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1. 引言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它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正确的医疗救助。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急救体系建设和质量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 急救体系建设急救体系建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急救中心的建立、急救设备的配置、急救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等。
以下是急救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要素:2.1 急救中心的建立急救中心是急救体系的核心,它负责接收并响应急救方式,协调急救资源,指挥急救队伍并提供现场指导。
建设一个高效的急救中心需要合理的人员配置、完善的通信系统和高效的信息记录与传递机制。
2.2 急救设备的配置急救设备的配置对于急救的效果至关重要。
常见的急救设备包括呼吸器、除颤器、监护仪等。
急救设备的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进行评估,确保能够提供全面、精准的急救服务。
2.3 急救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急救队伍由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组成,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组建急救队伍需要考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并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考核。
3. 急救质量控制急救质量控制是保证急救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急救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以下是常见的急救质量控制措施:3.1 急救指南和流程的制定急救指南和流程是指在急救过程中进行操作和决策时应该遵循的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南和流程可以减少操作的随意性,提高急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2 急救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急救人员应该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急救人员了解最新的急救技术和治疗方法,培训可以加强急救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急救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急救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是了解急救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急救数据可以评估急救质量,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引言急救体系是一个由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和相关设施组成的系统,以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为目的。
在应对突发情况和急性病症方面,急救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救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几种常见的急救体系建设和质量控制方法。
急救体系建设急救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培训急救人员、设立急救设施等方面。
建立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是急救体系的核心,应具备组织结构完善、人员合理配置等特点。
建立应急医疗救援组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设立中央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地的急救资源,做好急救资源的配置和调度。
•建立急救队伍:招募、培训专业急救人员,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建立急救志愿者队伍:吸纳社会公众参与急救工作,提供急救服务的应急支持。
•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包括关于急救资源利用、调度等方面的规定,保证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
培训急救人员培训急救人员是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急救人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和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培训急救人员的方法包括:•开展急救培训课程:组织急救培训课程,培训急救人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
•模拟急救演练:模拟真实的急救场景,让急救人员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急救操作,提高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
设立急救设施急救设施的设立是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急救设施包括医疗救援车辆、急救中心、急救设备等。
设立急救设施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医疗救援车辆:应根据急救需求购置适量、适型的医疗救援车辆,并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
•急救中心:建设综合性急救中心,提供急救诊治、急救咨询等服务。
•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如除颤器、呼吸机等,保证急救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急救质量控制急救体系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急救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急救质量控制方法。
急救设施评审对医疗救援车辆、急救中心、急救设备等进行定期的评审,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落实。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四川省(院前)急诊急救质量控制标准 • 区域120指挥中心职责: • (1)常态职责:受理呼救、调度资源、灾害应急 、汇集信息、管理预案、规划网络、保障通信、 组织培训、回访用户。 • (2)应急状态职责: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 疗救援时,上级地方政府或区域地方政府赋予120 指挥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权限,履行 非常态职责:受理呼救、调度资源、评估事件、 监测事态、预警报告、提供决策、协助实施、汇 集信息、监控救援、应急通信、社会联动、沟通 协调、动员医院、组织救治、总结经验、修订预 案
1、 院前急救的责任
怎么做
反应时间 t1 呼救 t2 t3 t4 t5
现场时间
途中时间 t6 t7 医院
调度 பைடு நூலகம்站 出车
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 TIME
• (1)反应时间 • 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讯、救护车性能、交通状况、 急救半径以及调度员和随车人员组合和管理。 • 量化指标为: • 调度员接受呼救信息至急救车出车时间在3分钟之内。 • 急救半径市区为3~5公里,急救车出车至现场平均时间为 10-15分钟;近郊区为8~10公里,平均时间为15~20分钟。
四川省(院前)急诊急救质量控制标准 • • • • • • • 区域120指挥中心应该具有6个应用平台功能: 呼救受理、 指挥调度、 信息处理、 质量管理、 预警报告 基础保障
四川省(院前)急诊急救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 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建设。 院前急救服务系统效能评价 院前急救服务医疗能力效果评价 院前急救体系能力建设标准(达标考核) 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标准(达标考核)
• 2.院前急救设备因素: 车辆状况;通讯设备;急救器材;药品储备;特殊疾病所需物质和装 备;防护器材;消耗性材料。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引言:本文档旨在描述急救体系的建设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急救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结构,涵盖了急诊科、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以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急救服务。
