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简史
中国黄牛 驯化史
中国黄牛驯化史
摘要:
1.中国黄牛的驯化史简介
2.黄牛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3.黄牛的驯化过程及方法
4.黄牛在中国农业和文化中的地位
5.黄牛的养殖技术和现代发展
正文:
中国黄牛的驯化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
黄牛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黄牛的驯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首先,人类通过捕捉野牛,然后对其进行驯养,使它们逐渐习惯人类的生活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黄牛进行了进一步的驯化,包括改良它们的饮食、繁殖习惯以及生活环境。
这些努力使得黄牛逐渐成为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助手。
黄牛在中国农业和文化中的地位十分显著。
在农业方面,黄牛可以用于耕作、运输和挤奶等。
它们在农业劳动中表现出了强大的耐力和稳定性,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黄牛还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牛象征着勤劳、坚韧和稳重。
随着科技的发展,黄牛的养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养殖技术使得黄牛的生长发育更加迅速,肉质更加鲜美。
此外,现代养殖技术还提高了黄牛的产奶量,使得黄牛成为了乳制品生产的重要来源。
总之,中国黄牛的驯化史是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典范。
通过驯化和养殖黄牛,人类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在文化上得到了丰富的滋养。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驯养动物来满足食物和劳动力需求。
这些畜禽包括猪、牛、羊、鸡、鸭等。
在中国的农业史上,猪一直是最重要的畜禽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驯养野猪,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猪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猪肉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和婚礼等场合的礼品。
牛也是中国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动物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驯养野牛,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黄牛和水牛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牛被用来耕田、拉车、运输货物等,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和婚礼等场合的礼品。
羊在中国的农业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驯养野羊,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绵羊和山羊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羊毛被用来制作衣服、毯子等,羊肉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鸡和鸭是中国农业中比较晚被驯化的动物。
据考古学证明,中国最早的鸡蛋化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而鸭的驯
化则要晚得多,直到唐朝时期才逐渐普及。
在古代中国,鸡蛋
和鸭蛋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加工,鸡肉和鸭肉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总的来说,中国畜禽驯化历史悠久,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人类的努力,才有了现代畜禽品种。
这些畜禽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
我国最早饲养展出小熊猫史事考
我国最早饲养展出小熊猫史事考小熊猫,又称红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动物,外形可爱迷人,被誉为“竹林精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饲养和展出小熊猫的历史。
小熊猫不仅在自然界中备受关注,也受到人们在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地的喜爱。
在国内关于小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饲养展出小熊猫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追溯一下我国最早饲养展出小熊猫的历史。
一、古代记载关于我国古代饲养展出小熊猫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续的官员在他家的园林中饲养了一只小熊猫,并将其作为珍贵动物展示给了宾客。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饲养展出小熊猫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小熊猫在古代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注目。
二、近现代发现和研究20世纪初期,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和野生动物学家开始对小熊猫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四川省和云南省为主要活动地区的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和研究中心,陆续发现了一些小熊猫的野外活动记录和栖息地情况,为后来对小熊猫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对小熊猫进行驯养和饲养的工作。
他们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和动物园,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小熊猫进行了驯养和饲养,让它们逐渐适应人工环境和饲养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观察、繁殖和保护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后来的小熊猫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首次展出我国第一次将饲养的小熊猫公开展出,是在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一些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开始向公众展示饲养的小熊猫,让人们近距离地欣赏这种珍稀动物。
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也为小熊猫的繁殖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条件。
在此之后,我国各地的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纷纷跟进,陆续开展了小熊猫的饲养和展出工作。
逐渐地,小熊猫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景点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四、现代保护工作随着对小熊猫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我国各地建立了一批专门从事小熊猫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机构和团队。
03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物的 利用、保护与管理历史
公元前4600年 公元前2300年 禹舜时期
西周
秦汉
晋-唐……清
中国近代野生动物管理概况
动物数量下降,分布区急剧缩小 管理工作薄弱,科研工作停滞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成绩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
驯养繁殖;
濒危物种拯救与发展; 国际狩猎;
产品开发和流通管理(进出口);
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
法制建设; 宣传教育 国际公约签署与履约;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
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1.自然保护区中国有动物10.45万种,是世界野生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达4400多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
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多种,鱼类2200种。
