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

合集下载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研究贡献与价值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
1
情志刺激概述
2
3
是指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反应和影响。
情志刺激
长期或强烈的情志刺激可以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异常,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刺激与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对情志刺激的认识
五段式模式
五段式模式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五段式模式可以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缓解负面情绪和压力。
精神分析
五段式模式可以为精神分析提供更多维度和视角,帮助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情志刺激的根源。
五段式模式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因情志刺激引起的生理症状,如头痛、胸闷、胃痛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总结
证据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
虽然该研究在验证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等因素。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个体差异对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的影响,以期为该假说的完善和推广提供更多支持。
2023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CATALOGUE
目录
引言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的初步验证五段式模式在情志刺激致病中的作用与机制五段式模式在情志刺激致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三、总结
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加强情志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有助 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古代医学中,情志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是指人类情感、情 绪和心理状态,这些因素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案中 记录了许多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处理心身现象 具有重要的启示。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 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录
01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 系
02 二、情志致病的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三、情志在心身疾病 中的作用
四、情志致病在中医
04 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 用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致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 心理状态,而致病则是指这些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古代中医认为,情志 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本次演示将探讨古代情志致病 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研究,发掘其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二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情志,亦称情感,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致病,主要是指因情感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 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基本情绪。
4、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分娩后的抑郁症状,是女性常见的心理障 碍之一。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多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研究发现,情志因 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而通过心理治疗、中药调理等方法可有 效缓解症状。

古今情志致病医案研究报告

古今情志致病医案研究报告

古今情志致病医案研究报告古今情志致病医案研究报告引言:情志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古今情志致病医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经验,是观察和研究情志与疾病关系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古今医案和案例,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和防治措施。

一、古代医案中的情志致病1.《伤寒论》:“忧患者伤其气”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多次提到情志对身体的伤害。

忧患过度会伤及人体的气,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

2.《温热伤寒论》:“久忧伤心”王孟英的医案中提到,过度忧虑、内向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心气郁结,进而引发心热、乳房硬结等病症。

3.《金匮要略》:“怒伤肝气”张仲景认为,长期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起肝火上升、头痛眩晕等病症。

二、现代医案中的情志致病1.精神压力与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慢性精神压力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压力可以导致自律神经紊乱,血压升高,以及心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2.抑郁与免疫力下降抑郁情绪与免疫系统紊乱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感染,且容易患上慢性疾病。

3.焦虑与消化系统疾病焦虑情绪与胃肠道运动失调、胃酸分泌过多等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加重疾病症状,还会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

三、情志致病机制的解读1.神经内分泌失调情志不良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如长期精神压力导致垂体-肾上腺系统活跃,皮质醇分泌增加,而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2.免疫功能下降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影响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免疫反应异常,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3.器官功能失调情志不良会对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长期忧虑会引发心气郁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四、情志致病的防治措施1.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心态对于保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要学会面对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情志病诊治课件

中医情志病诊治课件
• 肝主疏泄;“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劲;喜条达;但必须水以 涵之;土以墙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张秉成《成方便读》;发挥调 畅情志;疏泻气机的作用&常用的有柴胡、郁金、香附等&
案1
• 周某;女;32岁;丽水市莲都区人;家庭妇女& • 初诊:产后9月余;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多梦;口苦;胃纳欠
调剂生活
1.调养 心神
1.清净养神 调养心神首在静养 老庄道家养生;无为 静养 恬淡虚无 天玄子:“养生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 心定……” 《素问 生气通天论》:“清净者肉奏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现代生理学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的中枢—大脑又回复 到人的儿童时代的慢波状态;气功入静后;脑电波活动与常人 不同&
五、常用中药治疗
4.活血药物
气机不畅易导致血痛;情志疾病的治疗常使用活血化癖药物;通利血脉、 祛痪止痛;主要用于血行不畅、痪血内结等病证&常用活血祛痪药物有川 芍、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等&由于疲血引起的出血者治疗时;需在活 血祛痪的同时加用止血药物;如仙鹤草、艾叶、侧柏叶、茜草、棕搁皮 等&
五、常用中药治疗
二、情志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喜、怒、忧、 思、悲、恐、惊
七情
五志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肾在志为恐
• 七情和五志都是对作为致 病性情绪情感活动的概括 &
• 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
五神
魂、神、意、魄、志
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
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2007. 01 •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

