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目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书目一部
第三期书榜在制作酝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主要还是来自选书方面——可供选择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到“哲人石”和“开放人文”系列还在旧书翻新,虽然也有不少佳作值得一读再读,但毕竟还是让人觉着少许遗憾。这两年来值得欣喜的事情是“新知文库”异军突起,速度和坚持都令人称道,唯一的建议:选题宽泛是好事,若在书的水平一致性上下点功夫,会更有品(Anyway,《疯狂实验史》可能是近期科学松鼠会成员阅读率最高的书了,就这一点已足以让编辑们骄傲)。入选书目中,《奇妙的生命》过去已有一年半,看上去有点远了,但基于对这套重新诠释古尔德的“青鸟文丛”所作的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提一下。另,本次榜单中选录了两本医学类科普书,给普通读者提供了解读医药迷思的多种思路、视角,即便文本上有其欠缺,也难以掩抑题材处理上的独到之处,只是,它们真的,应该被翻译得更有趣一点才行啊!
第一期榜单见此,第二期榜单见此,blabla!
声明:1.本榜单不只是书名和出版信息的罗列,每期都会有科学松鼠会成员和受邀权威人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准确度、普及性和翻译水准(原创则是流畅度)三方面为书籍质量打分,并倾心撰写评语。2.坚持每两~三个月为大家推荐一批这样的书。3.我们并不保证囊括该领域的全部好书,也非常希望有更多出版社加入项目中来,且不惧一本也入不了松鼠法眼的可能后果,却能以此作为鞭策、再接再厉。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作者:[英]戈登·弗雷泽
译者:江向东黄艳华
准确度:5 科学普及度:4 流畅度:4.5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12
这绝不是一本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其内容的书,我们不能因为书名是《反物质》,就推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反物质的。
反物质只是一条主线,本书围绕这条主线展开,从欧洲核子中心(CERN)奥尔勒特领导的小组在1995年发现反氢原子这个事件开始说起,说到原子结构,量子力学,再到预言反物质的关键性理论工作:狄拉克的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而这仅仅是开始,本书用超过一半的篇幅介绍基本粒子的一
些重要而基本的知识,例如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对称性,组成强子的基本组分夸克,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的发现,前苏联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关于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起源的理论。基本上,这是一本以反物质为主线的现代粒子物理学科普读物,适合本科生以上水平的读者。
——李淼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全球药物——伦理、市场与实践》
作者:【美】阿德里安娜佩特里纳安德鲁拉科夫等
译者: 许烨芳
科学准确性:4.5 科学普及性:4.3(本书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任何解决方法)翻译准确性&流畅度:3.5(看第一篇的时候觉得只值两个大嘴巴子,后面的好了一些。)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
点评:
标题说明了它的内容:药物试验中涉及的伦理思考,药物公司推进产品时的市场行为,以及部分国家的医疗实践观察。作者团体好像《越狱》中主角的父亲那样,身处特殊势力群体,了解内幕后出来做一些事,难免有些偏颇,但给你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美国药代是公开行贿医生的。有些疾病是为了卖药推广出来的。一级期刊上也有些文章是药厂让论文代理机构写好了随便找个专家签名的。这更坚定了我死
也不求医的念头(但我可以在家里非法行医,嗯,不建议别人盲从)。我个人最喜欢他们在印度采访到的真实个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接纳或拒绝我国医生的建议。其他人可以学习下药厂的市场营销策略,令人叹为观止。
——芸芸《时尚健康》编辑,协和医学博士,有数年临床经验
《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作者:[英国]哈里·柯林斯特雷弗·平奇
译者:雷瑞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2
科学准确性:4(原版书出版于2005年,2000年以后发表的参考文献约占1/3。但个别数据和观点,近期已有最新的资料更新,故建议带着质疑的眼光阅读,必要时可以上Pubmed 检索最新信息。)科学普及性:4.5 翻译准确性&流畅度:4
点评:
“勾勒姆是犹太神话中由水和黏土制成的有生命的假人,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也不晓得自己有多无知。”事实上,绝大多数有工作经验的临床医生都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因为面对太多的疾病我们束手无策。所以看到这书名情绪上大抵是抵触的。
两位社会学家继“勾勒姆”了科学和技术后,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角度,之于医学又作出了一番解析,介绍了作为科学之医学和作为救助手段之医学的区分,以及医患关系的互动之重要性。文中列举了安慰剂效应、随机对照实验、心肺复苏、艾滋病的综合治疗及疫苗接种等医学问题,内容是丰富的,说理是相当智慧的。
将这种智慧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不失原味,难度不是一般。译文读着尚有些拗。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于1977年,已经有点儿老生常谈的意思了。
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科学。现在被认为金标准的东西,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很大一部分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可能会让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在当时,把最先进的东西用于救助病人不也是应该做的吗?医生们也在
反思,所以要循证(EBM)。
医患沟通在医疗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时候比医疗本身还重要。有人在ICU病人死亡率研究中已经把医患沟通作为独立因素。
所以,两位社会学家的解析没错儿,只不过,临床医生们看起来有点儿“漂着”。
——mn科学松鼠会成员家,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生
《疯狂实验史》
作者:[瑞士] 雷托.U.施奈德
译者:许阳
科学准确性:4.8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
点评:
如果你是一位看热闹的文科生,阅读此书可以告诉你,雷人的科学家从1300年至今层出不穷。他们一本正经地试图为自己注射狗的睾丸浆液以求返老还童,给蜘蛛喂食尿液来研究精神分裂症,将猴子与儿子一同抚养以期把猴子教育成人,对两个砍下的头做通电实验等。这些可笑荒诞甚至恶心的科学研究其实与各大狗仔报道的明星八卦并无两样。篇幅短小的故事如侦探小说般扣人心弦,亦若天涯论坛般囧囧有神,既可作为居家旅行时的马桶读物,也是吹牛泡妞时的必备武器。
如果你是一位有追求的理科生,此书在插科打诨的同时,也十分严肃地介绍了许多科学史上的著名试验,尤其在解释重要心理学实验上颇有建树,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小艾伯特实验,囚徒困境。作者省略了欲迷人眼的术语,三勾两笔地白描出实验故事的来龙去脉,简约却准确地表现在许多认真得可笑的实验中,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逐渐从肤浅走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