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2优质学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以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自然增减;(2)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阶段和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阶段和特点:a.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b.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探究点人口迁移2017年3月2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
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
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思考以下问题。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
人口向西部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梳理】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
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归纳总结】
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 国际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8-11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预习案并记熟基础知识。
2.结合课本独立规范完成探究案,疑难问题用红色笔做好标记,准备课上质疑讨论。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判断人口迁移及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读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图,并结合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老师点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习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
预习案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
②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预习自测】1.分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通过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 人口迁移对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分析)【我的疑问】对预习自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探究案1、截至2012年3月,已有数十万韩侨民侨居中国,北京东北部的望京城被称为“韩国城”,这一过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2、读教材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探究下列问题:(1)从大洲分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如何?为什么?(2)二战后,欧洲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迁出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8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②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老师点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难点: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1、到美国旅游、购物属不属于人口迁移?为什么?2、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知识点二:国际及国内人口迁移概况1、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2)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2、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P9和图1.9填表】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的原因?2、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的原因?3、影响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兰的因素?4、北漂一族形成、人口流向北上广的原因?5、三峡移民的影响因素?6、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7、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地理 学案: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2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02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页 共4页第1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编号01【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文本及插图,①通读课文,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出下列知识;②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不明白的疑问;③记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原理。
2、归纳法、讨论式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预 习 案Ⅰ、教材助读问题引领 知识导学1.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二战之后人口迁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3.导致二战之后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从迁出地来看:从迁入地来看: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________发生改变。
按照_______ 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_ 的迁移活动。
二、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由_____洲迁入____ _洲、____洲;____洲迁入____洲;____洲迁入_____洲。
2.二战之后世界人口迁移:由_____洲迁入_____洲;南 亚、东亚迁入________;北非迁入________。
三、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由于 、 以及 等影响, 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2.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国家______、______ 进行的。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2、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不是),它还包括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居住地变更及其时间限度)2、从空间上: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
(空间移动)(讲解)如右图: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通常把从A1→B1,C1→A2看作为人口迁移,而A1→A2,C1→C2则不被看作为人口迁移。
(承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哪两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承转)二次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不同的(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三段“国际人……人口增多”,读P8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思考、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讲解、归纳)【板书】②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承转)那么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状况如何?【板书】(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地理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其次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转变。
[巧学妙记]人口迁移的推断方法一是必需转变居住地,二是转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需超越肯定的行政界线。
3.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国界并转变住宅到达肯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其次次世界以后:人口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的人口增多(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斗、自然灾难的影响而迁移。
③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缘由:特点缘由20世纪80年月中期前 有方案、有组织地进行 方案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月中期后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国家开放政策的影响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兴旺地区,并消失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难有时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开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别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斗和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材P11活动]1.促使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夫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北美洲;③新航线的开拓为人们顺当迁移扫除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导学案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明确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不相同。
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重点: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导】(3分钟)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民工潮”现象,这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影响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思】(11分钟)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指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①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②阶段和特点a.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而迁移。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思考】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有何区别?提示:(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3)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讨论】从全球角度看人口迁移是否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提示:人口迁移发生在地球上各国、各地区之间,因此其对全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气候、、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有时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交通和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学习目的: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