本文将从急救体系的架构、人员要求、培训计划、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急救体系架构1.1 急救体系的定义和目标1.2 急救体系的组织结构1.3 急救中心的角色和职责1.4 急救网络的建设和运作二、人员要求与培训计划2.1 急诊科医生的背景和能力要求2.2 急救护士的背景和能力要求2.3 其他急救相关人员的角色和职责2.4 急救人员的培训计划和持续教育三、急救设备及资源3.1 急救设备的种类和功能3.2 急救设备的选购与配置3.3 急救设备的维护和更新3.4 急救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四、急救流程与操作规范4.1 急诊流程的规范与优化4.2 急救操作技术的培训与质控4.3 急救记录与信息管理4.4 急救风险管理与事故预防五、质量控制与改进措施5.1 急救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原则5.2 急救质量指标的设定与评价5.3 急救质量改进的方法与措施5.4 急救质量控制的监督与评估结论:本文档涵盖了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对于提升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完善的急救体系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提高急救工作的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急救体系组织架构图●报表样本和记录表格●急救设备清单和规格说明●培训计划和培训资料●监督与评估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急救体系:指由急诊科、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以提供及时、高质量急救服务的组织机构。
●维护和更新:指对急救设备进行定期保养、维修和替换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适应急救工作的需求。
●急救记录与信息管理:指对急救过程中产生的记录和信息进行规范管理,以便后续的质量评估和研究。
●急救风险管理与事故预防:指对急救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的建设与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医疗救护能力和救援效果至关重要。
建设一个完善的急救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 体系建设
急救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急救中心、培养急救人员和完善急救设备。
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急救中心: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急救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急救系统的有效运作。
培训急救人员: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通过不断的专业知识培养和实践训练,提升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
完善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确保急救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急救体系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急救工作高效、科学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明确每个环
节的职责,保证急救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包括
急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情境模拟的演练,以提高急救能力。
强化监督与评估:建立急救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急救过
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急救体系的建设与质量控制是提高急救水平和抢救效果的关键,需要以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方式进行。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急救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其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以下是急诊科的质量控制标准。
1. 患者安全急诊科应建立患者安全的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在急诊科流程中加强患者识别和标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定期对急诊科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开展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患者安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建立患者投诉和意见收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反馈。
2. 医疗质量急诊科应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具体要求如下:提供急性病情的快速评估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积极配合其他科室进行转诊。
开展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持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医疗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措施。
3. 设备与药品管理为了确保急诊科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品质和安全使用,以下要求必须被满足: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和正常运作,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管理和使用药品的规范,遵守药品的保存要求和有效期限。
开展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库存管理,定期进行清点和盘点。
4. 团队合作急诊科是一个高度协作的工作环境,以下要求能确保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建立科室内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建立团队的学习氛围,促进经验和知识的交流。
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结论急诊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通过患者安全、医疗质量、设备与药品管理以及团队合作的方面来确保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应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标准,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范文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1、建立了急救管理制度。
I2、制定了急救网络的管理制度。
II3、制定了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II4、制定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快速衔接的工作制度及流程。
II5、制定了“绿色通道”的流程。
II6、制定了院前现场救治流程。
7、制定了合理安全转运的流程(途中监测)。
II8、制定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流程。
II9、制定了医疗急救演练的管理制度。
III10、实施了食物中毒医疗救援演练、大型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演练、液化气泄露医疗救援演练。
III11、制定了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方案。
12、最新急救理论培训(1)长托宁替换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2)气道-食道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IV13、急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改进。