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珍稀动物达100多种。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2%,居世界第三位。
1988年,中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相继制订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等法规和行某某某规章。
中国从50年代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
到1994年,全国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518处,面积达51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34%.其中69处被某某某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有长白山等7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自然保护区建设,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野生动物拯救工程中国有重点、有组织地实施对大熊猫、朱鹮、扬子鳄、海南坡鹿、高鼻羚羊、野马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七大拯救工程”。
大熊猫保护工程:从1992年至2000年,新建14处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4242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栖息地2479平方公里。
完善原有13处、总面积5380平方公里的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17条保护区走廊带,在32个县建设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站。
工程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34个县。
目前,野外大熊猫数量稳定在1000多只,并已人工繁殖成活大熊猫54只。
朱鹮拯救工程:从1993年至2000年,在陕西、北京等地建立13处、总面积4130公顷的朱鹮保护地,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和科学研究。
扬子鳄保护和发展工程:从1983年开始,在安徽省建立100公顷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建立440平方公里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海南坡鹿拯救工程:从1984年至1988年,将自然保护区从400公顷扩大到1366公顷,建立稳定的人工驯养种群。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人类与野生动物有着复杂而独特的关系。
自古以来,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平衡,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野生动物正面临持续的威胁和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起源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国际倡议。
当时,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法律保护野生动物。
1872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国家公园的法律——《黄石国家公园法》。
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律,用于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二、20世纪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20世纪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更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192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一些国家开始立法保护濒危物种,并对狩猎和非法贸易进行限制。
例如,1933年,英国通过《鸟类保护法》,保护本国的鸟类资源。
三、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国际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1973年,为了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生物多样性公约(CITES)在华盛顿签署。
该公约限制了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四、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仅靠传统的法律框架已无法满足保护需求。
因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方法。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经济刺激和奖励措施,以促进保护行为。
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如追踪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五、野生动物保护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古代野生动物保护的文化沿革
我国古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从法令法规的颁布和行使,到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设立,形成了一种我们今天可以称之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有不如令者,死勿赦”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和法令,早在五帝时代,古人就已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了。
那时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员称为“虞”,“虞”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
西周时期,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法令,当时颁布的《伐崇令》曰:“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周礼》详细记载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的建制、职责和名称,掌管山、泽、林、川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和川衡。
周以后的朝代,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
其中,专管禁猎政令的官职称“迹人”,凡田猎者,都必须服从“迹人”的管理和指令,禁止捕杀幼兽、摘取鸟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杀禽兽。
可见,那时古代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已有了雏形。
到了春秋时期,对山林水泽和野生动物的管理也制定了相应的法令,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闭和开放。
《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可见,当时对违反保护规定的处罚相当残酷。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了有关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
这些法令和有关机构的设置,为后来各个时期野生动物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秦代虽然不像周代那样设有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但是也有了一些较为详尽的涉及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而秦代又以“严刑峻法”著称,让保护作用更具刚性。
在《秦律十八种》中有一部《田律》,虽然主要讲的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但是其中一系列规定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特别是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
其中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的迫切需要而开展起来的。
1954年-1955年期间,中国动物与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曾向云南省政府提出建立25个种类型的保护区。
其目的旨在日趋高涨的经济建设中,以保存原始植被及栖息的野生动物。
1956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秉志和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提出了关於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的第92号提案。
