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对心脏的损害

白塞氏病心脏损害
文章来源: 466医院 发布时间: 2008-8-16



患者,男性,55岁,已婚,退休职工。因“发作性胸闷5年,发作性晕厥5次”于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在我院五次住院治疗。

病史及治疗经过:患者于1996年7月工作时无诱因出现四肢无力,言语欠流利,而后晕倒在地,十几分钟后症状消失,住我院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静点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后出院。出院后患者间断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又于2000年9月、2001年4月、7月多次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心悸,而后头晕、黑蒙、意识丧失约2-3分钟,有尿便失禁,多次住我院,心电监护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行脑CT、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ECT心肌静息、负荷断层检查均未见异常,当时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院外长期坚持服用抗凝扩冠药物。

2002年5月12日早5:00患者于睡眠中出现心悸慌、胸闷,自服速效救心丸10粒后无缓解,继之出现面色灰白,四肢无力、出冷汗、呼吸困难,紫绀,黑视,意识丧失,二便失禁,但无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急呼120急救中心到场,当时血压未测出,脉搏缓慢,作心电图示:II、III、AVF导ST段抬高0.2-0.3mv,V1-V3导T波倒置,ST段下移0.3mv,给予罂粟碱、硝酸甘油静点后,约14分钟后恢复意识,血压升至80/50mmHg,心率103次/分,遂入我院,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查体无特殊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FIB6.2g/l,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血钾钠氯均正常,24小时动态心电HOLTER未见异常。考虑变异型心绞痛,经抗凝、扩冠、解痉等治疗后病情稳定。

于6月5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术,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见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内膜光滑,未见狭窄性病变,见右冠状动脉1、2段连接处可见少许软斑块,管腔内径大于4厘米,余无异常、影象学上属稳定斑块,未作特殊处理。

6月7日晨7:50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心电图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予硝酸甘油片1mg舌下含服,1分钟后病人意识丧失,脉搏微弱,四肢出冷汗,测血压60/30mmHg, 8:10心电图示窦性停搏,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III、AVF导ST段抬高大于0.3mv,胸前导联ST段压低明显,经抢救血压回升,波动于90-105/60mmHg,8:20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恢复正常,患者意识恢复,自诉心前区不适减轻,复查血清酶正常。自后长期坚持服用抗凝扩冠等药物。2002年7月6日再次因胸闷发作入我院,查体发现阴囊溃疡,追问病史患者曾于一月前出现过口腔溃疡,

结合心脏情况,考虑系
白塞氏病,反复发作的冠脉痉挛系白塞氏病所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的表现,为慎重起见,前往协和医院会诊,经协和风湿科专家会诊后证实为白塞病(不完全型),予以硫唑嘌呤口服后,患者多处皮肤黏膜溃疡愈合,未再发生胸闷心悸予以出院。院外长期坚持服用硫唑嘌呤抗免疫治疗,并继续抗凝扩冠治疗。

2004年4 月患者自行停用硫唑嘌呤,又反复出现口腔溃疡, 7月30日胸闷再次发作入院,心电图示:心率40次/分,呈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对应导联ST段压低。约20分钟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心律恢复窦性。各项辅助检查无异常。考虑此次病情加重入院与未坚持系统服用治疗白塞氏病药物以致血管损害加重有关。予加用硫唑嘌呤抑制免疫反应以及积极改善循环、防止冠脉痉挛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未再出现胸闷、胸痛不适,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嘱其坚持服药予以出院。至今未再发作心前区不适。

诊断:1.白塞氏病心脏损害 变异型心绞痛 心律失常—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功能I级 2. 白塞氏病(不完全型)

该患者系典型的变异性心绞痛发作,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扩冠抗凝治疗有效。经仔细查体及反复追问病史后确诊为白塞氏病,其反复发作的冠脉痉挛系白塞氏病所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的表现。提醒我们对待心绞痛发作的病人,应该考虑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外的因素,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防误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