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

合集下载

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

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

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
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经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客观现实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没有任何主观偏见。

它强调人类必须接受和适应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它们。

2. 主观唯心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人类的意识创造的,
人类的意识是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和解释。

它强调人类必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3. 实用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应该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追求最大的利益和成功。

它强调人类必须关注实际目标和效益,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理念或理想。

4. 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对世界
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并相互学习和交流,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5. 悲观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地方,人类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无法摆脱困境。

它强调人类必须尽力应对挑战,但也要认识到现实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些观点只是一些常见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可以根据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来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马原重点问题解析

马原重点问题解析

一、怀疑外部世界存在的几种论证:1、唯物论:(1)所谓外在事物存在,就是指它们独立、客观地存在。

(2)我们能够通过感官知觉,确定外在事物存在。

2、怀疑论、不可知论:(1)怀疑论:我们永远无法通过感官知觉来确定外部世界真实存在。

对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观点。

(表现形式是犹疑不定,而其本质是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否认世界能够为人所认识或者否认世界能够被彻底认识的观点。

3、观念论:事物并非独立、客观地存在,而是依赖于我们的心灵和意识。

4、经验论、理性论:(1)经验论:主张人的一切认识都从经验产生,认为感觉经验最可靠,理性不过是经验的变形。

(2)理性论:认为唯有理性认识最可靠,感觉经验不可靠也不能提供真理知识。

5、、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6、洛克的事物两种性质的区分:(1)第一性的质:存在于事物本身,不会随认知者的认知构造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大小、质量等。

(2)第二性的质:依赖于认知者的认知构造和环境因素。

例如:颜色、声音、味道、冷热等。

7、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1)事实上被感知,而非能够被感知。

(2)被感知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只有当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感觉经验比较融贯时,这个事物才存在。

二、自我和他人心灵的证明:(一)自我心灵的证明: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A一切(包括我的身体)都可以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不可怀疑的。

B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C我在思想,意味着有一个能思想的“我”的存在,这个“我”就是心灵。

(二)他人心灵的证明:1、类比论证:A我和他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

B我有心灵和意识。

C 他人也有心灵和意识。

类比论证的缺陷:结论为真的可能性不高。

2、最佳解释推理:最佳解释推理的形式:如果p,那么q。

p是事实,q是对事实的最佳解释。

最佳解释推理的缺陷:以个人经验作为判断一种解释好坏的标准,是不可靠的,个人经验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ppt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ppt
第二章 世间论 ──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
一、佛教世间论 的特点
二、人在生命世 界中的位置
三、成住坏空的 器世间
四、如虚如幻的 生命轮回
“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 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 悦而后动。”(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一》)
“由世界以一生为限,不 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 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
是不究竟的存在。世间一般分为器世间及有 情世间,天台宗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和 国土世间三种。 ▪ 按缘起法则,有情与器世间相互依存,构成 我们活动的整个世界。 ▪ 佛教的世间论有二个重要特点:
第一、以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为主导,吸取、利用了
古代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统。
▪ 在器世间方面,声闻经典不外 是采集当时印度一般神话的说 法,而有所取舍。
2、住劫──世界安住时期
▪ 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 续之时期。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 之时的二十中劫。住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 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的第一中劫。之后, 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八万 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为 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 劫,仍同样各增减一次。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 才有增无减,返回到八万岁为止。
│广果天 ││
┌少光天─┐



│无想天 └┤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定生喜乐地├九地亦

└四禅九天┤无烦天─┐ │
└极光天─┘
│名九有

│无热天─┤ │
┌少净天─┐


│善见天 │ └三禅三天┤无量净天├无寻无伺地─离喜妙乐地│

│善现天 │

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的本体论

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的本体论

2002年6月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9卷第3期JuIL 2002JO U RN AL0F YU Z H O U UNIvERsrI Y(S0ci al Scienc es Edidon)VoL19 N o.3“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的本体论朱高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20)[摘要]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人卡尔·波普尔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一个宣言。

我们不仅要看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本体论方面的意义,而且应同时重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我相信,从这个理论本身的矛盾和和局限性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5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24X(2002)03—0048一03波普尔以一个多元论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他幅世界的组成图景——认为世界是多元的。

