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八年级语文下册 杜甫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中国,你可能不懂敦煌的壁画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你可能不懂一片片瓷器蕴含着什么样的文明,你可能不懂楼兰古国隐藏着什么样的神秘,你可能不知道齐白石的虾为什么活灵活现,你可能不知道徐悲鸿的马为什么气势恢弘,但很少会有人不懂得一两句唐诗,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是读着唐诗长大的,回顾唐诗相伴的岁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闪现脑海,隔着历史的重重帷幕,他们的形象依然那样清新迷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在唐诗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就是杜甫的诗,时隔一千多年依然脍炙人口,历咏不衰。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杜甫,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有
名的诗人,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这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日子,20岁时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了,之后杜甫开始漫游齐赵。

后来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访道寻友,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分别之后,杜甫写下了很多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我国古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有漫游的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漫游,为后来写《史记》搜集了第一手的资料;李时珍漫游各地,采集品尝大量的草药,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研究各地的地理面貌,写下了地理学上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杜甫十年的漫游,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赠李白》等。

这时期诗的风格热情奔放,乐观坦荡。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他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

这时唐玄宗征诏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长安考试,35岁的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当朝的奸相李林甫害怕皇帝任用有才干的人,威胁到自己的相位,他从中作梗,最终考试结果出人意料,没有一个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唐玄宗说:“贺喜陛下,野无遗贤,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在朝堂之上辅佐你,没有一个遗落民间。

”杜甫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近乎乞丐的生活。

读书出仕,是当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再加上生活所迫,杜甫不断向人投诗,期望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

好不容易才谋求到了参军一职,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有机会施展抱负了,高兴地回家向家人报喜,还没到家门,就听到一片哭声,他的小儿子挨饿受冻,死掉了,杜甫悲愤地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还不是最惨的,一个月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的生活彻底跌入了谷底,这时,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统治阶级的腐朽。

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反映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

这时期他的诗风变得悲壮凄凉,沉郁顿挫。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沦陷后的长安。

因为他位卑官轻,没有被囚禁,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了左拾遗。

这一阶段,他还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可他不懂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得罪了唐肃宗,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从此一贬再贬,再也没有升过官。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使杜甫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他写下了《月夜》、《春望》、“三吏”、“三别”。

思念亲人,忧国忧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这时期这时期他已形成既定的风格沉郁顿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坎坷的经历终于使诗人认清了残酷的现实,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后来严武死了,没人再接济他的生活,诗人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一只小船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蜀相》、《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大量名作。

虽远离庙堂,却心忧社稷,尤其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一生仕途失意,身经离乱,他个人的不幸却成就了诗家的大幸,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望岳》和《春
望》。

三、整体感悟
1、听朗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2.整体风格:豪迈雄奇。

三、合作探究
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咏的是东岳之首泰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一句里的岱宗。

我们再来看题目《望岳》,诗人都“望”到了什么,他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齐鲁青未了”,在齐鲁两大国的境外还能远远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高大雄伟。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泰山神奇秀美。

这句诗里有个字用得好,是哪一个?钟。

泰山到底有多秀美,诗人没有具体的描绘,只是说造物钟情于它,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他身上。

就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一样,她到底长的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审美观,汉以瘦为美,唐以肥为美,但不管按照哪个朝代的审美观,罗敷都是美的。

这就是文学中著名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留给我们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泰山到底有多神奇秀美,一个“钟”字,写造物钟情于泰山,你可尽情发挥想象,你想它有多美它就有多美。

“阴阳割昏晓”泰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泰山的高大。

那一个字能体现这一点呢?割。

阳光就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

写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

一个“钟”字,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里诗人望到了什么?层云,归鸟。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的心胸随着泰山云雾缭绕而激荡,仙境般的景色,诗人胸怀也变得舒展,宽广,坦荡。

薄暮时分,诗人还在望,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流露出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

泰山很高、很美,我们一定很想登上去,登上泰山顶会是什么感觉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是来自孔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诗人登上泰山了吗?没有。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就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生:天下之大,舍我其谁,唯我独尊。

生: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生: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它不止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而且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出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千百年过去了,无数的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

但没有一首诗能和这首诗相比,《望岳》被喻为写泰山的绝唱,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这首诗洋溢着杜甫年轻时那种青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

总结赏析诗的方法。

1、朗读,整体把握。


2、抓住形象,品味感情
3,、借助想象,领悟深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杜甫写下了《春望》这首诗。

1、听朗读,学生读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春天。

在春天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

诗人望到了什么景象呢,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山河,草木、花、鸟。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被叛军占领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后两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这首诗描绘了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山河破碎,国都沦陷而产生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四、结束语
安史之乱,是大唐的悲剧,却因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国衰诗家盛,千百年后,我们来享受这顿文化大餐,虽然诗人那孤独高傲的灵魂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他的思想依然穿越时空,长存在我们心中。

五、作业
以杜甫,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