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合集下载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历史时期有面积广大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存着种类多样的动物。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有的则甚至消失。

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地理分布的变迁研究,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领域最晚开拓的研究领域。

本文选择几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动物,图示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亚洲象与犀亚洲象与犀都是喜暖动物,这两种动物历史时期地理分布的变化,通常被作为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

历史时期野生犀与野生象的地理分布变化过程,大致相似,都是由北向南退缩。

▲历史时期亚洲象地理分布变化略图1.全新世中期亚洲象分布北界;2.距今约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北界;3.战国至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4.唐代亚洲象分布北界;5.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6.明代和清代前期亚洲象分布北界;7.清代后期亚洲象分布北界▲历史时期犀地理分布的变化1.战国时期以前犀分布北界;2.西汉时期犀分布北界;3.隋唐时期犀分布北界;4.宋代犀分布北界;5.清代早中期犀分布范围大熊猫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现生种大熊猫出现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见解。

但全新世中期,现生种应已出现。

历史时期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渐缩小。

▲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3.20世纪初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鳄鱼历史文献记载有两种鳄鱼:一是扬子鳄,一是马来鳄。

这两种鳄鱼在中国古代分别有不同的称谓:扬子鳄被称为鼍,马来鳄被称为鳄或鳄鱼,表明中国古代已认识到这两种鳄鱼之间的差别。

下图主要展示扬子鳄分布范围在历史时期的变化。

分布在两广地区的马来鳄,仅以附图示其历史上最大的分布范围。

▲历史时期鳄鱼地理分布变化图1.历史早期扬子鳄最大分布范围;2.北宋以前扬子鳄分布范围;3.明代至清代后期(14~19世纪中期)扬子鳄分布范围;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扬子鳄分布范围;5.唐宋时期马来鳄分布界线麋鹿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动物,又名四不像或四不像鹿,是鹿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区域变迁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区域变迁

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 律
保护野生动植物
责任和义务
减少栖息地破坏
与动物和谐 共生
减少非法猎捕
研究与教育
加强动物生物地理分布研究和教育,增加公众对 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人类与动物共同存 在于地球上,保护动物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 来。
总结
生物地理学研究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区 域变迁是生物地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 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
全人类的责任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维 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 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感谢观看
THANKS
03 热带动物
善于伪装,节约能量
● 03
第3章 动物的区域变迁
气候变化与动物 迁徙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 分动物迁徙至更高纬 度地区,寻找更适宜 的生存环境。动物区 域变迁对生态平衡和 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动物区域的影响
城市化
改变了动物的生 存环境
污染
影响动物的生存 环境
森林砍伐
导致动物迁徙和 适应策略的改变
总结
动物的区域变迁是生态系统内动态平衡的体现, 受气候、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了解动物的区域变迁机制及其意义,有助于科学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 04
第四章 动物的生物地理保护
保护区设立与管 理
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 境和栖息地,需要设 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 动物园。保护区的管 理应注重生态平衡和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 濒危物种,维护动植 物的生态平衡。
生物地理分区
北极区
寒冷气候,少植 被
热带区
常年高温,植被 茂盛
地中海区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生物多样性
食物链
野生群落
第四章
1、简述近 5000 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
汉唐安流期
梁山泊
云梦泽
荆江河曲
罗布泊
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
草原荒漠化
楼兰
统万
绿洲文明
第八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
道路制
行省制

双头州郡
侨置州郡
土断
监军
羁縻制
九州
关东关西
江右江左
关内关外
岭南
湖广
第九章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
汉长城
明长城
山海关
第六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
贝壳海岸
海侵
直沽
冈身
珠江洲潭岛屿时代
第七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 库页岛 钓鱼岛 千里长沙 麦克马洪线
《徐霞客游记》
《华阳国志》
五谷
稻麦复种制
占城稻
美洲高产作物
第十二章
1、分析 4000 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小红果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1、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归属: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中国古代沿革地理。

文献里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

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三是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四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六个时期分别是:1、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

《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3、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

4、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

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

5、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

6、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著作: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刍议》史念海《河山集》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3、研究内容: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4、仰韶温暖期: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浅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浅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浅析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个时期,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制度进行浅析,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先秦时期是战国时代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以狩猎为主,因此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

《礼记》、《尚书》中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并未有明确规定,更多的是对于狩猎的规范和礼仪。

但是也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的一些经典文献中,对于狩猎的过度捕杀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有了一些警示和批评,可见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实行封建制,对于狩猎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有了一定的规定。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狩猎官,专门负责管理国家狩猎事宜,规定了狩猎的地点、时间和数量,并对于狩猎的礼仪和规矩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一些禁猎区和禁猎动物,以保护部分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