14、新技术、新项目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1)SC-II洗胃机的临床应用;(2)GX-100车队管理导航系统在120救护车上的应用;15、三基培训(半月学习一次,季度考核一次)。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目的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见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2024年急诊科质控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急诊科质控工作总结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门学科,负责急性、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工作。
作为急诊科的质控工作者,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急诊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我在急诊科质控工作中的总结:一、建立健全的质控管理体系1. 建立急诊质控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制定质控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规程,明确标准和要求,推动质控工作的规范化进行。
3. 建立质控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及时获取急诊工作数据和质量指标,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二、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1. 组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促进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提高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
3.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及时了解最新的急诊科发展动态和新技术,提高科室的科研水平和诊疗水平。
三、加强患者安全管理1. 增加急诊科的人员编制,合理配置医护人员,确保科室的日常工作平稳进行。
2.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完善急诊科的危急值快报机制,及时通报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紧急处理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1. 优化急诊科的医疗流程,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患者就诊的满意度。
2.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提高会诊和转诊工作的效率,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
3. 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提高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加强对急诊疾病的研究和指导1. 加强对急诊疾病的研究和探索,提高对急诊疾病的诊治水平。
2. 制定科室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指南,明确急诊科的工作标准和规范,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3. 加强对急诊科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六、推进急诊质控工作的持续改进1. 定期组织质控会议,总结质控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推动质控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⒈引言⑴背景⑵目的⑶范围⒉急救体系概述⑴急救体系定义⑵急救体系的重要性⑶急救体系的组成⒊急救资源建设⑴急救设施建设⑵急救设备采购与维护⑶急救人员培训与管理⑷急救志愿者招募与培训⒋急救路径与流程设计⑴示教与宣传⑵筛查与识别⑶紧急通报与调度⑷支持与指导⑸运送与转运⑹进一步治疗⒌急救质量控制⑴急救质量控制指标⑵急救质量评估方法⑶急救质量监测与改进⒍救护车队管理⑴救护车队建设⑵救护车队人员管理⑶救护车辆管理与维护⑷救护车队的协调与调度⒎急救培训与演练⑴急救培训计划⑵急救培训课程设计⑶急救演练组织与实施⑷急救培训与演练效果评估⒏急救技术创新⑴最新急救技术介绍⑵急救技术应用案例⑶未来急救技术发展方向⒐急救法律法规⑴急救相关法律法规概述⑵急救人员的法律职责与权限⑶急救场所的法律要求⑷急救车辆与装备的法律要求⒑附件附件1:急救设施建设方案附件2:急救设备采购清单附件3:急救人员培训计划附件4:急救志愿者招募通知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急救体系:包括急救设施、设备、人员和管理体系,用于应对意外伤害、疾病或其他紧急情况的处理。
⒉急救设施:指配备有急救设备和人员的医疗机构或救护中心。
⒊急救设备:指包括呼吸道管理、心血管复苏、止血敷料等在内的各种医疗器械设备。
⒋急救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急救证书的医护人员或志愿者。
⒌急救志愿者:无偿参加急救工作并具备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
------------。
急诊医疗质量控制
• 备注:急诊科固定监护床位数包括急诊抢救室床位及监护 病房床位总数。
一、结构性指标
4. 危重病患比
• 定义:急诊科每年接诊的I、II级患者总数与年接诊患者的 比例。
• 计算公式: 危重病患比=年I、II级患者总数(人)/年接诊患者数(万 人)×100%
• 计算公式: • ROSC成功率=ROSC成功患者总例数/同期急诊呼吸心脏
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总例数×100%
• 意义:反映心肺复苏成功率。
三、救治效率指标
12、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
• 定义:因相同或相关疾病, 72小时内非计划重返急诊抢 救室患者总数占同期离开急诊抢救室(非计划重返抢救室 的比例)患者总数的比例。
三级医院急诊科组织构架
不同医院管理结构模式差异大 急诊挂号、分诊区域 急诊门诊(流水)区域 急诊抢救区域 急诊留观区域 急诊EICU 急诊重症监护及综合病房 急诊手术室 急诊支持系统:超声、放射(含有CT)、检验、药房、
收费、病案等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急诊管理模式
传统门急诊模式:以医生为中心模式 挂号→分诊→就诊→各项检查→等待报告→复诊
• 计算公式: 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72小时内非计划重返急诊抢救室患 者总数/同期离开急诊抢救室患者总数×100%
• 意义:反映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
急诊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
1、日均急诊量>500例次的医院 ⑴ 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0名,如日 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⑵ 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80张。床位∶医师比按1∶0.2编 制配备。 ⑶ 急诊ICU床≥12张。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 抢救室床位≥8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编制,每班有1名 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精品企业管理资料,用心整理的下载即可修改使用!!欢迎下载使用!!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No.: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促进急诊科工作上等级、创特色,强化急诊工作的质量意识何服务意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制定本方案。
一、急诊医疗质量控制目标:1、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医疗质量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各级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达到的指标。
2、更新管理观念、用前瞻控制、过程控制、终末控制,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改变。
3、重视提高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认识到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任务。