情志致病的成语

情志致病的成语

情志致病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志因素能够引发一系列疾病。

情志致病是指长期或过度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悲伤、恐惧、喜悦等,以及情绪的忧郁、懊恼、焦虑、愤恨等心理状态,都可以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进而诱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与情志致病相关的成语及其解析。

1.捧心一笑“捧心一笑”形容内心欢喜,心情舒畅,笑容自然而发。

根据中医理论,情绪舒畅、心情愉悦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调理,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忧心如焚“焚心”指心急火燎,心情焦虑烦闷。

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会加重脾气虚弱,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引发胃肠道相关疾病。

3.心如刀割形容内心十分痛苦。

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主要器官,长时间的情感刺激和痛苦会导致心血不畅,引起心脏病和心理疾病。

4.心力交瘁形容因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而心力衰竭,无力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长期的心力交瘁会导致心血不畅,诱发冠心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5.食不下咽形容因精神压力过大或悲伤而食欲不振,饭菜吃不下去。

根据中医认为,愤怒、悲伤等情感过度刺激会影响脾胃运化,引起胃纳失调,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6.心力憔悴形容因过度疲劳、长期精神紧张而导致心力衰竭而表现出的疲倦、无力和神情憔悴。

长时间的情感压力过大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发神经衰弱、抑郁等精神疾病。

7.肝火旺“肝火旺”形容情绪激动、暴躁易怒。

中医认为,情绪过于激动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导致口苦、头痛、失眠等症状,甚至引发肝胆疾病。

8.闷闷不乐形容内心郁闷、不愉快的状态。

长期的郁闷情绪会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诱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9.心烦意乱形容内心不安,烦躁不安。

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心脾两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引发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10.心如坚石形容坚忍不拨的意志力。

长期的坚忍不拨会消耗心力,导致心血不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总之,情志致病成语通过形象地描述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万事皆有因(二):情志致病的机转

万事皆有因(二):情志致病的机转

万事皆有因(⼆):情志致病的机转原⽂:1. 《灵枢·⼝问》: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藏六府皆摇。

2. 《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因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惮⽽不收。

3.《素问·痹论》:阴⽓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倍,肠胃乃伤。

解析与临床意义:原⽂1和2论述情志致病的主要病理机转及病变。

情志过激,能扰动⼼神,内伤五脏,出现⼀系列临床症状。

神志为⼼所主宰,⼀切情志变化都要通过⼼神,然后影响有关脏腑,所以喻嘉⾔说:“⼼为五脏六腑之⼤主,⽽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则肺应,思动于⼼则脾应,怒动于⼼则肝应,恐动于⼼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所使也。

”本⽂所讨论的内容,重点是损伤⼼神所引起的病变。

因此治疗情志异常的病症,不能忽视患者的精神因素,纠正病⼈的⼼理状态。

原⽂3论述情志过激与饮⾷过量所致的病变。

五脏所藏的精⽓,是⼈体赖以维持⽣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神由精⽓⽽⽣,精⽓充⾜,则神⾃健旺。

正如李东垣所说:“积⽓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矣,有道者能之。

”说明只有保持精⽓充沛,才能使神⽓健旺,符合养⽣之道的要求。

从临床来看,五脏阴精不⾜常常是引起神志病变的重要原因之⼀。

例如⼼阴不⾜,则阴不涵阳,神不内守,常见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若⽓⾎两虚,则兼见⽓短神怯,五脏阴⽓不⾜,甚⾄可以出现神志异常的现象。

饮⾷是营养⼈体,维持⽣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饮⾷过量,反能损伤肠胃,导致消化功能失常,引起多种病变。

如《三因极—病证⽅论》说:“盖五味⼊⼝,能以滋养五脏,得之则⽣,不得则死,伤之则反为⽣害,所以宿⾷为杂病之先。

若五脏不平,⾷不输化,⾎凝⽓滞,群证蜂起,皆宿⾷所为也。

治之当量其脏腑虚实浅深为治,其病头痛,恶风憎寒,⼼腹胀满,下利不欲⾷,吞酸嗳宿腐⽓,皆胃实热,⾷反留滞,其脉数⽽滑,宜下之愈。

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

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

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情感困扰。

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许多人遭受情志困扰。

这种情志困扰被认为是导致心理与身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报告旨在研究当代社会中情志致病的案例,并探讨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一、情志致病的定义与机制:情志致病是指人们在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下,导致身心健康出现异常变化的状态。

