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
现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
崔战利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
2003年4月南京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
现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
摘要: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两极对立‛的论断,二是他对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单一结构‛的预见。从社会演进的结果来看,马克思这两个方面的看法都需要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方针、革命策略和治国方略。
在马克思学说中,他的现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广泛影响。这一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出的“两极对立”的论断,二是他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作出的“单一结构”的预见。从社会演进的结果来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阶级结构这两个方面的看法都需要进行再认识。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凭藉他在历史科学上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是,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还只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剖析,初次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对立”的特征。马克思写道:除了原始公社的历史,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各种社会地位构成多级的阶梯,在每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特殊的等第。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
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但是,“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有如此奇特的性质,竟然可以演进成只有两个阶级的简单结构?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必然造成这样一种结局?难道说,当时欧洲各国没有中间阶级?如果有,这些中间阶级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又到哪里去了?
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并没有简单化到马克思所说的“两极对立”的程度。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当时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不仅有无产阶级,还有许多“中间阶级”(《共产党宣言》用语),即大量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马克思对此情形当然是明察秋毫、了如指掌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些“中间阶级”不过是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旧阶级,因此这些中间阶级都注定要被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所消灭,并被驱赶到无产阶级队伍里来。这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的竞争,或者是因为他们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式弄得一钱不值。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是大工业的产物。它们不会被新的生产方式消灭,而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走向更高形态。
如果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对立”的论断还只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基础上的。那么,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就改变了这种情况。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诞生了。在《资本论》一卷中,
马克思采用政治经济学解剖资本主义,再一次断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
马克思揭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瓦解了,劳动者沦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工人只能获得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工资部分的新价值成为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并加速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这必然造成财富在一极集中,贫困在另一极集中。马克思把这种“两极对立”称为“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并以英国为例,警告那些资本主义后进的大陆国家,英国“两极对立”的现状就是他们的未来。如果有谁以为自己今天的现状比英国好一点而沾沾自喜,那就要明白,这里讲的“正是阁下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由于运用了经济分析方法,马克思在1867年以后更加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
13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审视马克思这一论断时,可以发现这一论断虽曾一度在某些国家形成了趋势,但最终并未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所证实。现代资本主义并未简单化到只有两个对立阶级,而是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复杂的社会阶级结构。所谓“两头小”,就是传统定义的资产阶级(现代统计中的“富有阶级”)和无产阶级(现代统计中的“贫穷阶级’’)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且有下降趋势。所谓“中间大”,就是在传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以最典型的美国为例,据2U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会统计,其社
会结构大致如下:1,农民作为一个传统的阶级,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左右;2.贫穷阶级,约占社会人口的8%左右;3.工人阶级,约占社会总人口37%左右:4,上中层阶级,约占8%左右:5. 上层阶级,约占1%左右:6.中产阶级,约占社会总人口的43%左右。(2)另有统计资料表明,美国80年代以来,最富有阶级约占社会总人口的6.7%,最贫穷阶级约为6.2%,中产阶级约为87.1%。”(3)这个中产阶级数量庞大,构成复杂,差不多包括了社会统计中的所有“自由职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主、经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教师、作家、艺术家、医生、编辑、记者、娱乐业从业者以及各类中介机构就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经纪人、审计师等。他们的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包括财产收入。其收入水平足以保证他们过上中等水平的“体面生活”。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主要提供给社会的是各种智力劳动。这种智力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同于普遍的劳动资源,它是一种社会的稀缺资源,被称作是“人力资本”。在市场上,拥有这种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具有——定的垄断性。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是马克思未曾预见到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则更是改变了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社会阶级结构。马克思的论断未能变成现实,原因是什么呢?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首先,由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很难由大企业所包揽,中小企业因此始终具有较大生存空间。中小生产者尽管受到大资本的挤压、排斥,每日每时地大量破产,但由于有社会需求,因而又每日每时地大量生长出来。据统计,2000年美国中小企业近23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7%,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