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与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2003-02-17

摘要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一些重大突破,尤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金融系统的改革是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而同步推进的。这种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在这二十多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一些重大突破,金融业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

一、当前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垄断程度高、中小金融机构较少,由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市场的绝对控制。我国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资金市场的主体。四大国有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绝大部分。同时整个银行体系高度"纵向化",贷款高度集中,基层银行没有贷款权,而地方上又没有自己的金融体系。这种高度集中垄断的金融体系,难以形成在竞争基础上的高效运营机制,也难以对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障碍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债权约束关系,还带有很强的旧体制痕迹,新体制的构建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可避免,从而银企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扭曲的现象。

由于传统体制下银企关系的影响,加之中国的银行和非银行机构长期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国内储蓄的信贷分配由国家计划管理,国有银行主要面向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而对非公有经济实行较为严格的制度歧视和融资限制,这种长期的非经济行为形成了巨额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三)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影响了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仍然很低,主要表现为:

1.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小,市场参与主体较少。在我国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虽然票据市场建立较早,但一直未形成规模。目前的货币市场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主。历年来我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GDP的比值从未超过30%。这一比值不仅小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小于许多周边国家的相应比值。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小与市场参与主体少直接相关。长期

以来只有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才有资格直接参加货币市场交易。

2.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同一子市场在区域间严重分割,二级市场缺位。这主要表现在,同为国债回购市场的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与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关性还不高,互相不能作为对方定价的参考。另一方面,目前只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则仍旧保持区域分割的局面。此外,除银行承兑票据市场具有区域性二级市场、回购市场存在单边市场倾向外,其他几个子市场基本没有二级市场交易,致使货币市场工具普遍缺乏流动性。

(四)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市场参与主体行为不规范,对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虽经近十年的建设,但迄今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局面已经对我国股市的正常运行造成危害并对其长期稳定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

(五)宏观调控手段单一,金融监管不力,造成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界定了中央银行与政府等部门的关系,从而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维护金融秩序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但是从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来看,目前国内的体制仍然是直接的行政指令管理与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并行。尽管从1995年以后,中央银行加大了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力度和范围,但在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调控仍然要依靠行政指令来贯彻。这种情形之所以长期存在,外部原因表现为真正市场化的宏、微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最后完成,内部原因则表现为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变量的信贷资产,在银行间的分布极度倾斜。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银行业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央银行监管基础较差、手段落后、成本较高、效果不尽如人意。构建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系统,切实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所处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以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中国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

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

1.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密切监测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具体增长速度时,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涨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年均减缓等因素。同时,为提高货币调控的准确性,中央银行应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及其他新情况、新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今后应当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当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完善货币政策情况报告和分季公布制度。

2.加强信贷政策的指导,合理引导贷款投向。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制定的,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和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贷款投向及贷款质量进行适当引导、调控和监督的政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发育水平较低、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还需要运用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根据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未来几年发挥信贷政策作用,加强信贷政策的指导,应合理调整信贷资金的投向: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调整信贷资金在东西部地区的投向,支持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合理调整信贷资金在城乡经济领域的投向,支持发展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是:资金能够在各地区、各行业自由流动,建立了推行产业政策的财政保障制度,金融企业有了健全的内控制度。

近几年,我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和金融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及票据贴现利率已由市场决定;城市金融机构已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已扩大到50%。对现行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也做出了重大改革:2000年9月21日开始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今后几年我们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此,首先要继续完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其次,改革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管理办法,使其发挥引导民间信用的作用。再次,逐步扩大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最后,在具备条件后,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对存款利率实行有弹性的管理。

4.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全国统一、分层次的货币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交易主体,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代理业务,积极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金融机构面向企业和个人的柜台债券交易和委托代理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展贴现业务,推动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通过证券经营机构在货币市场的融资,商业银行开展股票质押贷款、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社会资金融通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