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历史(早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简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渊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 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遗迹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
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 313-238)关于“形具面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现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与身体的身心观。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公元前 460-370)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
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30)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
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
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到1987年冯特的出现,心理学从此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以铁钦纳(E.B.Titchener)为首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前驱。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承袭了其老师冯特的传统,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主张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元素,然后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
意识经验是由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要把人类经验的元素完整地描述出来。
构造主义坚持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反对应用心理学,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机能主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先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
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Dewey)、安吉儿(J.R.Angell)和卡尔(H.A.Carr)等人。
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
它代表着当时美国对心理学的主张,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表象、情感三种基本元素,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注重意识的适应价值,注重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差异。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ston)。
为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华生认为,心理学必须放弃主观的意识和心理而代之以可观察的客观行为。
在他看来,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他反对心理学研究主观的意识,主张研究客观的行为,在方法上也反对并要求放弃主观内省而采用客观的方法,内省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而必须加以抛弃。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
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
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考夫卡(K.Koffka)、苛勒(W.Kohler)等人。
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不反对自我观察(内省),而且极重视直接经验。
他们只是反对把意识分析为简单的单位,如感觉、表象等所谓心理因素。
在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行为主义也是一种元素,因为行为主义把行为分析为简单的反射──单个的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
同时他们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
何认识事物,认为“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即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仍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
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
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
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精神分析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
但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
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前,有些精神分析的概念,如无意识、潜意识、自我等也都已经渗入到心理学主流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