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文学的特点和小说

十八世纪的文学的特点和小说
十八世纪的文学的特点和小说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The main literary stream of the 18th century was realism.

The 18th century fiction:

The novel as a genre prospered in the 18th century, not only in practice but also in the theory of the craft. The writers developed the realistic method of presentation and brought story-telling infinitely closer to the real life as lived by the real people. The novelists of the period were trailblazers of a kind, departing from the portrayal of the heroic, the extraordinary and the distant and breaking the back of the previous tradition of the medieval romances. In characterization, they tried to approximate the behavior of the people of flesh and blood, and in language, they tried to borrow from the common speech of the people. They had nothing but the real world to replicate in their writings. Theses people worked hard wrote profusely and won respect and popula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drew diligently from their experience of writing and tried to offer their views as to how the novel should be well writte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 were among the most conscious literary artists of the time, doing the job and theorizing about it so as to do it better. Fielding’s theory proved to be the most far-reaching and seminal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re. Richardson’s

exploration of the inner world of his characters pointed forward to the birth of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All of them, especially Fielding, Sterne, and Smollett, were to leave some imprint on later generation of writers. Whereas all were satirists in their unique ways, Swift and Stern deserve special mention here as idealists,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they experienced and the ideal they envisioned, and trying to contribute toward improvement.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in terms of style:

More specifically or rather in terms of particulars,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ideas and interests of the Age of Reason(理性), the Age of classicism(古典), the Age of elegance(优雅). Works show a sense of order and moderation(秩序;节制,适度); writers display their “wit,”(文采风度)or cleverness, but usually not their heart and soul. Prose arguments are calm and logical(冷静和逻辑); poems are carefully structured and often make classical allusions(结构缜密,喜好用典). Many writers satirize “elegant” society or politics(讽刺雅致社会和政治), but even when their humor grows bitter, they never abandon the detached, urbane (very polite and polished) tone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wit. (绝不