这表明在汉武帝时期,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于狩猎行为也有了更加具体的管理和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也有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晋书》、《南史》等史书中有关于禁止盗猎、滥捕野生动物的规定,以及关于狩猎、捕鱼的时限和数量的管理,这些都表明在这个时期,国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已经有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表态和呼吁。

例如嵇康的《广陵览古赋》中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一些具体的提倡和倡导,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在南北朝时期,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重要的野生亚洲象犀牛扬子鳄孔雀长臂猿麋鹿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呈逐渐缩小的趋势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大大减少这主要是气候的变化植被减少人类不合理的滥杀导致的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一节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 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 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 存状况。
一,黄河流域犀牛的历史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犀牛的 分布比亚洲象分布更广。 犀牛有三种,苏门、爪洼、 印度犀牛。黄河流域的犀 牛主要是苏门犀牛。石器 时代的今太行山麓、河南 殷墟,西周泾、沮河流域, 汉代的渭河两岸。但是后 来记载很少,不明情况。
二,长江流域犀牛的分布
在古代中国,犀牛的历史分布主要在长 江流域。 长江的上游汉水支流、下游的江 浙一带,在距今6000——5000年的新石器 时代遗址都有发现。长江上游的四川、贵 州考古发掘就有犀牛的发现,长江中游从 汉代到北宋都有野生犀牛分布,如《神农 本草经》等记载,当时的湖南湖北西南部 许多州县都存在。而南宋以后野生犀牛绝 迹。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 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 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 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 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 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 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 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1、栖息地消失是根本原因。森林采伐速度加快,加上矿山开采,修路建 房等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森林植被不断收缩,虎的活动地盘缩小,马 鹿、狍、野猪、麂等作为虎的食物来源,它们本身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 严重影响虎的生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分析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分析

虎口:形容非常危险的境地。
野生虎在中国的消亡
一、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减少,
食物链遭到破坏
二、自古以来虎被人作为害兽来对待 三、虎作为一种资源性动物,遭到滥
捕滥杀
老虎是一种典型的森林动物,据蓝勇教授的研究,历
史时期中国西南华南虎栖息的地区,一般要求森林覆 盖率在50%左右。
历史时期的虎害:
参考书目 王子今:《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
料为中心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5期。
朱圣钟:《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主要野生动物资源
开发利用及其变迁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6年2期。 王志成:《虎文化的象征意义 》,《资源与人居环 境》2010年3期。 陈宁一:《西双版纳的人象大战》,《环境》2010年1 期。
虎与中国文化 ——与虎有关的成语
杯弓市虎、藏龙卧虎、除狼得虎、断蛟刺虎、冯河暴
虎、割肉饲虎、宫邻金虎、关门养虎,虎大伤人、饥 鹰饿虎、降龙伏虎、九牛二虎之力、酒龙诗虎、拒狼 进虎、开柙出虎、离山调虎、鲁鱼帝虎、马马虎虎、 盘龙卧虎、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门去虎,后门进 狼、潜龙伏虎、敲山振虎、敲山震虎、乔龙画虎…… 5、 14个在其他位置:
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
熊的分布变迁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30°N以南的地区,即今福
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现在只分布在 云南南部。
中国熊消亡的原因
一、人类的滥捕滥杀 二、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造成森林
资源急剧缩小,是造成历史时期中 国熊资源急剧缩小的根本原因。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李 逵 杀 虎 , 为 母 报 仇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新疆虎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讲授讨论3个问题:一、土壤资源二、土地资源的利用三、土地文化的延伸主要参考文献1.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李桂茹等,耕地与人类的生存,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11期。

3.杨逢彬,“地”与中国文化,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史念海,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生态学杂志,1980年第3期。

5.杭宏秋,安徽山区水土流失的历史现状刍议,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

6.杨柳,中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史考略,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思考讨论题1.你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对此,你有何看法与建议?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土地神、兴建土地庙的民俗活动经久不衰,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十分兴盛,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3.在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出现大量带“土”的名字和词语,请列举若干个这方面的名字或词语,并说出其深刻内涵。

一、土壤资源本目讨论讲授4个问题(一)土壤的含义(二)土壤分类的变迁(三)土壤分布规律(四)土壤资源的特征(一)土壤的含义土壤是地球表面陆地上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农牧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生长物质文化之源。

土壤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土壤体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空气)和包括土壤微生物在内的土壤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供给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即肥力。

(二)土壤分类的变迁历史上对土壤分类和命名,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土壤植被、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水文、成土条件和土壤酸碱度等性态特征作为分类的基本准则或依据的。

