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与阿拉伯数学和古希腊数学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与阿拉伯数学和古希腊数学的异同

印度数学:

如果说希腊数学与其哲学密切相关,那么古代印度数学则更多地受到其宗教的影响.雅利安人建立的婆罗门教(公元4世纪后改革为印度教),以及稍后(公元前6世纪)兴起的佛教、耆那教等,形成了古代印度数学发展的浓厚的宗教氛围.

印度数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重要时期,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达罗毗荼人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前1400),史称河谷文化;随后是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一前3世纪);其次是悉檀多时期(5世纪一12世纪).

印度数学最早有可考文字记录的是吠陀时代,其数学材料混杂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当中,年代很不确定.吠陀即梵文veda,原意为知识、光明。《吠陀》内容包括对诸神的颂歌、巫术的咒语和祭祀的法规等,这些材料最初由祭司们口头传诵,后来记录在棕榈叶或树皮上.

关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的印度数学;可参考资料也很少,所幸于1881年在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一座叫巴克沙利(Bakhashali)的村庄,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书写在桦树皮上的所谓"巴克沙利手稿".

其数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分数、平方根、数列、收支与利润计算、比例算法、级数求和、代数方程等,其代数方程包括一次方程、联立方程组、二次方程

用圆圈符号"0"表示零,可以说是印度数学的一大发明.在数学上,"0"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示"无"的概念,又表示位值记数中的空位,而且是数域中的一个基本元素,可以与其他数一起运算.

印度数码在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通过阿拉伯人传至欧洲.零号的传播则要晚,不过至迟在13世纪初,斐波那契《算经》中已有包括零号在内的完整印度数码的介绍.印度数码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被欧洲人普遍接受之后,在欧洲近代科学的进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悉檀多(梵文siddhanta,原为佛教因明术语,可意译为"宗",或"体系")时代是印度数学的繁荣鼎盛时期,其数学内容主要是算术与代数,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阿利耶波多(AryabhataⅠ,476一约550)、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598-665)、马哈维拉(Mahavira,9世纪)和婆什迦罗(Bhaskara Ⅱ,1114一约1185)等.

阿耶波多是现今所知有确切生年的最早的印度数学家,他只有一本天文数学著作《阿耶波多历数书》(499)传世.该书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对希腊三角学的改进和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

阿耶波多最大贡献是建立了丢番图方程求解的所谓"库塔卡"(kuttaka,原意"粉碎")方法,采用辗转相除法的演算程序,接近于连分数算法.

阿拉伯数学:

"阿拉伯数学"并非单指阿拉伯国家的数学,而是指8-15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下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数学,包括希腊人、波斯人和基督徒等所写的阿拉伯文数学著作.

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人在保存和传播希腊、印度甚至中国的文化,最终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准备学术前提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掀起了著名的翻译运动:在曼苏尔哈里发时期,婆罗摩笈多等印度天算家的著作在766年左右已传入巴格达,并译成阿拉伯文;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兰希哈里发时期,包括《几何原本》和《大汇编》在内的希腊天文数学经典先后被译成阿拉伯文;9世纪最著名翻译家伊本·科拉(Tabit ibn Qorra,836-901)翻译了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奥斯、阿基米德、托勒玫、狄奥多修斯等人的著作;到10世纪丢番图、海伦等人著作也被译成阿拉伯文。

阿拉伯数学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代数学方面.花拉子米(Mohammed ibn Mūsā-Khowarizmi,约783--850)是中世纪对欧洲数学影响最大的阿拉伯数学家,他的《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约820年前后)一书在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阿拉伯语"al-jabr",意为还原移项;"wa'l-muqabala"即对

消之意.传入欧洲后,到14世纪"al-jabr"演变为拉丁语"algebra",也就成了今天的英文"algebra"(代数),因此花拉子米的上述著作通常就称为《代数学》.

书中用代数方式处理了线性方程组与二次方程,第一次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法及几何证明,同时又引进了移项、同类项合并等代数运算等等,这一切为作为"解方程的科学"的代数学开拓了道路.

《代数学》约1140年被英国人罗伯特(Robert of Chester)译成拉丁文,作为标准的数学课本在欧洲使用了数百年,引导了16世纪意大利代数方程求解方面的突破.

花拉子米还指出,任何二次方程都可以通过"还原"与"对消"(即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化成他所讨论的六种类型方程.由此可见,《代数学》关于方程的讨论已超越传统的算术方式,具有明显的代数特征。

由于数理天文学的需要,阿拉伯人继承并推进了希腊的三角术,其学术主要来源于印度的《苏利耶历数全书》等天文历表,以及希腊托勒玫的《大汇编》、梅尼劳斯的《球面论》(Sphaerica)等古典著作.

对希腊三角学加以系统化的工作是由9世纪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

(al-Batta ni,858?--929)作出的,而且他也是中世纪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天文学家.其《天文论著》(又名《星的科学》)被普拉托译成拉丁文后,在欧洲广为流传,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人都利用和参考了它的成果.

在该书中阿尔·巴塔尼创立了系统的三角学术语,如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他称正弦为ji va,拉丁语译作sinus,后来演变为英语sine;称正切为umbraversa,意即反阴影;余切为umbrarecta,意即直阴影.后来演变拉丁语分别为tangent和cotangent,首见于丹麦数学家芬克(1561-1656)的《圆的几何》(1583)一书中。而正割、余割是阿拉伯另一天文学家艾布·瓦法(Abu'l-Wafa,940-997?)最先引入的.

与希腊的代数成就和三角学成就相比,阿拉伯人在几何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对希腊几何的翻译与保存,并传给了欧洲,但希腊几何学对阿拉伯数学的严格性也产生一定的作用,并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最重要的例子是他们在评注《几何原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