丢掉保持距离,礼貌和优雅的语气,而这正是所谓的文采风度)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as been called the age of reason, for it was a time when prevailing philosophy argued that almost anything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alm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It has been called the age of classicism, for it saw in all the arts a fascination with (an irresistible force of, the beauty of attraction of)ancient Greece and Rome. It has been called the age of elegance, for it displayed among the upper classes an elegant style of life, a style that ended when the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came pronounced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destroyed the belief in an orderly hierarchy in society.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MOUNTAIN FLOWERS 化”: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与社会“妥协”,融入社会,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历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特点则不尽然,“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行事,竭力表现出个人与众不同,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孙胜忠,2005:322),也不崇尚“妥协”和“社会化”。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是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的主题之一,而这种困惑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出从世纪初的“迷惘”到战后的“垮掉”到八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1919),通过乔治的成长反映出美国旧式文化的逐步瓦解,包括清教思想在现代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破裂。费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中年青主人公阿莫瑞(Amory)的成长困惑代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一代人的“迷惘”。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则反映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困惑。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在主题上侧重于主人公身份的寻求与确定,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例如:非裔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人》、华裔文学中的《女勇士》等。二十世纪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力图呈现女性在现代社会遭受的多型态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追寻解放与自我定位的主题,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秀拉》等。 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传统的欧洲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认识,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成长为主流社会的模范或代表,小说一般以主人公与家人团聚、与恋人喜结连理等幸福圆满的结局收尾。但是从对大量的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文本的分析来看,美国成长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这种认识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那种所谓正确的理念,或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获得所谓的成长,他或她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彷徨、犹豫,或是拒绝成长,走向“反成长”,甚至死亡的道路。《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最后躺在精神病院里,对未来毫无打算,至于未来要做些什么,他认为这是个可笑的问题。 四 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化也反映在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文学类别,成长小说不再拘泥于一种传统的模式,或者我们将这种变革称为“文类逾越”(Gen-erictransgression)。正如冯品佳(FengPin-chia)所说:“这种对传统文类的演绎、变奏并不宣示着文类的灭绝;相反地,这种‘文类逾越’又再赋予旧有文类新的契机”(1998:19)。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M].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65-195. [2]孙胜忠.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3]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Coyle,William,ed.The young men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9. [5]Feng Pin-chia.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by Toni Morriso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A postmodern Reading[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1998. [6]Hardin,James,ed.Reflection and Action:Essaysonthe Bil-dungsroman.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1. [7]Howe,Susanne.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 [M].New York:AMS Press,1996. [8]Mullane,Janet,et al.,ed.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李琳,(1978—),女,河南安阳市人,英语语言文 学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 究英美文学。 作者简介: 家园,作为风雨、寒冷、恐惧和寂寞的庇护所与食物、关心、友好和爱情的保存地,自人类诞生起一直以来是历代人们的奋斗梦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男人和女人战胜各种苦难和克服无数挫折。文学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所以追求理想家园这一主题也是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探讨和求索的话题。 英国女性小说产生于十七世纪末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繁荣起来。十九世纪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女性作家尤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活跃,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作家,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女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对家园和爱情的感触总是要比男人厚重得多,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及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更是如此,寻求理想家园成为她们彼此之间的共享话题。不少英国女性作家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腻,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婚姻问题为基点,再次对寻求理想家园这一普遍、永恒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为广大读者创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本内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肖和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中的玛丽?巴顿。 一、西方文学中家园情结的由来与发展 据《圣经?创世记》记载,上帝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曾经纯真快乐地生活在天堂的伊甸园中,对世事一无所知。后来,夏娃禁不住化身为蛇的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偷尝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还给亚当也吃了一个,他们就此变得心明眼亮,能辨善恶美丑。于是,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下了原罪而被愤怒的上帝逐出天堂。从此,亚当和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永远失去了水草丰沃的美好乐园,不得不在茫茫大地上为自身的家园而奋斗。 数千年以来,无论是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未开化时期还是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文明教化时代,西方人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追求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这一切必然会反映在作为生活写照而存在的文学之中。由此,寻找家园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典型主题,许多作家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不遗余力地讨论和研究它。例如:《旧约?出埃及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情结分析 万永坤 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89. 154 154

小说文学常识概述

概述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中典型人物的解说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中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来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推荐100本经典网络小说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完结烽火戏诸侯都市生活修真世界连载中方想仙侠 师士传说完结方想机甲科幻卡徒完结方想科幻 天神下凡更新中烽火戏诸侯西方奇幻穿入聊斋连载中南朝陈古典仙侠老子是癞蛤蟆完结烽火戏诸侯都市生活雪中悍刀行更新中烽火戏诸侯玄幻 庆余年完结猫腻东方玄幻间客完结猫腻东方玄幻机甲将夜更新中猫腻东方玄幻剑道真解完结滚开异术超能我的老婆是军阀更新中录事参军清史民国穿越股神来了更新中丰言都市 极品明君更新中晴了历史两宋材料为王更新中急冻人都市重生殖装更新中铅笔刀古武机甲垄断异界更新中大巫师异界穿越绑架全人类更新中小雨清新时空穿梭地球游戏场更新中吉风冰末世科幻地球上最后一个修道者更新中珺子现代修真变异杀机更新中赤虎科幻进化变异召唤万岁更新中霞飞双颊异界召唤宠物盗梦宗师更新中国王陛下奇幻国士无双更新中骁骑校历史穿越长生不死完本观棋奇幻修真美女凶猛完结蓝之颜都市职场舵爷更新中端午正阳都市生活旱魃日记更新中月下美人灵异东方玄幻贩罪更新中三天两觉异术超能天才相师更新中打眼都市生活通天大圣更新中蛇吞鲸奇幻修真独闯天涯完结蝴蝶蓝虚拟网游网游之书生传奇太监期待虚拟网游高手寂寞完结兰帝魅晨虚拟网游读心高手在都市更新中兰帝魅晨异术超能惊仙完结兰帝魅晨异界大陆情与血完结兰帝魅晨都市异能兰帝魅晨系列之饮完结兰帝魅晨游戏生涯重生之官道完结录事参军重生官场奋斗在新明朝更新中随轻风去历史 悟空传第二部更新中长川古典仙侠诛仙二停更萧鼎古典仙侠