各主要朝代土壤分类法近现代土壤分类法(三)土壤分布规律本目讲授3个问题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3.土壤的非地带性分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变化而与纬度、经度水平表现出大体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叫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历史时期山西地区虎与虎患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山西地区虎与虎患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山西地区虎与虎患的分布变迁程森【摘要】清代以前山西地区虎的记录已很丰富,而且唐宋以来虎患日趋频繁。

至清代,山西地区南北皆有虎的分布,主要沿山脉走向分布,集中于吕梁山北部、南部,太岳山区,恒山、五台山与太行山东北部,中条山东南部与太行山南段交接地带,而且康熙、乾隆时期山西虎患严重。

乾隆以后,山西地区虎患减少,虎数量大减,人类的捕杀是山西地区虎数量减少的最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经济开发也助长了这种趋势。

%Abstract:There were plenty of records about tigers in Shanxi even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Song and Tang Dynasties, It had become more serious. Until the Qing Dynasty, tigers were distributed a- round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Shanxi, scattered along the mountain range, centered o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Luliang Mountain, Taiyue Mountain, Hengshan Mountain, the northeast of Wutai Mountain and Taihang Mounta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southeast of Zhongtiao Mountain and the south of Taihang Mountain. Tiger disaster was very serious in Shanxi during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 After Qianlong Period, the tiger disaster became less serious and the tiger number became fewer. The direct reason for the falling number was human killing,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contributed a lot to it.【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山西;虎;虎患;分布变迁【作者】程森【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Abstract:There were plenty of records about tigers in Shanxi even before the Qing Dynasty,since the Song and Tang Dynasties,It had become more serious.Until the Qing Dynasty,tigers we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Shanxi,scattered along the mountain range,centered o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Luliang Mountain,Taiyue Mountain,Hengshan Mountain,the northeast of Wutai Mountain and Taihang Mountain,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southeast of Zhongtiao Mountain and the south of Taihang Mountain.Tiger disaster was very serious in Shanxi during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After Qianlong Period,the tiger disaster became less serious and the tiger number became fewer.The direct reason for the falling number was human killing,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contributed a lot to it.Key words:Shanxi;tigers;tiger disaster;distribution and changes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物志·兽纲》将我国境内的虎分为六个亚种,其中第三种为华北亚种(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 Brass),山西地区为华北亚种虎分布最多的地区。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 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 (2)“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 再植皆困难 森林兴衰与黄河文明兴衰同步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


第三章
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 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 仍有一些,。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 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 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 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 给,重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 “皇木采办”。长江上游破坏严重, 中下游影响更大。
四、历史时期动物分布的变迁



几千年来,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其中麋 鹿、犀、貘等在中国已经灭绝;象、大 熊猫、孔雀、水鹿、梅花鹿、扬子鳄等 虽然没有灭绝,但在分布地区上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气候变迁引起的种群减少——大熊猫、 象、犀牛 环境变迁。人类的大量捕杀。动物本身 的原因,有些动物属于衰亡种,不能适 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容易被自然淘汰。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 域继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二)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主,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 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仍为畜牧区,森林和 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 农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 河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于是大 片天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东汉以后虽因游牧民族的内徙,农牧界线大体上恢 复到战国后期的情况,次生的草原和灌木丛汉以前的状况。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48页PPT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48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清时期宁夏野生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明清时期宁夏野生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明清时期宁夏野生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由明入清, 宁夏野生动物经历了不小的变迁, 总体上种类变动不大, 但是其分布地域日渐缩小、绝对数量有所减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明清时期宁夏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以及随着社会发展演进,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加强, 屯田、修长城、马政、烧荒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以致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关键词:明清时期; 宁夏; 野生动物;宁夏深居西北内陆, 地势北低南高, 境内平原、山地、丘陵、沙漠相间分布, 基于地形地貌与降水量的不同, 各地植被类型也有相应差别。

尤其明清时期, 大量人口迁入, 对宁夏生态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该地域内, 依存于相应生态环境的野生动物之分布, 彰显其独到的特点, 在明清两朝的历史更替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宁夏有关野生动物的记载多见于地方志中, 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物产、土贡、祥异等部分。

据统计, 宁夏撰修地方志始于元代, 其中明代8种, 清代20种, 资料颇丰。

通过查阅这些地方志, 可以看到, 当时野生动物在宁夏分布广泛且种类较多, 但是经分析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野生动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绝对数量也在减少。

学者对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全国, 或是整个历史时期, 或只集中于研究某一种动物, 而对于深居塞北的明清时期宁夏境内野生动物整体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