这些负面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和悲伤等。

情感困扰引发了机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自律神经系统的紊乱以及免疫系统的紊乱等。

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可能导致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问题等。

二、情志致病的案例研究:1. 丽丽(化名)是一名年轻的职场女性,长期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无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

由于长期的忧虑和抑郁情绪,她逐渐发展出严重的焦虑症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整,她的身心健康逐渐恢复。

2. 张先生是一名退休的老人,突然失去了妻子。

由于长时间的悲伤与孤独,他开始出现心脏病症状,如心悸、气短等。

他的身体健康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心脏病发作。

治疗过程中,医生除了对他的心脏进行治疗外,还关注他的心理状况,并为他提供心理支持。

三、情志致病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情感困扰的持续存在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长期抑郁和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的不平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情感困扰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如对身体自我照顾的忽视,导致饮食不健康、睡眠不足等问题。

这些负面影响进一步损害了个体的健康。

四、情志致病的应对和治疗:情志致病需要综合治疗和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压力,并学会有效应对困境。

药物治疗可以用于缓解情绪症状,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另外,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是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

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

课件三:2011.8.16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秭归县中医医院护理部周琼芳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

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

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

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情志护理(1)

情志护理(1)



(四)情志相胜法(又称情志制约法)



五行学说中的生克理论告诉我们,木、火、十、金、水五行之问存在着一种 相互制约的相克关系,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所以五行中的这种相克关系 又可以描述为“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所谓情志相胜法,就是指祖国医学在五行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将五行之中的 这种相胜关系引入到五志(即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使用一 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导致疾病的一种治疗和护理方法。此法是中医护理 学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这种相胜关系,具体表现为怒胜思、 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或忧)、悲胜怒。 《成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法治愈疾病的基本 原理,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元代张可兵在此基础上在《类经》中系统地论及了五志 与五脏、五行之间的相胜制约关系,即“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 《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法治愈疾病的基本原理,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 肾,思胜恐。”元代张可兵在此基础上在《类经》中系统地论及了五志与五 脏、五行之间的相胜制约关系,即“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怒为肝木 之志,能胜脾土之思;忧为肺金之志,能胜肝木之怒;思为脾土之志,能胜肾水 之恐;恐为肾水之志,能胜心火之喜”。
(五)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就是护理人员运用语言、行 为举行和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利用药物、针 灸)等,暗示患者的疾病不严重或可以治愈, 使患者消除精神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念的一种护理方法。此方法在护理和治疗 少数女性青春期的痣病时,运用十分普遍。

与情志致病有关的成语

与情志致病有关的成语

与情志致病有关的成语
与情志致病有关的成语
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情绪、心理压力和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可以引起疾病。

在中医典籍和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与情志致病有关的成语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 忧心如焚:形容内心十分焦虑担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心情压抑,甚至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2. 心力交瘁:指心力透支,精神疲惫不堪,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3. 悲欢离合:形容人生中经历的悲伤和喜悦的交替,如果情绪波动过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 恐惧万状:形容内心极度恐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5. 欢喜若狂:指过度的喜悦和兴奋,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甚至引发精神病的发作。

