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谱FL.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D hv D hv D*
1 * 1 *
由于F < 1,使荧光 强度减弱或消失.
形成二聚体:
D D (D D)
25
由于二聚体不发荧光,或发射荧光的能量有改变,造成自熄 灭现象。
§3 荧光(磷光)分光光度计
一. 主要组成及部件的功能
荧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基及仪器结构框图
仪 器 分 析 Instrumental Analysis
分子发光光谱法 Molecular Luminesence Spectrumetry
分子荧光: Fluorescence; 分子磷光:Phosphorescence
1
主要和常用的荧光磷光分光光度计及型号
HITACHI(日立)F-4500 荧光分光光度计
ex =290nm (MAX)
em= 620nm(MAX) 12
3. 斯托克斯位移
13
四. 分子荧光(磷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1. 荧光强度(磷光)与浓度的关系
光吸收定律(Lambert – Beer Law)
It A lg T lg bC , T e 2.303 bC I0
荧光(磷光)均为光致发光,在光辐射的作用下,荧光物质发射出不 同波长的荧光。 n n
MX hv i MX *
i 1
MX * MX hv j
j 1
IF4800
4400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A. 激发光谱 (p79)
固定发射波长 扫描激发波长
固定em=620nm(MAX)
CH3 CH3
hv
+
_
N
CH3
24
CH3
3. 氧的熄灭作用 氧分子是荧光、磷光的熄灭剂,
1
3
M O 2 3 M* 3 O 2
*
3
k1
没有除氧,溶液中 难以观察到磷光
M* 3 M* 3 (M*M) 2M kT
4. 自熄灭与自吸收 当荧光物质的浓度大于1g/L时,常发生荧光的自熄灭(浓度熄灭) 自吸收:
20
3)取代基的位置 空间位阻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H3C -O3S N CH3
H3C SO3N CH3
立体异构体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H C H C
C H
C
H
F=0.75
F=0.03
反式二苯乙烯 强荧光物质
顺式二苯乙烯 非荧光物质
电离效应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pH值)
OH O-
OH
O-
OHH+
OHH+
pH=1, 有荧光
π * →π
π* → n
π*→π 是有机化合物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具备下特征: ①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 ②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 ③具有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为π * →π型; ④取代基团为给电子取代基。
17
2. 共轭效应 产生荧光的有机物质,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共轭体系越 大,离域大π键的电子越容易激发,荧光与磷光越容易产生。
对于稀溶液,当 bc<0.05(磷光 bc<0.01)时:
I F 2.30 k F I 0 ε b C
IF----荧光强度
I P 2.30 k P I 0 ε b C
IP----磷光强度
F-----荧光量子产率
b--吸收光程 --摩尔吸光系数 C--荧光物质浓度
P-----磷光量子产率
15
3. 荧光(磷光)的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的定义: (p91)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F 激发分子总数
发射磷光的分子数 P 激发分子总数
F
kF k F ki
i 1 n
P st
kP k P ki
i 1 n
kF、 kp主要取决与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 st系间窜跃效率。 ki主要取决化学环境,同时也与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 大多数的荧光物质的量子产率在0.1~1之间; 例如:0.05mol/L的硫酸喹啉,F=0.55; 荧光素 F=1 化合物
1. 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
OH
N OH
N N HO
N O Zn
2,2`-二羟基偶氮苯 无荧光
N N
8-羟基喹啉 弱荧光
8-羟基喹啉-Zn螯合物 黄绿色强荧光
O Al
O
2. 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发光
S1
T1 d *、 f*
2,2`-二羟基偶氮苯-Al螯合物 强荧光 分子内能量转移 d *→ d f*→ f 荧光
F
0.11
0.29
0.46
0.60
0.52
16
§2 分子荧光与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一.荧光的量子产率 二.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 跃迁的类型 对于有机荧光物质: n →π* εmax< 100 π→π* εmax≥104 平均寿命10-5~10-7sec 平均寿命10-7~10-9sec kS → T小
λ emmaxFra Baidu bibliotek(nm)
相对荧光强度
苯 10
苯酚 18
苯胺
310~405
苯基氰
280~390
苯甲醚
285~345
278~310 285~365
20
20
20
2)得电子取代基减弱荧光、加强磷光 —C=O, — COOH , —NO2
不产生 p →π共轭
O
NO2
硝基苯:不产生荧光、弱磷光 二苯甲酮:弱荧光、强磷光 S1 →T1的系间窜跃产率接近1
1867年,Goppelsroder 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应
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
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3
一. 分子荧光与磷光的产生 1. 单重态与三重态 (p79) 2. 分子的活化与去活化
P/F
λ Fmax(nm) λ Pmax (nm) τ
p(s)
含有重原子的溶剂,由于重原子效应荧光减弱、磷光增强。
6. 环境因素:溶剂效应、温度 在极性溶剂中: 红移: 蓝移: 无溶剂化作用 △ Eπ→π* > △ E n →π* < 有溶剂化作用 △ Eπ→π* △ E n →π*
22
三. 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ex =290nm (MAX)
荧光激发光谱与 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类似
2000 1600 1200 800 400
0 B.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固定激发波长
扫描发射波长
6
2.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 (PerkinElmer) LS-55
2
§
1 分子发光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的是 16世纪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 1575 年 他 提 到 在 含 有 一 种 称 为 “ 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了极为可爱的天蓝色。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 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 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 是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4 3 2 1
IF4800
4400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600 1200 800 400
固定em=620nm(MAX)
1→ 4 1→ 3 1→ 2
固定ex=290nm (MAX)
1→4 1→3 1→2
S1
1→1 1→ 1
4 3 2 1
S0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I F ∝f (λex 、λem) 固定发射波长、扫描激发波长
蒽的激发光谱
7
I F ∝f (λex 、λem) 固定激发波长、扫描发射波长
蒽的发射光谱
8
蒽的三维等高线光谱图
9
蒽的三维等荧光强度光谱
10
VB1和VB2的三维荧光光谱
11
三、 荧光(磷光)光谱的特征 (p81)
1.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分子的激发光谱可能含有几个激发带,但发射光谱只含一个发射带; 即使分子被激发到高于S1的电子态,由于经过极快的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降 到S1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转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 镜像关系
光源 氙 灯 激发单色器
样品池
光电倍增管
问题:荧光分光光度 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有何异同点?