莫问天完结蘑菇东方玄幻佛本是道完结梦入神机仙侠 亵渎完结烟雨江南西幻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称职的小说推荐者,本站仅提供小说推荐目录,不提供小说内容的阅读。每天定时为您推荐可读可品的经典好小说。 更多小说推荐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9813775279.html, 2012/8/4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知识盘点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知识盘点 《红楼梦》 1.《红楼梦》总体介绍 文体: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古典小说成就最高的长篇小说) 章回:120回(后四十回高鹗续) 作者概况:《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鹗)所作。 ①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自幼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后因家族经历重大变故,经历了许多挫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②高鹗: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 主要内容: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品简介:《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人物性格: ①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 ②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才情出类拔萃。 ③薛宝钗:怡情大方,乐观宽厚、才华横溢。 精彩章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2.《红楼梦》知识积累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小练笔: 1.“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是《》中的农村妇_____________说 的逗笑他人的话。 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_____________,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_____________,最 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_____________。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 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_

绪论 一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 ㈠成长小说的概念厘定 “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成长作为每一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的原发性问题,应是文学想像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文学史上,涉及了人的成长,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的“成长小说”,最初肇始于西方启蒙时期,卢梭的《新爱洛绮丝》、葛利梅豪生的《痴儿西木传》算得上最早的成长小说。到18、19世纪的德语文学,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凯勒的《绿衣亨利》等作品使成长小说在主题内涵、叙事模式上基本成熟定型。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由于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叙事传统的拘囿,始终未能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直到现代以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个人主义启蒙话语全面开启了新的文学想像,成长小说在现代中国才得以初步开端。 成长小说从上个世纪初期被介绍和引入现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理论命名上的统一。研究者和翻译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成长小说自我发挥为“发展小说”、“教育小说”、“修养小说”等等,直到近几年,仍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只有“类成长小说”而没有成长小说。[1]在中国,最早对成长小说进行概念分析和定位的是几位翻译家。1943年,冯至翻译《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时将成长小说译为“修养小说”、“发展小说”(Entuicklungsroman),他特别指出这类小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修养,自然是与这个字广泛的意义:即是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长了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却独立。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断片。”[2] 1979年,刘半九在翻译《绿衣亨利》时将成长小说译为“教育小说”,他认为:“‘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潜能。因此,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教育问题便成为这类作品内容的重

