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资料】厦大版《复习指南》重点章节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乡村教育的实施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考点分析

考点内容大纲要求重要级别

1.论教育本质重点掌握★★★★★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重点掌握★★★★★

3.职业教育的探索了解识记★★★

4.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掌握★★★★★

5.“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重点掌握★★★★★

6.“化农民”与“农民化”掌握★★★★

7.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掌握★★★★

8.乡村教育的实施了解识记★★★

9.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掌握★★★★

10.“活教育”思想体系重点掌握★★★★★

11.“生活教育”实践了解识记★★★

12.“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重点掌握★★★★★

历年真题

1.(2007年分析论述题第55题)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解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幺生活就受什幺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2.(2008年分析论述题第56题)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解析】(1)两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和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两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知识点详解

第一节杨贤江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略,详见《复习指南》)

第三节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已考】(略,详见《复习指南》)

第四节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已考】(略,详见《复习指南》)

第五节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略,详见《复习指南》)

第六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重点】

一、“生活教育”实践

陶行知,又名知行,1914年留美。1917年,他“捧着一颗心”归来,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1946年,他“不带半根草去”,而留下了寻觅、探索的足迹。

(一)晓庄学校

1926年,陶行知提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口号,1927年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确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年晓庄被封。

(二)山海工学团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之路,以达到普及教育之目的。

(三)“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孩不仅能教小孩,甚至能教大人。他提出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这一教育思想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

(四)育才学校

1939年7月,陶行知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劳苦民众子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以“新武训”自比,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育才学校的创办,突出了陶行知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的主张。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重点】【已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它包括了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在实验的基础上,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合一”翻了半个筋斗,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杜威的思想是洋八股,与民众的生活无关。1918年,他产生了“生活教育”的思想。1919年,他发表《教学合一》,把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1922年形成“教学做合一”的认识,1925年提出这一原理。1927年先后发表《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演讲,形成自己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教育”的定义和特质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936年,他总结生活教育具有“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六大特质。1946年,又总结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四大特质。

(二)“生活教育”的三大基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本体论的阐述,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生活即教育”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二是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过程,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三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也改造个人生活,是改造人类的武器。他说“生活即教育”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即生活”是以教育为本位的。

2.“社会即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