除了以上成语,中医理论中还强调了情志与五脏相关的理论。

例如,愤怒易伤肝,忧思易伤脾,恐惧易伤肾,喜悦易伤心,思虑过度易伤肺。

这些都是指情绪过度影响某个脏器的功能,从而导致相关脏器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以平衡情志,调整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增强身体健康。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理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示为精力状况平常的疾病,比方大部分的精力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寄义,则指与情志身分相干的病证,个中许多病没有显著的精力状况方面的症状表示,要留意个中与精力身分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解释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心理基本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不雅事物刺激的反响.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更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接洽.这五种情志分离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讲到,五脏经由过程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流信息的目标,五脏依据外界信息的变更随时调剂自身的功效状况以达到和外界相顺应的目标,情志变更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力意识活动.这种精力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成果,是以,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更成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毁伤.我们往往会有如许的领会,在发怒或情感不高兴时会认为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形下会消失饮食不喷鼻.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毁伤所致.依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邑导致响应脏腑的毁伤.具体来说,过喜则悲伤,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因为喜.怒.忧.思.恐分离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更.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缺少则会哀痛易哭.心神不宁.焦炙掉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浮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缺少,则会情志抑郁.心境不舒.肺中精气缺少则会消失多愁善感.忧闷难解,甚则哀痛不止.脾中精气缺少,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缺少,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更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表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供给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绪,那就是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某些精力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更和五脏功效.体内精气慎密联合在一路,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力意识活动而消失,这是中医对情志的奇特的熟习.经由过程这种熟习,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用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办法.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响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合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合的情志变更.如碰到高兴的事会笑,碰到悲伤的事会哭,碰到恐怖的事会畏惧.重要等,个中比较罕有的情志变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类似,恐与惊性质类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归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更,称之为“五志”.情志的变更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产生变更的成果,是以,情志是物资的,它是物资活动变更的产品,而影响情志变更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经由过程五官和外界进行亲密的接洽和接触,外界的信息经由过程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依据外界的信息不竭调剂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况,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顺应.在五脏的自身调剂进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竭地产生活动和变更,这种精气的活动变更表示在内就是脏腑功效的转变,表示在外就是各类精力情志的反响.比方说,我们受到忽然的惊吓,在消失心跳加速.肌肉压缩.汗腺排泄增长等脏腑变更的同时,也会产生惊骇的情志变更.所以,对情志的变更,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顺应的变更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均衡”的研讨思绪指点下,在长期的临床不雅察和实践中发明,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许的:喜和心相干,怒和肝相干,忧和肺相干,思和脾相干,恐和肾相干.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如许,人的情志变更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接洽关系,情志变更不再是一种单独消失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涵物资在精力意识上的外在表达.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意识范畴的变更,可以经由过程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资来具象化和物资化.我们既可以经由过程情志的变更来推想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况,也可以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转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著看法和发明. 既然五脏精气的活动变更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更,那么情志变更也就必定要消费五脏的精气.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费,机体可以经由过程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此外损害.但假如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费就超出了人体自身调节的才能和规模,这就会导致五脏功效的掉调而产生各类各样的疾病.依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效掉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效掉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效掉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效掉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效掉调.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毁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效掉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活动状况受到影响和损坏,消失各类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活动状况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形:怒则气上.我们都邑有如许的阅历,在大怒或极端朝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到,甚至有许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逝世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寄义. 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形下,喜是对身材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格志”,它能起到缓解精力重要.舒服情感的感化.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散漫.神不守舍.精力不分散.掉神狂乱,甚至神气灭亡而逝世亡.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活捉了金兀朮而过度高兴,最后大笑而亡,恰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喜剧. 悲则气消.哀思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哀思情感事后,人往往会认为脆弱乏力.精力疲惫.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活动变更所生,过度思虑会毁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重要的功效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接收功效的降低,消失胃脘胀闷.纳食不喷鼻.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消失心悸心慌.犹豫不决.惊慌掉措等反响,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杂乱的成果. 恐则气下.在片子或电视中,我们常会面到一小我因极端恐怖而消失大小便掉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更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活动状况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习的生怕就是“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本身中了举人的新闻后,神志开端平常,旁人怎么也不克不及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刻,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昔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顺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有着必定的接洽关系,一种情志会对别的一种情志产生抑制和制约感化,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情志之间消失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所谓克,也就是抑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天然也受到五脏互相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依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办法恰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应用他对丈人的恐怖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掉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供给了更多的办法.在中国金元时代,就有一位善于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大夫,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涯在1156~1228年.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器具有独到看法,并积聚了丰硕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成长作出了不成磨灭的进献.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施展,善于应用以情治情的治疗办法,奇妙地治愈情志身分导致的疾病.