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
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
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2、作品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
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
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
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
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
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3、桃花源记》的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
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
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周敦颐:<1017-1073>宋代思想家理
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 .号濂溪,
道州营县今湖南道县他为官清政
廉洁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他在
南康郡任职期间曾在庐山莲花峰
下筑室,定居于此前有溪命名濂
溪晚年在此设濂溪书院讲学,世称
濂溪先生.谥号为“元”,又被称为
“元公”。
他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
但俸禄甚微,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可见他人品高洁.
他酷爱莲花,曾带领属下在官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
莲池,旁造六角亭,叫赏莲亭.每当夏天,莲花盛开,
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轻摇,朵朵
鲜花颔首笑,阵阵馨香扑面爽.此时,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 深感当时官场的黑暗,世风的浑浊,深爱莲的高洁,
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还经常在池边吟诵,可见作者爱莲爱的确实与众不同啊,作者的高洁人品也蕴涵在这篇短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