经典网络小说推荐

高考临近,我的小说生涯也将告一段落。体谅书友们的书荒,在此推荐一些好书,我发誓,本本必读,申精! 鄙人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发贴,真的不希望它沉了。敲了一星期的键盘才打出来,没有半个字是从网上拷贝的,希望大家赏脸! 欢迎资深读者,这里既是推书,也是重温曾经给予我们欢笑和泪水的经典 声明:我并不反对白和虐,下面很多我热爱的神作里都有这两个元素,只要能给我们感动的书,都是好书。 我唯一抵制的是烂尾、太监,我宁可让他请假一年构思,也不想看到一本出色的书却有一个残疾、病态的结局。这种行为是对读者的极不负责,这种作品没资格封神。 这里的每本书,都是真正的大神网文! 玄幻 《佣兵天下》(必读) 玄幻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鄙人第一本从头读到尾的书。十年了,依旧忘不了艾米的黄金脑和痴情,可以用智慧偏空一国国库,也可以为挚爱孤身一人杀入精灵禁区;也忘不了池傲天的孤傲和果决,率领黑龙骑士血屠花语三千里,令诸神都为之动容;更忘不了那用生命诠释骑士精神的真男人——大青山,为了兄弟,主动承受那亘古以来最可怕的惩罚,被那连龙神都不敢想象的诅咒焚为灰烬;更更更忘不了那个一直玩世不恭、毁人不倦的池寒风,在帝都血夜确能为了忠义挺身而出并且笑对死亡,或许也只有他,才能教出铁血的人龙神组合…… 《亵渎》(必读) 玄幻小说的巅峰之作,要想看明白,至少看两遍。如果读者至今没看懂,我献丑分析一下。主角胖子罗格是在劈木头那夜明白了领域的才是真正的力量,但却长期苦于太过弱小形不成自己的域;在看到人类生长越来越快以及天使不断降临后,明白了神汲取信仰、吞噬位面的意图;经历矿村红衣主教、女精灵、艾米的事情后,懂得了于人于己留得后路的道理,才选择了最后的计划;得到一位看似不起眼的天使的传承后,终于有了足够的力量来破局!这才得以有机会在自己的绝对领域里和风月,幸福又性福地生活下去 《风姿物语》(必读) 玄幻小说的巅峰之作,十分个性的书,我第一次见到一本书配角的光彩,完全遮蔽了主角的光辉;第一次见到头脑简单如日本热血漫画的主人公,居然能在中国网络小说里过得生龙活虎。此书读起来真是特别有味道,而且有特别的味道。快来吧,一起来领略后主李煜的绝世剑法,一起和公瑾、小乔守护埃菲尔铁塔,一起与成吉思汗横扫天下吧! 《神墓》(必读) 玄幻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辰东的巅峰之作,原来吧里曾开玩笑说:东哥的是读这一本也就够了。死去万载的平凡青年一朝觉醒,只为寻找前生挚爱的红颜,却卷入天人之争,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辰南,南,真男,真难,他除雨馨外从来别无所求,但奈何身负完美世界种子,又留着太古神族的血;七君王一战后,修为尽失,身躯老去,曾经天下无敌又有何用,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 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SU N Sheng-zho 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A N U,W uhu241000,China) Key words: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American Bildungsroman;autonomy;socializatio n;differ ences Abstract:T he paper ex plor 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 ican coun terpar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 om the other fr 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their lot in life,their behav iors,and the tex tual structur e,and analyses the reaso ns for the ev olutio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cultural,ex istential and psy cho-analyt ical perspectives.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 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and that the disco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 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 iality in moder 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It is predicted t hat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 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 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1](P92)它的故乡无疑在德国,而歌德的杰作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Wilhelm Meisters L ehrj ahr 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后来,这种小说风靡欧洲,经英国传入美国,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 成长小说的产生可追溯到德国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形成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主张依靠反抗来改变社会,其方式是通过抒发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观感受来揭露社会,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特定的社会环境部分地说明了成长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在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于1795 1796年间首次出版之际,德国被分成了数以百计由统治王朝成员所控制的独立国家。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崛起,感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威胁,认为维护和平和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18世纪下半叶欧洲德语国家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在他们看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必须接受有明确教育目的的培训: 他们必须要成为自律的公民和在开明统治 第33卷第3期Vol.33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Hum.