他试图给我们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现实基础,于是他通过“三个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世界I世界Ⅱ世界Ⅲ物理客俸和状态意识状态客观感觉中的知识1、无机界主观认识文化传统编码为物质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知觉经验基质;、2、生物界思维经验(哲学学、神学的、所有生命现象的结构情绪经验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和活动人脑情绪经验术的、工艺的、理论系统)3、人工制品素质意向的经验科学问题批判的论据人类创造性的物质基记忆经验质;人工具的物质基质;机梦的经验器的物质基质;书本的物创造性想象的经验质基质;艺术作品的物质基质音乐的物质基质这里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的“三个世晃的各自组成情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上况及其相互关系。

正如它的制作者,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的观念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家J·C·艾克尔斯所说的那样:“他们包括波普尔定义的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全部存在和全经验。

普世价值之辨

普世价值之辨

事实论证
名人言论
二、普世价值问题的出现 (一)“普世价值”问题在西方的出现 普世价值” 宗教) 普世 (宗教 宗教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宗教 世俗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生命
财产
不可杀人、不可盗窃、 不可撒谎、不可奸淫 诚信 文化、权利、性别平等
普世价值
主体———————— 客体 主体————————
人(社会、 社会、 阶级、集团、 阶级、集团、 他人、自身) 他人、自身
进入主体视域 的一切东西( 的一切东西(人、 自然界、物质、 自然界、物质、精神)
2、价值的评价和标准 、
价值 主体
抽象人
不同语境下的人性
客体 …… ……
具体人
(二)普世性——普遍适用性 普世性 普遍适用性 (1)不仅适用于个别人、 )不仅适用于个别人、 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 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 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 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 (2)不仅适用于一时一 ) 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 所有地点, 间、所有地点,不以任 何条件为转移。 何条件为转移。 “普遍性”的时代性: 普遍性”的时代性: 普遍性 (1)立足于当今人类的 )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立足于我们 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 (2)不是指自古以来或 ) 自有人类以来的全体、 自有人类以来的全体、 全部历史时间
(二)“普世价值”问题在国内的出现 二 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 全球伦理
“普遍伦理计划”
理论
普遍伦理 理论 普遍价值
“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
现实
5.12,奥运 ,
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 三、 “普世价值”争论的主要点 (一)价值 1、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或积极 作用,即对主体的有用性。 作用,即对主体的有用性。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世界三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为我们理解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本质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波普尔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世界一、世界二和世界三。

这一理论不仅在哲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对众多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一是指物理世界,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各种形式,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天体。

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遵循着物理学的规律运行。

它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和测量的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背景。

世界二则是指心理世界,即人类和动物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

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

这是一个主观的、内在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二都是独特的,并且难以直接被他人完全理解和共享。

而世界三,是波普尔理论中最为独特和引人深思的部分。

世界三指的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包括科学知识、艺术作品、技术发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

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非物质的、客观的精神产品。

波普尔强调,世界三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意味着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不完全受创造者的控制。

例如,科学理论一旦被提出,就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和验证方式发展和演变。

即使最初提出理论的科学家已经离世,科学理论仍然可以被后人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

世界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使得人类能够不断深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艺术作品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承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为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提供了框架和规范。

以科学为例,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诞生后,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被完善和拓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牛顿力学,这并非是牛顿本人能够完全预料和控制的。

同样,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一旦被证明和确立,就成为了独立于个人的客观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数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夫物未死,精神依赖形体,故能变化,与人交通;已死, 形体坏烂,精神散亡,无所复依,不能变化。” ——王充:《论死》Fra bibliotek颠覆上帝
• 约翰福音——神(真主)是个灵,没有性 别。
• 上帝造人(亚当、夏娃) • 诺亚方舟 • 罪恶树和生命树
• ……
庄子论道
“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 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 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 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 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 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 而哭之,自觉得不通乎命,故止也。’”
你能够不醒来
可能 你将永远不能醒来……
;王者荣耀秒杀辅助 王者荣耀秒杀挂 / 王者荣耀辅助软件 王者荣耀辅助工具 ;
什么可赌の?"根汉笑道:"在下有幸得到壹枚斗战神丹,不知可否做为赌注?""斗战神丹..."湖中圣人发出壹丝微讶の声音,随即笑道,"你想要本圣の什么东西?""通域石..."(正文第壹六七十四部分湖中圣人)第壹六七十五部分打赌闯法阵第壹千六百七十五部分"你为何懂得通域石?"听到通域石の名 字,湖中圣人这时才有些正视起来.更新最快最稳定)搜索15;1看書你就懂得.通域石,是壹种荒古时期才有の神石,失传已经不懂得多少年了,目前这个时代懂得通域石の人屈指可数,就算是壹些圣人恐怕也不知晓这种东西の存在.根汉站在第三道法阵之外,咧嘴笑道:"但是是壹块通域石而已,怎么?圣人 舍不得?""哼!口气倒不小!"湖中圣人冷笑道,"壹块通域石の价值,可比壹百攻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
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