直接研究宁夏野生动物变迁的文章几乎没有, 仅在一些学者研究宁夏自然地理或是某类野生动物时, 零星涉及, 这为研究宁夏野生动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早些时期, 陈家良、文焕然所着《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 利用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 对历朝历代宁夏森林变迁状况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1]其中关于明清时期宁夏生态状况部分, 对本文探析野生动物自然生存条件变化与其种群规模变动之间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 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 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 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 地区。 •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最北界早北纬40.1度的北 京、河北阳元一带,目前只在北纬24.6度的 滇西南,南退17个纬度。
一、长江流域长臂猿的情况。“两岸猿在目前已成为历 史。 历史时期的长臂猿的分布情况主要在三峡、 秦巴山地、四川、广东、广西、海南和云 南地区。 目前只在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存在。南移6 个纬度。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
• 一、大熊猫的历史名称。貔貅、貉、白豹 • 二、更新世时期:长江以南多有分布,但是今北 京、山、陕、豫等都有少量考古发现。 • 历史时期:战国到魏晋 四川、云南、秦岭 • 唐宋至明清:四川大部分地区、云南、贵州、湖 北、陕西,直到清代中叶的川陕甘湘等地还有分 布。 • 从分布的流域来看,历史时期主要在黄河、长江、 珠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多山之地。
3、老虎的分布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而被分割成岛状, 各分布区的小群之间缺少基因交换,必将导致小种群生存力和繁殖力的衰 退。
思 考 题?
1.历史时期珍惜动物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历史时期动物研究的 方法是什么?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 中国社会的发展
• 一、生物链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基础改变
三,岭南和云南地区历史时期犀牛的生存状况
从战国到清2千多年文献的记 载,大概绝迹于19世纪。云南从考 古上来看,新石器时代便由野生犀 牛的分布,后来从南北朝的文献一 直到清代都有记载野生犀牛的情况。 大概到了1945年以后,不见犀牛 的报道。
第三节 长臂猿和大熊猫的分布变迁
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现生 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 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 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 物。它们是中新世时的上新猿 的后代,身材较为矮小,但与 人类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是 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重 要材料,也是灵长类研究的重 要课题。
二、资源型动物缺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 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 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 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 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 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 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 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 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 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 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 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 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思考题
★目前大熊猫在中国境内分布的情况是什么?
★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虎的分布变迁
• 虎 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 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 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 地,以利于捕食。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 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 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捕食野猪,以及马鹿、 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 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 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 其次是人类的滥捕滥猎
• 最后是野生象的生理因素。
第二节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
• 一、犀牛的基本情况介绍 • 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约6千万 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 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 爪哇犀牛等5种。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 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 生存环境:生活于亚热带地区,以植物了 嫩叶、地衣等。
1、栖息地消失是根本原因。森林采伐速度加快,加上矿山开采,修路建 房等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森林植被不断收缩,虎的活动地盘缩小,马 鹿、狍、野猪、麂等作为虎的食物来源,它们本身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 严重影响虎的生存;
2、长期以来的过量捕杀是虎数目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加上虎皮值钱, 虎骨又用作传统中药。虽然过于强调因为虎骨入药而导致虎的濒危,是不 符合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濒危的历史过程的。因为历来入药所用“虎骨” 实际含有许多种中大型动物的骨骼一并在内。但是,虎皮和虎骨的贸易的 确也是目前虎类面临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一节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 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 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 存状况。
思考
1.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
2.生态伦理学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义?
一、我国虎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 虎的异名: 大虫、老虫 、白额虎 打哈 • 地域种类: 六种 华南、华北、云南、新疆、 孟加拉等。 • 老虎的分布演变的趋势:数量减少,分布 范围缩小,濒于灭绝。 从1166个县 到509个县单位 目前范围: 黑龙江、新疆、云南 。
目前虎的分布状况
虎在中国分布减少的原因:
生存环境:研究者们一致认 为,长臂猿其实与世界上其它长臂 猿物种一样,喜欢在海拔600米以 下低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落叶 栖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纪已 经破坏殆尽,海南长臂猿的分布也 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间的 山地雨林中,而海拔越高的山区, 树木物种多样性便呈现越低的现象。
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一,黄河流域犀牛的历史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犀牛的 分布比亚洲象分布更广。 犀牛有三种,苏门、爪洼、 印度犀牛。黄河流域的犀 牛主要是苏门犀牛。石器 时代的今太行山麓、河南 殷墟,西周泾、沮河流域, 汉代的渭河两岸。但是后 来记载很少,不明情况。
二,长江流域犀牛的分布
在古代中国,犀牛的历史分布主要在长 江流域。 长江的上游汉水支流、下游的江 浙一带,在距今6000——5000年的新石器 时代遗址都有发现。长江上游的四川、贵 州考古发掘就有犀牛的发现,长江中游从 汉代到北宋都有野生犀牛分布,如《神农 本草经》等记载,当时的湖南湖北西南部 许多州县都存在。而南宋以后野生犀牛绝 迹。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 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 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 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 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 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 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 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