中国南部,过去应该分布有黑色人种。

把黑色人种与南方蒙古人种的早期历史综合起来考察,有助于认识该地区诸民族的起源问题。

1关键词2 东南亚;中国南部;黑色人种;蒙古人种;渊源1中图分类号2C91215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8575(2003)01-0079-051收稿日期22001-12-011作者简介2何平(1956-),男,重庆市万州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系教授。

今天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但是,除了蒙古人种以外,东南亚的居民中还有另外一个种族,那就是东南亚的黑色人种,这个种族今天的人数虽然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但从东南亚民族史乃至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种族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而且可能还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南部,并因此影响到其后分布于该区的部分民族人口。

一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到底是从非洲或是别的地方迁来的还是就在本地形成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今天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东南亚海岛地区的黑色人种,在史前时期确实还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许多地方。

关于东南亚地区的黑色人种,从中国史籍中似乎也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例如,中国史书中曾提到有一种/僬侥人0。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南方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地域、气候、民族和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南方地区各族群的历史文化不断演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文化的演进南方地区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

南方各族群的历史文化演进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南方各族群的文化传统古代南方各族群包括夏、殷、周、楚、越、吴、闽、粤等,他们在地理、气候和文化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这些族群中,有的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转移,有的则是源于当地原住民的文化进化。

例如,夏、殷、周等族群是源于中原文化的转移,而楚国则是源于漕水文化的进化,越国、吴国、闽国、粤国则是源于南方原住民文化的进化。

2. 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南方地区的民族有众多,他们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例如,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在历史上都曾经在南方地区建立起雄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3. 古丝路的延伸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南方地区承载着千年的古代丝路。

在南方地区的丝路沿线,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宗教寺庙等,如莫高窟、大雁塔等。

4. 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例如,在唐宋时期,南方的文化发达,形成了诗词、文学等方面的独特风格;而到了明清时期,则以宁静高雅、自然朴素为主要特点。

二、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南方地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南方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1. 各地方文化的融合由于南方地区在地理、气候和民族等方面的独特性,各地区在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上也差异很大。

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地方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和融合性发展。

例如,粤剧、婺剧、昆曲等地方戏剧相互熏陶,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文化。

南方的少数名族

南方的少数名族
家族的禁忌有: 禁食狗肉; 不能扛锄穿蓑衣; 不能担空水桶进屋; 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角架; 在室内不能吹口哨; 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黎族约有111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南黎族 苗族自治州9个县境内,少数散居于琼海、 万宁、澄迈、屯昌等地。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 系。 黎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原始宗教的范 畴,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 此外,黎族的宗教信仰还受汉族道教的 深刻影响。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 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 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橡胶生 产基地之一。
民俗:服饰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 享有盛名。 苗族男子多穿大襟或左衽长衫,下穿长 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多 缠裹腿。 苗族女子服饰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 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 裙,或着宽脚裤,衣袖和裤脚边缘有宽 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 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多达四五 十种,色彩斑斓,风采独具,其中仅各种 白银饰物就重达200多两.
概况:文化艺术
壮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壮族铜鼓是 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在广西发现和 收藏的铜鼓共500多面.它们铸造精致,音响 洪亮。在一些盛大活动中,壮族人民常常敲 奏铜鼓,以伴歌舞。 壮锦是壮族最为瑰丽的手工艺品。它色 泽鲜艳,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 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现在, 壮锦已走出国门,飞洋过海。
民俗:饮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喜食酸,有丰富多 彩的酒文化。
民俗:居住
苗族房屋建筑的形式,各地不尽相 同。山区为吊脚楼,利用山坡的自 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来支 撑,上盖房屋,供人居住,楼下堆 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民族史着作目录

民族史着作目录

著作目录相关专著(南朝齐)顾欢:《夷夏论》。

(清)钱向:《夷夏用兵鉴古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印版。

王戎笙、陈祖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章)刘美崧著:《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希都日古:《清初蒙古文文献与档案研究:以17世纪相关史料为主》,博士后报告。

