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通过这一阶段的网上培训,对“人文关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认为人文关怀有这样几个方面:(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2)对自然及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3)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4)对不同观念的宽容;(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
那么,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老师在对待学生教育态度上的人文情怀,二是老师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培养人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应该以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个性潜能、人的创造智慧与人的合作交往能力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整合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这说明被剥离的人文因素又重新回到了数学。这说明“人”,尤其是“真正的人”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综观中外教育书籍,凡是大教育家,无不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因而,在数学中关注人文关怀是数学本身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
我认为,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教师教书育人,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教师应当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看到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要看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而非批评学生,多解放学生而非束缚学生。要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大胆的探索精神、独立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从狭义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智力高、学习好,而没有高尚的人性,就不能算是具有人文素质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不
会成为真正的大家。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通过鉴赏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它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杨辉三角形……以及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就,从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2)通过分析带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题材。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等辩证思想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渗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如学习圆周率,学生就会发现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直径在变,周长在变,但是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始终不变;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发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比的前项、后项都在变化,而商、分数值、比值却始终不变。又如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形变而值不变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指导同学们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变与不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如数学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可以让学生确立“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实践与应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是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朱乐平老师在上《父母为我们花了多少元》时,先让四年级学生通过计算,大概估算父母为他们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共花了多少钱。然后播放一个为了孩子读书,妈妈辛勤赚钱、攒钱的真实的故事记录。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父母赚钱辛苦”“父母的伟大”,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让人难忘的思想品德教育。感谢、尊敬、孝敬、报答父母等人文关怀的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4)通过探究合作中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灌输和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学生成了刻板的机器,没有了情感和个性,数学也因此被冠以“繁难”“枯躁”的字眼。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正是科学以人文为基点的最好体现。
合作学习是一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自己的地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想,并实现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之间
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对知识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学会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配合,学会有效沟通,达成共识。认识到在合作中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获得愉快的人文情怀。
(5)通过体会数学的美。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科学的严谨结构,完美的体系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技巧都是人们审美、鉴美的极好窗口。如数学问题中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等折射出的美的神韵让人心旷神怡,而这些美的享受只有在亲自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才能领略到。因此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视作一个美的鉴赏过程。人们在这里得到了愉悦,培养了理性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6)通过个性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介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一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
如某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求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首先把它对折,然后按自己的想象,剪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学生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五角星、苹果、蝴蝶、大树、房子、手拉手跳舞的小姑娘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或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1说:“这些图案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部分互相重合,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2说:“我觉得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3说:“蜻蜓、飞机、人的五官也是轴对称图形。”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说:“你们回答得都很好,有的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有的能够把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挑选出来,有的举出了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例子。”这位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熟悉的剪纸入手,通过学生剪出的一幅幅美丽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观察智力去评价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的人文情怀进一步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