4、推行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必须抓各种技术常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具体落实尤其是重点抓好基础质量管理规范、临床科室质量规范,确保正常医疗秩序,使正常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5、通过质量控制,使急诊科的各项工作质量达到《福建省急救中心急诊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以三级甲等医院为标准)。
二、成立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总住院、科秘书、护士长等组成。
由科主任任组长,分设病历质控员、医疗质控员、护理质控员三个质控岗位。
分别履行以下职责:1.组长对质量控制负总责,负责质量控制的组织和协调;质量管理度的修订;质控工作岗位分工,职责的调整,确保质控各项工作的落实何质控目标实现。
2、病历质控员负责急诊观察室病历及急诊住院病历质量的检查和监11精品企业管理资料,用心整理的下载即可修改使用!!欢迎下载使用!!杜,应定期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并评分,定期抽查急诊门诊病历、急诊处方,着重对三级查房、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及各种医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3、医疗质量负责人负责急诊科相关法律法规、急诊科相关制度、急诊科工作。
流程等在日常医疗行为中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
负责对新轮转医生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定期更新在职医务人员的知识。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1、建立了急救管理制度。
I2、制定了急救网络的管理制度。
II3、制定了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II4、制定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快速衔接的工作制度及流程。
II5、制定了“绿色通道”的流程。
II6、制定了院前现场救治流程。
7、制定了合理安全转运的流程(途中监测)。
II8、制定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流程。
II9、制定了医疗急救演练的管理制度。
III10、实施了食物中毒医疗救援演练、大型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演练、液化气泄露医疗救援演练。
III11、制定了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方案。
12、最新急救理论培训(1)长托宁替换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2)气道-食道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IV13、急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改进。
14、新技术、新项目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1)SC-II洗胃机的临床应用;(2)GX-100车队管理导航系统在120救护车上的应用;15、三基培训(半月学习一次,季度考核一次)。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目的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急诊工作,提高急诊诊疗水平,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迫在眉睫。
以下是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1. 急诊科的基本要求- 急诊科要求位于医院的便捷位置,便于急救车辆进出,方便急诊患者及时就医。
- 急诊科内应设有充足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障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急诊科人员应具备临床经验丰富、应急处置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急诊科的设施建设- 急诊科的面积要求根据医院年均急诊患者量确定,但要保证每位患者都有足够的隐私空间和舒适的就医环境。
- 急诊科内应设置分诊台、观察室、急诊诊室、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功能区域,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3. 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需求- 急诊科内必须配备常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等,以及常规检查和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血气分析仪等,保障急诊诊疗的全面性。
- 要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4. 急诊科的管理规范- 急诊科内应明确医疗纪律,加强多学科合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 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 急诊科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要明确规范,及时总结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 急诊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 急诊科要建立健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医疗影像系统等,方便医患信息共享和管理。
通过制定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帮助医院合理规划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备、人员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急诊科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的急救服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 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管理-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误差报告和医疗事故调查处理等环节。
急诊科质控工作计划
急诊科质控工作计划急诊科作为医院中至关重要的科室,承担着紧急救治和生命救援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特制定以下急诊科质控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1、提高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缩短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
3、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4、提高患者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工作内容(一)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健全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2、加强对急诊病历的书写和管理,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3、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医疗安全管理1、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
2、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等。
3、加强对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医疗服务管理1、优化急诊就诊流程,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方便患者就诊。
2、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1、制定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
2、加强对新入职医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考核,确保其能够胜任急诊工作。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设备与物资管理1、定期对急诊科的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加强对急救药品和物资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补充,保证药品和物资的充足和有效。
3、合理配置急诊科的医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工作措施(一)成立急诊科质控小组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和各医疗小组组长为成员,负责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工作。