李珍:《魏晋至宋元时期民族史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资料汇编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版。

罗焱编:《二十四史中北方民族文化史料长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廷贤:《云南民族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乾嘉道三朝哈萨克史料》,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82年。

青海民族学院政治教育系民族史编写组:《明实录清实录:撒拉族史料摘抄》,青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苏晋仁等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1982年版。

徐丽华主编:《回族研究文献题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族史专著、论文集与博士论文: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尤中:《尤中文集》第1卷《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治安:《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庆彰:《从“华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台湾)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1,三苗: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

又叫“苗民”﹑“有苗”。

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

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2,盘瓠蛮:古族名。

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

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

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

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

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

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

汉王朝对他们收取" 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

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盘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3,武陵蛮: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4,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

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不同的名称,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

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

百者,泛言其多。

5,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

百越的一支(见越)。

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

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

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

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称“帅”,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6,俚人: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解放后仅在高州(今广东省西南部)一带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

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

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

习俗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

史书记载俚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

还保持原始质朴的性格。

南越俚人“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冼氏,称雄岭南一带。

南梁州刺史冼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冼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海南、儋耳归附者竞有千余洞。

冼夫人未嫁时,即贤明而多筹略,能抚绥部众,行军用师。

后嫁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参预政事,对俚人首领犯法者,虽是亲族,也决不宽纵,从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初,冼夫人从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由于冼夫人在岭南俚人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奉为保境安民的“圣母”。

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接受各地首领参谒,让他们继续统治自己原来的部落,为隋王朝稳定岭南地区作出了努力。

冼夫人之孙冯盎被拜为高州刺史,冯宝被迫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姓,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6、7世纪时期杰出的俚人妹。

7,乌浒:是广西壮族先民之别称。

《南方异物志》说: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

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

”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

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

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以乌浒为乌武。

乌浒、乌武,乃是同一族称无疑。

乌浒人,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转音而来,土家与今·广西壮族言语风俗,有些相同是有由来的.新编《辞海》下册页3544于菟词条说:“于菟,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为于菟”。

于音为乌,“于菟”、‘读如乌浒,或乌武。

这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的缘故。

8,夜郎: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

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

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诗人李白流放之地)我们现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

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

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27年)。

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

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9,廪君蛮:廪君蛮古族名,巴人的一支。

秦汉时居巴郡、南郡(今川东、鄂西地区),故又称巴郡南郡蛮。

有巴、樊、(左“目”,右“覃”)、相、郑五姓,相传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很山),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

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号廪君,“俱事鬼神”,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后世相袭崇拜。

10,僰蛮:“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

僰(音bo,类“博”)人。

"僰字读轻唇音为白。

古时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读濮。

又称“山都掌”“都掌蛮”。

据研究,濮即越人。

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

唐朝前以俚獠著称。

宋代才开始以壮族为名……可见壮族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主干,也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流"。

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

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11,昆明蛮:12,爨蛮: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

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

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

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

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

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

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

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13,南诏:南诏(738年-937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

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

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

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14,大理: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

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

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15,赵佗:嬴姓,赵氏,名佗。

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

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

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16,冼夫人: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于今广东高州一带。

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

冼太夫人“幼贤明,多筹略”,且“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还经常规劝亲族为善,以解仇息兵,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百姓拥护爱戴,以至海南一千多洞黎族人都来归附她。

北燕王裔罗州刺史“闻其志行”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妇,冼夫人婚后,为了帮助因为是“他乡羁旅”而在本地“号令不行”的夫家推行政令,便“诫约本宗”以服从政令,又常协助丈夫断决案件,秉公无私,从此使到“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在她二十多岁时,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其军事、政法活动横跨南越10余州。

她生逢全国时局最混乱之时,作为南越首领,拥有自己庞大的武装力量,并且深得民心,完全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但她却能完全地顺应人民的要求与愿望,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

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她事国以忠,亲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义,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南天,而深受人民爱戴,屡得皇朝褒扬。

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民族团结尽心尽力,成为南朝梁、陈及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

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于国内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在广东历史版图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历来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