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刻的阐述和施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痛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逝世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凌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听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示. 当时的息城司侯据说父亲逝世于强盗之手,过度哀痛,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认为心下痛苦悲伤,痛苦悲伤一天比一天轻微,并逐渐形成结块.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外形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痛苦悲伤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后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他从巫师那边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不由得舒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逐渐散开,疾病治愈.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张从正告知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办法.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更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更活动的成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感能抑制悲忧的情感,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掉眠的患者.这是一个巨室的妇人,日常平凡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许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善于,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老婆诊治.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静静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老婆的病,还须要你的合营.丈夫问,要我如何合营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老婆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佳肴接待我吃上三天,我才干给你治病.说完向患者丈夫使了个眼色,丈夫连声说好.在接下来几天里,张从正尽管喝酒吃菜.谈天取乐,涓滴不谈论妇人疾病的治疗,妇人的丈夫也和张从正一路喝酒谈天,似乎也忘了还有他老婆在等着治疗.如斯吃喝了三天后,张从正也没给妇人看病,拿了五十两的诊金就不辞而别了.那妇人看张从正吃喝了三天,不单没给本身治病,还拿走了五十两银子,本身的丈夫似乎还一点事都没有,基本不再提治病的事,禁不住发上指冠,大骂起张从正和本身的丈夫来.骂了一通后她认为疲惫了,竟然沉沉睡去.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妇人的丈夫还有些放心,但张从正给患者检讨事后说,你宁神,没事,病人脉象懈弛,让她天然醒来病就好了.患者醒来后,困扰她两年之久的掉眠症就好了.这时丈夫才告知他老婆,是张从刚要有意让她朝气,经由过程“怒胜思”这种办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掉眠症.妇人这才急速向张从正申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今后还要留意不要过度思虑,不然病情还会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吩咐了一些日常留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解释张从正在应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标新立异,创造出奇特而有用的以情治情的办法.一个妇人,在旅途中碰到有强盗来客栈掳掠,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是以受到很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畏惧到掉去知觉为止.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当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许多名医,大夫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宝.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奏效.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张从正懂得了患者的发病进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骇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落患者惊骇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认为常,习认为常了,见责不怪,病就好了.若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认为常而不认为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谁人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掉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认为有理,恐怖心理稍稍减退.这时,张从正又说,我如今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成怕.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怖感又削减了几分.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怖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面前的窗户.第一次敲时,妇人照样有些害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本身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便慢慢镇静下来.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畏惧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面前敲窗户玩.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患者家眷还不宁神,怕她只是临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向到第二天凌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凡化.因为一小我对习认为常的器械是不会认为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畏惧情感.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标,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示,而往下注目,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感,是以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平常惊怕的疾病. 经由过程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创造.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联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供给了新的思绪.依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类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缺少直接挂钩,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各类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成果,可以经由过程泻心火来治疗;哀痛不已是肺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补肺气的办法来治疗;浮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泻怒气的办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健运脾土的办法来治疗;易吃惊怕是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填精益肾的办法来治疗.我们再来看几个前人经由过程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例子. 张从正途过亳州时,碰到一个妇人,喜笑不止半年余,当地大夫都一筹莫展.张从正将盐块烧红,放冷后研细,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温适合时,让病人饮下,并用钗探咽喉,使病人吐逆,吐出热痰五升,再用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患者服用数日后,喜笑逐渐停滞,恢复正常.喜笑不止为心中精气有余,盐息争毒汤都是泻心火之药,经由过程一吐一泻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许多关于和张从正同为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记录.如朱丹溪治疗一个妇人,年十九岁,平昔多怒,性质浮躁,有一天忽然大叫一声而昏厥曩昔.家人匆忙请朱丹溪来治疗,他认为,平昔多怒而浮躁,则标明肝气有余,今发生发火是因怒则气上,气血上冲头子而导致神昏不醒.于是用喷鼻附.川芎.甘草.童便.姜汁煎药,兼并服用青黛.人中白.喷鼻附研粉做成的药丸.一剂服下患者就逐渐清醒,再用导痰汤加黄连.喷鼻附.生姜煎服,吞当归龙荟丸而治愈.怒而发厥是肝气有余.气火上冲所致,所以朱丹溪用喷鼻附.川芎.青黛.童便.当归龙荟丸等清怒气之药使患者怒止神复,而疾病得以治愈. 宋代时一个妇人无故哀号不止,家里人认为是鬼魅附身,请了许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基本没什么后果,后来在他人的推举下请名医许叔微前来诊治.许叔微说,这不是鬼魅所致,是肺气虚的缘故,治疗当以补益肺气的办法,肺气充足而悲戚自会停滞.于是给处方用甘麦大枣汤(甘草.淮小麦.大枣),连服14帖而愈.有人问他,既然是肺气虚,为什么要用补脾药呢?许叔微答,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呀.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使肺气逐渐充足(可以参阅第三章中有关内容),从而治愈患者的哀号不止的疾病. 从以上几则古代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经由过程对五脏精气的补泻治疗了许多的情志疾病,并且疗效不错,中医这种将五脏精气和神志变更慎密接洽起来的研讨思绪和办法,无疑是准确而科学的.并且从上面的医案也不难看出,情志疾病多为妇女所好发,这和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往往轻易产生愁闷.多愁善感等情感有必定的关系,再加上妇人自身月经的周期性变更,也轻易对情感造成必定的影响,这也是妇女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须眉的原因之一. 上面讲到的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效,当这五种情志变更到了必定程度时,还会消失质的变更,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均衡造成影响和损坏,导致五脏机能掉调,从而产生各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现实上是指各类身分导致的人体内涵脏腑机能亢进而消失的病理状况,个中情志身分与“内火”的产生有侧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罕有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掉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当“五志化火”的情形消失,我们的治疗也应当以泻火为重要的原则. 经由过程上面的介绍,我们懂得到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之间的精气消失着亲密的关系,不合的情志活动,不单受到五脏精气的盈亏程度及其活动状况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五脏精气的盈亏及其活动状况.并且,因为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所以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消失着互相抑制和制约的感化.将情志与五脏精气这个物资基本慎密接洽在一路,使情志活动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活动,而是一种可以断定.可以掌控的物资的活动,这就使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调节和补泻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相胜”这种奇特的治疗办法,也丰硕了我们治疗情志疾病的办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妇科病人的情志致病与情志施护.