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如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

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7个哲学概念

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7个哲学概念

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7个哲学概念
1.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哲学概念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让我们更加谨慎和包容。

2. 实在论:实在论认为,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和意识的。

这个概念塑造了我们对物质世界和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更加意识到自然界的巨大和神秘。

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和生活所需的一切。

这个概念建立了我们对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类精神力量的认知,使我们更加重视心灵的力量。

4.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只有观察和实验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其余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这个概念影响了我们的科学观念,使我们更加珍视实验和事实的重要性。

5.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我们的存在和自由意志重要于任何物质事物,我们需要通过选择和决定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概念塑造了我们的自身认知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直接地面对自己的存在。

6. 道德实体主义:道德实体主义认为,道德规范和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类的存在和意识的。

这个概念影响了我们的道德观,让我们更加注重正义和品德。

7. 古希腊思想:古希腊思想是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了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这个概念塑造了我们对自由、民主和人类尊严的观念,使我们更加强调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谈对世界的认识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谈对世界的认识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谈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广袤而复杂的世界中,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着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思考。

然而,对于世界的本质、我们如何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却是哲学中深奥而又关键的问题。

从本体论、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对世界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本体论。

本体论所关注的是世界的本质,即世界到底是什么构成的,什么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触摸到的、感知到的一切物质实体,如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等,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按照这种观点,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塑造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规律来解释。

另一种观点则强调精神或意识的重要性。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是精神的表现或产物。

这种观点常常与宗教和神秘主义相关联,认为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或灵魂在支配着世界的运行。

还有一种相对综合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观点试图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认为它们在塑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转向知识论。

知识论探讨的是我们如何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方面,经验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感官经验。

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感受等方式,从外部世界中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得出重力的概念;通过触摸热水,知道了温度的差异。

理性主义则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在获取知识中的作用。

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纯粹的思考和推理,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就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

比如数学中的定理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理性的推导得出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亚里士多德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世界是上帝 创造的!
王阳明
此 图 为 按 钮 2
请说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 复习提问: 大基本的哲学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使哲学划分为两 大截然不同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 识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凡肯定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就是唯心主 义。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物质 ≠物质的具体 形态


抽象

物质 抽象



物质的具体形式 具体
如何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的观点是正确的?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和人类社会在本质 上是客观的
世界是客观存 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 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不能改变五种社会形 态依次更替的规律.
世 界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物 质 世 界
世界的构成 及其本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世界的本质
自然界是 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科学发展和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证明,生命是自然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 发展变化而来的。
达尔文
潮汐发电 水、 石油是客观存在的
海上石油平台
基 因 鱼
克 隆 羊
想一想:
根据你所知道的事实,说明人处理自 身同自然界的关系,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 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是“招聚”或“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和“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4,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

价值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

价值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

价值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类:⼀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类的⽣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

前者就是⼀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论。

由此可见,价值论是⼈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于⼈类的⽣存与发展的意义"本⾝也是事物的⼀种特殊属性,因此,价值论也是⼀种特殊的科学理论。

价值论的简述 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定的利益追求或价值追求为基本驱动⼒,⼏乎所有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论存在某种联系,都⾃觉不⾃觉地以某种价值论为假设前提。

由此可见,价值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法回避的问题。

价值概念与⼈们的⽣活息息相关 价值论在⼈们的⼼⽬中似乎是⼀种⾼深莫测的、远离尘世"经院哲学",价值问题似乎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价值与⼈们的⽇常⽣活密切相关,⼈的⼀切⾏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不同的和将对⼈的思想和⾏为产⽣巨⼤的影响。