质控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急诊科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情况。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配置标准:根据急 救需求配置不同级 别的急救设备
设备维护:定期对 急救设备进行检查 和维护确保其正常 运行
培训与演练:对医 护人员进行急救设 备使用培训定期进 行急救演练
急救队伍建设
急救人员培训: 包括急救知识、 技能和实践操作 等方面的培训
PRT 6
急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急救技术创新与研发
创新技术:人工 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等
研发方向:智能 诊断、远程医疗、 智能急救设备等
研发成果:智能 急救机器人、远 程医疗平台、智 能急救设备等
研发挑战:技术 难度、成本控制、 法规限制等
急救服务模式创新
互联网+急救: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急救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社区急救站:建立社区急救站提高急救响应速度和效率 空中急救:发展空中急救提高偏远地区急救服务的可及性 远程医疗: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专家远程指导和诊断
急救人员资格认 证:确保急救人 员具备相应的资 质和技能
急救人员管理: 包括急救人员的 招聘、考核、晋 升等方面的管理
急救人员激励机 制:建立合理的 激励机制提高急 救人员的工作积 极性和责任感
PRT 3
急救体系的质量控制
急救流程规范
接警:接到报警电话确认患者位置和病情 派遣:根据病情派遣合适的急救车辆和医护人员 现场处理: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转运: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确保途中安全 医院接收:医院接收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和护理 反馈:急救中心对急救过程进行反馈和改进提高急救质量
急救信息化发展趋势
智能化:利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技 术提高急救效率和 准确性
移动化:通过手机、 平板电脑等移动设 备实现随时随地的 急救信息获取和处 理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急诊病人的救治任务。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以下是一份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急诊科流程和制度:1.急诊科应建立标准化的病人接诊、评估和诊疗流程,确保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全面的评估和及时的治疗。
2.制定规范的医疗记录和文档管理制度,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和信息录入标准。
确保病人的医疗档案完整、准确、及时。
3.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确保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信息交流,提供病人的连续医疗服务。
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1.人员培训和质控: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提高紧急救治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机制,保证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
2.应急设备和药品的备齐备足:急诊科应具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物,确保医生能够及时进行必要的救治。
3.实施规范化的医疗流程:急诊科应建立规范化的急诊医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医疗流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家进行制定,既能确保医疗质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4.改善医患沟通: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对于急诊科而言更是关系到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医生应积极倾听病人的意见和需求,向病人提供详细的诊疗方案和治疗过程的解释,增加病人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信任。
5.强化团队协作和患者安全:急诊科医疗质量的关键点在于团队的协作和患者的安全。
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医院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如手卫生、用药安全等。
三、医疗质量的监测与改进:1.建立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机制,对急诊科的全面医疗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优化措施。
2.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改进。
3.急诊科应积极参与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进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医疗质量控制。
四、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1.急诊科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5篇)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一、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急诊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二、急诊质量管理(一)建立健全急诊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二)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三)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四)按照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急诊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急诊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对急诊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持续改进。
(五)提高急诊病历及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急诊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六)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
三、医疗安全管理(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按照急诊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安排患者的急诊就诊工作。
(三)充分做好抢救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急诊器械设备,确保抢救设备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四)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防止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急诊期间所用药物及输液要做到“三查七对”,对药品名称、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须经两人查对,特别要注意易混淆的药物。
用过的安瓿等物品应保留到患者出手术室后丢弃,以备复查。
(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方法的使用,应按照医院新技术准入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七)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坚持岗位交班、病情不稳定时一律不准交班。
交班内容应包括患者情况、急诊经过,特殊用药、输液等。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一、绪论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和窗口,负责接收和救治各类急诊病患。