妇科病人的情志致病与情志施护.

妇科病人的情志致病与情志施护妇科病人的情志致病与情志施护摘要情志致病是妇科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妇科病人的情志致病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妇科的情志护理是护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妇科疾病七情情志护理七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它是引起疾病的一类重要原因。

七情与脏腑功能相对应,脏腑功能正常,七情活动变化也正常。

凡突然、强烈或长时间的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改变,超过了人体的正常的耐受能力,都可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冲任损伤而发生妇科疾病[1~4]。

1 七情致病是妇科致病因素的重要内容情志因素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情志与妇科疾病是相互作用的,即情志变异可导致疾病,疾病的发作又可表现为情志异常。

女性由于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而且皆易耗血,所以机体常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态。

《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皆生于气也”。

情志变化主要引起气分的变化。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些气分的变化,可引起各种妇科疾病,如气逆,冲气随之而上,孕期可出现妊娠呕吐;经期气血逆上,可出现经行衄血。

气虚下陷则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可致经行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冲任不固,不能载胎,则胎动不安。

冲任不固,系胞无力,则子宫脱垂。

气结、气滞则血滞,冲任失畅,血行迟滞,可致经行后期、痛经、闭经;乳汁不行,甚则症瘕积聚。

情志致病可伤及五脏六腑。

“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

”最终导致耗精、散气、伤神[5,6]。

内在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使机体对情志刺激的耐受性下降而敏感性增高,是情志发病的基础。

《灵枢·本神》论述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这是因为肝气虚怯,肝血不足,容易产生恐惧的情志变化;肝气盛,容易遇事发怒。

而心气不足,就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的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过度或不足,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干扰人体的生理平衡,影响病情的康复。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情志护理,认为通过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

情志护理的目标是帮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的平衡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情志护理需要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喜怒无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对于忧思过度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情志护理还强调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在中医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

因此,在情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真诚地关心患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增强他们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情志护理还注重环境的影响。

中医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情志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布置病房、添加绿植等方式,让患者感到心情愉悦。

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室内的光线、温度等物理因素,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的情志护理是一种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它不仅患者的生理状况,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

通过情志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医护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情志护理的相关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他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情志护理的历史沿革、现状、理论基础与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

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

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

探病源立论多宗痰瘀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

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

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

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

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

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

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

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

”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

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

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主要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原文如下: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这句话意味着怒、喜悲恐思这五种情绪对应五脏,分别是肝、心睥肺、肾。

正常情况下,这些情绪对人来说是正常的心理体验,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但是,强烈持久的情绪刺激。

超越了人身体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就会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人有五脏。