在⼈们的实际⽣活中,价值是⼀个⾮常普通的概念,⼈们的⼀切⾏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任何⼀项⼯作时,总是在不断的权衡,某项⼯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等等都是价值学意义的。

这说明价值是⼀个与⼈们的实际⾮常密切的字眼。

然⽽,在⼀般的概念中,价值总是被认为是⼀个哲学概念或者经济学概念,远离⼈们的⽣活。

价值关系是⼀切的核⼼内容 ⼈类主体之间所建⽴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尤其是,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

⼈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类⼀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

我的世界观主要内容

我的世界观主要内容

我的世界观主要内容
我的世界观
一、宇宙论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有秩序、有目的性的整体。

宇宙的本质是无限的宇宙能量(即永恒的精神),它与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物质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宇宙能量是一切物质形态的源头,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物质的本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支持。

二、道德论
我认为应当将“真理”、“善良”和“美德”作为道德准则的基础。

只有真理、善良和美德才能塑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美好的社会。

坚持追求真理、善良、美德,善待自然,尊重他人,拯救所有生物,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社会论
我认为人类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努力改善社会条件,共同追求社会发展和持续发展。

除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文社会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的探索,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自我论
我认为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要实现自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潜力,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一、引言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现实世界的本质、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二、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体,即事物的实质和属性。

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实体论和非实体论。

2.1 实体论实体论认为存在具有独立实体的事物,它们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实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认识。

实体论者相信世界是由一系列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作用。

2.2 非实体论非实体论则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事物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非实体论者认为世界是由观念、意义或语言所构成的,它们没有独立于主体的实体。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思维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语言等方式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在认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经验论和理性论。

3.1 经验论经验论认为认识源于经验,人们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知和经验得到的,只有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3.2 理性论理性论则认为认识源于理性思维,人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理性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得到真实的知识。

四、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道德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价值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4.1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主义者认为价值是根据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的,不同人或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4.2 绝对主义绝对主义则认为存在着绝对的价值标准或道德原则。

绝对主义者认为某些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五、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通常指的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以下是对这四个论域的简要介绍:
1. 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什么是存在、存在的种类和性质,以及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关注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本体和现象的区别、宇宙的本原等。

2. 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本质、起源、范围和可靠性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人类认识的方式和过程,包括感知、思维、推理和判断等。

认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知识的基础、真理的本质、知识与信仰的关系等。

3. 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价值判断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什么是有价值的、价值的本质和种类,以及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标准。

价值论关注的问题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伦理原则等。

4. 方法论:方法论是研究方法和方法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如何验证和证明真理。

方法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实证研究等。

这四个基本论域相互关联,构成了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本体论提供了对存在的理解,认识论探讨了知识的获取和验证,价值论涉及到价值和道德判断,而方法论则指导研究和思考的方式。

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可能会在这些论域中有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对哲学四个基本论域的简要介绍,每个论域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讨论。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论域或哲学问题感兴趣,我可以为你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提问。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但近年来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争论,因此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如果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都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成问题了,整个理论都会失去了它坚实的基础。

这里关键要弄清物质概念问题。

究竟物质是什么?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句话,我们把这句话抽出来看作列宁对物质下的定义。

这个定义在过去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谁也没有怀疑它,更没有否定它。

但近年来围绕列宁所下的这个物质定义发生了很大的争论,主要是定义中的一句话受到许多人的攻击,就是“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它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感觉,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我们感觉也好,不感觉也好,它都存在,它的存在与你感觉不感觉没有关系,意识不意识没有关系。

这是列宁物质定义中对于物质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的思想。

比如月亮,看见它当然是存在的,没看见它也存在,谁也不怀疑,但是最近金观涛在他著的《人的哲学》中明确写出:“月亮在我们没有看见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还有人认为,讲“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一种过时了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人所共知的道理竟会出问题呢?他们认为:似乎我看见月亮,它也存在,没看见,它也存在,与我看见不看见没有关系;这只不过是常识,而常识是不可靠的,月亮的客观存在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什么根据呢?有哲学史上的和经典著作中的根据,这些根据暂且不谈,我们仅仅谈一些道理方面的根据。

在他们看来一个根据是,我们感觉了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这个话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你已感觉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依赖于我们的感觉了,但你又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是两个问题。

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

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

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世界上有两种存在:一种是可言说的,它包括感性对象,理性概念。