提案指出:“急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爲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不仅爲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而且爲我国极其丰富的支票物种类的保护、繁殖及扩大利用创立有利条件,同时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将起着积极作用。
”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的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林工业部办理。
林业部于当年10月即提交了“林业部关於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物件、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
同年,全国科学技术规划第56项“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把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研究。
列爲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并阐明天然森林禁伐区划定的原则,应以植被分布地带性及其区划所反映的自然递变规律爲主,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特定的珍稀动植物分布所在地,划出禁伐区、禁猎区、禁猎禁伐区和自然植被保护区。
1958年,林业部成立了狩猎事业管理处,负责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狩猎管理和自然保护区选划、建设工作。
同年9年,中国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联名向动南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1959年2月,林业部在《关於积极开发狩猎事业的指示》中规定: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适当地点,划爲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鸟兽与狩猎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於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国谭林字287号)》,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在珍贵、稀有和特産的鸟兽主要栖息、整顿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各地应迅速将这一工作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并加强有关管理机构。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影响野生动物分布的因素
传统农业 社会发展
工业化社 会的发展
一方面
人口的增长、膨胀都会 相应缩小野生动物的生 存空间
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 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 的。
己性 生 的 而 的, 态 危 带 。最 平 机 来 如 终衡,的今 是,使生, 有维人物随 利护们多着 于生发样环 人物现性境 来多注破恶 自样意坏化
历史时期生物 群落间本来存在 现实上的生物链, 这种生物链有高 低层次之分,高 层次的生态平衡 是以生物多样性 为基础的。生态 平衡被打破,生 物多样性被收到 影响,生态链向 简单化发展,使 生态处于低层次 的平衡这本身不 利于社会的发展, 故我们今天特别 强调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
而且历史时期中 国野生动物大多数 都是资源性动物, 象牙、犀角、虎皮、 虎骨、熊胆、熊掌 等都是价值十分高 的。历史上也因此 形成一些产业,对 区域经济的影响是 明显的。自然,这 些野生动物无节制 地被捕杀利用,同 样使这些产业趋于 崩溃,影响到区域 经济的发展。
历史时期,我国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东南地区 都有分布。据不完全 统计,历史上中国有 棕熊分布的县达200 多个。
现在仅 剩20多 个县, 主要残 点,特别是在东部的一些 山地地区分布最集中,而 平原地区分布极少。历史 时期,我国有650多个县 有黑熊分布。
从人类历史来看, 动物普遍从野生 走向驯养发展。 工业化以来又从 个体驯养向集约化 的工厂式饲养发展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又往往是 以牺牲动物食用品质及 添加剂对人体损害为代 价的。人类经济发展了 认识到要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不得不成承认,人 的基本生存是第一位的
动保组织和濒危动物保护
物种项目: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工作,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 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WCS
1980 乔治·夏勒博士受邀代表WCS进入中国, 在未来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 保护工作
WWF
与国家林业局成功合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 大熊猫调查,随后制定了全国大熊猫保护 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 为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大熊猫等珍稀野 生动物的保护拯救工作,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 12月22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北京成立, 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生态保护社会团体。1984年 10月,协会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85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协会活动
• 协会自成立以来,通过“爱鸟周”、“野生动物 宣传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科技交流活动, 在普遍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普及科学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及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通过组织珍稀动物展览等形式,开展 募捐活动,为国家保护大熊猫工程,拯救朱鹮, 东北虎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支援自然保护区建 设等广泛地筹募了资金。此外还组织中国珍贵动 物大熊猫、金丝猴先后到美国、加拿大、爱尔兰、 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促进了文化 交流,使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
• 中国濒危动物的保护 不仅仅需要对其生态 环境的保护,也需要 人工繁殖,管理等技 术来使他们繁衍的更 加安全效率,动物园 拥有较为齐全的设施 以及丰富的动物资源, 是研究试验这些技术 的绝佳场所。
中国动物园协会
• 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于1985年10月。它的前身是 全国动物园科技情报网,成立于1978年8月。当 时全国有规模的动物园大致有90多家,展出动物 500多种,在野生动物的饲养、繁殖、医疗方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中国的畜牧业可以追溯到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饲养家畜,生产畜类产品,加工牧草,畜牧业就在发展壮大。
几千年来,中国的畜牧业的发展有若干阶段,主要有薰草养殖阶段、自然草原养殖发展阶段、机械化养殖发展阶段、产业化畜牧业发展阶段和中国畜牧业转型发展阶段。
薰草养殖阶段是中国畜牧业最早的发展阶段,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在流沙、绿洲等地方进行薰草养殖。
他们采用播种、收割等方式,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和控制家畜。
此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畜牧业发展阶段。
自然草原养殖发展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畜牧业的重大变革,这一阶段开始于秦汉时期,以官农分工为特征,以改良草原、驯养家畜为主要内容。
官方利用收税、分配养场等方式进行家畜的管理,以促进养殖的发展。
它不仅创造了许多经济利益,而且对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社会经济有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机械化养殖发展阶段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养殖。