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优恐。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谈情志因素致病

浅谈情志因素致病

浅谈情志因素致病作者:刘晓丽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6期关键词:情志因素;致病;病案分析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86-01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情志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气滞痰郁,或多思善虑可导致郁症;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导致不寐;肝火犯肺导致咳嗽;情志不调导致喘症;情志过极化火伤络导致咳血、衄血;情志失调,或忧思伤脾,或郁怒伤肝皆可导致胸痹;肝气犯胃可导致胃痛;忧思郁怒可导致噎嗝;情志失调可导致呕吐、泄泻、腹痛;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可导致便秘;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闭,可致胁痛;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可致积聚;情志所伤可致鼓胀;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可致眩晕;五志过极可导致中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可导致瘿病;肝郁气滞可导致气淋、癃闭;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致消渴;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而致耳鸣,耳聋;肝郁血热可致月经先期;忧思郁怒,气机郁结,血为气滞可致月经后期;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可致月经先后无定期;七情过极化火或可致月经过多;气滞血瘀可致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痛经;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当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可致经间期出血;气滞血瘀可致闭经;七情所伤,冲任郁滞,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或忧思伤脾,脾虚不摄血,皆可致崩漏;肝气郁结可致经行乳房胀痛;气郁化火和情志不畅皆可致经行头痛;肝经郁火可致经行吐衄;气滞血瘀瘀阻湿滞可致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是肝气郁结或痰火上扰所致;气郁可导致妊娠腹痛;气滞可导致子肿;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导致产后腹痛;肝郁气滞可导致缺乳;郁怒伤肝,肝火亢盛,疏泄太过可导致乳汁自出;索多抑郁,忧愁思虑可致脏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可致不孕症;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可致乳痈;情志内伤,肝郁痰凝可致乳癖;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两伤,痰气互结可致乳腺增生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经湿热内蕴,外溢皮肤可致蛇串疮;怒动肝火,肝旺血躁筋气不荣可致疣;情志内伤可致瘾疹、牛皮癣、白癜风等皮肤病……2经验举例案1:某男,60岁,自感头晕1月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活动依赖脏腑精气的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情志失调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出现相应的临床病证。

情志致病的病机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伤脾,气机结滞,升降失常,运化失职。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归,故气结矣。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发生呕吐,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痰气交阻于食道,渐生噎膈,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思虑过度,日久甚则既耗心血,又损脾气,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情志活动。

恼怒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阻滞而腹痛。

《证治汇补·腹痛》“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小肠无以分清泌浊,而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机不畅为痞满,气机不畅,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发生呃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病情至此则每每缠绵难愈。

此外,“悲则气消”,“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悲忧伤肺而致肺虚,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推动无力,则大便艰涩无力。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伤肾而致肾虚,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因脾肾先后天相互资生,肾阴阳精气的损伤,可累及于脾产生病变。

临床辨证用药
辨证处方:思虑过度,暗耗阴血,又损脾气,归脾汤加减;脾虚肝郁,郁怒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逍遥散加减;暴怒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之泄泻,痛泻要方加减;肝气久郁,可化火伤阴,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物运用:甘松,《本草纲目》中记载:“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合欢皮,解郁安神,《本草备要》中记载:荔枝核“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气血痛。

”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青皮行气止痛,薄荷、川楝子既散肝郁又清所郁之热。

肝体阴用阳,疏肝理气药多为辛温香燥,为防耗伤肝阴,可用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疏肝解郁药,亦可配以白芍养血柔肝,固护肝阴。

此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可选用郁金、玫瑰花、川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然而病情复杂,情志致病,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疏泄太过与不及均可影响脾胃气机
及运化,所以从肝论治应护肝之体,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敛肝柔肝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

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当然,并不都是情志不遂伤肝、肝气疏泄异常导致脾胃病,若素体脾胃虚弱,情志失调,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亦可影响肝之疏泄,即“土壅木郁”,此时又当培土以泄木。

注意以情制情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情制性,以情制情,“以怒胜思,以喜解忧”,然而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情绪刺激的强度和条件。

此外,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志因素,给予指导、安慰和科学的解释,肝胆疏泄正常,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因此,脾胃病一定要重视情志因素,治疗需调节情志,舒畅气机,从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运行如常,则病自祛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