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都包括在这种存在内;另一种是不可言说的,海德格尔的“存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中世纪的“神”,这种存在虽然没有感性对象,也超越于我们的理性认识,但是它贯穿于一切有限存在之中,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表现出一种“冲动”、“倾向”和“向上的生命力”。

承认这种存在是世界的本源,就是非理性主义者。

而这种存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们的心灵都是互相沟通的,只有少数心灵纯正的人靠顿悟、直觉和灵感才能把握住这个存在。

“超人”就在他们这些人中产生。

自我、世界的本质、非理性的存在,本来就是一样东西。

它们超越时空,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和源泉。

人区别于万物的根本点在于,人不但是理性的人(这是类的功能),而且是本真的人(是世界之魂)。

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与无限者沟通,把内在的理念带给社会。

并在现实中开辟自由之路。

当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只有那时代的宠儿——超人才能做到。

前一种存在就是康德所指的本体世界,这个世界是人凭理性无法认识的;后一种存在就是康德所指的现象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只是现象,它们的实在性被康德指称为抽象的“自在之物”。

这个“自在之物”虽然是实在,但是什麽也不是。

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彻底否定了它,把“自我”作为产生世界的本源和根据。

他的路线也就是叔本华、胡塞尔的路线,由于这个先天的“我”,我的先天的感性产生出世界的丰富性,我的先天理性范畴产生出世界的关系和规律,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这种纯主观的倾向使他们深深陷入主客观分裂之中。

认识上唯我为大,行动上寸步难行,我的世界总是违背我的意志,唯有象牙塔才是他们的归宿。

这种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就是现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通病。

黑格尔把这种自我设定为大我,即“绝对精神”。

这个绝对精神也就是康德的本体世界,它不是抽象的自在之物,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

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

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

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
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是关于哲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的专题内容,涉及到哲学研究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

在哲学研究中,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研究者和学者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首先,界观是指哲学中关于世界和存在的认识和理解,是研究者对于世界本质和实在的看法和看法的总和。

在哲学研究中,界观是指研究者对于存在和现实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研究者对于现实和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界观反映了研究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研究者对于世界和存在的基本立场和立场的表达和体现。

其次,方法论是指哲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规则和方法的总和。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规则和方法的总和。

方法论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规则和方法的总和。

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界观是研究者对于世界和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研究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表达和体现。

方法论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规则和方法的总和。

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研究者和学者们在研究和探讨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是成立世间的动力,而业的思想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伦理价
值判断的意味,所以由善恶业而生出善、恶世间,是必然的 结果。另一方面,佛法除了观察、价值判断世间之外,其基 本的目的是在于求取解脱,世界观因而又与佛法的修道论有 所关连。部派佛教从不同的角度来安立世界,其中三界、九 地、廿五有等,不外乎是从修道者的境界来设想其所依存的 世界。 依一般的看法,在以三界 (欲、色、无色界)为分类的世界 观中,欲界及色界初禅天等的有情,多少与印度婆罗门教所 看到的,有所关连,但二禅天以上的有情,印度其它的典籍 就很少看到(演培1957,p. 248)。 又,在释尊时代,有一些沙门集团是拿初禅到四禅来衡量是 否已得解脱的标准,佛教把这些容摄进来,成为其世界的一 环,更可看出修道论与世界观的结合。
廿九,页 98 中),很简要的揭橥佛教世界观的基 本思想。 (据郭忠生)
第二、与佛教的修道解脱论紧密相关,结合 禅观体验改造组织而成。