应用资料或图表,剖析说明某地域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3.养成对天文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剖析与综合才干。
学习重点:人口迁移的天文范围〔国际迁移和国际迁移〕;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缘由。
学习难点:人口迁移的缘由。
一、预习﹒交流﹒评价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指在人的在国际或范围内发作改动。
人口活动:人口分开原寓居地后又前往的现象。
2.人口迁移的分类:依照能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二、新知﹒稳固﹒展现〔一〕人口迁移的分类②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范围内,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的现现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度政策的迁移和地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地域开展不平衡迁移的流量,自发活动由中、西部迁往和工矿区〔二〕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利不利迁上天提供了少量的,促进经济开展。
增大了的压力迁出地缓解矛盾,增强与外界联络,带动经济开展。
流失〔三〕影响人口迁移的要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要素的综合反映。
在人口迁移诸多要素中,要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要素都有能够成为人口迁移的要素。
1.自然环境要素:例如、土壤、、和等等。
2.经济要素:例如、等等。
3.社会要素:包括、政策、、文明教育水平和宗教等等。
迁移时间迁移缘由迁移方向第一次19世纪中期从东部前西部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乡村迁往城市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南部迁往西部和第四次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南部老工业区迁往西部和东部老工业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和回流三、训练﹒拓展﹒提高右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开展之间的关系。
1.阶段(2)最有能够的是 (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2.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的是 ( ) A.自然环境 B.国度政策C.社会经济 D.战争读下面人口迁移表示图,回答3~5题。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 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五、教学策略1、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自我编写“情景剧.《家》”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列表比较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知识。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为例,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表,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作用。
4.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提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人口问题,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省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要求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方法小组互动学习法比较法【知识链接】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
②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一、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如下图所示: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虽然迁移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间的流动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
[迁移应用]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人口的空间位置改变,就是人口迁移B.各国友人来北京观看奥运项目比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C.学生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D.走亲访友,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
二、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迁移应用]2.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 )A.非洲 B.大洋洲C.北美洲D.拉丁美洲【答案】 D【解析】在19世纪以前,由于美洲地区属于新大陆,各种原因的移民蜂拥而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非洲则仍然是人口的迁出地区。
三、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我国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主要的移出省区(市)是: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主要的移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
具体来说,移出的省有: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移入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4.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迁移应用]3.下列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出地的是( ) A.上海B.四川C.广东D.江苏【答案】 B【解析】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时期分为两段考虑,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流向。
四川省因为人口增长快,而经济发展不快,导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因此始终是人口的迁出省。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类(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4.案例探究——美国的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部门的阳光地带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1)我国秦汉时期以前的人口迁移(2)促成人口重心南移的三次人口迁移高潮(3)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①主要流向:唐朝以后,我国东南部的居民迁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落户谋生。
②促进因素: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开通海上商路后,去海外谋生的人口逐渐增加。
[迁移应用]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1)D (2)A【解析】该地区人口迁移数在20至30岁数量最多,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甲~丁年龄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甲与乙年龄段人口迁移具有相关性。
【基础达标】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拉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农民工”流向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华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交通、通信困难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台湾省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4~5题。
4.对应图中a、b、c、d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a是人口死亡率B.b是总人口数C.c是人口出生率D.d是人口机械增长率5.图中d曲线高峰值的形成因素是( )A.自然灾害B.政治C.经济D.宗教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民网东京2012年1月30日电日本总务省30日公布了基于2011年居民基本登记册得出的人口迁移报告。
2011年日本人口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东北三县净迁出人口达41 226人,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53 122人,净迁出31 381人,近48年来首次超过3万人。
东京圈净迁入人口虽然也有62 809人,但比上年减少约3万人。
大阪圈净迁入人口为4 209人,近38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
名古屋圈净迁入人口达3 060人,近3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
(1)根据材料分析2011年日本人口迁移的特点。
(2)东北三县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较多,可能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地震、海啸B.干旱少雨C.洪水灾害D.沙尘暴(3)日本东部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净迁入地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日本大城市的影响。
【拓展提升】一、选择题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3.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省区平均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
读图,两省区人口流动的趋向是(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为137 053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增长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②十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④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数下降②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③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过高④中西部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A.①② B.②③C.④ D.①③下表是“2005年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读表完成6~7题。
6A.男性青壮年B.女性青壮年C.男性儿童D.女性中老年7.由表可知,该市规模突出的产业可能是( )A.第三产业、轻工业B.高新产业、重工业C.重工业、第三产业D.轻工业、高新产业读“美国(本土)和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8~9题。
8.“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9.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读“我国200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回答10~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