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高师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寓教于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发挥校園文化的载体作用;要寓教于动,发挥校園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要寓教于行,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等师范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一、高师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高等师范类教育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已呈现出逐渐被弱化的趋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局限于被冠以传统文化之名的书法、中国传统绘画、民乐和文艺表演等文艺活动之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了解却极其概括和笼统。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其现状已不容乐观。
我们专门对相关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读过《诗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的高达78.6%,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的有17.6%,能够写出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军事家各一名的仅占0.5%,写出三名的占3.1%,写出两名的占13.2%,写出一名的占92.4%,竟无一人能够全部写出中国传统风俗节日的名称,有些甚至将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教育状况陷入极其尴尬的境遇之中,前景堪忧。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使传统文化教育扭曲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理论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所信奉的儒道文化,几乎已被西方的自由、科学观所替代。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孝亲尊师、温恭谦让、惩恶扬善等做人标准和理想人格,被充斥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所替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浮躁、空虚,精神家園丧失。进一步导致价值虚无,理想和信念渐趋淡薄。懒惰、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成为现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仁爱之心,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严重障碍。
2.现代高师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的途徑非常有限,大多是来源于中小学阶段语文课、历史课和政治课的部分内容,通过死记硬背所掌握的若干经典古文、古代故事等。但在进入到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分科划分过细,学生的学习内容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除了部分通过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之外,极少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去接触和学习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
3.现代大众传媒的误导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形
时下,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了人们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时效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误导性。各种被冠以“正剧”、“戏说”名称的所谓“古装”的电视剧、电影,名义上打着反映传统文化的旗号,事实上传播的都是些被歪曲了的历史和故事,剧本情节粗制滥造,无中生有,甚至一些现代流行词汇滥用于其中,造成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种种迹象表明,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普及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高师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1.培养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奉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和君子积极进取的个性精神;他们面对困境,奋发图强,与挫折厄运不断地进行抗争,永不低头。如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获得成功的,这种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他们勤奋治学,奋斗不息。因此,在师范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认清当今形势,树立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教育学生学习自强不息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尤显重要。
2.提高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尚“德”,强调“德”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谦恭礼让”、“严己宽人”的处世哲学。其中“厚德载物”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当代高师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和胸襟。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观念更是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高尚的道德价值观的箴言。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等师范类学生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直、诚实、善良、公正的道德观,形成宽容忍耐、尊重他人、注重和谐的道德修养境界,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培养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自古推崇不屈不挠、坚毅果敢的凛然正气,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是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生价值观,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精神,对铸就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念,有着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义”之重要,主张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义”即国家人民之利,而“利”则是个人之利,是小利,这就是要求人们要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在高师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整体意识,倡导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引导高师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利益而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念,正是师范类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所应具有的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观。
三、高师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要寓教于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在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民族奋斗史,确立国家利益和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诚信守法、平等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2)发挥人文课程的引导作用。人文科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校可以在加强必修课课程建设的同时,从国家意识、民族利益、文化認同和校園精神等视角出发,增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特别是增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课程或讲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入挖掘自己所授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发挥非人文课程的渗透作用。非人文课程的教学也要结合所教课程,通过进行学科史的渗透和比较教育的方式把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和渗透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即在对师范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2.要寓教于乐,发挥校園文化的载体作用
校園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无形课堂。如学校的校史、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園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不仅体现了师生的治学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而且常常还隐含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广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