机械化的技术使得养殖更加智能化,效率更高,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机械化养殖技术有利于实现传统畜牧业的现代化,对维持中国畜牧业生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畜牧业发展阶段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进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国家开始采用政策手段、技术力量进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中国政府向私营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结合市场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采取了鼓励、引导和管理的方式,以提高全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在中国畜牧业转型发展阶段,我们将逐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将采取有效的政策,积极推动畜牧业转型,加快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发展,鼓励更多的私营企业参与畜牧业发展。
同时,畜牧业也要加大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加快改革完善农牧畜兽疫病防治系统,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水平,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官方兽制度简介
我国的官方兽制度简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兽制度,这些兽制度不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对动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以中国官方兽制度为主线,为您介绍我国的官方兽制度。
一、兽制的历史渊源中国兽制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崇拜动物信仰。
在古代,华夏先民将某些动物视为神圣,尊奉为兽守护神,传承至今。
与此同时,兽制也逐渐发展为一种管理和保护动物的制度。
二、兽制的基本原则中国官方兽制度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止动物滥杀滥猎的考虑,确立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首先,兽制强调动物的尊贵和保护,鼓励人们崇敬自然,关爱动物。
其次,兽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理性的利用和管理动物资源。
最后,兽制强调法制建设,通过立法和监察机制来规范动物保护和管理的行为。
三、兽制的分类我国官方兽制度可分为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和家畜兽医制度两大类。
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主要涉及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旨在保护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家畜兽医制度则主要关注家畜的饲养、疾病防控以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野生动物保护制度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是我国官方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了一系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特有动植物保护区,用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栖息地。
此外,还实施了濒危物种保护计划,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限养、限猎等管理措施,以确保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五、家畜兽医制度家畜兽医制度是保障家畜健康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国设立了畜牧兽医站,负责畜牧业的兽医服务和技术指导。
同时,加强了家畜疫病防控,实行动物防疫和疫苗接种制度,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家畜健康。
此外,还制定了畜产品卫生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六、兽制的现状与展望当前,我国的官方兽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兽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促进家畜兽医服务的提升,并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自然保护区: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国自然保护区:从历史走向未来作者:唐小平来源:《森林与人类》2016年第11期中国幅员辽阔,地貌起伏,气候多样,山河交错,陆海承接,为各种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几乎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
许多自然地带因资源丰富、物种珍稀、景观独特、功能多样,被誉为大自然的瑰宝。
这些物华天宝能够在经济大开发的浪潮中得以保存其原真性,成为代际传承的珍贵自然遗产,离不开我国60年逐渐形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坚强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是随着建国之初对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迫切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设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到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发展过程跌宕起伏,而非一蹴而就,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第一时期:起步阶段(1956-1966年)。
1956年9月,秉志、钱崇澎等5位科学家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了“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92号提案,“急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禁伐区),为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而且为我国极其丰富的动植物种类的保护、繁殖及扩大利用创立有利条件,同时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将起着积极作用”,并由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森林工业部办理。
同年10月,林业部牵头制定了《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明确指出:“有必要根据森林、草原分布的地带性,在各地天然林和草原内划定禁伐区(自然保护区),以保存各地带自然动植物的原生状态”,并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对象、办法和重点地区。
1956年开始,各地先后在广东鼎湖山、浙江天目山、海南尖峰岭、福建莘口、广西花坪、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丰林等地陆续建立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空白。
由于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尚处于萌芽状态,建设速度不快,至60年代中期,全国共建立(或规划)了以保护森林植被和野生生物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20处,面积约43.7万公顷。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前瞻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前瞻自然保护地是国际上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
本文将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总结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以来,中国保护地网络逐渐形成,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以天然保护区为主要形式,在保护大型珍稀物种和植物群落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但由于管理不足、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进程相对较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遗产等,致力于保护更为广泛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研究方面,从最初对单一物种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对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分布的综合研究。
