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筹兼顾蕴涵的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兼顾蕴涵的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不仅反映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其实践内涵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蕴涵了现代化建设的多重规律,从特定角度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从发展格局方面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是对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这一规律的内在逻辑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农业和农村需要支持工业和城市先行一步,否则工业化难以起步发展;而当工业和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和城市则需要反哺农业和农村,否则二元结构会导致发展的某种停滞。这一规律还被概括为“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规律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规律相关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果不适时反哺农业,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直接限制消费拉动,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失衡,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拉大,导致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影响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的,从哲学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某种统一性。不论是通过工业化带动使农民

转变为工人,还是传统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随着资金投入、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而转变为现代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抑或对传统农业引入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种统一性。中共17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对这一规律的运用。

其次,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从发展方式的角度反映了经济结构发展的客观规律,包含了对当代工业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经济动力结构的协调与演进。投资与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其协调性要求不仅源于微观经济的市场均衡规律,而且源于宏观经济的供求关系规律。经济活动中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现代经济理论对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和模式分析,强调了两者协调的必然性、结构模式的某种一般性,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这些研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表明,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需要保持较高的消费率。中共17大提出的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际体现了这种结构协调规律的客观要求。特别的,根据波特的研究,致力

于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演进。这一演进突出地表明,创新驱动的重要不仅因为它创造了更高的生产率,而且还因为它能够同时改变需求和投资的结构,在更高层面更新了经济动力的结构关系,显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因此,中共17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有其客观规律的基础。

产业结构协调与演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和演进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受人均国民收入、主导产业扩散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产业结构的协调和演进与创新有特别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直接关联,后者直接促成了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改变了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形。同时,与创新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比较平稳,有助于减轻传统产业引起的周期性振荡,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第一、二产业日益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后者通过分工协作和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整体结构的效率。所以,17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是在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协调和演进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要选择。

资源结构的协调与演进。与创新带来的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进相一致,经济增长必然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资源结构的协调与升级不仅将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将逐步强化经济贡献递增要素的作用。

第三,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既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一般内在关联,也反映了这种关联在当代的特殊内涵,集中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互动规律。这种一般性关联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需求等必要条件。其特殊内涵是:一方面,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社会化进程显示了经济系统的发育过程就是社会系统的分化和功能整合过程,反映了两者在结构功能上的内在相关性;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要素日益内化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以创新范畴的提出为起点,知识(科学技术)、制度、文化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其资源配置和转化关系的特殊性体现为经济发展规律的特殊性。与此相关,人才、制度、文化以及影响人才素质的教育成为影响创新驱动的内在因素。教育不仅涉及发展的目的,而且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涉及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内在相关性也从消极的方面反映出来。如果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不但影响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削弱消费拉动,而且将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所以,需要从更深的规律层面理解中共17大的论断: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第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球视野反映了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已占据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