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和意义: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涵和意义: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英语论文

内涵和意义: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

朱梅华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是指针对师范生的一门不以英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学习为目的,而以师范生的英语学习经验为中心,旨在通过各类操作性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的课程。它是一种相对于认知性取向的课程类型,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对英语学习有充分的感悟、体验和反思,提高师范生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并能用英语实践课程学习的切身体验去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他们今后的教育行为。探讨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有助于调动师范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实践学习的开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角色。

关键词: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4)07-0073-04

对英语教学来说,2013年是震荡的一年,也是充满着希望的一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尖锐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至此,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展开了对英语教学的大讨论,进而推进了英语课程“一年多考”的试点改革。早在1996年,李岚清同志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也曾指出我国外语教学普遍

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近些年来英语课程更是一直饱受各界诟病。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经过8-12年的英语学习,最后大多数学生仍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语原版书籍。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都普遍承认了英语作为国际交往通用语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对英语课程及英语教学的困惑、质疑、批判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不得不让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甚至从事教育行业的所有工作者深刻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国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呢?作为师范院校的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思考、去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要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本文拟针对师范生来探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师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传统的精读课程或综合课程外,还专门设置了听说课程,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的专门训练。与早前的“哑巴英语”相比,大部分学生目前或多或少都能用英语进行一定的口头陈述和表达。但从目前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和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学生人数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存在着距离。

在中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中,不少大学生(包括一些师范生)仍然以四、六级考试

为学习的中轴,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忽略了知识产生进程中的学习体验以及情感、智能的发展。在英语学习中消极、被动,对课堂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类活动、布置的各类任务兴趣不大,潜心于自己的复习、备考中。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不少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却不能用英语进行自由的表达和有效的论述。还有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或“客体”地位,主体性被剥夺,丧失了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学,变得单一、枯燥,一味重视知识输入,忽略了关注学生的最终输出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被肢解了。因为过分地重视知识性的习得或传授不利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

何为“综合应用能力”?刘桂秋认为:“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表层含义是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使用英语做事的实际能力,即英语教学中所谓的目标能力;其深层含义是指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其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所需要和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能力”,包括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大学生科学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注重英语以外的一般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启迪等等。[1]439这些所谓的“实际能力”、“听、说、读、写、译”、“情感体验能力”、“一般能力”、“思维的启迪”等实际上不就是“实践的能力”吗?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我们对于中文的掌握正是基于每天对中文的实践。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像实践中文那样去实践英语,但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英语课程、英语教学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并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他强调学生应该是“从做中学”,做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打破了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机械、呆板的传统教育桎梏,将教育的内涵外拓到社会生活中,拓展到实践中。“他认为如果书本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实际社会生活,教育便如同一张空头支票,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教育也无法完成它应有的效应。”[2]250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教学做合一”。在他看来,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建构”、“情境”、“合作性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3]474-47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依据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教学观,英语课程应该回归生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应该在“做”中、在“实践”中完成。英语学习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建构意义的过程,并且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紧密联系“实践”或回归“实践”是情境创造、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和必要途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