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1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7
今夜月明人尽望,何人不起故园情——古诗鉴赏复习指导教学设计(思乡怀人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记初中阶段思乡怀人诗篇,积累思乡怀人诗的知识2、归纳总结此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相应的思想感情,牢记其常用表达技巧,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精彩品读,感受思乡怀人的情怀,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中考演练2、广州市中考近三年古诗词鉴赏题型、考点追踪,明确目标二、师生研学1、小组轮流背诵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思乡怀人类的古诗。
2、回顾思乡怀人诗相关知识思考:如何迅速把握思乡怀人诗的主题?三、难点导学:对比鉴赏,寻找方法。
1、对比阅读,辨析情感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谁家玉笛暗飞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散入春风满洛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此夜曲中闻折柳,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请说说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什么异同?明确: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出蜀,去楚国游玩。
作者通过写途中所见壮丽之景,抒发了热爱故乡,依恋故乡之情。
特别是从“怜,送”等字,看出对故乡的情意。
出蜀游玩-------借景恋乡《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洛阳所作,离第一次出蜀已十年了。
作者通过用“折杨柳”曲调勾起了诗人浓浓地思乡怀亲的情感。
客居洛城------闻笛思乡望月有感水调歌头宋代:苏轼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请说说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赏析诗歌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沉郁的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诗歌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风月总关情,提及月,历代的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留下过无数关于月的诗词歌赋,今天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想借月抒什么怀呢?你了解白居易吗?我们一起来说说。
.学生述说,教师补充。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
贞元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今存诗作近三千首,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3、写作背景: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799)春,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发,关内饥荒十分严重。
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整体感知诵读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环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请同学们结合诗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歌。
老师将任抽一位同学作示范朗读。
一生读,另一生点评。
师指正点拨:读出感情(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颤音。
要有诵读指导,举例:对一联中表意丰富的关键字词可重读慢读,比如首联中的“难”“荒”“空”“各”,想象画面来读)、读出困惑。
师读:老师也跃跃欲试,毛遂自荐,给大家作配乐朗读。
师评: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同样需要你们的鼓励。
其实我读得好,究其原因还在于作品写得好。
通过老师的读,让你们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诗歌的意思、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
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我们就酝酿一种悲伤的感情再来齐读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5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赏析诗歌,体会平实而又意蕴丰富的诗句。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白居易平实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间的聚散,每每牵动着诗人敏感的神经。
苏轼把酒问月,面对生活诸多的不如意,却向人类发出了美好的祝愿;李白月下独酌,抒发人生的不得意。
同是望月,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战乱时期会抒发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这首《望月有感》。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学生看视频【秒懂百科】,回答问题。
1.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号。
2.他是杜甫以后一位杰出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4.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字音正确、节奏正确(二二三)。
2.听读诗歌3.学生齐读四、疏通诗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
“寥落”“辞根”“乡心”不理解的词,同桌讨论。
2.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译文】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东西。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过渡)是不仅要读正确流畅,读明白,还要读懂作者所要抒发的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你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声?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骨肉分离的痛苦深切的思乡六、赏析诗歌【明确】首联:“难”写出了在那个年代灾难深重:战乱频发、家园荒废、手足离散;“空”写出了祖传的家业荡然无存。
(炼字的角度)颔联:回首战乱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败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有感》教学课件精品PPT初三优秀课堂课件
意象再谈
孤雁
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
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
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
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
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
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
雁阵
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
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
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
乡愁亲情。意象之盛,表意
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 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 太原。白居易是杜甫以后一位杰出 的 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 之一。长篇叙事诗《_长恨歌》《琵琶行》 是他的代表作。
白乐天
写作背景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 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漂泊。 德宗贞元十五(799)春,由于漕运受阻,加 上旱荒频仍,关内饥馑十分严重。白居易为 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 旋即东归省亲。这首对河南经乱书怀的诗, 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
逐句赏析
•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 时世艰难,岁逢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 弟们为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各奔东西。
•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 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 方。
逐句赏析
•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 战乱后田园荒芜,兄弟姐妹们辗转四处正在离 别之中。
谢谢观 T看hank You
解题拓展
兼 於 书 在 关 明 原《 示 潜 所 一 内 作 诗望 符 七 怀 处 阻 诗 文月 离 兄 , , 饥 原 前有 , , 寄 因 , 由 附感 及 乌 上 望 兄 : 此》 下 江 浮 月 弟 自 段是 邽 十 梁 有 离 河 文后 弟 五 大 感 散 南 字人 妹 兄 兄 , , 经 ,所 。 , , 聊 各 乱 以加
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
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古诗文网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公元799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九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通过对比月夜的宁静与边塞的荒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关切。同时,我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4.课堂小结:
-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边塞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巩固学生的记忆。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5.作业布置:
-设计富有创意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以“望月”为主题的作文,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的边塞诗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我会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首先,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简要回顾,确保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我会总结边塞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强调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如何运用这些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背诵《望月有感》全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学习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体验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望月有感(白居易)教学设计