&Soc.Sci.) 2005年5月 M ay2005 收稿日期:2005-03-18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4xzx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2002EWY004)作者简介:孙胜忠(196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外国小说文学常识表格大全.doc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指南 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百科全书(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4、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5、列夫·托尔斯泰 《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始祖)”;其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屠洛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他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钦差大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死魂灵》吝啬鬼形象(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20 世纪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泰戈尔——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代表作《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和小说《沉船》。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要熟记的文学常识大全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_王国琼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 王国琼 一、引言 在璀璨的美国文学史上,反映青少年成长主题的小说即成长小说,一直以来就有着特殊地位,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完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或者类型。所谓成长小说,就是以探讨人物成长过程或成长经历为主题的小说,通常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叙述,揭示其心理变化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励志性质,其核心界定在于指出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逐渐进入有知状态。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国度,美国一直崇尚青年文化,把青少年视为国家的未来,对其成长问题极为重视,因此诞生了以赫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为首的成长小说作家以及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白鲸》(Moby Dick,1851)、《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等。在这些前辈的引领下,伴随着民权运动爆发带来的族裔地位提升,族裔成长小说也快速发展起来。在族裔成长小说创作中,又以黑人文学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也是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采取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繁盛进行梳理式研究。 二、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 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实际上是美国黑人争取权利和自我拯救意识觉醒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黑人文学的出现是黑人群体不断成长的一个意识形态反映。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Du Bois,1868—1963)早在1903年就通过作品《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说:“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抗争的历史。”总的来说,美国黑人渴望获得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双重的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不愿失去真正的自我。在“白色至上主义”的洪流之中,他们不想漂白他们的皮肤和灵魂,希望既是一个黑人,同时又是一个美国人。这种类似的言论激发了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开始关注黑人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终于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哈勒姆文艺复兴运动”:美国黑人开始用手中的笔抒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生活体验。从此世人开始领略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等人的诗歌与小说,从而聆听了黑人文学关于成长问题的最初声音。但是这种出现在政治性更强的运动中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直到1940年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出版了小说《土生子》(Native Son),黑人文学作品才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因为它不仅给黑人敲响了警钟,而且震撼了平静的白人世界。小说通过讲述年轻强壮有力的主人公比格的故事,一方面,突出了黑人的暴力抗争,并为其提供了支撑和辩护;另一方面,使黑人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争取自由和权利还有其他更好的途径,因而该小说对于广大黑人青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正是赖特《土生子》的出现,美国黑人文学才从真正意义上诞生了,同时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才真正出现了。 如果说赖特是以“抗议”的形式创作成长小说的,那么后来的以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和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Ralph Wal-do Ellison,1913—1994)为代表的黑人作家则以更温情的形式创作,把对青年成长主题的抒写放置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比如鲍德温的小说就从家庭关系、朋友相处与宗教感化的角度刻画青年的成长经历。在其代表作《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中,作者通过对约翰成长故事的描述,传递了黑人青年在困境中如何依靠家庭关爱和朋友支持的主题。另一部小说《假如比尔街会说话》(If Beale Street Could Speak,1974)则通过一个女孩蒂什的故事表达了在成长过程中不管经历何种坎坷,爱才是战胜一切的精神支柱,启迪了许多黑人青年。20世纪50年代最著名的黑人成长小说莫过于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辗转美国大地中经历了从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到自我清醒以及从受人使唤到自我独立的成长过程,这对于处在困惑中的黑人青年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以上作家的出现以及相关作品的流行尽管受到时空限制,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也没有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 2013%短篇小说

