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形成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1.概述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知道生物多样性中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说出物种多样性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树立进化的观点

②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温室效应对落叶松种群发展趋势的影响”发展学生根据信息资料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即物种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我们来复习一下:

二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是不是一个物种?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二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不可育。

师:很好。二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不是一个物种。物种的概念是自由交配,后代可育。不同的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所谓生殖隔离,就是指不同物种在自然条件下无法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即使产生后代,后代也不可育的隔离机制。

还有一种隔离机制,叫做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如河流、山脉、海洋等等)使同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比方说,我们上节课讲的济南的灰喜鹊和日本的灰喜鹊,这两个种群之间隔着海洋,即使不存在生殖隔离,也没法交配,他们之间就存在地理隔离。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最后形成两个新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之间,基因库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么什么是基因库呢?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他强调全部个体,全部基因。我问一个问题,一个地区中枯叶蝶的基因库是指枯叶蝶所具有的所有基因么?

生:不是,还有毛毛虫的。

师:很好。基因库是强调所有个体,蝴蝶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中所包含的基因也应该属于枯叶蝶的基因库中。

上节课我们简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生物多样性是怎样形成的。

㈡中心授课:

师: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师: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物种的形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集中反映在物种的形成上。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人类的进化视频】

刚才的视频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把人---这个物种的形成快速重演,那么,物种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师:物种的形成分为两种:渐变式物种形成和骤变式物种形成。

⑴渐变式物种形成

师:先来看一下渐变式物种形成。同学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探究活动--温室效应对落叶松发展趋势的影响,仔细阅读材料之后,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试着运用初中学过的生物进化理论来解决。

Ⅰ若温度持续升高,华北落叶松的分布范围变小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种群中不存在耐热性的变异个体,只能分布在它所适应的原温度范围,这样的话,它的分布范围变小。

Ⅱ若温度持续升高,华北落叶松的分布范围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分布范围更大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可能存在具有耐热性的变异个体,这种变异个体能适应较高温度而在温度较高的环境大量繁殖,分布的地域范围和温度范围会因此而变大。

我们把刚才两个问题总结一下:

咱们初中学过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一个物种种群中有各种各样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经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而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了,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若温度持续升高,华北落叶松分布范围的变化到底会怎样,取决于华北落叶松种群是否具有耐热性的变异个体,即华北落叶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若不出现耐热性的变异个体,分布范围将有可能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转移,若存在耐热性的变异个体,分布范围就会变大。【图】

Ⅲ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华北落叶松可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生:也许灭绝,也许进化成为新物种,也许分布的范围会发生变化,形成许多新物种。师:很对。大家看书上的图,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华北落叶松也许不含有耐热性的个体,不适应温度的逐年升高,就灭绝了,也许华北落叶松中含有耐热性的个体,最终进化成为耐热性的新物种,也许它的分布的范围会发生变化,形成多个亚种,进而形成许多新物种。这一切都决定于它的遗传多样性。

①继承式物种形成

如果华北落叶松经过几万年的自然选择,最终形成了耐热性的物种,这就物种形成的方式叫继承式物种形成。

物种A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演变,经过自然选择,逐渐积累微小变异而发展形成新种B。物种B形成后,A种不复存在。

田螺例子

②如果不同地域的华北落叶松按照各自的自然条件而逐渐分化,然后再发展出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种,这种物种形成方式叫做分化式物种形成。

原始物种A分布到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种群B、C、D、E,这时候它们还是可以进行自由交配的,它们还没有生殖隔离,但是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比如山脉河流的障碍,或者是迁移到不同的岛上,导致了它们之间不能进行交配,也就中断了他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各个种群都会发生各种的可遗传的变异,在新地区内,自然选择便会按照其自然条件保留下某些个体,这些个体适应当地的环境或生活方式而逐渐产生出新的变异,并各自发展成新的种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这时候,即使它们有机会再生活在一起,彼此也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各自形成新的物种(物种BCDE)。例子。

物种BCDE产生后,物种A还存在么?是存在的。

分化式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我们总结一下:

师:现在,假设我们正乘坐着**号考察船,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那里各种地雀的进化情况,我们能够发现什么?可以从地雀的食性、喙的大小和形状来考察。

生:我们发现地雀的食性大不相同,有吃种子的,有吃仙人掌的,有吃幼芽的,还有吃昆虫的。

师:很好,我们的考察很成功啊。那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些地雀看上去很相似,但又有差别,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哪种物种形成方式?

生:分化式形成方式。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刚才所学的内容。继承式物种形成和分化式物种形成都属于渐变式物种形成,这种物种形成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一般要经过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才会形成比较稳定的新物种。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快速、跳跃的物种进化方式---骤变式物种形成。

⑵爆发式物种的形成

爆发式物种形成往往是种群内少数个体,由于个体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加倍以及远源杂交,再经自然选择比较快速的形成生殖隔离,成为新的物种。

比方说,8倍体小黑麦的形成: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异源四倍体,高度不育,再将其染色体加倍就形成了八倍体小黑麦,这时候的八倍体是可育的,这样,只经过两到三代就能产生新物种。多倍体一旦形成,它和原来的物种就发生生殖隔离,因而成了新物种。

多倍体在动物界极少发生,在植物界却相当普遍,例如普通小麦、棉花、甘蔗、香蕉等。

⑶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要受到无机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师: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但是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氧气的出现又使生物由无氧呼吸逐渐变化成了有氧呼吸。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形成臭氧,形成臭氧层,阻隔了大量有害的紫外辐射,使生物可以离开原始海洋到达陆地,从水生生物变为了陆生生物。

②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师:生物不但要受到无机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并与其他生物发生关联,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花距的顶端贮存着花蜜,可以为传粉的昆虫提供食物。达尔文认为,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食花蜜,要不然,这种花就不能完成传粉,这一物种也就不可能存在。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这充分证明了物种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作用,协同进化。

我们再来看这两幅图,都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斑马中有奔跑快和奔跑慢的个体,奔跑慢的个体被猎豹所捕食,所以斑马的速度越来越快,而猎豹中也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个体,跑得慢的个体因为无法捕食到斑马而被饿死,所以,猎豹的奔跑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是协同进化的典型事例。

那么,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而无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