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鄱阳湖生命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鄱阳湖生命线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不仅养育了江西4400万人民,也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没有遭受严重污染的大型湖泊。
每年三月的鄱阳湖,蒿草连天,“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鄱阳湖地处暖湿东南季风区,从而形成了湿润季风型气候,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到翌年春这里候鸟群集。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这里还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白鹤约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却大不如前,“20年前,每次出船至少能捞上来三四条上百斤的大鱼,现在你看看,没筷子大的鱼,大家都在捞”,“水位上不来,已经连续旱了六七年了”从附近渔民的话里我们就能听出形式的严峻,情况确实如此,由于长年累月的过度捕捞,以及沿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水污染问题,鄱阳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
鄱阳湖是湖区人民的衣食父母、财富源泉,鱼类达90余种,以鲤、鳙、鲫、鳊、鳜、鲶、鲭等较多,以鲥、银鱼著名。近年又进行了滨湖围湖放。沿湖盛产菱、芡、莲、藕、芦苇等。野禽有凫、雁、天鹅、鸨、鸥、鹭等;此外又引进了水豹、海狸、麝香鼠、牛蛙、毛蟹及珍珠贝等。这就决定了湖区社会的特殊性和各类矛盾交织的复杂性——人、水争地,人、鸟争食,不同行政区域的渔民争夺渔业资源。近年来,水位降低之后,又新出现了湿地、滩涂资源的使用与保护问题。
鄱阳湖的生态状况也引起了国家相关单位的重视,2009年12月,国务院公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其中提到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谈到鄱阳湖生态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可持续发展”,作为江西五大河流唯一的入江口,鄱阳湖流域占江西全省辖区面积的97%。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鄱阳湖“一盆清水”显得日益紧迫。“鄱阳湖湿地为鄱阳湖辐聚水系的汇聚中心,湿地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如何,是其流域水资源治理的关键。”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这样说。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前中国政策提倡、各阶层普遍认同、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潮流的湿地主导政策,它包括“保护”与“合理利用”两个不可分割的目标。而合理利用同时又是保护的基础,没有合理利用,保护也无从实现。
之前,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为永保鄱阳湖“江西靓丽的生态名片”、“中国最后一湖清水”的美誉,省林业厅提出了“大鄱阳湖”湿地保护概念,切实保护管理好鄱阳湖湿地。坚决治理乱栽树等破坏湿地造林行为,一律停止在鄱阳湖吴淞高程17米以下湿地区域内人工栽种各种林木,对已栽植的杨树,要全部平毁或
移除,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坚决实施退田还湖、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措施。同时加大对湖区候鸟保护宣传,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