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民营科技98MYKJ 文化教育 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于陆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小说文类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华裔美国作家,如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赵建秀(Frank Chin)、谭恩美(Amy Tan)、任碧莲(Gish Jin)等,无不以小说盛名。可以说,几乎在任何一本综合性的亚裔美国文学评论集里,华裔美国小说都无法缺席,国内外诸多相关批评性杂志和期刊中,相比之于戏剧、诗歌等其他文类,关于华裔美国小说的评述和研究总是备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这一文类支撑和见证了整个亚裔/华裔文学史的发展和变迁。1文化身份与认同问题 在多种文化交织造成的文化错位和话语权缺失的状态下生存的华裔美国人,其身份既与种族、阶级、性别、性和民族密切相关,也因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在创作方面,文化身份和认同成为此类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围绕其创作是亚裔族群探索成长中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所以它也成为亚裔学者小说批评中密切关注的焦点。关于文化身份主题的书写和讨论在华裔美国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两种认同视角:本土视角和全球视角/离散视角。 探讨华裔文化身份的最早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要数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Stanley Sue,Derald W.Sue)1971年发表的论文《华裔美国人的性格和精神健康》(Chinese-America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1971)。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作者们认为理想的华裔美国人应建立自己的“自豪感”,理想的认同是“建立在抛弃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和族群认同”。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拉开了身份探讨的序幕,但是他们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如研究对象的局限、研究方法的狭隘,导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整一化的趋势。随着文化民族主义关怀的退热和亚洲人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互渗,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视角也从本土向离散转移。例如,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在《“去国家化”在思考》(Denationalization Re-considered:Asian American Cultural Criticism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1995)中将研究重点放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国家化”趋势下对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宏观思考。黄秀玲看到亚裔美国这个概念在离散的视野下越显局限,呼吁拓展亚裔美国文学的领域到囊括书写亚洲和亚裔美国历史经验和文化表达的移民文学,她认为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过程”应进行历史化和语境化分析。 2美国化/同化 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社会学借用此概念,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主要指“语言或文化的同化或融合”即归化。美国化就是与美国主流文化同化的趋势,就是“移民来到美国后成为‘美国人’的过程”,目的是“为进入主流文化而奋斗,以及谋求在美国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对于华裔美国人来说,同化与美国化是同义词,因为同质文化单位即为美国主流文化。长期以来,美国主流总认为华人移民是“不可同化”者,“来自彼岸的陌生人”。他们总被认为是暂居美国,等待赚足美国的钱后衣锦还乡,颐养天年。除此不良经济动机之外,文化传统、信仰与美国主流的隔阂也使华人被排除在可同化者之外。学者们就同化的可能性、同化的代价和意义以及不同性别主体的同化差异提出看法。 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对立遭到亚裔美国批评家丽莎·刘(Lisa Lowe)的瓦解,同化的诸多可能性被逐渐认识。她在提倡策略性本质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探讨法国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法农(Frantz Fanon)的著作《大地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1961)中的身份政治,指出法农认为资产阶级同化论和民族主义都服从同一种逻辑,都是对殖民主义的回应,他们都复制了统治阶级的相同结构,所以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并非对立,而同是对旧制度的照搬。这就瓦解了以赵建秀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批评者批判汤亭亭“同化主义作品”的汤赵之争。同时,丽莎·刘又指出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又存在于亚裔美国文学之中,深刻地表现在叙事作品的代际冲突之中,凸显出成长中社会化的多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 3性别/性 性别与族裔问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众多著名亚裔学者皆有相似论点:“从一开始,种族与性别就与亚裔美国历史和文学交织在一起。”“任何性别/性主题的出现和变迁及持久性总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连。”“族裔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别总是族裔化的。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力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种族化,种族也与阶级紧密相连。”汤亭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出版的作品《女勇士》被认为是战后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被纳入经典:“该书有意识地将亚裔美国女性主义的异见视角注入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话语”。 结语 华/亚裔美国文学中主人公在建构文化、族裔、性别自我的同时,对于生命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生命意识体悟。除了对社会、文化具有深刻思考之外,还夹杂了对精神价值、情感、人性等思考,以追求本真生存。所以,真正探讨和挖掘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而关注文学中的成长主题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如何作为一个美学呈现,有何特殊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意义,与族裔经验有何联系,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特点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褚孝泉.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单德兴.“开疆”与“辟土”—— —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勇.文化的乡愁: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3. [5]黄秀玲.从必须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M].詹乔等,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摘要:成长是人类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永恒话题。从华裔美国文学肇始以来,成长主题就贯穿其发展的始终。在此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参照成长小说理论,将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置于20世纪和21世纪初世界离散文化语境中,探讨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少数族裔主人公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建构独立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社会化成长;族裔化成长; 个体化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