许多研究项目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收集,为保护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了自然保护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未来,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地网络,提高各级保护地的管理能力和效果。
同时,保护地的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需要持续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
其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跨部门的保护机制,保护地的管理工作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协同行动。
此外,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参与,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在面临多样化挑战的同时,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未来展望依然充满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将不断提升。
同时,保护地建设将从简单的物种保护向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过渡,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维持。
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分享自身保护经验,同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地球上宝贵的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我们广袤的地球上,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形态,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和利用是促使野生动物保护法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为了获取食物、皮毛和其他资源,人们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这种无节制的捕猎行为导致了许多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比如曾经数量众多的北美旅鸽,由于被人类大规模捕杀以供食用,最终在 20 世纪初彻底灭绝。
类似的悲剧不断上演,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限制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
其次,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草原被开垦,这些都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巨大威胁。
许多物种因为栖息地的丧失而无法繁衍生存,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显得尤为迫切。
再者,生态平衡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旦某些野生动物物种灭绝,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此外,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产生了影响。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对它们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
公众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促使政府采取行动,通过立法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
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率先制定了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在 19 世纪末通过了《莱西法案》,禁止非法运输和交易野生动物。
英国在 20 世纪初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法律。
动物保护——了解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动物保护——了解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有着重要的责任,因为隐藏在自然世界中的生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许多野生动物正遭受着极大的威胁,有些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科学家、政府、NGO等机构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国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一、野生动物保护的法规体系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作为第一部专门调整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的法律于1988年制定。
它的实施为野生动物保护系统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结合对应的证券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基本成形。
这些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实施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种资源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虽然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条例体系上已经非常完善,但是这些政策和法规最终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也是国家与各保护组织共同面对的挑战。
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中国在对待野生动物问题上,既有严格的治安管理,也有慢慢推进的生态保护。
在具体实施层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措施保证野生动物不遭到破坏。
比如,在中国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提倡生态旅游,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地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资金。
此外,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国还在不断地完善相关信息公开和问责机制。
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措施也在推行中,比如对于捕杀野生动物的举报者进行奖励等。
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也少不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如何对于破坏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惩罚。
三、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上已经在不断努力,但是由于缺少足够倡导媒体和权利监督机构的支持,以及一些基层的执行困境,野生动物保护成效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存在政策执行落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域上。
主题二第三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
第三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第一节野生动植物保护概述一、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概况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公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
