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

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

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

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
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

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

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

“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

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的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

先说“铺采摛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

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

再说“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

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言情。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

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

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

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

东汉写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

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二、赋的流变
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

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
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

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

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

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

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

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

这种赋休,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

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
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

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

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

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

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
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

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
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

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

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

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

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

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

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

其次,强调对仗。

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

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篇幅较小。

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

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

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

”最后,开头破题。

律赋作为应试文休,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

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

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
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

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

其代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
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这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

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

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

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
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
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

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

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可以换韵。

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

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

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

其次,适应段落。

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

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

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

其次,隔句相押。

赋的押韵,灵活多样。

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

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

2.讲究对仗
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

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

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

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

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

到了南北朝,因为出现了骈赋,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骈到底。

像沈约的《丽人赋》、谢庄的《月赋》、吴均的《八公山赋》,江淹的《恨赋》,都号称名篇,以对仗工美而受人赞扬。

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

就连李商隐只有八句32字的咏物小作《虱赋》,居然还有四句对仗,“亦气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3.铺张扬厉
赋作为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张扬厉,即在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从而引起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

前面在讲赋的对仗时,所引曹植《洛神赋》中的那一段,则是写人物运用铺陈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

这里,再引两段《木兰诗》中的例子,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铺张扬厉的写作手法。

《木兰诗》在写到木兰替父从军做准备时有这样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而写到木兰荣归时又有这样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看,这就是展开描写,这就是铺张扬厉。

诗尚如此,何况于赋?
4.追求辞采
在诸多文体中,像诗歌、散文、小说等,赋是最讲究辞采,追求文雅,善用典故的,古代是这样,当代也是这样。

为其如此,赋是比较难写的。

在洋洋赋海大观园中,有多少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佳作流传于世,供人欣赏?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谢庄的《月赋》,王勃的《腾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哪一篇不文采飞扬,才情横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庾信的《哀江南赋》,它辞采富瞻,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仅用典就有一百多处,而且灵活多样,巧于变化,可谓空前绝后,无人比肩。

而当代作品,《光明日报》“百城赋”所刊发的近五十多篇赋中,写得最富于文采的是《烟台赋》,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堪称“铺采摛文,体物与志”的精品,大家不妨找来看看,必将受益非浅。

至于怎样才能写好赋?我想借大赋家扬雄在《新论》中所说的一句话作答:“能读千赋,则善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