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各项工作活动。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急诊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医疗质量的提高,确保病患的安全和满意度。
二、机构设置1. 急诊科的机构设置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急诊工作量相适应;2. 急诊科应当配备合适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3. 急诊科的人员配置应当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医疗人员的能力和数量充足。
三、工作流程1. 病患接待和登记流程:a. 病患到达后,由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并记录相关信息;b. 确认病患的急诊等级,并及时安排相应的救治;c. 关键信息如病史等应当及时向医生传达。
2. 病患救治流程:a. 根据病患的急诊等级,及时进行初步救治;b. 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X光等;c. 医生应当提前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d. 诊疗过程中,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注意安全措施的执行。
3. 病患转移和出院流程:a. 病患治疗结束后,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移或出院;b. 就医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检查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和保存;c. 出院时应当向病患提供必要的手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四、质量控制1.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2.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定期组织医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3. 外部质量评估应当定期邀请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评估,并按评估结果进行改进;4. 未能达到相关质量指标的,应当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并跟踪落实。
五、安全管理1. 急诊科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配备完善的设施和设备;2. 医疗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操作规程;3. 急诊科应当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4. 急诊科应当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确保病患的安全和医疗质量;5. 发生不良事件时应当及时报告,并进行及时处置和跟踪处理。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引言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非常关键的部门之一,负责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创伤和其他医疗紧急情况。
为了保证急诊科的运行安全和医疗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和一些常见的质量管理措施。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1. 资质认证急诊科应进行相应的资质认证,如医疗机构的院前急救资质认证、急诊科的卫生许可证等。
资质认证可以保障医院和科室的基本设施和运行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2. 急诊科质量管理团队建立急诊科质量管理团队,由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团队应包括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及其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如急诊科护士长、质控医师等。
质量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急诊科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方针,监督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
3. 病例管理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病例管理制度,包括病例登记、评估、存档和追踪等。
每位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均应有相应的病例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体征、诊断和治疗等,以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为后续的随访提供依据。
4. 急诊科医务人员培训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急诊护理和治疗的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技术、生命支持措施、创伤处理等。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急诊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5. 急诊科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医疗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药品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并进行库存管理,确保急诊患者能及时获得所需的紧急药品。
6. 急诊科质量评估与改进急诊科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评估包括对急诊科运行情况、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急诊科发现问题和改进医疗流程,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改进包括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1、建立了急救管理制度。
I2、制定了急救网络的管理制度。
II3、制定了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II4、制定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快速衔接的工作制度及流程。
II5、制定了“绿色通道”的流程。
II6、制定了院前现场救治流程。
7、制定了合理安全转运的流程(途中监测)。
II8、制定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流程。
II9、制定了医疗急救演练的管理制度。
III10、实施了食物中毒医疗救援演练、大型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演练、液化气泄露医疗救援演练。
III11、制定了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方案。
12、最新急救理论培训(1)长托宁替换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2)气道-食道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IV13、急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改进。
14、新技术、新项目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1)SC-II洗胃机的临床应用;(2)GX-100车队管理导航系统在120救护车上的应用;15、三基培训(半月学习一次,季度考核一次)。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目的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求救大致原因,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必要时派出护工)在3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详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
(四)院前急救内容: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体外起搏器的使用,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为避免突然刹车时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③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
3、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