光源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激发 单色器
样品池 发射 单色器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发射单色器
26
二. 光源 1. 光源的要求: 发射强度足够且稳定的连续光谱 光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小 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
pH=13, 无荧光
无荧光
有荧光
21
5.重原子取代基效应
—Cl, — Br , —I
S1 →T1的系间窜跃由于重原子的存在增强
化合物 萘 0.093 315 470 2.6 1-甲基萘 0.053 318 476 2.5 1-氟萘 0.068 316 473 1.4 1-氯萘 5.2 319 483 0.23 1-溴萘 6.4 320 484 0.014 1-碘萘 >1000 ~ 488 0.0023
化合物 苯
0.11
萘
0.29
蒽
0.46
丁 省
0.60
戊
0.52
省
F
λexmax(nm) λemmax (nm)
205 278
286 321
365 400 芴
390 480 联苯
580 640
3. 刚性平面结构
荧光物质的刚性和平面 性增加,有利于荧光发射。
F=1
F=0.2
18
-O
O C
O
N N
23
系间窜跃
S0
四. 荧光的猝灭
荧 光 猝 灭: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 荧光强度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荧光猝灭剂:这些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称为荧光猝灭剂。 1. 碰撞熄灭
与分子的直径、激发 粘度、温度等因素 发射 有关。 熄灭 2. 能量转移熄灭
再吸收过程: 相对速率
M hv M*
S1
2. 无辐射跃迁的类型
振动弛豫: Vr 10-12sec 外 转 移:无辐射跃迁回到 基态 内 转 移:S2~S1能级之间有 重叠 系间跨跃: S2~T1能级之间 有重叠 反系间窜跃:由外部获取能 量后 T1 ~ S2
迟 滞 荧 光
磷 光
外转移
5
二. 分子荧光(磷光)光谱
1. 荧光(磷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3.分子发光的类型 按激发的模式分类: 分子发光 按分子激发态的类型分类: 分子发光 按光子能量分类: 荧光 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生物发光 热致发光 场致发光 摩擦发光 荧光 瞬时荧光 迟滞荧光 磷光
斯托克斯荧光(Stokes): λex < λem 反斯托克斯荧光 (Antistokes):λex > λem 共振荧光(Resonance): λex = λem
4
分子的活化与去活化 (p78)
振动弛豫
S2
内转移 荧光
反系间 窜跃
系间 1. 辐射跃迁的类型 窜跃
共振荧光:10-12 sec 荧 光:10-8 sec 磷 光:1~10-4 sec 迟滞荧光:102~10-4 sec
T1
紫 外 可 见 吸 收 光 谱
紫 外 可 见 共 振 荧 光 S0 光 谱
k1 M* M hv ,
1
K1 [M*]
k2 M* Q M Q ΔH K2 [M*] [Q]
共振能量转移:
D* D hv , A hv A*
分子内能量转移:
N
D* ( S1 ) A( S 0 ) D( S 0 ) A* ( S1 ) D* (T1 ) A( S 0 ) D( S 0 ) A* ( S1 )
k--与仪器灵敏度有关的参数
I0--入射光强度。
IF K C
I P KC
14
2. 荧光(磷光)的平均寿命
分子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或者说处于激发态的分 子数目衰减到原来的1/2所经历的时间。
F(P)
1 kF(P) k i
i 1 n
It = I0e-t/T lnIt-t作图得一直线,又斜率可以求得荧光寿命的 数值。 利用荧光寿命可以进行荧光化合物分析。
荧光黄 不产生荧光
产生荧光
偶氮苯
COO-
F=0.92
-O C COOO
N N
偶氮菲
酚酞 产生荧光 不产生荧光
H3C CH3
萘 VA
CH2OH
F(萘)= 5F(VA)
19
4. 取代基效应
1)给电子取代剂加强荧光 —NH2, — NHR , —NR2, — OH, — OR , — CN 产生 p →π共轭 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