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造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企业再造读书笔记
篇一:管理理论前沿读书笔记
管理理论前沿读书笔记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
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
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管理理论,而这些
新理论又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一、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
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
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
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
(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
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
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
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
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二、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又称公司文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中,企业文化理论是首先向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提出挑战的。
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提倡管理实务和企业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管理理论的一股新的潮流。
“企
业文化”或“公司文化”概念,首先由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一书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美国最佳公司成功的经验说明,公司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靠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不是靠科学技术,关键是靠“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和信条。
这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1)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并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3)企业文化虽属精神文明范畴,但它又不等同于精神文明,而是企业一系列精神文明成果的抽象、升华和规范,它是企业群体共同价值的反映,又要求每个企业职工接受、传播和遵从。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直接意义上来说,主要包括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民主、企业风俗习惯、企业道德规范等企业的纯精神、纯观念因素,也可称隐性文化。
(2)从间接意义上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企业制度、企业规章、企业形象、企业典礼仪式、企业组织领导方式及其他一切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可称为行为精神因素,也可称半显性文化;另一种是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技术和设备、企业外貌和标志形象、企业教育与文化活动等一切有形物质因素中体现的精神因素,即物化精神因素,也称显性文化。
三、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又称公司再造理论,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
方法。
所谓企业流程再造,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的定义,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即“从头改变,重新设计”。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更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再造实质上是一场管理革命。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迈克·哈默,原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后来成为一家成功的咨询公司以及几家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和董事。
哈默提出应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在短短的时间里该理论便成为全世界企业以及学术界研究
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
兴起了一场流程再造革命,被喻为是"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也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后的第二次管理革命。
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诊断原有流程阶段。
企业可以通过流程图可以分析流程的持续时间、流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流程的增值环节和成本环节,从而找出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选择需要再造的流程阶段。
根据企业再造的实践经验,选择需要再造的流程时可以依据以下三个标准:①紧迫性,也就是看哪些流程功能低下,已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甚至严重地制约着企业运作的整体效率,形成企业发展的瓶颈。
②重要性,也就是看哪些流
程对公司顾客的影响最大。
③可行性,也就是看当前哪些流程最容易进行成功的再设计。
(3)了解准备再造的流程阶段。
目的是要弄清现在的流程在做什么,以及影响其绩效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4)重新设计企业流程阶段。
再造流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套用,它需要科学的构想和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同时还要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
(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新的流程阶段。
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企业再造方案不断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又称企业战略理论,其研究开始于20
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8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战略管理进入了“衰落”阶段。
9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再次受到普遍重视。
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和安德鲁斯教授等。
企业战略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战略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以后“企业战略”成了时髦用语,各种解释不下几十种,至今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研究和实施战略管理的最好方法是采用适当的模式。
战略管理模式所显示的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战略制定:包括制定任务陈述、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分析、建立长期目标、评价和选择战略。
(2)战略实施:包括确定年度目标、为战略实施制定相关政策、资源配置、与战略实施配套的组织结构及奖励制度。
(3)战略评价:美国战略管理学家理查德·鲁梅特提出了可用于战略评价的四条标准:一致、协调、可行、优越。
战略管理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运行机制的变革,企业都面临着如何面对激烈竞争和实现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进入wTo之后又面临着如何应对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问题。
因此,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已经形成热潮。
五、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是从战略管理理论的内部资源学派中分
化出来的,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它是一种
以强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一方面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主流战略理论的不足。
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替代,而且也是对流行于80年代的波特竞争战略分析模式的替代。
从
目前情况看来,虽然企业能力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仍然缺乏强有力的实证基础和充分说服力的理论证据”,但在一些问题上已初步达成共识。
企业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英国的格雷·哈默尔教授。
企业能力理论有两个学派:(1)以格雷·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所谓核心能力是指蕴涵于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
(2)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所谓整体能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
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
换言之,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后者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应当以最本质的同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能力”。
哈默尔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
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
(2)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拥有的能力类别;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和资产,其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的广度;企业收益的差别源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成本、产品特色、服务质量等方面,最终
体现在获利的多少上。
(3)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基于产品等职能战略而形成的优势只能在短期内保持,只有基于核心能力之上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长期不败的源泉。
这是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不易模仿性、不可分离性、效应溢出性、动态发展性。
(4)识别、培育、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的根本性战略。
至于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意味着要比竞争对手投入更多的资金,也不是要使其各个事业单位垂直一体化。
事实上,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来源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源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
企业能力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成为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者。
六、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理论(mbo)是美国管理专家彼特·费迪南德·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他认为目标管理是未来管理者“七项新任务”中的首要任务。
完整的mbo概念是在其他许多人的努力下获得的,这些人包括乔治·欧迪伦和英国的约翰·哈伯等。
后经由其他一些人的发展,目标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医院、学校和政府机构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成为一种员工参与管理的激励技术,它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实质和基本过程是一样的。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掀起了目标管理热
潮,对我国管理界影响深远。
在今天,任何对管理学基本概念的介绍,如果不讨论目标管理,都将是不完整的。
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目标制定理论。
它是由是爱德文?洛克和盖瑞?兰森提出来的。
他们指出,目标制定主要从集中注意力、增强努力程度、增强对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员工制定新的战略和新的行动计划等四个方面,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目标制定理论认为,使目标制定方案奏效需要大量努力和管理方面的保证。
要实行这样一个保证,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1、制定适当的目标。
2、保证员工能接受目标。
3、提供支持和反馈员工目标绩效。
另外,员工要有能有效完成目标的与工作有关的足够的技能。
因此,培训、反馈、支持成为组织中成功实施方案的关键。
目标管理强调把目标管理和目标制定理论联系起来。
目标管理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使目标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一般而言,目标管理包括如下三个关键阶段:1、目标
体系的确立阶段。
2、目标实施阶段。
3、目标成果评价阶段。
目标管理的三大要素是:1、确立简结、可传达的目标;
2、由要在目标管理体系下工作的人参与目标制定工作;
3、根据结果对履行职责的情况组织的情况进行评估。
简言之,目标管理就是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并以目标来衡量工作成果的过程。
目标管理一般有四个特点:1、目标
明确性和具体性,目标应该是对期望成果的明确、具体描述。
2、参与决策,制定目标时,应由涉及目标的所有群体共同制定目标,并共同规定如何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目标的达成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要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可接受性。
3、明确的时间规定,要求规定目标完成期限和每一阶段任务完成的期限,每一个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阶段,必须在这个阶段内完成。
4、绩效反馈,使员工能及时地了解工作的进展,掌握工作的进度,从而及时地进行自我督促和行为矫正。
这不仅适用于组织的高层,也适用于基层。
在正式的评估会议上,上级和下级评定实现目标的进度,并获得进一步的反馈。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中,一类是固定持久的研究对象,这类研究对象往往以“职能”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另一类是流动变换的研究对象,这类研究对象往往在社会发展的某一种生产方式中或某一发展阶段中存在或显得突出,这类研究对象往往以“问题”的形式表现
篇二: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
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
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几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
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
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
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
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几
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
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化群体中通过别人做事情的艺术,也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组织化的群体里的人们以个体或协作的方式
实现群体目标的艺术,同时也是排除绩效障碍的艺术以及在有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保证最优效率的艺术。
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繁杂多样,我们仍然可以抽丝剥茧,探寻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促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
移到管理上来。
“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有代表
性的就是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斯隆创
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成为一门科学,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按照时间顺序,下面出场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动作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出合理的动作模式,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改善工具和环境,以提高生产效率。
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