死亡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
4.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
5.出诊医护人员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送转医院急诊室后作详细交接,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后向急救指挥中心报告,返回后及时检查、补充抢救药物和更换物品等工作。
救护车管理制度一、目的防止科室或私人随意使用救护车,避免影响急诊出车。
保证救护车处于备用应急状态,随时接受急救中心指挥。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救护车的管理。
三、职责(一)护士长、救护车司机每天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
(二)急诊班护士每班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做到及时更换和补充并做好登记。
(三)护理部每天检查救护车内抢救设备和药品。
(四)科主任、护士长对救护车进行严格管理,救护车只做医疗救护用,不得挪做他用。
(五)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接到电话2-3分钟内必须出车。
并设有出诊登记本,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四、工作程序(一)当医务人员接到120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及值班医生、护士,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2-3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
由接120电话护士在出诊登记本上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行人员等。
(二)药品、器材、物品用后均由出诊护士及时补充、清理、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
护士长每天检查,出诊班要每班检查,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各种登记。
发现抢救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请维修工修理。
(三)救护车离开本院执行任务,须报本院同意,并上报急救医疗中心指挥调度室,以便指挥中心随时掌握救护车动向。
(四)出车执行120急救任务返回医院时,出诊医生须向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报告出车情况并做好登记。
(五)车内禁止吸烟、摆放杂物。
(六)救护车司机定期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和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车况良好,安全行驶。
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一)绿色通道的含义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伤病中,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伤病员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二)绿色通道的范围1.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等患者的急诊处理。
2.无家属陪同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3.无法确定身份(如弱智且无陪人等)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4.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5.其它应当享受绿色通道的情况。
(三)绿色通道的措施1.由接诊医师决定患者是否享受绿色通道的服务并上报总值班;2.急诊科实行二十四小时连续应诊制及首诊负责制.3.伤病员一旦进入绿色通道,即应实行“二先二后”(即先救治处置,后挂号交款;先入院抢救,后交款办手续)。
4.“绿色通道”安排护工实行24小时服务,负责迎、送伤病员和入院后有关检查、交费、取药、手续办理的陪护和帮助服务。
5.全院医务人员均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不得推诿病人,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
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需追究责任。
6.凡遇涉及多科的伤病员,原则上由对病人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的主管科室收治,如有争议,急诊科医师有权裁决,必要时会同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协商解决。
7.接诊科室遇到重大急救,病员较多时,应立即通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以便组织全院力量进行抢救。
8.突发事件(交通事故、中毒及其它重大特发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务科及行政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协调安排,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四)绿色通道的程序1.在急诊科处置的病人,办公时间由主管医师、急诊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名,开通“绿色通道”担保单。
2.持担保单可直接做检查,办理入院手续。
3.病人转入病房由住院收费处督促病人家属结账。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快速衔接的工作流程1. 患者病情通报:急救医生经与患者或其家属协商后确定患者准备运送的医院,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立即向医院通报待接收患者的信息概况。
2. 接受医院准备:接收医院做好相应准备。
3. 主动接收伤员:救护车达到医院时,送诊人员和接诊人员共同将患者运送至相应的接诊区域。
4. 相互交接伤情:在接诊区,接诊人员和送诊人员进行快速、准确的病情交接和处置情况交接。
5. 保持体征稳定:在交接过程中应继续保持维持气道和静脉通道的畅通,保持患者的稳定体位和生命体征的平稳。
6. 交接记录签收:在交接过程中送诊和接诊人员应做必要记录和签收。
接诊人员为患者建立医疗卡,以便保证后续检查与治疗过程的顺畅和医疗信息的完整。
7. 衔接信息汇报:送诊人员向120指挥中心报告医院接收情况和患者的自然信息,接诊人员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本院接收情况和患者病情信息(必要时)。
8.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成批伤病员的分流与接收也遵循上述原则。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1、接120指挥中心任务后立即携带出诊物品,白天2分钟,晚上3分钟内出车。
及时改变GPS状态,联系呼救者指导自救。
2、到达现场与接车人会合,携带出诊药品、器材赶赴现场,及时改变GPS状态。
3、根据现场信息首先判断是否为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及时上报120指挥中心及医院急诊科。
4、现场抢救:确保环境安全,询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做出初步判断,及时救治,随时交待病情,家属签字。
5、确定为特殊人员及时上报120指挥中心。
6、确定为危重患者上报120中心,联系送往医院急诊科,开通绿色通道。
7、医师及时告诉转送医院,如患者或家属拒绝转送,或要求转送较远的医院,必须签字。
8、转送患者:清理现场、搬运患者、救护车转送、途中监护、及时处置、与接诊医院医师交接病情、收取费用、完成任务及时改变GPS状态,返回急救站。
9、站内待命,及时整理院前急救病历,存档。
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制度1、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由120医生、院内值班医生共同完成,保证病人安全交接。
2、制定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流程,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ICU”三环理论。
3、120医生、护士经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后方能上岗。
4、120医生、护士返院途中,需电话告知院内急诊科,通报病人主要病情,院内相关科室作相应准备。
5、120医生、护士护送到接诊区,院内医生在接诊区等待。
6、交接时,120医生向院内医生介绍病情及处理措施,院内医生根据病情作相应处理措施,如:继续抢救或请相关科室会诊或作辅助检查,全程由120医生、护士护送。
7、完善院前急救病历,口头或书面交班,120医生、院内医生必需签字,并要求家属签字。
8、保证病人安全,先救命再交费,“三无”病人直接进入相关科室救治。
9、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应迅速分诊病人,“三无”病人或昏迷病人需作编号,交接时需登记,并作标记;防止张冠李戴,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