【散地】为“定地”之对称。即指欲界。与 现实宇宙 之相对者,色界与无色界并称为定地。于欲 图景与人 界得入禅定者,乃依后天之努力,修色界、 的心意识 无色界之定心;然欲界之果报无有定心,故 密切相关,欲界中之六欲天、四大洲、地狱等皆称为散 依心意识 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p4973 的状态, 【九地】指九种有情之住处。又称九有。 三界六道 “地”者持载之意,众生依此而住,故名。 分成散、 九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 定二地。 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 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 处地。此中,五趣杂居地为欲界,其次四者 为色界的四禅天,最后四者为无色界的四无 色天。
是不究竟的存在。世间一般分为器世间及有 情世间,天台宗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和 国土世间三种。 按缘起法则,有情与器世间相互依存,构成 我们活动的整个世界。 佛教的世间论有二个重要特点:
第一、以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为主导,吸取、利用了
古代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统。
在器世间方面,声闻经典不外
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
人在六道中的位置
┌─天道 │ 人道 ┌────────┐ ┌六道┤ 修罗道│ │ │ │ 畜生道│ ┌东佛婆提│ │ │ 饿鬼道│ │西瞿耶尼│ │ └─地狱道├四部洲┤南阎浮提│ ┌欲界┼───────┤ └北郁单越│ │ │ ┌四王天│ │ ┌天趣─┐ │ │ │忉利天│ ┌地狱趣 │ │人趣 │ │ └六欲天┤夜摩天│ │饿鬼趣 └五趣┤畜生趣├───────五趣杂染地┐ │ │兜率天└四恶趣┤畜生趣 │恶鬼趣│ │ │ │化乐天 └修罗趣 └地狱趣┘ │ │ └他化天 │ │ │ │ │ │ ┌──────────┐ ┌梵众天─┬有寻有伺地┐ │ │ │ ┌无云天 │┌初禅三天┤梵辅天─┘ ├离生喜乐地│ 三界┤ │ │福生天 ││ └大梵天──无寻唯伺地┘ │ │色界十八天┤ │广果天 ││ ┌少光天─┐ │ │ │ │无想天 └┤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定生喜乐地├九地亦 │ └四禅九天┤无烦天─┐ │ └极光天─┘ │名九有 │ │无热天─┤ │ ┌少净天─┐ │ │ │善见天 │ └三禅三天┤无量净天├无寻无伺地─离喜妙乐地│ │ │善现天 │ └遍净天─┘ │ │ └究竟天 └──────────────────舍念清净地│ │ │ │ │ │ ┌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地│ └无色界四空天──────────┤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天────────────非非想处地┘
(《法音》学术版,1987年年刊)
释见豪: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 (《佛教图书馆馆刊》第 31 期,2002.09)
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世间论”,在哲学上 也可称作佛教的世界起源论或世界现象论。
“世”意为时间上的迁流,具有毁坏的意思; “间”为空间上的间隔,具有有限的意思。 概言之,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有限世界,
是采集当时印度一般神话的说 法,而有所取舍。 而在有情世间方面,因多少采 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显得 比较松散,而且因为印度一般 的神话中神鬼杂多,在安立有 情世间时就比较有选择性。无 论如何,佛教初期的世界观还 看不出自有的特色,而且也不 是佛法的关心所在。到了部派 初兴,才开始建立佛教特有的 世界观。
基本上,佛教并不关心世界宇宙的起源,只是从 现实的观察给予解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 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大二, 页 69 中),现实的世间就是轮回,生死是无始的, 它的原因就是无明与爱结,而 「无明覆,爱结
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 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 苦乐受觉,因起种种」(大二,页83下),这 说明了由业所生的轮回,《俱舍论》说「世别皆 由业生,业由随眠(烦恼)方得生长」(大
──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
一、佛教世间论 的特点 二、人在生命世 界中的位置 三、成住坏空的 器世间 四、如虚如幻的 生命轮回
“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 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 悦而后动。”(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 在家一》)
第二章 世间论
“由世界以一生为限,不 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 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
(据郭忠生)
一、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
(一)以人为枢纽的生命层阶──三界六道 1、散地的欲界六道 散地,即欲界生得心,散乱粗动,不能专注一境。 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主要是贪欲和淫欲)支 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领域。 2、定地的色界和无色界 据《顺正理论》,三界的定义:“若界有色而无 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 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名无色界。” 在定地中,无色界是定多慧少,色界是定慧均等, 故名静虑。
(慧远:《三Βιβλιοθήκη 论》)梁漱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会上的
警世绝唱

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 这里我只想讲两点。第一点,因为我喜欢钻 研佛法,所以我广泛的研究了大藏经。当初 我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到北大教 印度哲学,其中即包括佛法。佛法对于人生, 归结一句话,那就是人的一生在今生以前有 前生,在今生之后有来生。我觉得,要弘扬 佛法,就要有一种救世的精神,心里头沒有 自己,只有众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 再说一点,我曾在四川重庆北碚皈依了贡噶 上师,听他讲无相大手印,我接受了灌顶。 所以我一点不含糊地說,我是一个佛教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