望月有感(白居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月有感(白居易)一、课程背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广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他的《望月有感》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歌,情感充沛,意境深远,而且很适合学生们在初中课程中学习。
本教学设计计划通过对《望月有感》的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白居易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理解《望月有感》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掌握诗歌中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效果;- 学习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嫦娥奔月”传说。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增强学生对月亮以及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白居易的肖像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了解。
2. 探究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10分钟)向学生介绍白居易的背景和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在描写情感和自然之美方面的独特表现。
3. 欣赏《望月有感》(15分钟)请学生阅读《望月有感》的诗歌全文。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白居易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然后,进行诗歌的整体欣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分析《望月有感》(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提醒学生留意并分析白居易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5.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10分钟)介绍“嫦娥奔月”传说,并与《望月有感》中的主题进行对比和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14
《望月有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本诗。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情。
3.把握蓬草、大雁等常见意象。
二、教学设想:结合曾学过的诗句,发挥联想,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二百年前的一句诗,至今读来,仍让人血脉喷张,这就是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接着进行一场诗词之旅。
(二)诗句回顾:给字头,学生回顾学过的诗句。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8、千呼万唤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总结这些诗句的共同点,作者都是白居易,今天接着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
(三)走进作者:1、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影响深远,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存诗的数量:李白存诗1000首,杜甫1000多首,白居易2800多首。
2、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共75本),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四)朗读本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解释“难”为艰难,学生判断“时难.”的读音。
2、齐读:熟悉诗歌。
3、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伤、深沉。
4、学生朗读。
5、再请一学生朗读前三联,全体齐读尾联,体悟“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情感。
(五)了解背景: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望月有感 教案
望月有感教案教案标题:望月有感教案目标:1. 通过朗读《望月》这首古诗,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望月》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2. 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1. 分发《望月》这首古诗的文本给学生。
2. 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并标注重点词汇和理解不清的地方。
3. 请几名学生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语调和停顿的处理。
理解:1. 引导学生讨论《望月》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表达:1. 分组让学生共同创作一段与《望月》相关的小故事或情景对话。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表演他们的创作,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和评价。
3. 引导学生从朗读、语调、表情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拓展:1. 向学生介绍其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
2.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或内心感受的情感。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自然景观,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古诗《望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魅力。
通过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通过创作小故事或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拓展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整个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月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月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导入】中国人的月亮情结中国人都有月亮情结,从我们最早学的《静夜思》,到我们今天要学的《望月有感》,月和中国人的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月的古诗词?活动2【导入】关于月的古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唐)李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宋)苏轼•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活动3【导入】你了解白居易吗?我们一起来说说.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活动4【讲授】欣赏诗歌的方法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2,品读诗歌体会情感3,赏读诗歌揣摩精髓4,诵读诗歌延伸拓展二、初读诗歌感知美1.教师范读诗歌或播放朗读录音并指导朗读2.学生练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和正音3.学生齐读,注意情感的把握诵读后,你对本诗内容是怎样理解的?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写作背景介绍)三、再读诗歌领悟美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每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传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16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悟诗人内容与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言志”,诗里有生活,诗里有情感,诗里高高低低的情绪变化。
九下李白的《月下独酌》,从哪几句诗,读出了什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们看出了他的孤独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看出了他的自得其乐,“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们看出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九上刘方平的《月夜》,写出了春意萌发,春天来临的喜悦。
八上杜甫的《望岳》,望出的是豪迈与磅礴气势,望出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春望》望出的是时局的荒乱,内心的忧伤,思乡念家悲己的无奈。
“国破山河……”二、读懂诗歌1.品读先行:学生自由诵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2.请同学站起来诵读,可以直接背下来。
提示:诗歌的抑扬顿挫要有致,读出诗独有诗意。
字里行间体会情感。
3.品诗嚼意:走进诗文,从哪句诗哪个字里,你读懂了什么?哪个词或句最值得品味?三、读懂诗人1.引言有什么用途?与诗歌正文的联系之处?2.诗人望月,有了怎样的感怀?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思乡,思亲,背井离乡的孤独痛苦,社会动乱的悲伤无奈。
请学生读诗,背诗,深入体悟情感。
四、读懂情怀1.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772——846)出生乱世,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800年,中进士,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801年,作《观刈麦》(原文)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歌语言,体会浅白平实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赏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入,创设意境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仿照中国诗词大会来一回“飞花令”:请说出含“月”字的古诗词。
教师引语:是的,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间的离聚,每每牵动诗人敏感的神经……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理解诗意
诵读:1、学生朗读诗歌。
2、教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
读后思考:说说你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
内容梳理:
1、翻译小序,归纳小序内容。
出示“背景介绍”助读。
2、翻译诗歌
示例: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世事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活动:仿照示例,用诗的语言来翻译,分组完成,交流分享。
(要求:以原诗为蓝本,也可以借用一些原诗中的字词,但不能直接翻译;注意句式的两两相对;最后一个字最好能够押韵。
)
三、品读,体察诗情
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诗句中最能感受这些情感?
出示“作者介绍”助读
归纳:骨肉相思之苦,忧国忧民之思。
四、赏读,体味语言
活动:从语言角度看,你最喜欢那一联?说说理由。
归纳:贴切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意蕴。
五、背诵,潜移默化
课堂小结,教师寄语。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白居易创作的乐府诗,了解诗人家国情怀。
附:板书设计
望月有感
白居易
社会背景: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家人境况:兄弟离散,天各一方
思想情感:骨肉相思,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