1956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部分著名的科学家关于“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同年国务院批准在广东鼎湖山建立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62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指示,首次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组织了大熊猫抢救工作,开始启动濒危物种拯救工程。
1985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2年国务院通过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6年国务院通过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2000年11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6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工程建设分3个阶段:近期为2001—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达到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14%;中期为2011—203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8%;远期为2031—205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2001年,全国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4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72个、地县级165个,新增面积5 842.16万公顷。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
•历史时期分布区域主要为:贵州、云南、 广西、广东、山东、浙江、河南、上海、 江苏、福建、四川、山西、北京、河北 等地。 •目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
(二)亚洲象分布区域的变迁
1、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亚洲象变迁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野生亚洲象仍分 布较多。 •秦汉以后黄河流域野生亚洲象开始 大量减少。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东北虎
东 北 虎 幼 仔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东北虎
成 年 东 北 虎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东北虎
野 生 种类:华北虎
武 松 打 虎 ( 华 北 虎 )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华北虎
•到13世纪,岭南野生亚洲象开始罕见,及 至19世纪30年代以后生活在廉州地区的野生 亚洲象渐趋于灭绝。
4、云南地区亚洲象分布情况 •该地区是目前我国亚洲象唯一残存地区。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二、虎的分布变迁
(一)东北虎的分布变迁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起源于亚洲东 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 北地区,有三百万年进化史。东北虎是现存体 重最大的猫科动物,其中雄性体长可达3米左 右,尾长约1米,体重接近350公斤左右,体色 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 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 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 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 称,东北虎属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孟加拉虎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云南虎
2007年所拍到的云南虎照片
野生虎在中国的消亡原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迁。
重要的野生亚洲象、犀牛、扬子鳄、孔雀、长臂猿、麋鹿、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变迁分布呈逐渐缩小的趋势,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大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植被减少,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滥杀导致的。
我国的动物物种及其分布,仍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下面介绍几种珍稀动物分布地区历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一、孔雀孔雀是著名的观赏鸟,自古以来就引人喜爱。
目前我国的孔雀分布仅限于云南西南部,其他地区已基本上灭绝了。
历史时期,孔雀的分布还是十分广大的。
首先在长江流域,甚至北界可到河南淅川一带。
其次在岭南地区。
又次在滇西南地区。
二、亚洲象、犀牛、1、流域的亚洲象历史时期,亚洲象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
春秋时长江流域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
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
据研究,到11世纪中叶,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
但是到了19 世纪30 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最北界在北纬40.1度的北京、河北阳元一带,目前只在北纬24.6 度的滇西南,南退了17个纬度。
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次是人类的滥捕滥猎最后是野生象的生理因素。
(大象,历史记载,在三、四千年以前,今河北阳原县有大象出现。
殷商时,黄河下游一带也有野象,还有人对它进行驯养。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简史咱老祖宗啊,和畜牧业那可是有老深的缘分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可简单了。
人们一开始呢,就跟小动物们有了些特别的联系。
你看啊,就像小孩看到小宠物就忍不住凑上去一样,咱们的祖先看到那些野生的牛羊马呀,心里就想,这要是能跟它们一直在一起就好了。
最初啊,可能就是偶尔抓个小野兽养着,今天抓到一只小野兔,就圈起来养着,明天碰到个小野羊,也留下来。
这就有点像咱们现在在路边捡到个小流浪猫小流浪狗,就忍不住带回家养起来的感觉。
慢慢的呢,人们发现这些小动物可有用了。
牛能耕地,就像一个大力士朋友,在田地里默默耕耘,没有它,种地得多费劲啊。
马呢,跑起来那叫一个快,就像一阵风,能带着人去很远的地方。
羊就更不用说了,那羊毛就像老天爷给的温暖小毯子,能做成衣服保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中国人对畜牧养殖越来越有经验了。
比如说在养马这件事上,可讲究了。
那养马的地方就像一个豪华大酒店,得干净、宽敞。
马吃的草料啊,都得精心挑选,就跟咱们给自己孩子选吃的一样,生怕吃坏了肚子。
而且对于马的品种改良,那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这就好比是咱们想把一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不断地给它施肥浇水修剪一样,人们不断地让马的品种变得更好。
再看看羊,人们发现不同地方的羊啊,长得不一样,产的羊毛和羊肉也不一样。
就像南方的水果和北方的水果有差别似的。
于是啊,人们就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养适合当地的羊。
在草原上的羊啊,整天在大草原上撒欢,那羊肉就特别鲜美。
这时候的畜牧业就像一棵大树,越长越茂盛,分支越来越多。
在古代,畜牧业还和贸易有很大的关系呢。
你想啊,一个地方的马养得好,另一个地方的羊养得好,那大家就互相交换呗。
这就跟咱们现在朋友之间互相分享好东西一样。
这边拿着骏马去换那边的肥羊,大家都高兴。
而且呢,这种贸易还让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紧密了,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大家串在了一起。
到了后来,畜牧业的发展就更系统化了。
不仅养殖技术提高了,对于畜牧疾病的防治也有了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物的 利用、保护与管理历史
公元前4600年 公元前2300年 禹舜时期 西周 秦汉 晋-唐……清
中国近代野生动物管理概况
动物数量下降,分布区急剧缩小 管理工作薄弱,科研工作停滞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成绩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 驯养繁殖; 濒危物种拯救与发展; 国际狩猎; 产品开发和流通管理(进出口); 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 法制建设; 宣传教育 国际公约签署与履约;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